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以农业为主导,到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再到如今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新时代下,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1. 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处于萌芽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农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工业产值占比较低。

这一阶段主要是依托农业进行工业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些基础产业和轻工业,但整体产业结构仍然相对单一。

2. 工业化进程加速,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引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我国的基础工业和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棉纺、机械、冶金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呈现出工业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3. 服务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此时,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工农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全面的产业体系。

4. 面临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随着国际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技革命的不断推动,我国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而新兴产业则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新时代下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1. 制造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制造业升级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发展,力求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2. 服务业蓬勃发展为经济新动能的战略机遇我国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当前通过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来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能否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首先指出目前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新型化程度进行剖析,并分析其特点,最后对如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演进方向。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1 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1.1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中国的产业发展总的态势为: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

产业结构演进趋于良性循环,主要反映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趋于优化。

工业结构正逐渐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

我国的重化工业正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己具备相当规模,尤其是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农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牧渔业产值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门类越来越全,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各产业的产值结构的波动较大,而其从业人员的结构的波动较小。

1.2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总体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滞后,第二产业超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第一产业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同构化问题较严重。

突出体现在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多数行业产品的差别化率低,集中在单一品种和档次上,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化的趋势,并致使不少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格局。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业化历程

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业化历程
路漫漫其悠远
• 第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 。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以及跨国公司按照价 值链进行全球水平分工的大背景下,在许多工业 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 ,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 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 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也导致了与 发达国家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对等。 第二,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 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 险。我国的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 发投入仅占0.3%。目前,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
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 业化历程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产业结构
•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 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 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 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 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 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 现在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专指产 业间关系结构这一点大体上已被公 认。
路漫漫其悠远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
• 1、第二产业的结构地位不断提升 • 2、自2001年起表现出了重化工业
加速发展的特征 •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
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 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路漫漫其悠远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
•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但第二产业内部技术 水平比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路漫漫其悠远
• (二)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面临资源供应 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耗高、 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目 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 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 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 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我国并没有摆脱先污 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环境 透支。国内、外研究機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 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 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演变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演变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演变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经历了明显的演变。

一开始,农业产业
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产值也占据
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比重。

在这个阶段,手工业和小规模的工业
也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产业逐渐成为
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工业生产迅速提升。

此时,农业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改变了过
去国民经济的面貌。

农业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但仍然是国民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高度发展。

先进制造业、互
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我国经
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内生产
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农业产业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为人
民提供了基本的粮食和生活需求。

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农业主导到工业崛起,再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中国经济持续
增长,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
引领,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体系,它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演变
具有重要意义。

从开放到今天,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三大产业”向
“四大产业”转变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及其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

开放以前,中国的产
业结构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以农业、工业、建筑业为“三大产业”,其中,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较大,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较高,但技术水
平较低,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限制。

开放以后,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一
系列深刻的变革,从“三大产业”向“四大产业”演变,即增加了服务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其中,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工业越来越重要,而
服务业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经过多年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今天经济发
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主导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是存在主导产业的明显
变化,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
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有所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案例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交通经济08170111 孙小明 08170101 李玉府08170201 陈冠锦 08170122 李新08170215 马澜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61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到“农、轻、重”,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 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从1953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

到1957年,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7.3%上升到45.0%。

重、轻、农之比由1952年的15.3∶27.8∶56.9上升为25.5∶31.2∶43.3。

从195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

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全民”强攻。

1959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1%,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上升到58.5%。

1960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

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9.8%,农业下降了12.6%,重、轻、农之比达到52.4∶25.8∶21.8。

2、“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1.重工业与轻工业并行:我国产业结构中既有重工业,如钢铁、石化等,也有轻工业,如纺织、食品等。

这种并行的产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格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以第二产业为主: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的比重相对较大,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受制于农业经济的制约,为了实现工业化进程,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因此,工业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

3.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为突出。

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满足了劳动力就业的需求。

4.中高端产业不足: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中高端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

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导致中高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也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1.提升中高端产业比重: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应加快发展中高端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这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还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推动服务业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应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的比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提供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服务。

3.加强绿色产业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我国应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鼓励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创新,减少排放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促进农业现代化:尽管我国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农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我国应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发展。

5.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在发展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

从总体上判断,我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已基本上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严重失调的状况,并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的阶段。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朝着高服务化,重工业化,高度加工化,知识技术密集化。

下面分别从以上四点分析近几十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高服务化分析: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高,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二)重化工业化分析:轻重工业调整大体分为三阶段。

一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重工业化特点非常明显。

为改变重工业薄弱局面,从“一五”开始我国就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

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1960年,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4:66.6。

经过三年调整,失衡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重新趋于协调。

七十年代开始,轻重工业生产结构再次出现不协调状态。

197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为43.1:56.9。

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使得国家不得不对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大多凭票证限量供应,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

二是1978年到80年代末,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1989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48.9:51.1,轻重工业基本协调增长。

