精神的三间小屋
【高考作文】精神的三间小屋

【高考作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人生漫长,有一些时刻,我们需要安静地停下来,面对自己。
当我们疲惫不堪、焦虑不安、思绪纷繁时,难道不想找到一个避风的港湾,让自己暂时抽离这嘈杂的社会吗?那么,你是否需要三间小屋?第一间小屋:阅读的小屋在这个闹市中,我们不曾停歇。
工作、学习、社交,我们的每一刻都在被填满。
而阅读,是一种宁静而充实的享受。
阅读,可以让我们远离喧闹,沉浸于心灵之中。
我们可以读经、读诗、读小说或读史,这些能带给我们深邃思维和智慧。
喜欢读书的人,细致善良,能体察人之间的情感和命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曲折的剧情,学会在生命之路上,波涛汹涌时,怎样保持冷静和勇气。
对于现代人而言,快节奏的生活压力非常大。
我们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初心。
所以,当我们在心理疲惫的时候,最好的治愈方式,就是用时间和空间,来寻找自我。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些自己不愿意看的问题,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这也是一个缩短与他人的距离,多了解自己情况,优化内心气质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写日记、写文章、画画的方式,来思考、表达和转化负面情绪。
只有保持一个平静而清晰的内心,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三间小屋:感恩之屋快乐的生活不是金钱和享乐。
真正的快乐是来自于内心给与的,是出自一种感恩之心。
我们应该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困难或艰苦的环境,还是爱情、亲情等幸福感。
也不应该抱怨那些影响我们的事情,因为我们的人生质量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在这个小屋,我们必须养成感恩的心态,在生活的较劲中,保持温馨的心灵。
三间小屋,看似很简单,却被爱生活的人们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它们都代表着我们塑造人生态度的机会,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复杂而又美妙的社会。
希望我们在三间小屋的保驾护航下,拥抱和谐、美满的人生。
第10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点我放课文朗读
1.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结合对本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梳理其论证 思路。
整体感知
观点: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阐述,表达了三间小屋象征着个 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努力、真诚地修筑好自己精神的空间的 观点。
引出话题 (1—6段) 人需要修建三间精神小屋
➢ 三间小屋的次序能调换吗?
不能调换。三者是层层深入的关系。三间小屋是一 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 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的所爱 和所恨,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赏析语言
➢ 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 特的美学风范”。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 通读课文第7—18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盛放内容
第 ( 理想状态
) 实现方法
间 小
修建理由
屋 论证方法
走进第一间小屋
盛放内容 爱与恨
第 理想状态 光明温暖
(
一 实现方法 爱比恨多,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 间 小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 修建理由 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希望永恒在前
屋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将经历比作古老乐器等
分析话题 (7—18段) 如何修建三间精神小屋
总结升华
(19、20段)
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意义,提 出把小屋扩建成大厦
精读课文
➢ 题目“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本文的论题还是论点?
论题
➢ 阅读1-6段,说说文章是怎样引出论题的?
