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
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编辑[guǎn zhòng]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1]“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孟子·告子下》中说“管夷吾举于士”。
是指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
大唐李靖有云“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2-3]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管姓

管姓1、基本介绍管[管、筦,读音作guǎn(ㄍㄨㄢˇ)]姓2、姓氏源流管(Guǎn)姓源出有:源流一: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在管(今河南郑州),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周武王姬发病逝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即位,因为周成王当时才十二岁,年纪太小,就由周公和周召公二人辅政。
管叔和蔡叔二人不服周公等,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起兵,联合殷商酒族和淮夷民族发动了叛乱,一直到三年后才被周公旦平息,武庚以叛逆之罪被杀,管叔也以叛国之罪被杀,蔡叔被流放。
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管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的记载,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将自己的一个庶子分封于原管叔之邑(今河南郑州)。
传至春秋时期的管仲,该支家族始显于齐国。
管仲,即姬夷吾,公元前?~前645年,卒谥敬,亦名敬仲,颖上人(今安徽颖上),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国政治家。
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曾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国即位。
管仲的后代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管氏至今。
该支管氏与管叔之后同宗同源。
以前的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周穆王支庶管氏一族扬名天下,故而管氏子孙尊奉管仲为管氏的得姓始祖,史称管氏正宗。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管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管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置的一种官吏,专职掌管王宫禁城、都城国门的大门钥匙,在各诸侯国,该职责由司城负责。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管钥,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
谓钥也。
”在管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管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管氏、钥氏。
源流四:源于匈奴族,出自秦、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冒顿潮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春秋战国“阴谋家”——管仲篇

主题:春秋战国“阴谋家”——管仲篇版权所有:未央鸟原作提交时间:01:09:01 08月11日(一)管仲论国事,劝鲍傅小白管仲,名夷吾,一说字敬仲。
管仲本是姬姓的后裔,他的祖先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鲜,因被分封在管(今河南郑州市),建立管国,所以又姓管,姬鲜即被称为管叔或管叔鲜。
管叔后因伙同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管姓的后代也就衰落了。
后来管姓的繁衍变迁情况,也就不为人所知。
直到春秋初年,管姓的后裔有个叫管严的,得了个儿子,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管仲。
管仲本是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
颍上在春秋时期属蔡国,管仲后来怎样到了齐国,就不知道了。
据说管仲步入仕途之前,家境很贫穷。
他曾经做过生意,还曾做过圉人(养马人)。
但他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决心等待时机,利用齐国的政治舞台,一展其雄才伟略。
齐自太公望吕尚建国,传了十二代国君,传到了齐僖公。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诸儿,老二叫纠纠,老三叫小白。
管仲不知在什么时候,被齐僖公看中,让他和另一个叫召忽的人一起,做了公子纠的师傅,这大概是管仲步入政坛的开始。
管仲有个好朋友,叫做鲍叔。
鲍叔对管仲的才能和抱负十分了解,所以很敬重他,有事就和他商量。
这一天,齐僖公又想给三儿子小白任命个师傅,他选中了鲍叔。
鲍叔对这差事却很不满意,就假称有病,闭门不出。
管仲和召忽去看鲍叔,问他为什么不出门。
鲍叔说:“知子莫师傅。
”因为当时在鲍叔看来,小白在三个公子中最年幼,又是庶子,将来在政治上很难有什么作为,所以鲍叔接着说:“我知道这是国君有意要抛弃我呢。
”召忽觉得鲍叔说的有理,就鼓励他说:“那你就一定不要出门,坚决把这差事给辞了,我将尽全力帮助你。
”管仲却不这么看,他劝鲍叔说:“你决不可以推辞不干。
这三个公子,将来谁做国君,现在还很难说。
我看小白就大有希望。
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国人都很讨厌她,并因此而讨厌纠。
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
小白年幼丧母,国人都很同情他。
诸儿虽然年长,但他的母亲身份低贱。
关于管姓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管姓、皮姓等百家姓姓氏的研究报告(一)关于管姓管氏是个多民族、多源流等姓氏,关于管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管姓源于姬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文王演易,武王伐纣”,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伐灭商纣,于是分封天下,其中其三弟叔鲜于被封于管地(在今天的河南郑州管城区),在那里建立管国。
武王死后,叔鲜与蔡叔、霍叔、武庚发动了叛乱,结果遭到镇压,叔鲜被诛灭,族人也四散逃走,子孙多播迁山东。
其后人为了纪念叔鲜,以其封地管为姓,于是由姬姓改为管姓。
西周第五位天子周穆王(姬满)时期,周穆王将自己的一个庶子分封于原管叔封地(管国),到春秋时期传到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成为周王室庶出支脉名扬天下的一族,并世代相传至今。
其二:管姓源于官位名称“管匙”。
西周时期,周公旦摄政,设置了一种官吏“管匙”,主要负责掌管王宫禁城、都城国门的大门钥匙(在诸侯国,这一职责由“司城”负责)。
管匙的后裔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成为“管匙氏”,后来部分简化成为“管氏”。
其三:管姓源于少数名族,如匈奴、满族、傣族等。
管氏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等省为多,云南德宏傣族自治州也有一些,山东、江苏二省的管氏约占全国管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二)关于皮姓关于皮姓,都源自姬姓,具体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源自春秋时期周卿士(周王室的卿士,一种官职)樊仲皮。
樊仲皮,名姬樊,字仲皮,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鲁献公姬具。
鲁献公次子仲山甫曾经辅佐周宣王姬静中兴周王朝,因功受封于樊邑(今河南济源),建立樊国。
樊仲皮在家族中排行老二,未能承袭樊国,而被分封在今山西河津县一带,后人将这封地以樊仲皮尾字称其为“皮氏邑”。
樊仲皮的后裔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者先祖字里的“皮”字作为姓氏,称为“皮氏”。
其二:源自战国时期郑国大夫子皮。
子皮是战国时期郑国的贵族大夫,他接替父亲成为郑国的执政上卿,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良相。
百家姓对联:管姓对联及管姓来历、管姓宗祠联.doc

