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濟陽圉蔡冰墓磚
銘文
陳留周叔宣母黃夫人墓磚
銘文
卞氏王夫人墓磚
銘文
宋
晉恭皇帝玄宮記(永初二年十一月七日)
銘文
宋建威將軍齊北海二郡太守笠鄉侯東陽城主劉(懷民)府君墓誌銘(大明八年正月甲申)
誌蓋
銘文
宋故員外散騎侍郎明(曇 )府君墓誌銘(元徽二年十二月廿四日)
銘文
齊
齊故監餘杭縣劉(岱)府君墓誌銘(永明元年五月十三日)
誌蓋
銘文
許和世墓銘(正始元年十二月十三日)
磚銘
魏故使持節城陽懷王元鸞(墓誌)(正始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誌蓋
銘文
元始和墓誌(正始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誌蓋
銘文
鄯月光墓銘(正始二年十一月廿七日)
誌蓋
銘文
魏故假節龍驤將軍豫州刺史李(蕤)簡子墓誌銘(正始二年十二月廿四日)
誌蓋
銘文
寇臻墓誌(正始三年三月廿六日)
誌蓋
銘文
魏故步兵校尉千牛備身武衛將軍燕州大中正平北將軍燕州刺史寇(猛)君墓誌銘(正始三年十一月廿九日)
誌蓋
銘文
故徵士奚(智)君墓誌(正始四年三月十三日)
誌蓋
銘文
元思墓誌(正始四年三月廿五日)
誌蓋
銘文
元鑒墓誌(正始四年三月廿六日)
誌蓋
銘文
故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安南將軍贈車騎大將軍領軍將軍揚州刺史高平剛侯(元嵩)之墓誌(正始四年七月十六日)
誌蓋
銘文
太妃李氏墓誌(熙平二年十一月廿八日)
誌蓋
銘文
魏故朔州刺史華陰伯楊(泰)君墓誌銘(熙平三年二月)
誌蓋
銘文
魏故高宗耿(壽姬)嬪墓誌銘(神 元年三月八日)
誌蓋
【宋】陈荐宋故司徒兼侍中赠尚书令魏国忠献韩公墓志铭(韩琦)

【宋】陈荐宋故司徒兼侍中赠尚书令魏国忠献韩公墓志铭(韩琦)【宋】陈荐宋故司徒兼侍中赠尚书令魏国忠献韩公墓志铭(韩琦)宋故司徒兼侍中赠尚书令魏国忠献韩公墓志铭宋故推忠宣德崇仁保顺守正协恭赞治纯诚亮节佐运翊戴功臣永兴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中行京兆尹判相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上柱国魏国公食邑一万六千八百户食实封六千五百户赠尚书令谥忠献配享英宗庙廷韩公墓志铭并序。
龙图阁直学士朝散大夫尚书右司郎中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轻车都尉颍川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实食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陈荐撰。
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院学士史馆修撰宗正寺修玉牒官权判尚书都省判秘阁提举醴泉观公事上护军常山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宋敏求书。
河东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中行太原尹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事充大名府路安抚使兼大名府路驻泊马步军都总管上柱国潞国公文彦博篆盖。
熙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永兴军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行京兆尹判相州军州事魏国韩公,薨于正寝,享年六十八。
上闻震悼甚,罢三日视朝。
赠尚书令,诏配享英宗庙廷。
临后苑,发哀/音过常。
数遣使吊问其孤,赙物加等。
又令其家欲有所请而在着例外者,一一条上,后皆从之。
亲族拜官者十人,以其兄子正彦知相州。
命太常丞集贤校理李清臣祭以中牢,遣入内都知利州观察使张茂则监护/葬事,又遣句当龙图天章宝文阁入内供奉官张怀德增修坟兆,断石以为幽堂,其费皆给于官。
有司考行,谥曰忠献。
以其年十一月二日,葬于相州安阳县丰安村祖茔之西北。
历观前世,天子于勋旧大臣饰终恩/礼,未尝有如此之厚也。
自公之薨,不问远近,少壮耆艾闻之者,罔不失声咨嗟,涕泣相吊。
傥非有利泽尝济于天下,仁厚忠恕之德感人之深,孰能至于是乎?前葬,其孤以公之功实善行之录,具书来授,请铭公墓。
窃/惟公之勋业名德,载之钟鼎,书之功录,传之四海,内外如星斗之光,雷霆之音,常在人观听,则垂之百世而益彰,又何必资浅陋朽拙者之言然后传信。
