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英国-美国-日本城市群简析)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转载自安徽社科院“聚焦泛长三角”)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西欧城市群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帄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包括:1、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2、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
该城市集聚区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
3、德国莱因——鲁尔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是欧洲工业中心。
该城市群集合体是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
4、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
这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3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1、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帄原,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帄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帄达90%。
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与主要经济功能_谢守红

现中的信息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
香港(17) 洛杉矶(9) 法兰克福(11)
些电信设施的建设和扩张对一个城市未来的
大阪(24) 西雅图(12) 马德里(18)
经济增长以及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将起 新加坡(26) 达拉斯(21) 斯德哥尔摩(23)
到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
费城(22)
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而这 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在60%以上,纽约和伦敦更是超过了80%。1977~1996
种控制能力的产生充分表现为少数关键部门 年的 20 年间,纽约市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63.7% 上升到 80.3%,伦敦的
的快速增长,包括企业总部、国际金融、全球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 73.0% 上升到 88.5%,东京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
界城市的主要经济部门。弗里德曼也将纽约、伦敦、东京三个顶级世界城 纽约市广告营业总额达 376 亿美元,东京为
市称为全球金融连接。纽约、伦敦、东京金融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 314.5 亿美元,伦敦为 153.2 亿美元。在 20 家
达到 17.2%、21.2%、10.7%,这三个城市的外汇交易额、证券市场交易 全球最大广告公司中,总部位于纽约的有 6
说明了美国在全球信息网络发展中的领导地 69~83
位。再从城市所拥有的国际互联网骨干网络 2 Friedmann,J & Wolff,G. 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
带宽容量来看,也反映了大致相同的分布趋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2,3:309~344
中考地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地理位置与特色分析

中考地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地理位置与特色分析世界各国经济体的地理位置与特色是地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地理位置的区域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分布对各国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世界上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地理位置及其特色。
1. 美国美国位于北美洲,横跨大陆两岸,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美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良好的港口条件,便于海洋贸易的发展。
同时,美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这些优势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发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2. 中国中国是一个东亚国家,位于亚洲东部,陆地面积广阔,周围环绕着黄海、东海、南海等大海洋。
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泛的市场规模,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稀土等矿产资源,奠定了国家在能源和冶金领域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还加大对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投入,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3. 德国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为欧洲联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
德国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高端技术产业,尤以汽车制造和机械工程闻名。
德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欧洲内陆,但通过莱茵河和多瑙河与其他欧洲国家相连,便于陆地交通和水运的发展。
此外,德国还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的教育系统,为国家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 日本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由四个大岛及众多小岛组成,浸润于太平洋。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有限,但其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亚洲的重要贸易中心。
日本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技术产业,尤以汽车、电子产品和铁路设备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日本还注重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出许多世界级企业和创新科技产品。
5. 巴西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国境线几乎环绕整个南美洲。
巴西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和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出口国。
巴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大豆、咖啡、糖等,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储量之一。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1. 农业产业:美国农业产业高度发达,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
美国还在生物技术、有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工业产业:美国工业产业涵盖了制造业、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方面。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
3. 服务业:美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教育、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5. 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好莱坞电影、音乐、图书、时尚等产业吸引了大量国际关注。
美国的文化产业不仅为国内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还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美国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3讲美国产业结构1. 农业产业:美国农业产业高度发达,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等。
美国还在生物技术、有机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2. 工业产业:美国工业产业涵盖了制造业、能源、化工、钢铁、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美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特别是在高科技、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方面。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
3. 服务业:美国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技术、教育、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融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探索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

