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及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胡义凤;刘健;杨建军;胡宪文;朱娟;赵新民;张转;李伟彦【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09(022)004【摘要】目的:临床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常伴反焦虑、抑郁等疾病,而焦虑抑郁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然而神经病理性疼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观察L5脊神经结扎横切(L5-SNT)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P)对成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NP对成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疼痛组和对照组(n=12).疼痛组施行左侧L5-SNT手术,对照组行假手术即仅暴露L5脊神经不结扎.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2、7、14、21、28 d测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第29 d进行Morris 水迷宫实验测量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海马BDNF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术前2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无显著差异,术后疼痛组2~28d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降低(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疼痛组大鼠寻找隐藏平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1),并且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和路径与总游泳时间和路径的比例均小于对照组(P<0.01).疼痛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L5-SNT引起的NP可导致成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退,其机制可能与海马BDNF表达改变有关.【总页数】5页(P363-367)【作者】胡义凤;刘健;杨建军;胡宪文;朱娟;赵新民;张转;李伟彦【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210002;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210002;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210002;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1.1【相关文献】1.锌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DG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张海燕;王月静;姚宏波;廉洁;孙丽慧2.右美托咪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J], 李娟;冷玉芳;韩雪娜;王一涵3.神经病理性疼痛对大鼠空间识别记忆功能和海马区HDAC2表达的影响 [J], 尹玉洁;于剑锋;阚红军;刘树珍;耿霞4.米诺环素和TrkB/F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期大鼠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J], 张昕;吴军珍;徐永明;杜冬萍;江伟5.米诺环素、氟代柠檬酸和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Fc对维持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J], 徐永明;张昕;浦少锋;吴军珍;杜冬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2X_3受体表达及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

论著文章编号:1000-5404(2008)04-0288-04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2X 3受体表达及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刘晓红1,2,曾俊伟1,张金海1,阮怀珍1(1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重庆市神经科学研究所,重庆400038;2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03)摘 要: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 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大鼠背根节神经元P2X 3受体的表达和电生理学特性的变化。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CCI 后不同时间相应节段(L 4、L 5、L 6)脊髓及背根神经节P2X 3受体表达的变化;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CC I 后不同时间L 4、L 5、L 6节段背根节神经元ATP 反应电流的变化。
结果 CC I 后7、14d ,损伤同侧L 4、L 5、L 6节段背根节P2X 3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而且染色加深,相应节段的脊髓背角浅层P2X 3免疫反应性亦明显增加。
CC I 后7、14d ,损伤同侧相应节段背根节产生ATP 快反应电流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电流幅度亦增强。
应用非选择性P2X 受体拮抗剂Sura m i n 能明显抑制ATP 反应电流。
结论 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致神经痛后同侧对应节段的背根节神经元P2X 3受体表达明显增加,AT P 快反应电流明显增强。