魏碑经典:北魏轻车将军《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

魏碑经典:北魏轻车将军《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北魏轻车将军《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并盖.孝昌元年(520年)11月,志文正书22行,行22字。
志盖篆书镌“长孙氏墓志”2行共五字。
石高47厘米.宽47厘米,志盖同。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
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
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
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北魏时期,特别是迁都洛阳以来,尚武之风渐衰,转而崇尚儒业,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
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喜润色金石,于是刻碑之风继东汉之后愈演愈烈。
当时人死后若无人树碑立传,对于一个高门大族出身,而又显赫一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颂德,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
正如《书林藻鉴》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最后两页:北魏楷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
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第二阶段是从宣武帝开始楷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减弱隶书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新兴书体的各种本体特征正在不断完善。
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一点在南北两大地域的书风表现中还是有差异的,北方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第三阶段约于孝明帝时开始书法体势复归平正的倾向更趋明显,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
墓志合辑(2016)

墓志合辑(2016)1、魏步兵校尉袭封安平县开国子江文遥母吴夫人之墓志铭……正始四年(507)正月十九日2、魏故奚君(阿成)墓志铭……正始四年(507)三月二十四日3、大魏故臣武威太守章仪卓吴仁妻武功苏阿女墓志铭……神龟元年(518)四月二十四日4、魏故封使君(之秉)墓志铭……孝昌二年(526)十一月十九日5、濮阳郭明府(珍)墓志铭……武泰元年(528)三月6、魏故使持节都督东秦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东秦州刺史刈陵县开国子杜君(欑)墓志……永熙二年(534)十一月廿五日7、梁州褒忠郡褒忠县曹寔墓志铭……天和元年(566)二月二十五日8、大周光州刺史拓拔君(昇)墓志……天和二年(567)三月一日9、齐故侍中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摄选食北豫州成皋郡幹昌黎郡开国公宁都县开国伯长安男冯公(琮)墓志铭……武平二年(571)十月二十二日10、齐故假仪同三司太仆卿洛州刺史郭公(嵩)墓志铭……武平二年(571)十日廿八日11、齐杜鸿墓志……武平四年(573)九月廿六日12、齐故龙骧将军员外谏议大夫徐南郡太守竹迴安(静)墓志……武平五年(574)一月廿四日13、隋故使持节上仪同三司泉州刺史刘君(弘)墓志……开皇十三年(594)五月十六日14、大隋上柱国彭国公(刘昶)夫人宇文氏墓志……开皇十七年(598)六月廿八日15、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河渭封交四州诸军事四州刺史故县开国公田君(集)墓志铭……开皇十八年(599)