探索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在探索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时,我们将会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特点、资源分布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各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势,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提供指导。
一、北美洲北美洲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经济大国。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并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制造业等为支柱产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市场影响力。
加拿大则以资源丰富的能源、农产品和林业为经济支柱,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国。
二、欧洲欧洲是一个多样化的经济地理区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德国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导,是全球工业制造的重要基地;法国以服务业为主,旅游业和奢侈品产业发达;英国则以金融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著名。
东欧国家经济相对较弱,但在近年来的欧盟扩张中有着不断增长的潜力。
三、亚洲亚洲是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的经济地理区域。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以制造业为主导,近年来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
日本以高科技、汽车制造和电子产品著称,韩国则以航空、化工和信息技术闻名国际。
东南亚国家以外贸和制造业为经济支柱,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南美洲南美洲国家资源丰富,经济多样性较高。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以农业、矿业和制造业为主,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和肉类出口国之一。
阿根廷也以农业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是世界重要的大豆和牛肉生产国。
委内瑞拉则主要依靠石油产业。
五、非洲非洲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大陆之一,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
南非是非洲最发达的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发达,是非洲唯一的金砖国家。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主要以石油和农业为支柱。
东非国家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则以旅游业和农业为经济重点发展领域。
总结起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是多种多样的,每个经济体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通过深入了解各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全球经济的走势,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世界五大都市圈世界上最着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
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
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
圈内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
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发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结构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基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
漫谈世界五大都市圈

漫谈世界五大都市圈作者:栗宁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2期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群现象。
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经济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及竞争的主要力量和阵地。
一、纽约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世界五大都市圈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作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神经中枢,纽约占据了区域内的核心地位。
在这个区域中,人口达到6 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纽约都市圈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的中心。
纽约港是美国东部最大的商港,重点是发展集装箱运输;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巴尔的摩港作为矿石、煤和谷物的转运港;而波士顿港则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同时兼有渔港的性质。
都市圈内合理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使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二、五大湖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经过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美国南北战争后,五大湖各城市就完成了从商业城市向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城市的过渡,成为美国重要的制造产业带。
它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共同构成北美制造业带,底特律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
随着汽车产业竞争的加剧,五大湖地区的制造业出现衰退。
随之而来的是五大湖工业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为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缩小,而服务业所占比重迅速扩大。
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金融、通信、旅游、医疗等属于服务性质的产业快速发展,五大湖都市圈整体经济竞争力有所提升。
三、伦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又称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形成于1970年,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数个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一、经济发展水平分类1.发达国家:指经济高度发达、工业化水平高、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2.发展中国家:指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
二、经济发展特点1.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多元化,服务业比重较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社会福利制度完善,贸易壁垒较高。
2.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工业发展滞后,科技水平较低,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贸易壁垒较低。
三、经济发展模式1.发达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私有制为主体,政府干预较少,强调自由竞争和创新驱动。
2.发展中国家:以发展为导向,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政府干预较多,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改革开放。
四、世界经济组织1.世界银行(World Bank):提供发展性资金和技术援助的国际金融机构。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国际汇兑秩序的国际组织。
3.世界贸易组织(WTO):负责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贸易争端解决的国际组织。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由主要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协调机构。
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1.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贸易、投资、技术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3.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重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六、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1.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经济结构调整:逐步由传统的农业和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化、服务业为主转变。