关键词:神经损伤;背根神经节;P2X 受体;膜片钳;ATP 中图法分类号:R 329.25;R338.8;R 741.02文献标识码:AD orsal root gangli on P2X 3receptor expression and electrophysi ologi cal characteris -ti cs i n rats w ith neuropathic pai nLIU X iao -hong 1,2,ZENG Jun -w ei 1,Z HANG Jin -ha i 1,RUAN H ua-i zhen 1(1D epartm ent o fN eurob i o l ogy ,Co llege of M ed i c i ne ,T h i rd M ilita ry M edicalU n i ve rsity ,Chongq i ng 400038;2D epart m ent o f Phy si o l ogy ,Zuny iM edical Co lleg e ,Zuny i 563003,G u iz hou ,Chi na)Abstract :Obj e cti v e To i n vesti g ate the P2X 3receptor expressi o n and electrophysi o log ica l characteristics i n dorsal r oot gang li o n (DRG)i n ratw ith neuropath ic pai n caused by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 y o f sc i a tic nerve(CCI).M et h ods P2X 3receptor expressi o ns in L 4,L 5and L 6DRG fo llo w ing CC I w ere observed by using a po l y c l o na l anti b ody to labe l the P2X 3receptor .ATP -acti v ated currents i n correspond i n g DRG neur ons fo llo w ing CC I w ere observed by usi n g electrophysi o l o g ica l techn ique .Results A si g n ificant increase i n P2X 3i m m unore -acti v ity w as observed in t h e ipsilatera l (i n j u red)L 4,L 5and L 6DRG and spi n a l cord on 7,14d after CCI .I n s m a ll dia m eter neurons ,a sign 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 ber of cells exhibiti n g a transient current to ATP w as obser ved on 7,14d after CC I .M oreover ,a m p litude o f t h ese currents w as i n creased .Conc l u s i o n A fter CC I ,t h e expression and functi o n of P2X 3receptor i n corresponding DRG are i n creased . K ey w ords :nerve i n j u ry ;dorsal root gang li o n ;P2X receptor ;patch c l a m p ;ATP ATP 已被确定为神经系统的一种递质或调质,其受体分为离子通道型P2X 受体和代谢型P2Y 受体。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性疼痛的行为观察和背根神经节中GAP-43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性疼痛的行为观察和背根神经节中GAP-43表达的变化王忱张永发刘怀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广东汕头东厦北路 515041摘要:目的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是神经元发育和可塑性的分子标志,在引导轴突生长和调节轴突形成新的联系上起关键作用。
神经损伤能诱发神经源性疼痛,而由于神经损伤导致远端肢体的去神经支配而发生感觉缺失,大鼠在几天至几周内常出现自噬现象,这一现象却可以作为衡量神经源性疼痛的指标之一;神经损伤也可诱发远端雪旺细胞和脊髓背根神经节中GAP-43的表达增加。
目前,大量的国内外资料表明神经源性疼痛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
本研究建立两种不同的神经损伤疼痛模型,应用自噬评分观察大鼠神经损伤后的行为改变,并研究了背根神经节中GAP-43表达的变化,旨在研究神经损伤性疼痛的发生与神经元可塑性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神经源性疼痛的发生机理。
方法 1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为神经切断组(N=60)、B 组为神经压榨组(N=60)、C组为正常对照组(N=10);A,B两组按存活时间不同再各分为六个亚组,每亚组10例。
大鼠伤后存活3、7、14、21、30、60天,用自噬评分观察大鼠神经损伤后的行为改变;并处死取材L5节段损伤侧背根节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GAP-43表达的变化。
结果(1)自噬评分:A各亚组比B各亚组自噬发生率比较高,严重程度也教重。
A60自噬平均分为2.1,而B60仅为0.7。
(2)免疫组化:C组背根神经节GAP-43少量表达。
A组背根神经节GAP-43表达伤后7天达高峰,持续到伤后60天仍有高表达;而B组伤后14天才达高峰,伤后21天即有所下降,伤后60天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
结论不同的坐骨神经损伤方法所致的大鼠自噬程度和GAP-43表达变化不同,提示神经源性疼痛的发生可能与神经的可塑性有关。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变化的开题报告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因子相关基
因的表达谱变化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神经系统损伤或异常引起的持续性疼痛,
常见于慢性疼痛病例中。
该疾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其治疗非常困难,导致患者长期病痛缠身。
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理性疼痛可能涉及神
经系统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参与了这一过程,
其中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细胞对于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及维持发挥了重要
作用。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变化,为理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参考。
研究方法:
1.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注射3% Streptozotocin诱导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2.当治疗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后,取其背根神经节组织;
3.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细胞因子相关基
因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组的表达谱差异。
研究展望:
