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李春龙
特种经济植物栽培技术

特种经济植物栽培技术第一章特种经济植物概述第一节特种经济植物栽培的意义第二节特种经济植物研究利用情况及发展趋势第二章叶菜用特种植物栽培第一节龙牙楤木第二节短果茴芹第三节柳蒿第四节紫苏第五节败酱第六节荠菜第七节马齿苋第八节朝鲜蓟第九节紫背天葵第十节长命菜第三章根茎类特种植物栽培第一节轮叶党参第二节芦笋(石刁柏)第三节百合第四节食用仙人掌第五节魔芋第六节葛根第七节慈姑第八节菊芋第九节雪莲果第四章果实种子类特种植物栽培第一节佛手瓜第二节节瓜第三节蛇瓜第四节砍瓜第五节黄秋葵第六节芡实第七节四棱豆第五章食用花卉类特种植物栽培第一节黄蜀葵第二节霸王花第三节黄花菜第四节木槿第五节玫瑰第六节栀子花第六章特种水果栽培第一节笃斯越橘第二节钙果第三节万寿果第四节百香果第五节人参果第六节山竹第七节巴旦杏第八节神秘果第九节人心果第十节无花果第七章特种油脂植物栽培第一节黄连木第二节接骨木第三节月见草第四节文冠果第五节油莎豆第六节沙枣第七节山茶第八节油橄榄第八章香料类特种植物栽培第一节花椒第二节刺槐第三节细叶杜香第四节小茴香第五节薄荷第六节山苍子第七节茉莉第九章食用色素类特种植物栽培第一节板蓝根第二节红花第三节果桑第四节紫草第五节树莓第六节姜黄第七节玫瑰茄第八节茜草第十章药用植物栽培第一节栝楼第二节忍冬第三节蕺菜第四节银杏第五节牛蒡第六节桔梗第七节猫爪草第八节玉竹中国是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特种经济植物作为植物生产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特种经济植物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原料、营养物质和保健药物,而且能够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区域气候。
因此,发展特种经济植物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特种经济植物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特种经济植物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口味、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特殊的化学成分,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食品工业、医药化工、造纸工业和纺织工业等领域。
2016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推荐教材目录(终稿)

2016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主干专业核心课程推荐教材目录农林牧渔土木水利医药卫生术财经商贸类务文文Array化艺术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江苏省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推荐教材目录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商贸类信息技术类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土木水利类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省国示范贸类加工制造类。
豆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豆薯的高产栽培技术作者:李春龙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5期豆薯又名凉薯、地瓜、沙葛,是豆科豆薯属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凉薯的块根有扁圆形(较小,质地细嫩,较早熟,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和纺锤形(较大,有的可重达10 kg,较晚熟,产量较高,产于广西、广东、湖南等地)两个类型。
凉薯的块根肥大,肉洁白、脆嫩多汁,富含糖分和蛋白质,还含丰富的维生素C,既可作水果生食,也可熟食,老熟块根还可加工制成淀粉,是解决8 ~ 10 月秋淡的优良蔬菜和水果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其种子及茎叶中含鱼藤酮,对人畜有剧毒,可制成敌敌畏等杀虫剂。
豆薯原产亚洲热带,中国南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栽培较多。
豆薯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性喜高温、不耐寒。
生长适温20 ~ 30 ℃,肉质根膨大期适温20 ~ 25 ℃,开花结籽要求高温,种子需7 ~ 8 个月才能成熟。
根系发达,具有抗逆性强,耐旱、耐涝、耐瘠等特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为宜。
粘土则块根发育不良,外皮粗糙,纤维多。
块根生长需适当的氮肥和较多的磷钾肥,过多氮肥常引起蔓叶徒长,肉质根不易肥大。
一、选地整地豆薯的食用部分是地下块根,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中等、保水保肥力强的砂质壤土为宜。
前茬收获后,进行整地。
豆薯块根的形状与品种、土壤及耕作有关,扁圆形品种若耕作太深,肉质根往下窜,形成长形根,纤维增多导致品质下降,一般以耕17 ~ 20 cm为宜,而砂壤土仅13 ~ 17 cm即可,纺缍锤形可稍深一些。
每亩施入草木灰500 kg、腐熟厩肥2 000 ~ 3 000 kg。
播种前15 d将土块打碎耙平,做成1.2 ~ 1.3 m宽的高畦,畦沟深25 cm左右,以利排水。
二、播种1. 催芽凉薯种子坚硬,干籽播种发芽慢而不整齐,生产上多采用催芽播种。
催芽前应精选种子,选老熟、饱满而新鲜的作种。
催芽时先浸种10 ~ 12 h,吸水膨胀后放在 25 ~ 28 ℃的温箱中催芽,每天取出漂洗1 次,经 4 ~ 5 d选已萌芽的种子播种,分2 ~ 3 次播完。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生产技术》《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药用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农作物生产的关键能力,反映种植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为主线,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生产流程,序化学习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能熟悉当地耕作制度及主要农作物生育特性,能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制订合理的作物布局规划。
2.掌握农作物生产的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看苗诊断、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的关键技术。
3.能熟练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耕作、播种、施肥、农药防治、农产品收获等生产作业。
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中职)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生物学》、《植物生产与环境》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农艺工、种子繁育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为后续《种子生产与经营》、《经济作物生产与经营》等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50学时,10 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注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农艺工、种子繁育员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突出农作物土壤耕作、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种子检验等职业技能,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农艺工、种子繁育员等职业标准,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课程内容。