五月十四日16、大隋故使持节上开府仪同三司吉州诸军事吉州刺史金乡县开国伯请使君(世珍)墓志铭……仁寿三年(603)十月廿三日17、大隋故帅都督井州司马皇甫君(纮)墓志铭……仁寿三年(603)十一月十八日18、隋故博州高唐县令于府君(斌)墓志……大业二年(606)十一月廿二日19、隋故北地郡赞治樊公(览)墓志铭……大业十一年(615)七月十九日20、大隋故持节上柱国怀义公裴使君(通)之墓志铭……大业十二年(616)三月廿九日21、大隋故河堤使者西河公窦君(俨)墓志铭……大业十二年(616)七月十八日22、大隋工部侍郎检校西平太守通议大夫钜鹿公窦府君(彦)墓志铭……大业十二年(616)七月三十日23、大隋故礼部尚书高都公夫人元氏(保宜)殡志……大业十二年(616)十月二日24、大隋故国子监太学助教包先生(恺)墓志……大业十三年(617)正月十日25、隋故岐州刺史上柱国沛国达公郑君(译)墓志之铭……武德五年(622)十二月十四日26、唐西韩州刺史故鹿使君(裕)墓志之铭……贞观元年(627)十二月十七日27、隋故钜鹿公魏府君(元凯)墓志铭……贞观十四年(640)十二月十日28、大唐故采女王氏(净言)志文……贞观十四年(640)十二月十七日29、大唐符玺郎上护军临川郡公(邓弘业)墓志铭……贞观十七年(643)正月廿二日30、大唐故太中大夫濮州刺史薛使君(万述)墓志铭……贞观二十年(646)31、大唐故简州治中济阳县开国子殷府君(秦州)墓志铭……贞观二十年(646)十一月二日32、大唐果州朗池县令上轻车都尉魏君(基)墓志铭……贞观二十年(646)十一月八日33、隋故膳部员外侍郎王君(仲卿)墓志铭……贞观二十三年(649)二月九日34、大唐故右卫率府长史清化县开国男侯莫陈君(幹)墓志铭……永徽元年(650)十月五日35、大唐故侍中礼部尚书永宁懿公(王珪)夫人杜氏(柔政)墓志铭……永徽二年(651)八月廿三日36、大唐故校书郎弘文馆助教费君(涛)墓志铭……永徽二年(651)十二月十四日37、大唐故番禺府折冲都尉上柱国阳夏县开国子袁府君(石)墓志铭……永徽三年(652)正月十五日38、大唐抚州刺史杜君(孝奖)墓志铭……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三日39、大唐故朝散大夫行眉州丹稜县令王府君(弘道)墓志……永徽六年(655)十月十三日40、大唐故左领军将军原州都督上柱国汶川男赵公(孝祖)墓志铭……显庆二年(657)二月二日41、大唐故营州都督府司马兼东夷都护府司马上柱国狄府君(本)墓志铭……龙朔元年(661)十一月廿九日42、唐故鸭渌道行军副总管薛君(万备)墓志铭……龙朔二年(662)六月二日43、唐故左屯卫将军上柱国戴公(义)墓志铭……龙朔二年(662)六月八日44、唐故镇军大将军沔阳公孙公(武达)妻安福郡夫人故马氏墓志铭……麟德元年(664)十月十一日45、大唐故果州朗池县令魏君(基)王夫人(淑)墓志铭……乾封元年(666)十一月十日46、大唐故中书舍人鸿胪少卿东阳郡开国公杜府君(敬同)夫人襄武郡君韦氏(苕华)墓志铭……总章二年(669)二月廿三日47、大唐故使持节蓬州诸军事蓬州刺史吴县公陆府君(敬义)墓志铭……咸亨元年(670)三月廿三日48、大唐尚书右丞韦府君(悰)妻河东郡君裴夫人(贞)墓志铭……咸亨元年(670)十一月三日49、大唐故梓州长史裴府君(爽)墓志铭……咸亨四年(673)二月十六日50、唐故秦州长川府折冲都尉刘府君(才)墓志铭……咸亨六年(675)十一月四日51、唐故国子学生薛君(玄育)墓志……永隆二年(681)二月六日52、大唐故朝请大夫太子洗马行渝州长史萧府君(沈)墓志铭……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53、栎阳县令李府君(烈)墓志铭……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十日54、大唐故司稼正卿韦府君(整)夫人河东郡君柳氏(无量力)墓志铭……载初元年(689)六月廿八日55、隋故校书郎杨府君(整)墓志……天授二年(691)二月十八日56、大周故永乐县主墓志铭……长寿三年(694)正月廿五日57、大周文林郎上骑都尉刘府君故吴夫人(遍净)墓志铭……延载元年(694)正月廿日58、大周故飞骑队正米府君(仁庆)墓志铭……延载元年(684)十月廿日59、大唐故博州刺史韦府君(师)墓志铭……垂拱四年(688)正月十三日60、大周故致仕游击将军前右金吾卫夏州顺化府右果毅都尉上柱国许君(传擎)墓志铭……天册万岁元年(695)十月廿八日61、大周清庙台令戴君(恭绍)故夫人乐寿郡君阎氏(履)墓志铭……天册万岁二年(696)正月廿八日62、大周故朝请大夫上柱国行汉州什邡县令马府君(惟一)墓志铭……圣历三年(700)正月十一日63、