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平《林徽因传》有感
2020年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

《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下面我们来看看2020年林徽因传读后感800字,仅供大家参考!你曾与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的约定,你曾让烟雨尘封在书卷的词章里,你曾笑看春风,走过了人间的四月天。
缘世间所有的相遇和回眸都是一种缘分,只是缘深缘浅,任由谁都无从把握,聚散无由。
“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像林徽因这样温柔而又聪慧的女子,自然成了许多人梦中期待的白莲。
十四岁那年的林徽因已然成了一位娉婷女子,梁思成初见她时,“双眸清亮有神彩,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
从此他一直立于原地相守,待她停下脚步。
而那场康桥绝恋,让我在紫陌红尘之中听信缘分。
那日她随父亲林长民去伦敦读书,从此误了她的一生。
那个气度不凡的男子徐志摩为她的绰约风姿深深倾倒,再难相忘。
还有那个为林徽因守候一生、寂寞一生、缄默一生的金岳霖,即使是在徽因过世后,他还请老友吃饭,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但那是林徽因,是那个可以用一种优雅平和的姿态端然于红尘之上的林徽因。
她只想在年华初好的时候梦一回,梦一回就好。
依她终究是淡然的,她想要的仅仅是一份真实的情感,是可以一起牵手漫步的温暖,是为她洗手做羹汤的幸福。
所以此生注定与徐志摩擦肩。
林徽因与梁思成二人一同漂洋过海,比翼双飞。
他问她“为什么是我?”她回:“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林徽因就像谜一样美丽,也许因了这句话,让梁思成细细地守候呵护她一生了。
也许她依恋的是单纯简洁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也许她依恋的是实实在在的梁思成,没有惊涛骇浪的情感,却安定美好。
没关系,生命本就是一场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停歇。
读《林徽因传》心得5篇 (4)

读《林徽因传》心得5篇 (4)
第四篇:
《林徽因传》是一部让人由衷感动的传记作品。
该书清晰地介绍了林徽因的成长历程,从小受到的文艺教育、考上大学的时刻、交流学习的经历,直到她最后的定居生活,无不体现出林徽因顽强的毅力与勇气,充满了激情与希望。
林徽因的故事接近于每个人的生活,她的励志故事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正能量。
林徽因不畏艰险,追求自己的理想,从不放弃,坚持不懈,以善良和勇气为武器,以自我为宗旨,以对爱国事业的热爱为动力,努力奋斗,实践自我,把自己的梦想实现,将精神特性弘扬至千里之外。
读《林徽因传》,让人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但让人激发起热烈的爱国之情,也告诉了人们,只要有梦想,就可以使它变成现实,并且只有勇敢去做,追求自我的理想,才能够得到满足和成功。
希望林徽因的故事,可以永远被记住!。
林徽因传读后感(通用11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通用11篇)林徽因传篇1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羡慕的,随父母迁居至一座老宅,在这个诗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导下接触到文学的奇妙,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古典文学的诗情画意、锦词丽句加深了她的文学修养,为她将来成为一代才女种下美好的前因,后来随父迁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雾都伦敦的人土风俗,异国风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再次谱写的歌赋除了辞藻的淡雅娴静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回首自己儿时,不禁憾然一惊,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娴静是我少有的与心对话的时光,总是安慰自己,哪个少年不莽撞,为赋新词强说愁才显得假惺惺,却忘却了心灵感受的温床是生活,即使漫无目的游逛你也能感受到路边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丰富不丰富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少,而在于你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锐,在于能否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否体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和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中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
当然,更得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学。
所以勿要感叹自己的胸中无词,心中无语,以心聆听,用手触摸生活,生活才会回赠你真正的意义。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赏的,在那个对爱情充满各种幻想的季节,能够如此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维护爱情尊严。
初始,我以为这是需要一个很成熟的爱情观才能驾驭花季年龄的冲动,但后来我明白是因为她在任何时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样的生活,每当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都那样从容不迫。
《林徽因传》读后感锦集

