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介绍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导读:喹诺酮类药物(QNS的发展有50多年的历史了,这类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抗菌作用原理相似、抗菌谱相近的合成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血浆半衰期较长、药品不良反应较少且轻的共同特点。

但随着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喹诺酮类药物新品种、新制剂大量涌现并进入临床,所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亦随之增多,在充分发挥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又要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从1962年偶然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距今已50多年,随着新品种的不断问世,喹诺酮类药物已经成为临床最为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之一。

粗略估计,全球已有超过8亿人接受过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

早期合成的喹诺酮类药物以萘啶酸、吡哌酸为代表,抗菌谱仅限于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无抗菌活性,而且血药浓度低、组织穿透力差,因此,临床上仅限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治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氟甲喹的问世,人们开始尝试通过修饰喹诺酮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来改善这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喹诺酮类药物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及依诺沙星等氟喹诺酮品种相继问世。

与萘啶酸、吡哌酸等早期合成的品种相比,上述药物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进一步增强,部分药物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同时,由于血药浓度的提高和组织穿透力的明显改善,这些品种的临床适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在内的自身各系统的感染。

环丙沙星的成功合成和上市是这一时期喹诺酮类药物研发所获得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个可以经静脉滴注全身应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和具有最强抗假单胞菌活性的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目前在抗感染治疗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辉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类药物由于它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的抗菌类药物,在60年代开发最早的喹诺酮类主要是临床上的需氧革兰阴性菌。

一、喹诺酮类药物发展现状导读:喹诺酮类药物发展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类药物由于它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的抗菌类药物,在60年代开发最早的喹诺酮类主要是临床上的需氧革兰阴性菌,根据该类药物的特点其在抗感染治疗领域中发展迅速。

(一)背景情况最近几年上市的新的喹诺酮类或者称之为呼吸喹诺酮类增加了肺炎球菌和链球菌等阳性菌的抗灵活性。

同时对不典型病原体,比如说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抗菌作用有所增强。

喹诺酮类这类药物在感染部位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浓度,在一般抗菌药物不容易达到有效浓度的上皮细胞间叶里边,前列腺里面,骨头里面,他的浓度可以达到同期1-2倍,比如临床常用的抗菌药浓度是高的,另外这一大类药物的口服吸收是非常好的,我们可以先静脉后口服,这样可以做一个适当的疗法,这类药物相对于普通药物的伴衰期长,这样我们可以一天一次的给药,病人非常方便,整类药物总体的不良反应是轻微的,这类药在上面这些特点里,发展是比较快的。

该类药物的上述特点使其在抗感染治疗领域中发展迅速。

(二)发展历程70年代开发出第二代喹诺酮类,典型的代表是环丙沙星,这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作用是拓宽的,同时对革兰阳性菌中,像葡萄球菌也有抗菌活性; 90年代中期,研究开发出了第三代的喹诺酮类,典型代表就是左氧氟沙星,这类药物的抗菌进一步拓宽,对化脓性链球菌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不典型病原体,像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也可以覆盖。

进入2000年以后,研究开发出来了第四代的喹诺酮类,最典型的代表是莫西沙星、吉米沙星(2003年),抗菌谱和三代喹诺酮类一样进一步加强,目前喹诺酮类分为四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差别不是特别大,分类各家可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总的来说,第三代第四代可统称为呼吸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应用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分类
• • • • •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脂类,林可霉素类及肽类 氨基糖苷类及多粘菌素类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
作用机制
常用第三代药物-氟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罗沙星 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 加雷沙星 加替沙星 左氧氟沙星 洛美沙星 氟
喹诺酮类抗菌药注意事项
4.不宜与Ⅰa类及Ⅲ类抗心律失常和延长心脏QT间期的药物如西沙必利,红霉素 ,三环类抗抑郁症药合用。
5.在避免日照条件下保存和应用环丙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或司帕沙星, 用药期间避免光照。
常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 诺氟沙星
1.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 2.对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志贺菌、肠杆菌属、弯曲菌、沙门菌和奈瑟菌极为有 效 3.对大多数厌氧菌对其耐药
常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
加雷沙星
1.2007年上市,口服利用度约92%。 2.对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表皮葡萄球菌、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强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 沙星。 3.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与莫西沙星和氧氟沙星相同,但总体上弱于环丙沙星。 4.对志贺菌属、霍乱弧菌、空肠弯曲杆菌、奈瑟球菌属以及流感嗜血杆菌的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同。 5.对肺炎支原体、人型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的抗菌活性强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
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
1.胃肠道不良反应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3.光敏反应 4.软骨损害 5.心脏毒性
喹诺酮类抗菌药注意事项
1.不宜常规用于儿童,不宜用于有精神病或癫痫病病史者。禁用于喹诺酮过敏 者、孕妇和哺乳妇女。糖尿病患者慎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通过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点、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证药品安全、有效使用。