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浠水公田君(宝)墓志铭……圣历三年(700)正月廿三日64、大周故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涪州诸军事涪州刺史柱国谯县男戴府君(恭绍)墓志……圣历三年(700)二月二日65、周冠军大将军行左清道率府频阳折冲都尉高乙德墓志……大足元年(701)九月廿八日66、大周故朝请大夫随州长史上轻车都尉李府君(自勖)墓志铭……长安二年(702)五月卅日67、大唐故工部侍郎使持节陕州诸军事陕州刺史上柱国谯县开国侯刘府君(野王)墓志铭……唐隆元年(710)七月廿四日68、大唐故盐州刺史王公(达)墓志铭……景云二年二月二十七日69、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光禄少卿致仕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元思)墓志铭……开元三年(715)二月廿日70、唐京兆法寿寺故都维那(下阙)……开元四年(716)闰十二月十二日71、大唐故通议大夫夏州都督司马君(崇敬)志铭……开元五年(717)七月二十三日72、大唐故通事舍人李君(凤)墓志铭……开元六年(718)正月一日73、大唐荥阳郑处士妻孔氏(果)墓志铭……开元八年(720)二月十四日74、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邢州刺史上柱国汶阳县开国男韦府君(铣)墓志铭……开元八年(720)十一月75、大唐故怀州刺史卢府君(师丘)夫人金城郡君陇西李氏(优钵)墓志铭……开元九年(721)十月十一日76、大唐故太子宾客赠太子少保荥阳郡公郑府君(惟忠)墓志铭……开元十年(722)七月廿一日77、唐故正议大夫行将作少匠上柱国庞君(承训)墓志之铭……开元十二年(724)十一月四日78、大唐故正议大夫行内给事上柱国冯君(客)墓志铭……开元十二年(724)十一月十六日79、有唐(裴友直妻)平原夫人(渤海封氏)墓志铭……开元十五年(727)二月廿九日80、唐故魏州刺史金城公尹府君(元縡)神道志铭……开元十八年(730)十一月十日81、唐故魏州刺史金城公夫人闻喜县君闻喜县太君(裴冬日)神道墓志铭……开元十八年(730)十一月十日82、唐故大中大夫使持节沁州诸军事沁州刺史致仕上柱国李公(登)墓志铭……开元十九年(731)七月十五日83、唐故特进邓国公张君(暐)夫人封邓国夫人故许氏(日光)墓志……开元廿三年(735)十一月十日84、唐故胜夏二州都督司马公(崇敬)夫人河内郡君苟氏墓志铭……开元廿四年(736)正月五日85、唐故雍州录事参军陇西李府君(超)墓志铭……开元廿四年(736)十一月甲申日86、大唐故朝散大夫行眉州彭山县令上柱国长孙府君(楚璧)墓志铭……开元廿五年(737)七月十三日87、大唐故朝议郎庆王府文学柳公(正勖)墓志铭……开元二十七年(739)二月十日88、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十月十四日故会州刺史张府君(琬)夫人太原王氏墓志铭……开元二十七年(739)十月十四日89、大唐故朝议大夫彭州司马崔府君(从令)墓志铭……开元二十七年(739)十一月廿六日90、大唐故处士井君(庆)墓志铭……开元二十八年(740)二月十五日91、大唐故庆王府文学柳府君(正勖)夫人崔氏墓志铭……天宝元年(742)四月廿八日92、仪王府录事参军李齐俗故夫人(韦氏)墓志铭……天宝二年(743)正月二十日93、大唐故朝议大夫前行尚书司勋郎中上柱国天水姜公(昂)墓志铭……天宝二年(743)十二月七日94、唐故德阳郡什邡县令韦府君(长卿)墓志铭……天宝三载(744)七月十二日95、唐故内侍省掖庭监作独孤府君(大隐)墓志铭……天宝六载(747)二月三日96、大唐故朝请大夫平阳郡洪洞县令韦府君(懋)墓志铭……天宝六载(747)五月廿一日97、唐故朝散大夫柱国行景城郡清池县令柳府君(从俗)墓志铭……天宝七载七月十四日98、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延王傅上柱国李公(齐之)墓志文……天宝九载(750)正月十九日99、大唐故杭州刺史河东县开国男裴府君(翁喜)夫人安定夫人皇甫氏(彼岸)墓志铭……天宝十载(751)十月100、大唐故朝议郎通事舍人上骑都尉博陵崔府君(景祥)夫人(天水尹氏)墓志铭……天宝十载(751)十一月五日101、大唐故李府君(茂谦)墓志铭……天宝十二载(753)正月十三日102、大唐故文部常选雁门郡茹府君(全)墓志铭……天宝十三载(754)八月十日103、唐故豫章郡参军秦府君(洽)墓志铭……天宝十三载(754)闰十一月廿九日104、唐故左武卫司戈张府君(庭晖)墓