《林徽因传》读后感锦集这是一部优美的动人的文学传记,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林徽因女士的坚贞一生。
下面是关于《林微因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的一朵白莲,是不染纤尘的一代江南才女。
她将她的灵气带出了杭州,带入了上海,带到了伦敦。
她以她的与众不同让徐志摩为他等待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怀想了一生。
书中有一情节深深感染我,写的是林徽因去世后,有一天,金岳霖请朋友吃饭,席间他起身向各位朋友俯首徐徐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这是怎样的的一种情怀?又是怎样的一种怀念?以金岳霖这样哲学大师,应该是最看透人生的本质的,他却终其一生都心甘情愿地跟在林徽因旁边,真是“读你千遍都不厌倦”,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才能如此吸引他的目光。
作为女性看林徽因,可能最羡慕的是林徽因能遇上那么好的丈夫。
当林徽因坦诚爱上金岳霖,当林徽因同徐志摩超乎寻常的接近,梁思成都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不离不弃。
这在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那又是一种怎样的胸怀。
理想的人和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看这部传记最大的感受。
林徽因是个超凡脱俗的人,她周围也有一帮超凡脱俗的人。
这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每个人都是过客,缘起缘灭都是前世今生早就注定的,今生我们擦肩而过,来世或许就会有那一次回眸。
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谁,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记谁,前世的债今世会来偿还,今世未了的情来世可以再续。
但是谁又能知道,到底有没有那奈何桥,前世今生,我们在乎的那个人,来世是否还可以记得或者会忘记!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
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_《林徽因传》读书笔记五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_《林徽因传》读书笔记五篇《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本书自发行开始广受好评,详细而具体描写了民国一代才女的传奇一生。
关于《林徽因传》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一)阅读这唯美的辞藻,就如微风轻抚我们的脸颊般舒适。
——题记“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
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
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
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
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
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
《林徽因传》高中读后感范文

《林徽因传》高中读后感范文提到林徽因,人们总是冠以“中国二十世纪第一美女和第一才女”之称,最津津乐道的,不外乎其感情生活,还有那首风格清新、脍炙人口的《人间四月天》,再不然就是“太太学堂”年代的英式文学气派。
在读到张清平所著的《林徽因传》之前,我也曾在《读者文摘》与叶细细博客“民国女子系列”中得以熟知这个名字,读罢《林徽因传》全书,我才觉得以上评价都不免流于表面,甚至肤浅。
的确,她的美丽与才情固然令人一见难忘,但更令人敬佩的,是她的人格魅力,这是一位有思想、有个性、有深度,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子。
在历朝历代,总有一些杰出的女性涌现出来。
但在几千年的男权社会,只如恒河沙数、凤毛麟角。
而民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中生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女性,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甘于做男性的附庸与陪衬,而这种觉醒一但被触发,其创造力和生命力往往是惊人的。
只看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那一串散发着翰墨清香的名字便可了然:林徽因、谢冰心、张爱玲、萧红……而这其中最具光彩、各方面成就最大的,无疑是林徽因。
虽然在人世她只有短短51年的生命,但人的价值又怎能用长短来衡量?在诸多对林徽因的赞美之辞中,我独喜欢这一句“这是一个从不放弃行走的女人,一个走着的人”。
是的,她的一生都在行走中,她的美与她的真,对友情的珍重,对爱情的坚贞,对事业的奉献,都在这行走中,在她的寻找与发现中得以体现和升华。
正中她的一首诗里所说的:我卷起一个包袱走,过一个山坡子松又走过一个小庙门在早晨最早的一阵风中。
我心里没有埋怨,人或是神;天底下的烦恼,连我的拢总像已交给谁去……前面天空。
山中水那样清,山前桥那么白净——我不知道造物者认不认得自己图画;乡下人的笠帽,草鞋,乡下人的性情。
几千年来,中国有关建筑技术方面的书籍仅有两部,一部是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另一部是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
为了填补历史的空白,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她与爱侣梁思成徒步到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15个省份、200个县,考察了XX座古建筑,莽莽平原、起伏山峦、古刹寺院,处处留下了这对伉俪风尘仆仆的足迹,厚重的一部《中国建筑史》凝聚了二人的多少心血,须知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山路崎岖,梁思成因车祸腿与脊椎受伤,林徽因则身患肺病,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拖着病弱的躯体,奔波着、辗转着,这是爱情的力量,是信仰的坚守,更是使命的召唤。
《林微因传》读后感(精选18篇)