【关键词】喹诺酮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浓度高,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各种感染的常用药物。

1 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喹诺酮类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1],为杀菌剂,杀菌浓度与抑菌浓度相同或为抑菌浓度的2-4倍,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DNA的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真核细胞不含NDA回旋酶,故对细菌作用选择性高。

虽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但同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性。

2 分类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四代[2]。

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抗菌谱窄,抗菌作用弱,口服难吸收,喹诺酮类,对革兰阳性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现已被淘汰。

第二代以吡哌酸为代表,抗菌谱由革兰阴性菌扩大到部分革兰阳性菌,虽抗菌活性有了提高,但血浆浓度低,仅限于治疗肠道和尿道感染,现已很少应用。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在母核6位碳上引入了氟原子,在侧链上引入哌嗪环或甲基噁唑换,使血浆浓度提高,组织分布广,半衰期延长,抗菌谱扩大到革兰阳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及结核杆菌、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使氟喹诺酮类药物成为近年临床应用热点。

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组织渗透性好保留了第三代的特点,增加了抗厌氧菌活性,且对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的活性作用显著强于第三代。

临床疗效甚至超过了一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 临床应用3.1泌尿生殖道感染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肠杆菌科(敏感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的上、下尿路感染。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菌,更多厌氧菌(特别提高了对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梭 杆菌、消化链球菌和厌氧芽孢杆菌属等抗菌活性)、支原体、 衣原体。
整理课件
6
整理课件
7
喹诺酮类的抗菌强度
(1)由强到弱: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 (2)对G+菌、G-菌有效的:环丙沙星>氧氟杀星>诺氟沙星 (3)对人型支原体有效的:加替>左氧>氧氟>环丙>诺氟 (4)对厌氧菌有效的:司帕>加替>莫西>左氧 (5)对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的杀菌作用最强。
表1 抗菌活性比较
G+菌
G-菌
分代 头孢类 喹诺酮类 头孢类 喹诺酮类
1
++++
_
_
+
2
++
+ - ++
++
3
+
+ +++ ++++
4
++
++ ++++ ++++
通过以上比较:喹诺酮类抗菌谱光,尤其对G-杆菌活性强。当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都作为某 一疾病的备选咬或首选药时。一般情况下会优选喹诺酮类,原因:
整理课件
10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3.肠道感染:首选。(首选用于治疗志贺菌引起的急、慢性 痢疾和中毒性痢疾,以及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引起 的胃肠炎(食物中毒)。)
4.腹腔、胆道及盆腔感染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合用。 5.与其他药物合用作为治疗耐药结核分支杆菌和其他分支杆

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合理应用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97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70-01喹诺酮类(quinolones)抗菌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其结构含4-喹诺酮母核,对细菌dna促旋酶选择性抑制而发挥杀菌作用。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临床具有广泛适应症。

本文就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基础与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1 抗菌作用1.1 抗菌机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而抑制dna的合成,从而发挥抑菌和杀菌作用。

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如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合成,诱导菌体dna错误复制以及抗菌后效应等。

1.2 体外抗菌活性:体外抗菌试验提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强大抗菌活性。

多个学者对格帕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等[2~4]喹诺酮类药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药物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2 临床应用2.1 临床应用范围2.1.1 用于泌尿生殖器感染: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洛美沙星等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效果十分理想[5~6]。

治疗淋病性尿道炎[7]或宫颈炎[8]效果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相当,同为首选药。

2.1.2 用于消化道感染:对志贺氏菌以及弯曲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疗效优于氨基苷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7]。