三是90年代初至今,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

200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28.9:71.1。

但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

改革开放前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跨越”,改革开放后是在房地产、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发生的,是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演变规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阅中国历次五年计划,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
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1949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我国制定了“五年计划”,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今天(2015)“十二五”(2011-2015)规划正在实施进行。

在此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产业结构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和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已由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很不发达,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落后的国民经济体系,变成了现代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新体系。

按三种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相对低位逐渐下降,地二三产业的地位逐渐增高。

从1993年到2014年,第一产业比重由46.27%下降到9.17%,第二产业由23.36%到42.64%,第三产业由30.37%到48.19%;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根本变化,工业产值由30%上升到82%,农业产值由70%下降到18%;轻重工业的关系,也由原来以轻工业为主,达到基本持平的地位,我国已经形成了部门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

农业方面,粮食作物的单一性农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业向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等各项交通运输建设得到极大进展,不仅长度有不同程度
的增长,而且运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

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我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总的来讲,我国农作物单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幅较大;畜牧业和渔业产值的增长远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且两者在农业总产值总的比重均有增长。

可见我国在努力改变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做法,使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第二产业:1949年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中国工业不仅建立起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且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基础和规模。

许多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钢铁、煤炭、水泥等产量不断增长,跨入世界前列。

汽车、飞机、远洋船舶、冶金矿山、化工、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精密仪器仪表、以及许多高新技术电子、核能、宇航等工业相继填补空白。

第三产业:行业结构的多样性。

建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强以重工业为主,第三产业被忽视,其比重有所下降。

但尤其是在1978年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十分显著。

2013年末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占社会劳动总人口的38.5%,超过第一二产业,且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趋势也是不断提高的,2014年已达48.19%。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现已成为包括众多行业、范围较广的产业,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
信息服务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含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含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军队和经常等。

在存在这种多样性的同时,也存在显著的集中性,其中商业饮食、运输邮电、金融保险所占比较最大。

产业布局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第一产业:“一五”期间,各地区作物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发生了一定变化。

如棉花扩大了黄河下游地区的种植面积,烤烟、甘蔗、甜菜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增长;“二五”期间,扩大了油料、糖料、果类、热带作物、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的复种面积,并实行开荒扩大耕地,发展山地经济,对我国农业的合理布局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三五”、“四五”期间正值我国十年动乱时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合理布局。

总的来说,1949年以后,我国首先恢复和加强了原有合理的农业基地,然后又逐步开辟和建设了一大批全国性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如太湖平原等14个地区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华北平原8大地区的棉花生产区;珠江三角洲等7大地区的糖料作物生产基地;河南许昌等5大地区的烤烟商品生产基地;以及大批副食生产基地。

这一大批各种商品基地的建设发展,既促进了我国合乎客观规律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亦使农业生产总体布局逐渐合理化。

在90年代,我国在加强东部主要农业区建设的同时,对中西部及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农业,加大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
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平衡。

第二产业:“一五”时期,一方面对东北等地的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扩大了规模,另一方面积极促进西北、华北、华中等新的工业的建设重点是武钢和包钢,同时在西南也开始一部分工业建设。

在“一五”期间建设的900多个项目中,36.5%分布在沿海,63.5%分布在内地,这也为改变沿海和内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创造了条件。

但是由于我国原有工业基础差,“一五”期间的工业建设仅在条件比较完备的地区进行。

“二五”期间,确定了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内陆工业的方针,继续加强东北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华东、华北、华南各地近海城市的工业,发挥其支援内地的作用,内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

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全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地方工业体系的问题,建立了一些大的经济协作区。

“三五”“四五”时期,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以及部分中南地区,大批工厂进山进洞,基本投资建设有东北和沿海压下来投向内地。

在此期间,东部大庆、胜利等油田的投产,和引进的石油化工金额原油运输管道的出现,加强了东部地区产业布局,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产业布局专业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对改变沿海内地产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起了巨大作用。

“五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形成了遍地开花的不正常局面,造成了产业战略布局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

“六五”时期,确定了内地与沿海关系是“要在加快沿海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内地经济”,并提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针,因此在沿海地区
实行对外开放、外引内联的政策,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

“七五”期间,提出东中西三大地带,实施梯度开发战略,在发展上呈现出游动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

“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
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东中西之间发展呈现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是那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九五”提出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
经济,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总之,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巨大改变,日益趋向合理化。

首先,妥善处理我国东部工业发展与中西部建设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工业布局关注的主旋律和首要问题,虽然沿海地区工业比重一直占绝对地位,但一直以来政策都在着力调整与平衡,这种差距必将缩小。

其次,我国城乡面貌改变巨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城乡工业地区分布。

再次,工业建设项目分布上,注重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从而做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虽然中国工业布局在沿着科学、合理、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曲折,但这个方向始终是不变的。

第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性。

首先是城乡差异,它们比较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偏少,例如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占全国之首,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省市,则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其次,中国东、中、西部拥有第三产业比重存在差异,东部占66.7%,中部占22.2%,西部占1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均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和调整,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是
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政策相适应的。

总体来讲我们是朝着好的方向在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