3.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在航天、高铁、5G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和成果。
4.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民币国际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城市群这一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地理、社会、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
有别于单一城市,城市群更有利于区域总体资源的整合配置,从而提高效率,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其对外界的整体影响力度更大,范围更远。
近年来,城市群更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单一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基本单元。
目前,世界公认的发展最早最好的城市群有五个,它们分别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这些典型的城市群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群在人文社会、空间地理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共性;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同,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
本文试图从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方向分析这些城市群的
特点,以期能概括出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
一、国外五大城市群概况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且公认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
含10万以上人口城市40个,大小城镇共200个,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从芝加哥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纵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边界。
它的兴起得利于五大湖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和便利的水运,重工业发达。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城市群,一般可细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都)(大)阪神(户)城市群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群。
著名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户、横滨等。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现实意义上的超级城市带,区内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约有40座,主要核心城市和地区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德国的鲁尔区及巴黎。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主要指从伦敦经伯明翰、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城市连绵带。
其代表城市主要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
二、五大城市群的主要产业结构特点
五大城市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各有千秋,使得各个城市群有其独特的产业结构特点,但在总体上它们又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好的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普遍特点,同时也能为其他城市群提供一些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城市群核心城市集聚金融、专项管理服务等第三产业。
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化必然会导致一二产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这似乎是放之各城市皆准的公理而并不单是城市群的独有特征。
但另一方面我们仍需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为何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均出现在城市群地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纽约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伦敦在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另有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区性著名金融中心则位于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原因就在于金融、保险、专项管理等为生产者服务的第三产业不同于商业餐饮等为消费者服务的第三产业,它们必须依赖大规模的生产企业而生存。
单个城市由于制造业等生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份额的萎缩,已不足以吸引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业等的集聚。
但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则不同,在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制造业份额尽管也在萎缩,但已经很好地转移到了周边的次级城市,因此核心城市仍能吸引大规模的为生产者服务的第三产业。
(二)保护继承传统特色产业和现代化产业转型有机结合。
五大城市群中很多地区是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发展形成的老工业基地(如曼彻斯特、鲁尔区各大城市、五大湖各城市等),这些地区最初是依托当地的煤炭、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基地,当生产资料更新换代之后,它们均及时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完成了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的重建。
在产业革命的同时,各大城市群均不忘传承和发扬传统特色产业(如巴黎的时装业,京都的传统陶瓷、纺织业,伯明翰的金银珠宝制造业等)。
这些特色产业在城市群总体风格一致的同时,很好地打造了群内城市产业的差别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发展对历史的尊重和继承。
(三)城市群总体产业结构呈现横向集聚分类、纵向链化分层的特征。
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并不单一,由于各核心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相同的产业集群内不同层级的城市产业分工又有所不同。
以最典型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为例: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其主要制造业为机械业和石化业。
东京核心区集聚管理、信息、金融等服务业,工业制造则主要分布在神奈川区和千叶区域,多摩地区为高新技术区,多研发机构和高等学府。
主要工业区神奈川和千叶的产业重心也有不同,神奈川地区机械业更突出,而千叶地区化工业比例更重。
以京都、大阪、神户为中心的京阪神城市群的主要制造业为钢铁、造船和纺织。
其中传统的纺织业则在京都集聚并在其周围的各个小城镇形成了产业供应链。
以名古屋为核心的中京城市群的核心产业是汽车业,群内丰田市及周边地区就形成了很好的汽车产业链,而濑户和四日市也发展差别产业而成为了“陶都”和“炼油中心”。
(四)城市群各城市产业职能分工合理,有效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
五大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是不尽相同的,各城市在群内的职能也各不相同。
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的主要支柱产业为金融保险、管理广告等第三产业,港口用于集装箱运输,扮演着群内金融经济制高点的角色;费城是钢铁炼油造船中心,港口主要负担近海航运;大学城波士顿领军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实力不容小觑;华盛顿施行单一行政职能,支柱产业是以办公为主的印刷业等;巴尔的摩主导有色金属冶炼,是群内另一个工业制造中心;即使城市群内细分区域内的产业存在雷同,其所占比重和发展重心也不同(如东京城市群中神奈川和千叶同有机械和化工工业,但神奈川还是以机械业尤为突出而千叶则以化工见长)。
这种明显合理的产业职能划分有的是靠粗放式的经济自由演化而成(如美国城市群),有的则是在明显的政府作用下人为形成的(如日本城市群)。
无论成因是什么,这样分工明细又兼顾合作的产业结构能够避免群内城市产业趋同而造成的无谓内部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形象的提升。
(五)城市群经济以强大的交通运输业为根基。
分析五大城市群产业,我们不难发现,城市能够得以发展并最终形成城市群,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达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
世界五大城市群几乎占尽了各国以及各地区地理条件最优良、配套设施最先进的港口、交通枢纽和国际空港。
如,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港、费城港),五大湖城市群(五大湖便利水运、多伦多港及空港)、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成田、羽田、关西空港,东京湾港口群,名古屋港)、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伦敦空港、利物浦港)等。
如果没有如此立体和完善的交通体系,难以想像城市群这一庞大的资源和产品集散地内的要素该如何运转和流通。
城市群的港口、空港和陆地运输的吞吐能力和规模设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其经济和制造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