志铭……乾元二年(759)四月十三日105、大唐赵君(伏盖)墓志铭……上元二年(761)八月十三日106、口口金吾卫将军试太常卿上柱国卫国公向公故夫人赵国夫人李氏墓志铭……宝应二年(763)十月癸酉日107、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牛府君(惟彦)墓志铭……大历三年(768)七月乙酉日108、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处置使彭城郡开国公赠户部尚书韦公(元甫)墓志铭……大历七年(772)正月乙酉日109、唐故乡贡进士薛府君(简)墓志铭……大历八年(773)五月五日110、唐故朝议郎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兼潞府大都督府司马赐绯鱼袋河东裴公(士安)墓志铭……大历十一年(776)七月廿四日111、唐夔州刺史班公(愻)故夫人崔氏墓志铭……大历十三年(778)正月二日112、唐英武军使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上柱国萧国公赠灵州大都督论公(惟贞)墓志铭……建中二年(781)十一月卅日113、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颍川郡公元府君(载)墓志铭……兴元元年(784)十月二日114、大唐故秘书监赠扬州大都督王府君(遇)墓志铭……贞元三年(787)八月四日115、大唐故凉国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贞元三年(787)八月廿三日116、唐故承议郎守夔州刺史扶风班公(愻)墓志铭……贞元六年(790)十一月二十八日117、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吏部侍郎彭王傅赠太子少师会稽郡公东海徐府君(浩)夫人临汝郡夫人河南侯莫陈氏墓志铭……贞元七年(791)八月廿六日118、唐故大理评事高府君(鄪)墓志铭……贞元十一年(795)四月十八日119、唐故朝散大夫殿中丞硖州司马姜府君(邑高)墓志铭……贞元十三年(797)二月廿八日120、唐故杨州高邮县尉尉迟府君(恕)墓志铭……贞元十四年(798)六月十三日121、亡嫂河东裴氏墓志铭……贞元十四年(798)十月十三日122、唐故谏议大夫韩公(汯)墓志铭……贞元廿一年(805)四月十日123、唐故朝议郎使持节楚州诸军事守楚州刺史充淮南营田副使本州团练使赐紫金鱼袋达奚府君(抚)墓志铭……永贞元年(805)口月廿五日124、唐故京兆府兴平县令郑府君(锋)墓志铭……永贞元年(805)十二月廿五日125、唐故夏州部落大首领曹府君(秀兰)墓志铭……元和二年(807)二月十口日126、唐故正议大夫守户部尚书赠太子太傅广平刘公(从一)墓志铭……元和二年(807)五月丙申日127、唐故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裴府君(位)合祔墓誌銘……元和三年(808)十月十三日128、唐故检校工部尚书游击将军左千牛卫大将军太原县开国男食邑百户太原王府君(杲)墓志铭……元和六年(811)十月廿三日129、唐故正议大夫授通王傅上柱国京兆韦公(庠)墓志铭……长庆四年(824)七月十四日130、唐故舒州刺史王府君(永)墓志铭……宝历元年十一月十五日131、唐故朝议郎行司农寺丞兼监察御史里行上柱国源府君(序)墓志铭……宝历二年(826)七月八日132、唐故中大夫行尚书虞部郎中上柱国赐鱼袋荥阳郑公(逌)墓志铭……宝历三年(827)二月丁酉日133、唐故司农丞监察御史源公(序)故室陇西牛夫人墓志铭……开成元年(836)八月五日134、唐琼王友扶风班公(滋)夫人张掖乌氏墓志铭……开成四年(839)二月十四日135、唐故咸宜观主三洞法师李练师(洞真)墓志铭……会昌二年(842)三月二十日136、唐故朝议大夫章陵台令上柱国河东裴公(濛)合祔墓志铭……大中二年(848)五月廿六日137、大唐兴唐寺故内道场三教讲论大德左街僧录应制引驾赐紫沙门子明大师墓志铭……大中三年(849)十月廿一日138、唐故岭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赠工部尚书京兆韦公(正贯)墓志铭……大中六年(852)二月庚申日139、左神策军押院兵马使兼押衙知将朝散大夫行亳州司仓参军兼监察御史赵氏(弘武)康夫人墓志铭……大中七年(853)二月壬戌日140、唐故太仆少卿崔公(础)墓铭……大中十二年(858)二月廿一日141、唐故博陵崔君(藨)墓志铭……大中十二年(858)八月廿四日142、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