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起话题。 ①引用的两句话都借助空间来描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作者 借此将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具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并由“人的肢 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这样的类比,提出 “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的问题。 ②之后,作者继续用类比的方式,从实际居住的“两居室窄巴 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自然地引出为精神修建 “三间小屋”的论题。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
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
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
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
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人们常常说,安居才能乐业。
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也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
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他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
按一日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2000个小时。
《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赏析

《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赏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当代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佳作,通过对人生精神领域的探讨,深刻思考人的精神世界的构筑方式,提出每个人都应为自己构建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分别是:存放爱与恨的小屋,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安放我们精神世界的小屋。
文章结构紧凑,语言细腻,寓意深远,令人深思。
一、结构分析文章在结构上非常严谨,呈现出清晰的三段式结构。
首先提出建设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必要性,然后逐一阐述三间小屋的具体内涵和意义,最后指出人们应当为精神建立美丽舒适的家园。
通过这种结构,作者成功地将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了具体的建筑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
二、语言特色该文语言细腻而不失大气,用词精准而不做作。
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原本抽象的精神世界变得形象生动。
例如,“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用“盛着”这一动词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联系起来,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同时,文章中穿插了许多哲理性的语句,如“优秀的心会在物质的淤泥中卓越地荡漾而出”、“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等,使得文章更具有深度和启发性。
三、主题思想该文的主题思想在于探讨人的精神世界的构筑方式。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建造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分别是:存放爱与恨的小屋,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安放我们精神世界的小屋。
这三间小屋不仅仅是具体的建筑,更是人类内心世界的象征。
通过建设这三间小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从而更好地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对比手法该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一间是细胞壁箍形的朴素小屋”、“一间是摩天大厦”、“一间是古朴无华的茅檐”,通过对比不同的小屋特点,突出了不同小屋所代表的不同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
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文章不仅生动地呈现了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更具有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
五、情感表达该文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
一方面,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丰富;另一方面,作者也通过寓言和哲理性的语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部编版九上《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我们常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天空、大海,以形容它的广阔。
本文选择的比喻则更贴近日常经验: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算是有了容身之所。
那我们心灵是否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呢?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有三间小屋,可以盛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文题中的“小屋”一般指人活动的空间,而“精神的小屋”则指心灵活动的空间。
以比喻的手法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独辟蹊径,点明了话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等。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文学奖项。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广袤mào:开阔,广阔。
积攒zǎn:一点一点地聚集。
宽宥yòu:宽恕,原谅。
游弋yì:在水中游动。
困厄è:(处境)艰难窘迫。
濡rú养:滋养。
麾huī下:将旗之下,文中指手下,手中。
嘟囔nang:不间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灰烬jìn:物品燃烧后的灰和烧剩下的东西。
轻觑qù:轻视,小看。
坍tān塌:倒塌,崩塌。
矗chù立:高耸地立着。
自惭形秽huì: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间不容发fà: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金戈铁马: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抽丝剥bō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鸠jiū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jiāng:语出古乐府《鸡鸣》,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zhāng: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精神的三间小屋

碧淑在三小屋的精神说:灵魂有三个小屋。
第一,在盛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我们事业的盛开;第三,在盛开自己。
我们心中有三个小屋。
第一个,充满了我们的眼泪和笑。
吉布兰在眼泪和笑声中说:我不想使用人的喜悦将我的悲伤的心脏替换;不想让我从悲伤和泪水的心中变成笑声,我希望我的生活总是泪水和笑!我们的泪水和笑声的生活是什么?泪将净化我们的心;笑使我们接近幸福,从最近的幸福。
眼泪使我们表达我们的痛苦的心;笑正在提出幸福。
是的,我们的生活是泪水和笑的生活。
我们可能希望轻轻地推动第一间小屋的精神,泪水和笑声储存起来。
也许许多年后,这将是美丽和痛苦的回忆!笑后,我们想要仰望另一个精神的小屋!第二,充分我们的开放心态。
苏石的生活是开放的乐观主义。
葡萄酒进入胸部和胆汁仍然是开放的,窗帘微霜和为什么不!人们有欢乐和悲伤,几个月阴沉,整个故事很难。
因为它不改变观点的概念,那么材料和我是无止境的,什么羡慕?是的,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来解释生活。
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相信山区重水毫无疑问,远景和村庄。