本次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提供参考。
通过分
析背根神经节细胞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变化,可为发现疼痛发生的神
经生物学机制提供线索,为病理性疼痛的防治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IL-33蛋白表达的变化

D e p a r t me n t o f A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 , X i a n g — Y a Ho s p i t a l o f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y, t C h a n g s h a 4 1 0 0 0 8 ) A b s t r a c t 0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p o s s i b l e c h a n g e o f i n t e r l e u k i n( I L ) 一 3 3 i n t h e s p i n a l c o r d o f r a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c o n s t r i c t i o n o f t h e s c i a t i c n e r v e( C C I ) . Me t h o d s : S i x t y ma l e Wi s t a r r a t s w 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s h a m-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C C I g r o u p s =3 0 e a c h ) . E a c h g r o u p w a s f u t r h e r d i v i d e d i n t o 6 s u b g r o u p s ( = 5 e a c h ) i n w h i c h t h e a n i ma l s w e r e s a c r i i f c e d f o r ur f t h e r e x p e r i me n t s o n o n e d a y p r i o r t o s u r g e r y( b a s e l i n e )
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和出现蛋白的表达分析

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和出现蛋白的表达分析大鼠作为一种模型动物,在研究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递质和出现蛋白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和出现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1.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脑中的神经递质,负责控制运动、情绪和奖赏等行为。
大鼠脑组织中多巴胺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会影响它的行为特征和生理功能。
研究表明,大鼠中黑质-红核多巴胺系统的损伤可以导致帕金森病,因此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帕金森病治疗。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在交感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它参与控制心率、血压和能量代谢等生理过程。
大鼠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和分布受到内分泌、神经、免疫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在损伤和应激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它参与到大脑皮层的思维、记忆、注意力、情绪等方面的调节。
研究表明,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的分布和水平和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二、出现蛋白出现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蛋白质,它参与到许多生命过程中。
在神经系统中,出现蛋白在突触形成、成熟和可塑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出现蛋白包括神经元结构蛋白、突触蛋白等。
1.神经元结构蛋白神经元结构蛋白包括神经元鞘膜蛋白、神经元元素蛋白等,它们是神经元正常的结构构成部分。
研究表明,神经结构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2.突触蛋白突触蛋白是一类参与突触形成、维持和可塑性的蛋白质。
常见的突触蛋白包括神经元钙蛋白、突触素等。
研究表明,突触蛋白的异常表达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一、神经病理学疼痛的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这个概念由世界疼痛研究协会提出,指的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者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疼痛。
由于NPP 产生的机制复杂,疼痛程度重,治疗效果差,疗程长。
与组织损伤所致的急性疼痛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复杂,治疗困难,常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麻醉镇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均无明显疗效。
已成为困扰患者,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个别患者厌世情绪的主要原因。
如何控制这一顽疾,已成为从事疼痛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的首要重任。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与实在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即通常所指的慢性疼痛,时间超过三个月的一种慢性状态或过程。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的定义是:原发于或原发病灶引发的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
感染、创伤、代谢性疾病、肿瘤化疗、手术、射线、神经毒性药物、神经受压缺血、炎症和肿瘤的侵袭都可引起神经性(中枢性和周围性)疼痛。
它与急性疼痛不同,可以持续存在,对机体无益,甚至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自发性疼痛表现为针刺、电灼、撕裂、刀割样疼痛、诱发性疼痛又被称作感觉异常和痛觉过敏。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