河间邢公(昌)墓志铭……大和九年(855)四月廿五日143、唐故东阳郡君郑夫人墓志铭……大和九年(855)十二月十九日144、唐故颍川郡陈公(师举)夫人程氏墓志铭……大和十四年(860)闰十月三日145、唐故扶风万府君夫人赵郡李氏(息真)墓铭……咸通五年(864)二月廿七日146、唐故口口县主(李玄氲)墓志铭……咸通八年(867)十一月147、大唐故口口郎守鄂王友南阳张府君(淮澄)墓志铭……咸通九年(868)七月十八日148、唐故安南经略招讨处置等使朝散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守安南都护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陇西李府君(涿)墓志铭……咸通九年(868)十月廿四日149、唐故岭南西道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兼管领诸军行营兵马朝请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邕州诸军事守邕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柱国赐紫金鱼袋陇西李公(眈)墓志铭……咸通十五年(895)四月十八日150、大唐故京兆府好畤县丞李府君夫人刘氏墓志铭……乾符二年(875)五月十四日151、故姬范阳卢氏(成德)墓志铭……乾符三年(876)四月二十日152、唐故天平军节度恽曹濮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中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兼恽州刺史御史大夫河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赠吏部尚书薛公(崇)墓铭……乾符四年(877)十二月十九日153、唐故朝散大夫行内侍省内寺伯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清河张公(彦敏)墓志铭……乾符六年(878)八月十五日154、唐故河间定州观察巡官刘府君(运)墓志铭……乾符六年(878)十一月十七日155、唐大同军防御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威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段公(文楚)墓志铭……广明元年(880)四月十四日156、唐前义昌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成公夫人会稽县君夫人(康氏)墓志铭……广明元年(880)食邑二十日157、太子司议郎綦毋諠妻大唐故苏夫人墓志铭并序夫人讳淑,武功人也。
北魏元怀墓志铭

北魏元怀墓志铭
魏故侍中太保领司徒公广平王姓元讳怀,字宣义。
河南洛阳乘轩里人。
显祖献文皇帝之孙,高祖孝文皇帝之第四子,世宗宣武皇帝之母弟,皇上之叔父也。
体乾坤之叡性,承日月之贞晖,比德兰玉,操迈松竹,延爱二皇,宠结三世。
姿文挺武,苞仁韫哲。
量高山岳,道协风云。
周之鲁卫,在汉闲平,未足称美於前代矣。
享年不永,春秋卅,熙平二年三月廿六日丁亥薨。
追崇使持节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太尉公侍中,王如故。
显以殊礼,备物九锡,谥曰武穆,礼也。
及葬,皇太后舆驾亲临,百官赴会。
秋八月廿日,窆于西郊之兆。
惧陵谷易位,市朝或侵,坟堂有改,金石无戏,敬勒志铭,树之泉闼。
其颂曰:老尚蕑嘿,孔贵雅言。
於穆懿王,体素心闲。
德秀时英,器允宗贤,践仁作保,履义居蕃。
忠冠朝首,宠表戚先。
勲规未半,背世茂年。
生荣殁哀,休光永延。
刊美瑶牒,告幽玄。
【优质文档】夫人孙氏墓志铭-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夫人孙氏墓志铭篇一:1990—1999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1990—1999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汪小烜凡例一:本编旨在续《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的汉隋部分(荣桂华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主要收录1990-1999年见诸大陆台湾各主要考古、文博杂志,及部分历史杂志的新出汉隋墓志,以报道为主,考证文章为辅。