《林微因传》读后感(精选18篇)《林微因传》读后感(精选18篇)《林微因传》读后感篇1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
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
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
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
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
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
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
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
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
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
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
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微因传》读后感篇2林徽因:民族:汉,福建闽候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通用6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通用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林徽因传读后感1一直以来,很喜欢读人物传记,早前,也买了很多囤在家里,想着闲暇时候拿来翻阅。
今年寒假在家,再次将苏尹的《林徽因传》拿来读,又一次被林徽因那“水墨青花,刹那芳华”所吸引。
女神,在当今世界是个随处可见的名词,也因为太常见,这个词早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
在那个动荡不安又蕴藏着无数可能的年代里,一些奇异美好的灵魂,用自己的生命完美诠释了这两个字。
其中之一,便是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大多数人惊叹于她的美丽、才情和爱情传奇,但是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在世间走一遭,留下的绝不止这些。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她是感性的诗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被诸多优秀者追捧欣赏的名门淑女,也是一个眼光卓越的传奇女子。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骄傲的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这句话,是讲给徐志摩听的。
那时,徐志摩疯狂爱上了才刚刚十六岁的林徽因,这跨越辈分的爱恋并不曾让她的父亲惊讶或者阻挠。
可惜当时中学才毕业的林徽因虽然情窦初开,却被这感情惊着了,她没有答应。
但她的人生却自此和徐志摩有了关系,至徐志摩离世也没有断开。
此时,林徽因已经认识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这对才貌匹配的少男少女,有了梁启超的极力撮合,并提供一起赴美留学的机会,订婚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情投意合的感情,声名显赫的家族联姻,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林徽因无疑是幸运的。
在与梁思成的恋爱之余,她对未来有一份坚定地憧憬,那就是:学习建筑。
确实之后她成了著名的建筑学家。
世人对林徽因的印象更多是四月天浸润的诗词雅秀,忽略了她对建筑学的感情和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传》之读书感受
1904年6月10日,徽因出生于杭州。
祖父林孝恂得知孙女出生的消息,喜悦地吟哦着《诗经·大雅》中的诗句:“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同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白斯男。
”他为孙女起名为徽音。
徽音改名为徽因是30年代初的事情。
当时她经常有作品见诸报刊,而另一位经常写诗的男作者名叫林徽音,报纸杂志在刊发他们的作品是常把俩人的名字搞混。
《诗刊》为此还专门发过更正声明。
徽因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我的。
”从那以后,林徽音遂改名为林徽因。
这就是林徽因了!
父亲在她年少时带她到欧洲经历的影响,徐志摩对她的莫名其妙而又超乎热情的感情,她与梁思成一生之间的水乳交融般的爱恋,她对自己亲朋、民族、祖国的深情奉献,她对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对生命的怜惜、对爱的承担······她一切的一切,只告诉了我,她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恨有爱的普通女子!
历史中的黑暗沉沦蕴含着一丝希望光芒的年代,战火纷飞、时局动荡、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维新革命、百年国耻、气运沉沦,中华儿女前赴后继重铸血肉长城,只为赢得民族独立、国昌繁盛!那个年代,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林徽因就生活在那个年代中!
人生有许多事情让人不可思议。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遭遇许多人,有的人几十年朝夕相对,却形同陌路、相知甚少;有的人不经意间相识、相遇,却犹如前世今生,萌生出终生不渝的情谊。
这就是她
与梁思成之间的爱情!
在人生的经历中,生命的脆弱和莫测使徽因和思成对人生、对爱有了新的认识。
这也是我奉为至理的认识: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儿女情长,爱,更是患难与共,是彼此的扶助和共同的承担。
人的一生不可能无牵无挂无负载地来往于世,承担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承担阻止了人的痛苦在深渊中下坠。
这是1955年4月1日清晨6点。
这一年,林徽因51岁。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