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通用11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通用11篇)林徽因传篇1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
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
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
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
读《林徽因传》心得5篇

读《林徽因传》心得5篇1.《林徽因传》是一本难以忘怀的悲剧史料。
书中描述了林徽因从小顽皮到成为女性文艺大家的经历,以及她在前南京大学建校时的奋斗历程。
这本书不仅深深描绘出了林徽因对无穷尽弃、对非常规性思考、对中国旧文化、对国际文化和对美学之间的差异的精神追求,更重要的是,它令人深深叹服,把握着林徽因的决定性的最后一步,并试图从内心深处研究背后的原因,结合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 这本书也展示了林徽因的绝佳求学精神,她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她不畏艰难,勇于挑战困难,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从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学习之路。
林徽因虽然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坚信自己生命的完整性,让自己的心灵收获到真正的教育。
3. 《林徽因传》还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让读者回顾林徽因及其他文艺家的历史。
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录,它描绘了林徽因一生的精彩,也为南京大学建校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称赞。
林徽因虽然无法在大学里完成学业获得学位,但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浪漫,将南京大学点燃了激情,奠定美丽梦想的基础。
4. 《林徽因传》也记录了关于林徽因令人遗憾的命运。
林徽因曾有过多次被谴责和逼迫,受到m恶意攻击的痛苦经历,但她依然在困境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以感人的姿态抗争,甚至自己去面对现实,面向死亡。
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字和荣誉,林徽因在极端动荡时期在团结友谊中以愤慨情绪离开大家,用自己的灵魂点燃了一束明火,照亮了成千上万的文艺学生的梦想,让他们在深厚的知识底蕴中发掘自我的真实价值。
5. 林徽因的传记让我深深反思,突然意识到,人生可以有多重可能性,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切都不是不可能的。
林徽因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拥有真正的知识,就可以突破迷雾,真正走向明亮。
只要坚持追求,跟随自己的内心,就可以收获美好,让自己拥有自由,实现真正的人生。
林徽因读后感(8篇)

林徽因读后感(8篇)【第1篇】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1一直以来,很喜欢读人物传记,早前,也买了很多囤在家里,想着闲暇时候拿来翻阅。
今年寒假在家,再次将苏尹的《林徽因传》拿来读,又一次被林徽因那“水墨青花,刹那芳华”所吸引。
女神,在当今世界是个随处可见的名词,也因为太常见,这个词早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
在那个动荡不安又蕴藏着无数可能的年代里,一些奇异美好的灵魂,用自己的生命完美诠释了这两个字。
其中之一,便是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大多数人惊叹于她的美丽、才情和爱情传奇,但是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在世间走一遭,留下的绝不止这些。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她是感性的诗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被诸多优秀者追捧欣赏的名门淑女,也是一个眼光卓越的传奇女子。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骄傲的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这句话,是讲给徐志摩听的。
那时,徐志摩疯狂爱上了才刚刚十六岁的林徽因,这跨越辈分的爱恋并不曾让她的父亲惊讶或者阻挠。
可惜当时中学才毕业的林徽因虽然情窦初开,却被这感情惊着了,她没有答应。
但她的人生却自此和徐志摩有了关系,至徐志摩离世也没有断开。
此时,林徽因已经认识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这对才貌匹配的少男少女,有了梁启超的极力撮合,并提供一起赴美留学的机会,订婚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情投意合的感情,声名显赫的家族联姻,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林徽因无疑是幸运的。
在与梁思成的恋爱之余,她对未来有一份坚定地憧憬,那就是:学习建筑。
确实之后她成了著名的建筑学家。
世人对林徽因的印象更多是四月天浸润的诗词雅秀,忽略了她对建筑学的感情和贡献。
《林徽因传》读后感_《林徽因传》读书笔记五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_《林徽因传》读书笔记五篇《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本书自发行开始广受好评,详细而具体描写了民国一代才女的传奇一生。
关于《林徽因传》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一)阅读这唯美的辞藻,就如微风轻抚我们的脸颊般舒适。
——题记“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
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
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
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
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
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
林徽因传读后感8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一):偶然翻到林徽因转,阅读完,心里不禁惆怅,她的评价十分多,有人说她是多情之人,破坏了徐志摩的婚姻,却又与梁思成结为夫妻,还是负了金岳霖,让他终生未娶,守护了她一身。
有人说她对感情的专一,她对徐志摩的感情至死保留,念了一生关于林徽因的感情每个人理解不同,我并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作者的文笔和主人翁颇感兴趣,竟让我有落泪的冲动,竟有些许羡慕,也有些许惋惜!好奇竟然有这样一位女子让三个男人都为其倾情一生,寻找到她的照片,果然很美,由内而外的散发一股白莲的幽静,像水一样的女子是如此的吸引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这句话第一次是在哪儿看到的已经记不得有到底是谁的原创更加无从得知。
相信如果这句话人心中都会出几许暖意,像是对某个远方故人的祝福,有好似对所爱之人的一声温和的叮咛。
仿佛只要对方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从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大家都在忘记自己的承诺,忘记了过往那一场有一场筵席。
谁一生没有许下承诺,但是谁又能够说自己承诺过的必须能够做到,路到尽头的时候,又要怎样还会去在意当年的选取是对是错。
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谁也不比必给谁交代,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人说,北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故乡。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林徽因传读后感(二):人生在世,人事之外,每个人内心深处总会迷恋一些物件或情事,也许是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首曲、一帘梦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
以为历经人生匆匆聚散,尝过尘世种种烟火,便就应承担岁月带给我们的沧桑。
可似水流年分明安然无恙,山石草木依旧毫发无伤。
林徽因,生于一百一十年前杭州城莲花盛放的夏季,一个温柔聪慧的女子。
她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考中进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其祖母典雅高贵,是一位端庄贤淑的美丽女子;其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
《林徽因传》的读后感(精选4篇)