百家姓对联:管姓对联及管姓来历、管姓宗祠联管(guǎn)姓源出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管仲。
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竹苞松茂;官惠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平原郡晋阳郡贤声重望;匡世堂过一堂德政齐名。
——全联典出管姓的郡望和堂号。
九合诸侯成霸业;三番政绩振家邦。
——上联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他执政四十余年,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有《管子》七十六篇。
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
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著。
有《定斋类稿》。
吴兴翰墨真名士;魏国夫人女画家。
——全联典指元代女画家管道升,字瑶姬,赵孟頫之妻。
封魏国夫人,也称管夫人。
善翰墨词章。
画墨竹兰梅,笔意清绝,书牍行楷,殆与其夫不辨。
卫夫人之后,无与俦者。
北海精编《姓氏》论;莫言写意《高梁》书。
——上联典指三国时学者管宁,北海郡人,著作有《姓氏论》。
下联典指当代著名作家管谟业:笔名莫言。
作品有《红高梁》《秋千架》《高梁酒》等。
开创了一个高密东北乡的艺术世界。
莫言小说创作往往借助于象征与写意,表现对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觉、理想和愿望。
附:平原世泽;仲父家声。
——联典指管氏的郡望。
公明神卜;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络。
下联典指春秋·管仲。
九合诸侯匡天下;三迁少卿宁国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联。
上联典指春秋初政治家管仲。
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
管(guǎn)姓源出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管仲。
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竹苞松茂;官惠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管仲人物生平简介

管仲人物生平简介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早年经历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公元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
为了谋生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
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他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佐公子纠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
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
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
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
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
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
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
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
管子是什么学派

“华夏第一相”——管子一、管子介绍管子,即管仲,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管子(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
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
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二、《管子》管子作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
该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
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其余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职》《封禅》等为杂说。
《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三、历史故事之管鲍之交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
他们俩一起经商。
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
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
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
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
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
古代著名政治家管仲简介

古代著名政治家管仲简介管仲公元前719-[1] 公元前645年,本名管夷吾,字仲,别称管子、管敬仲,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任齐国相国,主要作品《管子》。
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早年经历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
为了谋生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
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他当过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佐公子纠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国君知道小白将来没有希望继承君位,又以为他没有才能,才让他辅佐小白。
而管仲却不以为然,当他了解内情后,劝导鲍叔牙说:“国内诸人因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于不喜欢公子纠本人,反而同情小白没有母亲。
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
公子小白虽然没有公子纠聪明,而且还很性急,但却有远虑。
不是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
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将一事无成。
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这样,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出来接受任命,竭力尽心侍奉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
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
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
本文是关于管姓的来源,姓管的名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管
一姓氏起源
1 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三子。
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鲜封在管,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
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
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
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
2 来源于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周穆王的后代,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
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二迁徙分布管姓的望族居住在平原和晋昌。
三郡望堂号
【郡望】
1 平原: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
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 晋阳: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
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
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匡世堂:春秋时期,管仲为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平定、治理天下。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
孔子称赞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个天下。
四历史名人
1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2 管仲:名夷吾。
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
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著有《管子》86篇。
3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人。
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
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职他没有接受。
称为卧云先生。
著作有《白云集》。
4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
吴兴人。
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
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
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5 管师仁:宋代吏部尚书,龙泉人,进士。
作官时政绩颇佳。
6 管宁: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字幼安,朱虚人。
游学天下,学问很高。
7 管宁:三国时学者,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
魏文帝想让他当官,他没有答应。
明征帝让他出来做官,他又没有同意。
著作有《姓氏论》。
8 管及:宋代官吏,全州人。
崇宁间,黄庭坚被贬到宜州,当时管及在宜州任职。
他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
黄庭坚于是写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你的儿子肯定有登进蔾ao 频摹!焙罄垂涣檠椤?
9管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龙泉人。
侨居临川。
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赫。
著作有《定斋类稿》甲、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