3.按照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以农作物生产流程设计学习项目;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中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融入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主要农作物生产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或协作完成农作物生产技术方案的制订和主要技术环节的操作,提高农作物产量,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1.了解当地主要农作物的品种类型、形态特征和栽培习性,能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农作物的耕作制度;2.了解与主要农作物生产相关的设施设备、农机具、肥料、农药、除草剂等功能和特点,能初步制订并实施生产计划和技术方案;3.了解主要农作物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能独立进行生产准备、种子检验、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各生育阶段看苗诊断与管理、收获(留种)与贮藏等主要技术的操作;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5.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具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成本意识。
特种经济植物栽培技术.ppt.Convertor

特种经济植物栽培技术《特用经济植物生产技术》是为农学、林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课程。
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特用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特用经济植物生长发育的理想环境条件,制定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1、什么叫特用植物?是指那些具有独特用途或重要经济价值植物,包括烟草、茶树、桑树、糖料作物、和药用植物等。
2、其主要特点:(1)复杂多样性:种类、栽培品种的特性(旱生、湿生、阴生、阳生、不同海拨高度的要求、蔓生、产品的不同部位,、、、、、、)、繁殖方法的多样性(有性、无性);而分为不同区域。
(2)是一门年轻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的基础学科有: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栽培学等(能说出2~3个即可);历史长,但人工栽培品少,技术落后,不深入。
(3)对产品品质性状要求严格在种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开拓新的栽培品种(品种选育、生物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2>解决紧俏、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栽培问题<3>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4>加强无公害、规范化栽培的研究(GAP)<5>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具体的例子阐述)二、特用经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特用经济作物的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2、生态因子:3、生态因子的数量虽很多,但可依其性质归纳为五类:(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4)生物因子:(5)人为因子。
4、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点:(1)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2)综合作用中的主导因子;(3)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4)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性和互补、互促作用;(5)生态因子的间接作用;(6)生态因子的数量特点。
(三)特用经济作物与温度1、特用经济作物对温度的要求(1)不同种类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耐寒作物;半耐寒作物;喜温作物耐热作物.它们的特点.(2)温度三基点特用经济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一般有最适点、最低点、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
《农作物生产专业技术》课程标准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作者:————————————————————————————————日期: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方向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和技工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从事农作物生产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功能是让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与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与农作物生产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理念;学生具备农作物生产的操作能力,能胜任农艺工生产岗位工作,并为学习本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相应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农业化学应用》、《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生长环境调控》。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农事操作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农作物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农艺工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或培训对象能够胜任农艺工职业岗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整合农艺工职业标准、河南省《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和濮阳市农作物生产的区域特点制定了3项课程目标,这3项目标包含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依据这些目标定位进行。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2.1 使学生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耕作制度等知识;概述小麦、水稻、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的生产概况、生物学特性、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等概念;能够归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等知识,并记住农作物各生育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2.2 能够操作完成农作物的播种、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等农艺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求的核心技能节;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灵活运用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理念。