《林徽因传》的读后感(精选4篇)《林徽因传》的读后感1幸运得到了一本《《林徽因传》,仔细阅读后,惊叹世间竟有这位奇女子,集美丽、才华、骄傲、事业于一身。
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在中国文学史和建筑史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个用一生追逐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
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活了五十一岁。
然而她的生命是灿烂的夺目的。
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和小说,作为建筑学家,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的美丽和才华有目共睹,众人称羡。
我喜欢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矫情,尽管出身名门望族,但她却待人落落大方,从不摆架子。
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走捷径,而是脚踏实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
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
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她却乐观的生活。
她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倾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人世。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
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传》的读后感2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那千山万原的春来,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去年春季,在书店寻找一些实用书籍,在那些纷杂繁乱的书丛中,我第一眼就发现了它。
它并不像其他书一样,它的表面是由一朵朵如同蒲公英的白色小花,米黄色的背景更增加了一些素雅,书内有一行行金色小字组成的诗与故事。
它的素雅与宁静吸引了我,正如它那不装点的名字——《林徽因传》。
林徽因其人,是个女人,是一位母亲,是一名作家,一名建筑学者,更是一个传奇。
林徽因,一个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
她美艳如花,风华绝代,但她一生中几乎一半时间都在与肺病作斗争,中年以后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她出身名门,但她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她是一个怨妾的女儿,青年时父亲去世。
也许,她的命运是坎坷的,但她那不服输和阳刚的男子气概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林微因传》读后感(精选18篇)

《林微因传》读后感(精选18篇)《林微因传》读后感(精选18篇)《林微因传》读后感篇1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
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
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
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
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
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
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
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
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
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
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
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微因传》读后感篇2林徽因:民族:汉,福建闽候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
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传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通用3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1被公认为“才女”的林徽因,是如此炫耀的光环,可谁又能知道这个伟大的奇女子背后的艰辛与磨难!被称为文学家、美术家,但她更高兴于别人称她为建筑师!她的一生虽称不上永远的坎坷,曲折,却是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她体弱多病,人也特别消瘦,但却永远的高贵着,气质着。
这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女子所不能及的,而正是因为她的高雅,使徐志摩、金岳霖为之倾倒!而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开放教育的她,在感情方面却一直传统着,她了解小时候跟母亲所受的苦,她承受不了那种受冷落的痛苦,所以最后选择了梁思成。
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处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她忍受这各种难以想像的折磨,而她却始终乐观着,这是怎样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她受到许许多多的人的赞扬,有名的,无名的,无不钦佩!那么她的成功来源于哪里呢?我认为是她的聪颖、她的坚持、她的悟性,她的良好的少年教育、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她广博的积累知识,最重要的是她的热忱和真性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而她做到了,所以她被我们景仰!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苦难,而她们在成功之前都是毫无怨言,默默地付出。
合上这本书,静静地望着天空,深深的沉思,再看看旁边沉睡的导游基础知识,突然发现,现在的一切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怎能和林徽因这么个“千古一才女”所经历的苦难相提并论呢?深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能。
还幻想着,若干年后也会有人给我们写传记,而后来人就会和我现在读林徽因一样,读我们的人生!呵呵,那是个多少奢侈的梦啊!梦醒时分,狂读我的导游基础知识,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我知道,我现在要做什么了,至于那是不是一个梦,就另当别论了!年轻没有失败,而我也将永远年轻!林徽因传读后感篇2第一次听说林徽因是在学习《金岳霖先生》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的女子,虽然只是简单一述,但我也从老师的字里行间听出了这个女子的睿智与才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
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
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
文笔如此美妙 只是一直不解 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
一直想将许多美文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十分忙碌,没有那个时间。
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林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
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
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林徽因这样的才女。
许多人也想做像林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
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 无关乎周围的一切。
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
”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
终究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
现在突然很能理解林黛玉,她深爱着贾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
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
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
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
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
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
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
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坎坷,或平坦,或艰辛,或愉悦,愿只愿世间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