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现代化建筑结构,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预制化、规范化生产和快速施工等明显优点,在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地震是导致建筑结构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其抗震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准则、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应用等方面。

抗震设计准则是指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

在国内外,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准则。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强度等级、变形能力、刚度等级等。

美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结构响应的计算方法等。

欧洲的《结构设计标准》则采用了一种性能设计的方法,即根据结构的性能指标来进行抗震设计。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是研究其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中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对一座18层框架结构住宅楼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框架结构的刚度、强度、裂缝性能等。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加州进行了一系列大型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框架结构的性能指标、承载能力、裂缝性能等。

欧洲也开展了大量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探讨了框架结构的性能指标、强度等级和变形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研究人员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分析了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应变分布和响应特性。

美国研究人员采用离散元法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了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35 0 P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3 (08)3—16— 5 1 8 9320 0 0 3 0
Th o y a d pr c i a e h d o e f r a c - s d s im i e i n e r n a tc lm t o f p r o m n e ba e e s c d sg S N Z a gh n WA G Q a fn HE h n c u , N u n g e
维普资讯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6 3
S c u n Bul i g S i n e ih a i n c e c d
第3 4卷 第 3期 20 0 8年 6月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 与实 用方法
沈 章 春 , 全 凤 王
( 华侨 大学 , 福建 泉州 3 22 ) 6 0 1

个 重要 任 务 , 且 已经 作 为一 种 传统 的设 计 思 想 而
并付诸实践 。然而 , 近些年来 , 在许多现代化大城市 的地 震 中 , 大 多数 建 筑 物 可 以不 倒 塌 基 本 保证 了 绝 人 的生命 安 全 , 不 能在 大震 甚 至 中小 地 震 中有效 却 地控制地震破坏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 而 这种破坏和损失往往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料 , 超过 了 社会和业主所能承受 的范围。例如 ,99年美国加 18 州 LmaP e o f m地 震 的震级 为 M . , 亡 数 百人 , i 7 1伤 而 造成 的 经 济 损 失 达 10亿 美 元 ; 94 年 美 国 5 19 Nrr g 地震 , ot i e hd 震级 为 M67 伤亡 数 百 人 , 成 的 ., 造
1 基 于性能 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 出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研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研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研究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1. 引言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其能量释放巨大,对建筑结构造成巨大的威胁。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2.1. 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始于20世纪初。

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规范逐渐成熟,并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国内外的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中国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美国ACI 318-19《混凝土建筑规范》等。

2.2. 抗震性能参数的评估与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参数包括刚度、强度、耗能能力和剪力传递性能等。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者可以评估和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相关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抗震设计条件下,增加钢筋含量、采用预应力技术和透水混凝土等可以有效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2.3. 地震作用下的框架结构破坏机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常常经历弯曲屈服、剪切破坏和轴向压力破坏等多种破坏形态。

通过研究框架结构的破坏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抗震性能。

当前,研究者对框架结构的破坏机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3.1. 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受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

材料性能包括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等。

构件质量涉及施工质量控制、钢筋的加工和焊接质量等。

3.2. 结构形式和布置框架结构的形式和布置对其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对国内外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成果,并对二者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与分析。

通过目前的研究表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不仅仅能够使得建筑结构在未来可能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还能使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详细论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的几种设计。

通过对几种设计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对比,结合实际工程,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震设计框架结构分析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设计要求在未来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该设计理念包括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评估等方面。

事实上,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都会进入弹塑性状态,为满足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性能抗震设计要求,有必要研究和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因此,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己成为抗震设计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结构弹塑性分析可分为弹塑性动力分析和弹塑性静力分析两大类.前者即弹塑性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后,直接计算结构的地震反应,该方法能够计算地震反应全过程中各时刻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状态,给出结构开裂和屈服的顺序,发现应力和塑性变形集中的部位,从而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类型.时程分析是结构弹塑性分析最可靠的方法,但该方法计算复杂、工作量大,结果处理繁琐,又受地震波的不确定性、力与位移的滞回关系、轴力与弯矩的屈服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故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相对而言,静力弹塑性分析(又称push-over)]是一种对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简化计算方法,它可以较准确地描述结构抵抗侧向力的性能,包括构件的应力和变形的分布、构件的屈服顺序、承载力的薄弱部位和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等,比较直观、计算量小,能够准确的揭示结构设计中的隐患,容易为广大工程人员所接受,作为一种新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手段。

本文研究Push-over方法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分析该方法在实际工程的应用及有待改进之处。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史作了回顾,总结了当今国内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性能水平,评价指标,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1 结构的抗震设计局限由于地震和地面运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构在其使用期限内可能遭遇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也有可能遭遇远远大于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这就使结构工程师很难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需求。