对胃肠道菌丛及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环丙沙星疗效佳,维持时间长[8]。

2.1.3 用于呼吸道感染:除诺氟沙星外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治疗效果满意[9]格帕沙星更是优于其它氟喹诺酮药物[10]。

2.1.4 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研究证明此类药物中具有抗结核杆菌活性的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11]、左氧氟沙星[12]、司帕沙星等,可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

2.1.5 用于沙门氏菌属的感染:喹诺酮类对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作用较强。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医学论文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医学论文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医学论文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于临床上治疗感染的药物,它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了临床治疗感染的主要选择之一。

本文将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药理学、临床应用以及禁忌证和副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

最早的喹诺酮类药物是诺氟沙星,该药物在1978年被法国赛巴诺实验室合成成功,之后被批准在欧洲用于人类临床治疗。

1987年,美国FDA批准了左氧氟沙星的使用,标志着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美国的正式上市,并在短时间内爆发了一股喹诺酮类药物的热潮。

到了90年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种类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喹诺酮类药物,满足了人们对治疗感染的不同需求。

一些针对抗耐药菌的喹诺酮类药物也相继问世,如吉威肟、莫西沙星等。

得益于其特殊的药理学极优势,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成为了一类广泛应用于全球临床治疗的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可以使其在临床应用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其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细菌DNA拓扑异构酶,抑制DNA的合成和拓扑异构化,从而阻止细菌的复制和增殖。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杀灭细菌,因此常被用于严重感染的治疗。

此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细菌都具有较广泛的杀菌作用。

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也非常适合于口服、静脉注射等多种给药途径,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进行个性化治疗。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因其广泛的抗菌谱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

常见的感染疾病类型包括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等,其中以肺炎和尿路感染使用最为普遍。

此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还可以用于一些特殊感染疾病的治疗,如结核病和艾滋病合并细菌感染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还可以被用来治疗一些手术后感染的疾病,如切口感染、压疮感染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总结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总结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分类• 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 抗菌作用、耐药性•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理、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历史近1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抗菌药物,国内普遍应用,有许多优点,也有很多不足。