二:体例大致仿上引书,即:所收墓志,按志主的卒年排列。
卒年未详者按葬年排列,葬卒年均不详者,将其置于相关墓志之后,或至于所属朝代末尾。
同墓出土墓志多于一方的,以墓主葬卒年月为准。
三:每方墓志的著录事项,依次为:盖称,首题、卒葬年月(注明干支)、志石形制、志文行数与字数、(撰书人)、出土情况、资料来源、现存何处(仅标出文中注明现藏的墓志),并注明曾否发表拓片照片与录文。
著录事项以参考文章的叙述为依据,本编缺载的事项默认为“不详”。
另外砖质,碑形、画像石墓志亦加以说明。
四:备注项交代有些墓志志主,及墓志提及的相关人物是否见诸正史等文献,并注明本编相关墓志,以利进一步查考。
五:所收杂志一览表见于文末(由于条件限制有些杂志未能见到)一东汉缪纡墓志首题:故彭城相行长史事吕守长缪纡永寿元年太(岁)乙未十二月丙寅(公元156年1月17日),推为延熹十一年葬志文撰刻在墓门门楣石上,门楣石长152 ,高37 ,厚17厘米墓志镌刻范围:高33,宽38厘米凡17行,10-19字不等,计241字,全志缺34字墓志刊于火成岩条,岩面粗砺,部分漫泐,遽读不易1982年江苏省邳县燕子埠乡青龙山。
《文物》1995年4:83,有图并录文又见94年8:93,有图(勾摹本)并录文。
注:1980年同地出其墓题记肥致墓志碑形额题:孝章皇帝太岁在丙子匆孝章皇帝孝和皇帝太岁在己丑匆首题: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建宁二年(169)五月十五日卒碑身高98,宽48,厚9.5厘米碑文竖书19行,满行29行,计484字1991年河南省偃师县南蔡庄乡南蔡庄村砖厂。
古代闺阁绘画:丹青妙笔诉情长(图)

古代闺阁绘画:丹青妙笔诉情长(图)闺阁画家:古代女性画家中的最大群体中国古时有“嫘祖创画”的传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曾有言:“画嫘,舜妹。
画始于嫘,故曰画嫘。
”可见在传说中绘画是由女性创造的,但在画史中流传下来的女性画家及其作品却是寥寥甚微,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女性画家的群体中,闺阁画家占有绝大比重。
何为闺阁?《史记·汲郑列传》中有“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之语,其中的“闺阁”是指女子的卧房。
后来,广义上的闺阁多用来形容拥有良好出身,又具有一定文化修养与笔墨情致的女性,具体到古代闺阁身份上即包括名媛与姬侍两种。
清马荃《花卉草虫图》(之一) 绢本设色,24.4×19.4cm 南京博物院藏那么古代的闺阁画家究竟有多少?在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中共收录了从黄帝至唐会昌元年间的370名画家,其中仅有一位女性画家入围,她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的赵夫人,也是继嫘之后有记载的第一位女画家。
赵夫人善书画,以“机绝”、“针绝”和“丝绝”著称于世,曾向孙权进献描绘五岳列国地形的绣作,惜其画作并未传世。
而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则记录了从古时传说至元代的千余位画家,其中女画家也仅有7人。
到了明代,女性画家的队伍开始扩大,例如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已专辟女史专卷进行介绍。
直至清代出现了第一部以女性画家为研究对象的史料集——《玉台画史》,改变了以往画史将女画家附录于男画家之后的写作方式。
女史学家汤漱玉仿效清代厉鹗《玉台书史》的方式,根据社会等级与人物身份将由嫘祖至清代的223位女画家分为宫掖、名媛、姬侍、名妓四种,其中包括名媛与姬侍在内的闺阁画家有139位,以明清时期的人物居多。
此外,由汤漱玉丈夫汪远孙撰写的《玉台画史》别录一卷另收录15人,她们皆为闺阁画家。
可见仅在本书记载中的闺阁画家已达154位,占据古代女性画家的一半以上。
清周淑禧《茶花幽禽图》明邢慈静《松菊延年》 1644年设色金笺,16×46cm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闺阁画家享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她们不仅可以从家藏中学习绘画,亦能与其他善画者相互交流,因此闺阁画家的艺术创作带有明显的自娱性。
管道升的世界——个案解析:诗情画意中凸显的社会性别