当前,多数国家对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为: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设计时以本区域内多遇地震作为结构弹性阶段承载力和变形验算依据,以保证结构在小震作用的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以大震作为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依据,以满足在结构在强震下不至于倒塌危及生命安全。

虽然这种设计方法较为简单,设计结果较为经济,但也在某种局限了结构的抗震设计。

首先,仅仅以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状态作为设计阶段,并不能保证结构在除此两状态之外的处于其它状态时的损伤程度和功能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对结构的其它状态的性能水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这种设计仅仅要求结构满足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局限了业主对结构抗震方面提出更高的设防要求,安全度已与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符,故我们有必要对结构的设防目标进入更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对结构采用多级性能水平和多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 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了方法自1899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首次提出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静力法以来,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经历了从静力法到动力的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动力阶段中又可分为弹性与非弹性(非线性)两个阶段。

根据所考虑的地震动特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振动方法。

确定性方法利用地震记录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地震波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随机振动方法则把地震视为随机过程,把具有统计性质的地震动作用在结构上来求出结构的反应。

基础隔震综述

基础隔震综述

基础隔震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结构控制技术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其有造价低廉,施工便捷、控制效果佳,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本文综述了基础隔震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础,隔震,支座,阻尼,进展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在结构的隔震研究十分活跃,工程应用日益增多,已开始从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案设计、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在我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已增加了隔震专门章节。

工程结构应用橡胶支座的推荐性设计标准亦已批准。

在国际方面,自第一届国际结构控制会议于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以来,大约每9 年召开一次,有关领域的文章也常见于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

二、概念建筑结构隔震的本质思想是通过增加能够提供柔性和适当耗能装置(阻尼)的隔震层(系统),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基础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隔震层,延长结构的振动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像刚体一样,自身相对位移很小,从而使建筑物不发生破坏或倒塌。

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

变形能力的增加,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不倒;而阻尼的增大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大减小地震作用、基底位移和结构变形。

同时,结构变形能力的增大导致了结构产生的第一振型周期变长。

这与增大的阻尼相结合,就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影响系数,并且结构底部有足够的横向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使得结构底部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避免了常见的结构底部首先破坏的可能性。

三、基础隔震体系的主要类型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可划分为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组合隔震体系、摩擦摆体系等。

基于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原因,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和组合隔震体系。

1.1 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橡胶支座分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和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近 1 0 来 ,随着人们 对地震 的运动特 征和反应 0年 特 征 的探 索和 认识 逐步 加深 ,人 类科 技水 平不 断提 高 ,对 于 建筑 结构 的抗 震设 计及 方法 也在 不断 的完 善。各类 理论在通过地震 的考验后逐渐发展 、全面 、
设计理论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 ( 性能抗震设计理念 的特点 二)
期抗 震 目标 。
3 自由度大 。相 比较传 统抗震 设计刻板 的被 动 .
状态 ,性能抗震设计可根据业主 的要求确定 目标 ,给 设计带来新的动力。
( ) 能 抗 震 设 计 目标 三 性
19 年,美国的放眼2 世纪委员会提 出了基于性 95 1 能抗震 设计的框架 ,此专项研究得到美 国政府大力支 持 与资助 ,并进行 了有前瞻性 的多方面研 究。此后 , 澳 大利 亚、 日本、新西兰 、英 国、智利等 国家也在 多 方资助 下,为推进此专项研究 ,成立 了各类委员会 ,
通 过对现 行抗震设计理论 的实践 ,可 以对两者进
行对 比,以得到性能抗震设计理念 的特点 。 1 多级 设 防 。相 对 于 现 行 的三 阶段 设 防 目标 . ( 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性 能抗 震设 计 注重多级设防 ,保护非结构件 与内部 设施 ,后者的设 计理念既保证使用者安全 ,又减轻业主和社 会的经 济
能力谱设计是将能力谱 曲线与地震反应谱转化而来的
需求谱 ,进行 比较来评估其抗震性能。此方法侧重对 结构 的实际性能进行验算、评估 。另外 ,能力谱设计 法 比较适用于平面结构可简化且分布较均匀的结构, 否将会产 生不小的误差 。 3 .直接 位移设 计法 。侧 重于结构 性能设计 ,概 念简单 ,根据地震等级来预期位移计算 ,使结构达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综述