目前滥用严重,耐药菌株增多,尤其大肠杆菌等。

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62年合成萘啶酸,不良反应多,已经淘汰。

第二阶段:1974年合成吡哌酸,对G-杆菌作用强,适用于尿路、肠道感染。

第三阶段:1978年氟喹诺酮类问世。

第四阶段:楚瓦沙星、司帕沙星问世最新分类第一代萘啶酸、吡哌酸对G-杆菌作用强,仅适用于尿路、肠道感染第二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对G-杆菌作用强,体内较稳定,毒性降低,可用于各系统感染第三代左旋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格帕沙星在第二代基础上增加了对G+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和结核杆菌的作用,安全性高,半衰期长第四代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在第三代基础上增加了对抗G+球菌的活性,增加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共同特点: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无交叉耐药、不良反应少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拮抗细菌DNA旋转酶,干扰细菌细胞的DNA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 主要作用的靶酶:拓扑异构酶II及IV–传统的喹诺酮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I(DNA旋转酶)–新喹诺酮既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I ,也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V抗菌作用1、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以环丙沙星为最高,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次之;对不动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较肠杆菌科细菌差;流感嗜血杆菌呈高度敏感,奈瑟氏菌属多呈敏感2、氟喹诺酮类药物对G+球菌亦具有抗菌作用,但其抗菌作用明显较对肠杆菌科细菌低,以左氧氟沙星相对最高,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略低;仅对金葡萄球菌(除甲氧西林耐药外)具抗菌活性3、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和结核分支杆菌及其他分支杆菌具有一定作用耐药性近几年来,伴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国内的广泛应用,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性呈迅速增长趋势,并且各品种间呈交叉耐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79
耐药性
• 特 点: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本类间有交叉耐 药性。
• 43670株细菌
• 住院87.5% 门诊12.5%
• G(+) 29% G(-) 71%
• G(+)
• 葡萄球菌 53.0% (金葡 32.5 CNS20.5%)
• 肠球菌29.8%
• 肺炎链球菌(7.9%)、其他链(6.6%)
3/79
DNA回旋酶的作用
• DNA复制、转录、重组与修复均要求DNA为负超螺旋状
• 在DNA复制和转录时,负超螺旋结构必须先解旋,导致 正超螺旋状DNA形成。DNA回旋酶的功能在于使正超螺 旋状DNA恢复负超螺旋结构。
• 细菌DNA回旋酶由四个亚基,即两个A和两个B聚体组成,
A亚基由基因gyrA 控制,B亚基由基因gyrB 控制
6
Y
5
B
4
COOH A3
R7 7 X 8 N 1 2
• 3位COOH和4位C=O为活R性8 必需R是1药物与DNA螺旋酶结合部位,为抗
菌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改变。
• 但羧基和酮羰基极易和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不仅降低了药物的 抗菌活性,同时也使体内金属离子(微量元素)流失,可引起缺 钙、缺锌、缺铁等副作用。
期延长的风险
21/79
注意事项
• 不宜常规用于<18岁青少年儿童、孕妇、授乳妇 • 禁用于精神病史/癫痫病史者、喹诺酮类过敏者 • 与抗酸药、含金属离子药物合用时,须间隔2-4h • 用药期间多饮水、避免日照(氟罗、洛美),缓慢静
滴 • 肝肾功能减退者调整剂量(莫西沙星除外)
22/79
分类
• 第一代(1962-1969):萘啶酸和吡咯酸 • 第二代(1969-1979):吡哌酸和西诺沙星
R7 7 X 8
R8
O
4
COOH A3 N 12
R1
当1位和8位间形成环状化合物时,会产生一个手性碳原子,有两 个对映异构体,其中以S型异构体活性最强。 如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以左氧氟沙星(S型异构体)活性 最强。
15/79
共同特性
• 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G-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强 大杀菌作用。浓度依赖性抗生素,PAE强大。
• A环的2位上不可有取代,否则活性减弱或消失。
9/79
构效关系
R5
R6
6
Y
5
B
R7 7 X 8
R8
O
4
COOH A3 N 12
R1
• 7位侧链的引入可扩大活性和抗菌谱。对抗菌活性及抗 菌谱贡献的大小以哌嗪基最好。
• 当7位取代基体积增大时,药物作用的半衰期延长。
10/79
构效关系
R5
R6
6
Y
5
18/79
全球近20年撤出市场的喹诺酮类药物
• 药物
上市时间 上市国家
• 替马沙星 1992
美国

• 格帕沙星 1997
德国
• 曲伐沙星 1998
美国
• 阿拉沙星 1998
美国
• 加替沙星 1999
美国
撤市原因 溶血性贫血、 低血糖、肾衰 Q-T间期延长 肝脏毒性 肝脏毒性 血糖紊乱
19/79
共同特性
7
26.4
19.4 12.4
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 替考拉宁 苯唑西林 头孢唑啉 头孢呋辛 氨苄西林/舒巴坦
磷霉素 利福平 复方磺胺甲噁唑 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克林霉素 红霉素 青霉素
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谱没有覆盖MRSA,MSSA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
中国细菌耐药性检测—2009CHINET检测
• 特 点: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本类间有交叉耐 药性。
• 43670株细菌 • 住院87.5% 门诊12.5% • G(+) 29% G(-) 71% • G(+) • 葡萄球菌 53.0% (金葡 32.5 CNS20.5%) • 肠球菌29.8% • 肺炎链球菌(7.9%)、其他链(6.6%) • G(-) • 肠杆菌科 53.8% 、 非发酵菌39.9% 其他6.4%
26/79
耐药率(%)
MSSA(1755株)与MRSA(2167株)的耐药(%)
120
MSSA
MRSA
100
80
60
100 90.9 91.4
66.6
58.3
99.9
85.3
89.5
84.1
89.4 90.9 80.7
50.9
40
20
00 00 00 0
0
27.8 18.5
0.8 1.2 1.1 1.8 3.2 6.5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等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兴奋。表现头痛、失眠、重者精神
异常、抽搐、惊厥等。常见于用量过大、有精神病/癫 痫病史、与茶碱类/NSAID合用 3.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 司氟、氟罗、洛美 最多见; 左氧氟及四代-极低。
• 表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照部位瘙痒、糜烂、皮肤脱落等,偶致过敏 性休克。
12/79
构效关系
R5 O
R6
6
Y
5
B
4
COOH A3
R7 7 X 8 N 1 2
R8 R1
• 1位上环丙基取代抗菌活性增强(强于脂肪烃基)
若以2.4二氟苯基取代,可增加抗厌氧菌的活性
• 1位取代基体积越大,可越好地降低药物的最小抑菌 浓度
13/79
构效关系
R5 O
R6
6
Y
5
B
4
COOH A3
R7 7 X 8 N 1 2
• G(-)
• 肠杆菌科 53.8% 、 非发酵菌39.9%
其他6.4%
中国细菌耐药性检测—2009CHINET检测
25/79
CHINET耐药监测革兰阳性细菌分布
共12668株细菌(占2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 分离自血液脑脊液等无菌体液
中国细菌耐药性检测—2009CHINET检测