当面对盛开的鲜花的挫折时,我们应该相信沉船侧的千帆,病树在百万木春天前面。
是的,我们应该像苏风一样的风雨任佩石为什么要伤心我的一生,羡慕长江无限。
我们可能希望轻轻推动第二个房间的精神,将开放存储。
也许很多年后,这将为自己的回忆感到自豪!在“开放”的小屋后,我们去了第三个小屋。
第三,盛开的我们的爱和奉献。
灯光,没有太阳明亮,但月亮是如此柔软。
灯光是孤独和美丽的。
它是孤独的夜晚,没有人关心,但它是义务。
这是奉献。
萤火虫,燃烧小图为夜间的人们点亮生命的方向,努力让手,让黑暗世界充满希望。
这是奉献。
渴望爱,因为光渴望拥抱彼此;渴望爱,因为世纪之歌渴望永远唱歌。
爱像彩虹的地平线,让那些看着美丽的阴霾的人;爱像春天轻雨,所以孤独的孤独的人享受水分的灵魂;爱情就像沙漠的绿洲,所以长途旅行的旅行者得到的其余的心灵。
是的,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奉献的爱的生活。
精神的三间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精神有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三间小屋。
苦难,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苦难放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芦苇》中说:““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竹林七贤”在一片乱世之中吟唱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于是有了嵇康的竹林打铁,”的高呼,有了刘伶抱杆栏而舞,把盏而歌的吟唱。
这精神的三间小屋,需要能够承受苦难的心灵作柱,能够遇事三思的大脑作梁,最后以自己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三所小屋![评析]:这篇文章的题目比较新颖,有几许新意,吸引了阅卷者的眼球。
文章开头用作家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引出“我们心中的‘三间小屋’”:一曰盛放苦难,二曰盛放思想,三曰盛放自己。
而这三点都没有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考生总是有意识地把它们与材料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论述。
你不得不承认,他的联系是有道理的,绝非胡拉乱扯,毫不着调。
由于作文题材料的立意是开放的,因而对材料进行思考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位考生在对材料意义的挖掘上,显示了较好的发现能力、选择能力和探究能力。
规则世界始于洪荒,始于懵懂。
混沌之初,万物俱为新生。
事物的发展也始于此,亿万年的岁月,沧海桑田不过弹指之间,世事变迁,看似毫无章法,实则却蕴含规律,让世界的车轮缓缓向前推进着,在看似无拘无束的世界中,自然的规则以一种无形的张力约束着事物。
看不到,抓不住,却不可突破。
这是生存的基本法则。
生命的起始终止,日月的更替,河流的奔腾,花朵的绽放凋落,都由无法抗衡的规律来决定,这种规则造就一种平衡。
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天然的准则,它传达着一种信息,它维持着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规律,也许包含着残忍、血腥的杀戮,包含着野蛮的占有,但于这些表象之下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自然中一系列地食物链、食物网,告诉我们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道理。
这看似残酷又无人道的结论都是使生命亘古流传的真理!干扰了它们生活的平衡!守。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23张PPT)

人之常情, 最普遍、最基础。
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 有了较大的提高。
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 又是一个提升。
第三间
精神的健 全、独立
第二间
纯粹和充沛的精神
第一间
最普遍、最基础的情感
理性、难得 感性、普遍
明确: 各有则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论述,让我们
广袤 (mào) 矗立 (zhù) 要诀 ( jué) 游弋 ( yì)
濡养 (rú) 积攒 (zăn) 困厄 ( è) 轻觑 ( qù )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间不容发: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 相得益彰:相互帮助,相互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金戈铁马:指战事。也用以形容战士的雄姿。 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可望而不可即: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修改: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 骋的高速公路。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 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没有独立思想、 人云亦云。
具体感性,意味丰富 形象鲜明,印象深刻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 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若恨比爱多,小 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 立。
课后作业
再读课文,思考推断:请你在课文第18段的基础上写一段 话,表述文中第三间小屋建成后的理想模样。 (100字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精神的三间小屋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教学提示】
说理文段落之间的关系一般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层层深入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阅读7—17段,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2)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呢?
明确:有事业心,选择自己爱好的、适合自己的事业,建设努力向上的小屋。
(3)“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句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
“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
“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4)写第三间小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地,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6)请你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你是否尝试过如此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理解基础上来审视生活,从而达到反思生活,审视自我精神世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目的。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3.细读第18—19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目标导学三:品味文本特色语言,体会文本艺术特征
探究一:本文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探究结论一:文本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以“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以“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探究结论二: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探究二:说说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目标导学四:总结全文
1.本文构思新颖独特。
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2.本文是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阐述,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精
神
的
三
间
小
屋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
容量
(健康的小屋)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
和爱好的事业
(努力向上的小屋)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庄严、真诚的小屋)撑起精神的
世界大厦
可取之处注重理清文章思路及各层次的关系,让学生能更清晰
地把握文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