卷第 年
期 月





,
基 于 性 能 的抗 震 设 计研 究 综 述
朱玉 华

黄海荣
,
骨玉祥

同济大学 建筑工 程 系 上 海


基 于 性 能 的 抗震设 计是 基 于 量化 的 多性 能
,
目标 的 设 计
,
引 起 了 地震 工 程 界 的 广 泛 研 究
,
在国

内外基 于 性 能 杭 震设 计研 究 基 拙 上 研 究 了 基 于 性 能 杭 震设 计 的 主要 内容 探 讨 了 基 于 性 能 的 抗 震 设计

,
,
,
年 提 出 并 编制 设 计 方
,

大震



中震



法 草 案 规 定 了 不 同使 用要 求 下 的设 计 目标 详细 介 绍 了基 于 性 能设 计 方 法 流 程 包 括 概 念 设计 范 围 场 地可 行 性要 求 初步 设 计 时 以 性 能 目标 为导 向的设 计 方 法 与 结 构 抗 震 性 能 评 估 等


研 究概 况
美 国 基于 性 能 的研 究 报告


研 究 内容
性能 目标 性 能 目标指 在 不 同设 计 地震 水 平下 结 构 应 达 到 的性 能水 平 包 括 三 个 内容 地 震水 平 结 构 性能 水平 及 结 构性 能 目标 的确 定 地 震水 平 地震水 平 通 常 以 一 个基 准期 内的某 个超越 概

,


联 系作 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综述摘要:基于结构功能的设计理论是90年代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是抗震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

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结构性能的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设计流程;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已被世界地震工程界广泛应用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最后就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结构性能抗震设计位移位移延性系数能力需求曲线discuss on aseismatic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abstract: aseismatic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 was put forward firstly in 90’s of last century. it was a reform of design ideas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content and process of the design theory. the method of design based on displacement which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was emphasiz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was analysed.keywords: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seismatic design, displacement, modulus of displacement ductibility, curve of capability demand.前言: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原则的设计方法,依此思想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基本能够保证生命安全。

近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大地震,特别是1989年美国loma prieta、1994年美国northridge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都表明,按现行建筑抗震规范设计的结构总体上基本保证了“大震不倒”的安全目标,但是造成的经济损伤极其严重。

为了强化结构抗震的安全目标和提高结构抗震的功能要求,美国学者bertero等人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bertero,1996;seaoc,vision 2000 committee,1995)。

随后这种抗震设计思想引起了整个地震工程界极大的兴趣。

从各国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动向看,可以说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简称pbsd)是21世纪世界抗震设计规范的大潮流,21世纪的地震工程将是基于功能的地震工程。

1dbsd设计理论1.1 pbsd理论的研究内容基于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的设计方法。

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学会的放眼21世纪委员会(vision 2000 committee seaoc 1995)明确提出了pbsd的理论框架,它应包括地震设防水准、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等三方面内容。

1.2地震设防水准的划分pbsd 理论的实质就是要控制结构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功能,地震设防水准是指未来可能作用于场地的地震作用的大小。

vision 2000 committee大会宣言称,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追求能控制建筑物经历现场发生的所有地震波谱的破坏水准,为了实现这一方法,需要根据不同重现期选择所有可能发生的、对应不同等级的地震动参数的波谱,这些具体的地震动参数称为“地震设计水准”。

放眼21世纪委员会在关于结构功能设计的研究报告中,建议设防地震等级由表一所示:1.3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划分及设防目标的建立结构抗震性能水准表示建筑物在特定某一地震设计水准下预期破坏的最大程度。

结构、非结构构件以及因它们破坏引起的后果,主要用结构破坏程度、结构功能和人员安全性来表达。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可以表现为位移、能量和地震损伤,性能水准应该表达为量化指标、工程术语,以便于工程设计和评估。

结构抗震性能等级由表二描述。

结构抗震设防目标是针对某一地震设防水准而期望达到的抗震性能等级。

美国学者建议,将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分为三类:基本设防目标、重要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

结构抗震设防目标与设防地震等级、抗震性能等级的关系(性态控制图)见图一。

表一 vision 2000中的设防地震等级的划分表二结构抗震性能等级及其划分情况1.4dbsd理论的三种方法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大致可归纳为:按延性系数设计的方法、能力谱方法和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

1.4.1按延性系数设计的方法延性通常包括结构延性、构件延性和截面延性三个层次。

结构延性可以用顶点位移延性(总体延性)或层间位移延性(楼层延性)来表达;构件延性与塑性铰区长度和截面延性等有关;截面延性与其几何形状、混凝土强度、轴压比、纵筋含钢率、含箍特征值等因素有关。

对于一个给定的结构,截面的延性系数大于构件的延性系数;构件的延性系数大于结构的延性系数,两者的关系与结构的塑性铰机制等有关。

对于梁铰机制的框架结构,总体延性系数为3~5时,楼层延性系数可能为3~10,而梁构件的延性系数可能为5~15或更大一些。

按延性系数设计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建立构件的位移延性系数或截面曲率延性系数与塑性铰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关系,由约束箍筋来保证核心混凝土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极限压应变,从而使构件具有要求的延性系数。