抗菌药
肺炎链球菌对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低
中国细菌耐药性检测—2009CHINET检测
30/79
耐药率(%)
粪肠球菌(1764株)和屎肠球菌(1605株)的耐药率 (%)
100
粪肠球菌
90
屎肠球菌
80
70
60
90.9
92.5
87.1
84.2
77
69.4
56.9
50
40
40.7
36.9
40.1
4/79
DNA回旋酶与喹诺酮类作用靶点
G-菌 DNA回旋酶
切断后侧双链
(—)
在前侧封闭切口
(—)
正超螺旋DNA
Quinolones
负超螺旋DNA
喹诺酮类抑制 DNA 回旋酶切口活性与封口活性。
5/79
拓扑异构酶Ⅳ的作用
拓扑异构酶(topoisomease)Ⅳ(四聚体C2E2)为解链酶,可 在 DNA 复制时将环连的子代DNA解环 G+菌
17/79
共同特性
4.肌肉骨骼系统:软骨损害(未成年),肌腱炎及肌腱 断裂(60岁以上,使用激素,接受心、肺、肾移植者),以跟 腱为多
5.心血管系统:Q-T间期延长(患者有QT延长、充血性心衰、
合并使用ⅠA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低血钾等均为危险因素)
6.严重肝功能坏死和肝衰竭 7.溶血性尿毒症(替马沙星) 8.其他:结晶尿、静脉炎、血糖异常
• 第三代(1980-1996)(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培 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 依诺沙星、替马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
• 第四代(1997-)(新氟喹诺酮类):格帕沙星、曲伐 沙星、克林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帕珠沙星、 吉米沙星、加雷沙星、西他沙星
23/79
各类特点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崔学艳 千佛山医院药学部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1962年 萘啶酸
60年代末-70年代 吡哌酸
80年代
氟喹诺酮类 (沙星类)
90年代末
新氟喹 诺酮类
泌尿道、肠道感染 疗效差、耐药性强
广谱
口服有效、副作用 小耐药性相对较弱
更广谱
副作用更小 抗厌氧菌强
2/79
作用机制
•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对G-菌)和 拓扑异构酶Ⅳ(对G+ 菌),干扰细菌DNA复制,杀灭细菌。 DNA回旋酶对于细菌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起决定性 作用 拓扑异构酶Ⅳ在细菌细胞壁分裂过程中对染色体的 分裂起关键作用
0 0 0 0 0 0 2.1 0.6
0
0.8 1.3 4.2
0
利奈唑胺 替考拉宁 万古霉素
利福平 氨苄西林/舒巴坦
磷霉素 头孢唑啉 头孢呋辛 庆大霉素 左氧氟沙星 克林霉素 环丙沙星 复方磺胺甲噁唑
红霉素 青霉素 苯唑西林
抗菌药物
MRSCNS耐药率>MRSCNS,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左氧氟沙星
中国细菌耐药性检测—2009CHINET检测
•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组织中药物 浓度高,尿中浓度尤其高。血浆半衰期长。
•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肠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及腹腔感染。
• 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不需要皮试。
• 禁忌症:不宜常规用于<18岁青少年儿童、孕妇、授乳
妇。
16/79
共同特性
相互作用
• 尿碱化剂:降低本类在尿中的溶解度,致结晶尿和肾 毒性
• 茶碱:致茶碱浓度升高(四代除外) • 环孢素:致环孢素浓度升高,加重免疫抑制和肾毒性 • 抗凝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并增大出血风险(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