课程标准-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李春龙(2015)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经济作物栽培》课程标准一、制定依据本标准依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特种经济作物栽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
二、适用对象本标准适用于高职高专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也可适用于园艺技术、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
三、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四、课程定位本课程为农学、林学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特种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特种经济植物生长发育的理想环境条件,制定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本门课程与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基础、植物与植物生理等专业课息息相关。
本课程以以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不断优化知识体系,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五、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特种经济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
2.掌握各类食用特种经济作物如雪莲果、魔芋、蛇瓜、甜叶菊、芦笋等栽培的关键技术。
3. 掌握各类药用特种经济作物如金银花、当归、川芎、薄荷、石斛、丹参、麦冬、泽泻、川贝母、三七、天麻、黄连、川白芷等栽培的关键技术。
4.掌握各类药食两用特种经济作物如生姜、牛蒡、川明参、紫背天葵、芥蓝、荆芥、球茎茴香等栽培的关键技术。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种子育苗和无性繁殖(扦插、分株等)育苗。
2.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田间管理。
3.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收获、加工、留种。
4.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
(三)素质目标1.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分析、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科学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探索和分析特种经济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探索规律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特种经济作物栽培》课程标准一、制定依据本标准依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特种经济作物栽培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
生。
1.2 3.母、三七、天麻、黄连、川白芷等栽培的关键技术。
4.掌握各类药食两用特种经济作物如生姜、牛蒡、川明参、紫背天葵、芥蓝、荆芥、球茎茴香等栽培的关键技术。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种子育苗和无性繁殖(扦插、分株等)育苗。
2.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田间管理。
3.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收获、加工、留种。
4.能够对各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
(三)素质目标1.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分析、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科学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3.在课程实践中,能够探索和分析特种经济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探索规律性的认识。
4.团队协作共事能力,对“三农”有初步认识。
药食两,主(根据《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的指导意见,校内生产性实训界定为: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
)备注:教学方式:学做一体、产学一体、理实一体、理论、理论+实践、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10﹪)(1)实验技能考核根据现场操作质量按照评分标准评定。
(占总成绩百分比20﹪);(2)平时考核根据现场操作情况、实习纪律和实习态度、实习报告(作业)等综合评定。
(占总成绩百分比5﹪);(3)应用知识点口试考核由专业教师对实践结果进行评定。
(占总成绩百分比15﹪)。
八、实施意见1、教学团队组成及分工构建一个由课程负责人、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
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专兼结合,形成一支知识水平高、学历高、业务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课程负责人主要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
按照“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课程教学内涵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同时,按照“双素质、双结构”的要求,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专职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授课和校内实训。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定期深入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和顶岗实践,与企业一起进行市场调研,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加大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方式和内容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及配置特种经济作物栽培的实验部分主要是在农业综合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内进行。