这种方法在新西兰等国家得到应用,并常称之为“能力设计”方法。

用位移延性系数描述构件的弹塑性变形能力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定义结构或构件的屈服位移和极限位移,不同的定义得到的延性系数可能相差很大。

1.4.2 能力谱设计法能力谱方法也可以称为非线性静力方法(nonlinearstaticprocedure)或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 over analysis),它是1975年由freeman等提出来的,后来由众多学者如fajfar等的发展、完善了能力谱法。

这种方法目前仍处于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之中。

各研究者提出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但没有本质差别。

其步骤如下:按规范进行结构承载力设计;对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

用单调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 over alysis),计算结构的基底剪力 -顶点位移曲线。

(3)建立能力谱曲线对不很高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反应为主可用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代替原结构。

因此,可以将-曲线转换为谱加速度 -谱位移曲线,即能力谱曲线:式中、分别为结构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和模态质量。

建立需求谱曲线若采用规范的加速度反应谱作为结构的地面运动输可以用式将其转换为-谱曲线,即需求谱曲线:(4)确定结构的等效阻尼比或等效延性比检验结构的抗震能力将能力谱曲线和某一水准地震的需求谱画在同一坐标系中,若两条曲线没有交点,说明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需要重新设计;若两条曲线相交,交点对应的位移即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在该地震作用下的谱位移。

将谱位移转换为原结构的顶点位移,根据该位移在原结构-曲线上的位置,即可确定结构在该地震作用下的塑性铰分布、杆端截面的曲率、截面边缘混凝土的压应变等,综合检验结构的抗震能力。

图3能力谱法《日本建筑标准法》和美国atc-40都采用能力谱法作为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

1.4.3 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步骤如下:⑴由规范加速度反应谱或地震加速度时程建立不同阻尼比的设计位移反应谱。

(2) 计算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式中, 和分别为结构第层的质量和在某一水准地震作用下第层的层间位移。

(3)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质量和等效阻尼比:等效质量可以用下式计算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延性系数, 式中取为。

由延性系数和结构体系,可由等效阻尼比与延性系数的关系确定等效阻尼比。

(4)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刚度式中,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周期,根据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和确定。

(5)计算设计基底剪力和水平地震力: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刚度确定后,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 (图4(b)),即原结构的设计基底剪力由下式确定水平地震力沿原结构高度的分布(图4(a))可以用下式计算:⑹计算原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结构分析,应采用结构顶点位移达时的杆件刚度。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根据在一定水准地震作用下预期的位移计算地震作用,进行结构设计,以使构件达到预期的变形,结构达到预期的位移。

用这种方法确定目标位移和将多自由度体系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的前提是结构中可能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同时达到屈服,显然这在实际结构中是难以实现的。

图四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基本思路2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尚不成熟,要广泛应用于设计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一些问题尚应进一步展开研究:在结构性能方面,对结构抗震性能的描述不宜采用“不坏”、“可修”和“不倒”等模糊的定义,应采用量化的数据指标以便用于工程设计;完善能力谱方法,考虑高振型的影响,研究如何模拟剪力墙等抗侧力元,以保证对体型复杂及高层、超高层的建筑结构适用;dbsd设计方法都是用静力方法去解决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设计问题,不考虑诸如地震持续时间、结构往复弹塑性变形和累积耗能等因素的影响,这是方法本身固有的不足;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破坏,这些状态可以用破坏指标来度量。

常用的破坏指标有:延性系数指标、能量耗散指标、位移指标、位移能量双重指标、考虑能量耗散的位移指标。

应进一步研究哪种破损指标才能真正地表现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性能;建立层间位移与构件变形的关系,构件变形与纵向配筋、轴压比及含箍特征值等的关系,建立考虑构件的弯曲、剪切变形、塑性铰区长度、结构塑性铰机制等与结构位移的关系,以便广泛地应用于工程设计;结构构件屈服进入弹塑性后,构件滞回耗能产生的滞回阻尼可以用等效粘滞阻尼比表示。

构件滞回耗能的大小主要与构件的弹塑性位移比(即延性比)有关。

建立构件、结构的滞回耗能与等效阻尼比的关系,是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建立位移谱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根据谱位移与谱加速度的关系,从现行规范所用的加速度反应谱导出。

但是,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并不合理。

国外一些学者建立了不同阻尼比的位移谱和不同延性比的弹塑性反应谱,这些谱未反映中国地震地面运动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国自己的位移谱和弹塑性反应谱。

3结语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简称pbsd)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的结构设计,是设计理念的一次变革,涉及结构抗震设计的各个方面,对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