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
常见的病因有:外伤性机械损伤(神经受压、截肢、脊髓损伤、术后疼痛、幻肢痛)、代谢性或营养性(糖尿病、糙皮皮、尿毒症)、病毒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艾滋病性神经痛),神经毒性(长春新碱、顺铂、铊、砷、放疗)、缺血性(脑梗塞、脑卒中)、神经递质功能障碍(复合性区域疼痛综合症),其他(恶性肿瘤、三叉神经痛、脉管炎、硬化病)。
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主要包括:(1)异位放电:神经损伤后,损伤部位附近传人神经元的放电水平可明显增加,这已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得到了证实。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海马组织中NF-κBmRNA、iNOSmRNA、nNOSmRNA表达及意义

国),BME-410A热痛刺激仪 (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 RNA 2 g用逆 转 录试 剂 盒合成 cDNA,再 行 PCR扩
工程公 司 )。
增。RT—PCR引物 由上海生工生 物工程公 司合成 ,
1.2 实 验方 法
扩增条件为5O℃ 2 rain,95℃ 10 min,95 oC 15 8,60
Trizol RNA提取试剂盒 (Invitrogen公 司),逆转录试 痛阈后 于上述每个时间点处死大 鼠 5只,取海 马组
剂盒(Fermentas公司 ),RT—PCR引物 (上海 生工 生 织 ,将标本迅速入液氮保存。Trizol一步法提取组织
物工程 公 司合成 ),von Frey丝 (Stoehing公 司,美 总 RNA。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浓度和纯 度。取 总
山东 医药 2011年第 5l卷第 27期
1.1 材 料 健康 雄性 Wister大 鼠 70只,体质量 潜伏期 ,即热痛阈值 [3】。②海马组织 NF—KB mRNA、
220—280 g,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 中心提供。 iNOS mRNA、nNOS mRNA表 达 :测定 机械 痛 阈 和热
at 7 d and maintained at a high level during the 28-day-observation(P<0.05).The expression of iNOS mRNA began to increase at 4 d after operation and nNOS mRNA began to increase a t 7 d (P<0.05).Both o f t hem reached t he p eak a t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及生长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厉彩霞林海王均炉△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学以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变化。
方法: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模型,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n=25)。
对照组(con组):不接受任何手术操作;假手术组(sham组):只分离坐骨神经,不予以结扎;CCI组:结扎坐骨神经。
于术前2d,术后1、3、5、7、10、14、21、28d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并于术后3、7、14、21、28天各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杀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背根节GAP-43表达的变化。
结果:与sham组和比较,CCI组术后各日TWL,MWT明显降低(P<0.01或<0.05),sham组和con组行为学无显著差异(P>0.05)。
CCI组较其它组GAP-43表达增高,且此蛋白在CCI组中术后第三天表达开始增高,第七至十四天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结论:CCI造模成功后大鼠痛觉及机械痛觉均过敏,且GAP-43表达增高。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学改变GAP-43Behaviorl observation and changes of the expression of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of rats following ligaion of sciatic nerveLi cai-xia, Lin-hai, Wang jun-lu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l observation and changes of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of rats with ligaion of sciatic nerve.Methods Seventy-fiv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Control group(Con),Sham operation group (Sham),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group(CCI).CCI model was adopted ,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 and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 of rats were measured on1,2 pre-operative and 1,3,5,7,10,14,21,28 post-operative days.Five rats were randomly picked from each group on 3,7,14,21,28 post-operative days and the immunochemistry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change of GAP-43 expression on spinal dorsalhom .Results TWL and MWT in CCI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Sham group on every post-operative day (P<0.01or<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WT and TWL between Sham and Con groups (P>0.05).The expression of GAP-43 was higher in CCI than other groups,and in this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GAP-43 was increased in the third day ,from the seventh day to the fourth day the expression arrived to the highest,then it began to decline.Conclusion The success of CCI appeared rats thermal and mechanical hyperalgesia and the expression of GAP-43 was increased.[Key words]Neuropathic pain; Change of behavior; GAP-43神经系统物理损伤、代谢异常、缺血、病毒感染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特征为自发痛、触诱发痛及痛觉过敏。