[1][2][3][4][5][6][7][8][9][10]业科学[11][12]陈文贞,谢永平,李歆华.观赏蔬菜新品种—蛇瓜.上海蔬菜,2004,(2):18.[13]刘守昌.蛇瓜的高效栽培技术.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4):30.[14]张楠.蛇瓜的栽培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08,(2):120.[15]张延霞,刘翠先.蛇瓜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07,(3):37.[16]赵志萍.蛇瓜引种及其保护地栽培技术.青海科技,2006,(3):44.[17]陈霞.食用观赏型蔬菜蛇瓜的高产栽培技术.北京农业,2001,(8):7.[18]高义富,叶茂强,彭代忠等.魔芋的高产栽培技术.陕西农业科学,2005,(2):143-145.[19]钟刚琼,盛德贤,腾建勋.魔芋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农业科技通讯,2005,(1):37.[20]陈耀兵.魔芋种芋繁育新法.中国蔬菜,2005,(1):48.[21]向大铭.魔芋栽培技术.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4):29.[22]崔鸣,赵兴喜.魔芋白绢病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治.植物保护,2002,28(6):35-37.[23]崔鸣,赵兴喜,李增义.魔芋软腐病的发生为害与综合防治.中国蔬菜,2003,(3):42-44.[24]殷减清.魔芋全程防病高产栽培技术.云南农业科技,2003,(4):30-31.[25]刘爱红.芦笋栽培技术要点.中国蔬菜,2008,(3):19.[26]卢军岭.芦笋栽培技术.河南农业,2008,(7):37-38.[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高农,韩学俭.川芎苓子繁育技术.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10):26.[45]李珍贤.川芎栽培技术.农村实用技术,2006,(12):34-35.[46]蒋桂华,马逾英,侯嘉等.川芎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存研究.中草药,2008,39(4):601-604.[47]杨关学,任成芬,代秀容等.彭州市川芎的高产栽培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7,(7):43.[48]付责明,雷朝林,罗志美等.无公害川芎规范化栽培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3,(6):27-28.[49]李玉新.白术的药用价值及高产栽培技术.湖南农业科学,2003,(1):57-58.[50]陈志.白术丰产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8,(20):59,61.[51]姚国富,王忠兴.白术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中国农技推广,2008,24(9):30-31.[52]武晓霞,武晓青,徐同印.白术栽培管理技术.中草药,2001,32(6):556-557.[53]黄力刚.白术栽培技术.安徽农学通报,2005,11(3):75.[54]李天金,陈德禄.白术根腐病和白绢病的综合防治技术.中国农技推广,2003,(1):51.[55]乐巍,王永珍.白术栽培中主要病害防治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575.[56]孔宪来,孔凡会,邢作民.白术及其栽培加工技术.中国西部科技,2003,(2):82-83.[57]窦宏涛,冯武焕着.薄荷优质高产栽培与加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技推广[72][73][74]黄虹.麦冬高产栽培要点[J].安徽林业.2006,(2):36.[75]吴生兵.涪陵麦冬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57-58.[76]王淑欣.麦冬栽培管理[J].河北农业科技,2004,(2):27.[77]蔡文国.彭山县川泽泻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7,(14):37.[78]林宝凤.泽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09,(10):16.[79]陈明.泽泻丰产的栽培技术.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2):722.[80]何建华.川贝母栽培技术与药用价值[J].华夏星火,1995,(8):45.[81]钟水明,马一平.川贝母栽培技术[J].资源开发与市场,1986,(4):46-48.[82]王永生.贝母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8):30.[83]李忠义,陈忠坚.三七栽培技术要点.人参研究,2000,(1):11-12.[84]邢作山,徐长华.三七栽培加工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12):18.[85]王科斌,张建华.三七栽培和采收[J].现代种业,2003,(3):36.[86]陈中坚,李忠义,黄天卫等.云南省三七栽培现状与发展前景[J].人参研究,2000,(2):15-16.[87]赵霞,吕雅楠.天麻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0,(8):109.[88][89][90][91][92][93][94][95]学学报[96][97][98][99][103]韦伟,陈忠,毛亚勋等.生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贵州农业科学,2007,35(2):114-115.[104]张晓海,陈永兵.生姜无害化生产技术.上海农业科技,2005,(6):93-94.[105]许旭战.生姜主要病虫害的症状识别及综防技术.广西植保,2005,18(3):20-21.[106]吕华.生姜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中国蔬菜,2005,(5):51-53.[107]李杰.姜瘟病的早期综合防治.四川农业科技,2005,(2):35.[108]黄杰.生姜的栽培与贮藏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7,(18):27.[109]陈献礼.牛蒡栽培技术要点.农业科技通讯,2006,(7):48.[110]袁永胜,徐鲁政,李德福等.牛蒡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要点.山东蔬菜,2007,(3):27-28.[111]赵春生,李学斗.牛蒡高产栽培技术.山东蔬菜,2000,(3):31-32.[112]曹占凤,吕书林.牛蒡规范化栽培技术.中药材,2010,(9):43-44.[113]张尊沛,朱淑英,赵涛.无公害牛蒡生产技术要点.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7):42-43.[114]孙振国,王军,赵学坤等.牛蒡常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9,(6):54,55.[115]施尚泽,邱有荣,董顺文等.川明参大田种植及加工的关键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10,(3):35-36.[133]吉晓.荆芥栽培技术.农村实用技术,2005,(5):23.[134]董庆武.药用蔬菜荆芥的栽培技术.现代农业,2006,(12):39.[136]吴疆,刘晓武.荆芥大田栽培技术.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5):39.[137]曹亮,金钺,魏建和等.荆芥选育品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比较.中国中药杂志,2009,(9):40-41.[138]王军,邢作山,田婧.球茎茴香及其高效栽培技术.山西农业科学,2004,(5):107-108.[139]何永梅,李建国.球茎茴香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10,(2):28-29.[140]程春林.球茎茴香及其栽培.特种经济动植物,2001,(9):36.[141]刘春艳,王万立,王勇等.特种蔬菜球茎茴香栽培技术.农业科技通讯,2007,(11):119-120.[142]高元华.无公害特菜球茎茴香的栽培与食用.云南农业科技,2004,(2):26-27.[143]崔加坤,刘洪文,张进等.无公害球茎茴香高产栽培技术.特种经济动植物,2005,(1):34-35.[144]特种作物-全国农技推广网[145]特种经济作物-学术百科-知网空间[146]中国特色植物网课程组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