管道升的世界——个案解析:诗情画意中凸显的社会性别王瑞来;白路【摘要】管道升是中国审美文化史、艺术文化史上一个卓有成就的女性.她与赵孟頫,不仅是佳偶绝配,在诗词书画上也是义兼师友.文章通过展现管道升的世界,凸显了她的社会性别,不仅展现了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典范女性,而且揭示了中国社会性别制度下传统女性的超越范式,即,闺房之外,内闱之外,厅堂之外.中国文化的大美江山,是由男女两性协同合作,代代发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3)004【总页数】7页(P100-106)【关键词】管道升;赵孟頫;书画唱和;社会性别;元代【作者】王瑞来;白路【作者单位】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300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442.9“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1]卷十一这首管道升写给夫君赵孟頫的《我侬词》,感情炽烈,视角别致,被誉为描述爱情的杰作。
曾有人怀疑,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爱情。
无需寻找更多的例证,仅仅举出管道升与赵孟頫的爱情生活,便足可以证明这个怀疑难以成立。
上述《我侬词》为主,管道升与赵孟頫的爱情生活被今人屡屡称道,耳熟能详。
通过对管赵二人爱情生活和艺术成就的事实整理,管道升这一特殊的女性,像一束别样的熹微,透过几百年的时光,映射给我们的是,一向缺少话语权,几乎被完全遮蔽的另一半——女性的世界。
一、“玉镜离台空掩月”延祐六年五月十日(1319年5月29日),管道升病逝于归乡途中的船上,五十八年的多彩生涯戛然终止。
[2]外集“玉镜离台空掩月”是友人张雨《魏国赵夫人管君挽诗》中的一句。
[3]卷中是年,体弱多病的赵孟頫已经66岁。
管道升遽然病逝之时,赵孟頫与次子在侧。
我们来看一下管道升遽然离去之后,赵孟頫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人諱道昇,姓管氏,字仲姬,呉興人也。
其先管仲之子孫,自齊避難於呉興,人皆賢之,故其地至今名栖賢。
考諱申,字直夫,妣周氏。
管公性倜儻,以任俠聞鄉閭。
夫人生而聰明過人,公甚竒之,必欲得佳壻。
予與公同里閈,公又竒予,以為必貴,故夫人歸於我。
至元廿四年,世祖聖徳神功文武皇帝召孟頫赴闕,自布衣擢奉訓大夫,兵部郎中;廿六年,以公事至杭,乃與夫人偕至京師,既而除直集賢同知濟南路總管府;成宗皇帝召入史院,夫人亦俱;余以病辭,同歸呉興;余提舉江淛儒學滿任,遷泰州尹,今上皇帝在春宫,遣使召孟頫除翰林侍讀學士,夫人亦同至闕下,至大三年冬也;明年上即位,特授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夫人封呉興郡夫人;皇慶元年請假,歸為先人立碑,夫人亦以管氏無丈夫子,欲命繼,又無其人,乃即故居作管公樓,孝思道院,俾道士奉其考妣,祭祀事見道院記;次年使者荐至,於是夫人復從余入朝;延祐四年,余入翰林為承旨,加封魏國夫人;五年冬,舊所苦脚氣疾作,上遣太醫絡繹胗視;六年増劇,聞於上,得旨還家,四月廿五日發大都,五月十日行至臨清,以疾薨於舟中,年五十八。
嗚呼哀哉,余與子雍護柩還呉興。
是嵗[闕]月[闕]日葬徳清縣東衡山之原,禮也。
子三人:亮,早卒;雍,奕。
女六人。
夫人天姿開朗,徳言容功,靡一不備,翰墨詞章,不學而能,處家事内外整然,嵗時奉祖先祭祀,非有疾必齋明盛服,躬致其嚴,夫族有失身于人者,必贖出之,遇人有不足,必周給之,無所吝,至于待賓客,應世事,無不中禮合度,心信佛法,手書金剛經至數十巻,以施名山名僧,天子命夫人書千文,勅玉工磨玉軸,送祕書監裝池收藏,因又命余書六體,為六巻,雍亦書一巻,且曰:令後世知我朝有善書婦人,且一家皆能書,亦竒事也。
又嘗畫墨竹及設色竹圖以進,亦?聖奬,賜内府,上尊酒。
嘗謁興聖宫皇太后,命坐,賜食,恩意優渥,受知兩宫,可謂榮矣。
夫人之亡,内外族姻皆為之慟,嘗與余游者,莫不流涕,則夫人之徳可知巳。
銘曰:
夫人云亡,夫喪賢婦,子失慈恃,家無内助,
嗚呼夫人,古之列女,仁智賢明,僂指莫數,
翰墨之工,受知聖主,通籍東朝,得謁太母,
婦人之榮,可謂至極,碎璧霣珠,行路嗟惜,
人倫之重,况於夫婦,天實為之,誰謂荼苦,東衡之原,夫人所擇,規為同穴,百世無易,樹以青松,銘以貞石,婉娩之徳,萬古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