它是人类较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复杂而使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其中以中枢敏化学说研究较多,张德仁等[1]研究认为GAP-43可以阻断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的形成,且刘光久等[2]在大鼠的坐骨神经再生的研究中发现,当轴索受△通讯作者损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快速的应激反应,即胞体中GAP-43mRNA在术后表达增高。
神经受损后,GAP-43蛋白合成增加并沿轴突运输至生长锥,促进神经再生及神经突触连接重建,此外,GAP-43与突触可塑性关系密切,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疼痛也与GAP-43的表达有关[3]。
因此通过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CCI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生长相关蛋白改变的研究可以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发病机制,从而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上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1、动物、试剂与仪器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体重220-250g,由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戌巴比妥钠购自国药集团试剂有限公司。
336爪/尾刺激痛觉测试计以及2390Electrovonfrey测痛计购自美国ⅡTC公司。
一抗小鼠抗大鼠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Sc-17790)试剂购自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inc,f二抗山羊抗小鼠试剂购自Proteintech Group Inc ,HMIAS-2000型全自动医学彩色图像分析系I统。
2、动物分组及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3 组:(1)对照组(con组):不接受任何手术操作;(2)假手术组(sham组):只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3)CCI组:结扎坐骨神经。
参照Bennett和Xie[4]描述的方法制作CCI模型,切开皮肤,分离坐骨神经,以4号铬制线结扎4道,每道间隔约1mm。
sham组步骤与CCI组相同,但仅暴露神经而不加结扎。
术后单笼饲养。
3、行为学测定分别于术前第1、2d及术后1、3、5、7、10、14、21、28d 测定,测定时间恒定于每日10:00-14:00,室温维持24±0.5℃。
(1)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的测定:采用336爪/尾刺激痛觉测试计测定大鼠TWL。
参数设定:加热头空闲时激光发射强度为20%;加热头测试工作时激光发射强度为60%;切断时间30s,将实验大鼠置于透明玻璃板上,照射大鼠双侧后足足底,足底出现抬腿回避时间为TWL。
每次刺激间隔5min,测3次取平均值。
(2)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L)的测定:置大鼠于透明的有机玻璃箱中,底为11cm2的铁丝网,实验前使之适应15min。
采用2390Electrovonfrey 测痛计,由下往上垂直刺激大鼠足底皮肤,逐渐加大刺激强度,观测回缩反应(如舔足、甩腿等)时的刺激强度值为MWT,每次刺激间隔10s,测5次取平均值。
4、取材、组织制备及免疫组织染色到达实验存活期的大鼠,腹腔注射1%的苯巴比妥钠40mg/kg,深麻醉后,开胸经升主动脉灌注固定。
先用100ml%肝素0.9%NaCL溶液快速冲洗血液,再用4%的多聚甲醛的磷酸缓冲液(PH=7.4)固定.取出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背根神经节(L5、L6)。
在上述甲醛溶液中固定4-6h常规石蜡包埋,将组织块连续切片,每一组织各取5张片,按GAP-43试剂说明书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采用两步法,切片常规脱蜡至水,TBS盐缓冲液洗4-5 次,高压修复十分钟,依次滴加RegentF与B各孵育半小时,加一抗4℃过夜。
用TBST冲洗4-5次,滴加RegentC,室温孵育一小时,再用TBST冲洗4-5次加RegentD室温孵育半小时。
再加E1、E2、E3混合物,显微镜下观察控制显色,流水冲洗终止显色。
苏木精轻度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脂封固。
显微镜观察。
阳性细胞胞浆着色为棕黄色。
对照实验用TBS替代一抗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阴性。
5、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继以最小显著法(LSD)行两两比较。
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各组间TWL、MWT基础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动物术后均未见肢体运动障碍和自残现象。
2、CCI后TWL的变化 Con组及Sham组各时间点的TWL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
CCI组TWL从术后第1日开始下降,第5日降至最低值(为基础值的47.9%,与基础值比较P<0.01),以后缓慢回升,但直至第28日仍低于基础值。
与Sham和Con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图1)。
(ˉx±s,n=5)*P<0.05,**P<0.01与Con和Sham组比较3、CCI后MWL的变化 Con组及Sham组各时间点的MWT差异无显著性(P>0.05)。
CCI组MWT从术后第1日开始降低,并稳定维持28日以上,术后各日MWT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1)(见图2)。
(ˉx±s,n=5)*P<0.05,**P<0.01与Con和Sham组比较4、各组GAP-43表达的变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表达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