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作业 摩登时代观后感

合集下载

马原作业

马原作业

《摩登时代》观后感14学前1 陈洁20141202118 《摩登时代》于1936年2月5日在纽约上映。

当时的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的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普遍处于失业状态,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这部电影很好的反映了资本主义不断剥削工人阶级,也可以看出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的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的做法,拼命的压榨工人而获取最大的利润,反映了资本家吃人不吐骨头的本质。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深刻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喜剧表演,搞笑的动作让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和社会的黑暗。

它以辛辣犀利的讽刺,精湛绝伦的哑剧表演,完美的银幕形象讽刺了工人饱受欺凌与压迫的残酷现实。

这部影片最主要突出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即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

在影片的最开始向我们展示的是羊群拥簇着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群工人走进工厂。

这一幕暗示着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羊群被牧羊人驱使,而这些工人被比被资本家剥削与压迫。

在影片中,那些工人像永远不会坏的机器一样在不停的工作着。

资本家为了无休止的压榨工人,甚至发明了吃饭的工具,为了能让工人在吃饭的同时,让他们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工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帮助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从而促进了美国机器制造业的繁荣。

主人公查理是影片中的男主角,他被资本家压迫的几乎濒临了崩溃的局面,完全投入于流水线的工作中。

于是就出现了影片中的搞笑场景,同时又发人深省。

当他被流水线卷入卷进机器的情景,而他还是一副茫然的样子,显得十分麻木,完全没有常人应该有的表情,侧面突出了强压力的劳作已经使人陷入了疯狂。

而更可笑的是,当他从机器中出来后又几乎没受影响的再次投入工作中了。

这个特写镜头描绘了当时工厂的机械化,从而反映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

关于卓别林在餐厅打工的那一段有一幕让人印象颇深,就是他使劲的要将餐点送到客人手中,却被一群挤在中央舞池的客人团团围住,费了好大的工夫才将餐点送达,这样的画面让我想到一个在资本主义下被操控的小工人,完全被掌握在一群资本主义家的手中,无可奈何的像木偶般被操弄,却一点也没有转圜的余地,就像影片最后一幕,两人手牵手一起迎向未来这被操控的漫漫道路,虽然有人相作伴,但这样的人生似乎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是听不见低阶人民的声音的,但路还是要走,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恐怕是影片最后要给人的一点小小的激励吧!虽然这部影片主要揭露的是资本主义下的黑暗社会,但其中也夹杂着温馨感人而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爱情。

摩登时代观后感10篇

摩登时代观后感10篇

《摩登时代观后感》摩登时代观后感(一):概述:摩登时代表现了20世纪初二次工业革命后在机器代替人力生产后,底层工人的艰辛生活。

在资本主义被多数国家所采纳的这天,摩登时代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仅是一幅写实的画卷,更揭露了现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联系当下,让我们看到了现今在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改良的情形下其意识形态中固有的,无法被改变的矛盾与缺陷。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尽可能的榨取剩余价值;工人为了更多地获得酬劳贴补家用而不得不为资本家鞍前马后;罢工得不到支持,下层人们的生活处于崩溃的边缘;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式的手工作坊,工人的创造力能动性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成为了程序化的机器生产的附属品。

这些能够说是摩登时代想表达的核心意思。

影片以批判性的眼光揭露了资本家疯狂剥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以及这样一种以机械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横线处摘自百度文库)当然,摩登时代揭露的事实是当时两次工业革命后的真实写照,角度极为犀利,揭露了生产方式改变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但是,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我们就应抽丝剥茧,冷静审视其中所表达的观点,看到某些东西对当下的指导好处。

一、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对当下的生活其实是必要的摩登时代在开头演艺的卓别林拧螺丝最后被送进医院的场景,嘲讽了那时机器代替工人,使得工人只能整天围绕机器,程序式的工作的悲惨命运。

当然这样的批评是在与之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相比较的,工人的主动创造性确实随着机器的到来被剥夺了。

但是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无论在哪一种意识形态下,机器代替人是一种必然结果,因为机器的运转确实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提高了生产力,确实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因此机器化的生产方式虽然在摩登时代里被作为反面批判,但它确实是当今不可缺少的。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被揭露,恶劣的本质至今仍未改变摩登时代对当下有指导好处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它毫不遮掩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许多年,各种改善使得他的本质在当今变得不那么容易捕捉,但无论怎样的改善,资本主义仍然会因为它本质上的缺陷而瓦解。

摩登时代观后感(10篇)

摩登时代观后感(10篇)

摩登时代观后感(10篇)观看《摩登时代》,我有许多感受和思考。

下面是我的10篇观后感:观后感1:《摩登时代》以它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冷酷和竞争。

片中的角色都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充斥,他们失去了自我,只是机器上的齿轮。

这让我想起了当今社会,人们也往往追逐权力和物质,而忽略了自己内里真正的需求。

观后感2:《摩登时代》通过卓别林的滑稽动作和幽默对话,将机器化的现代生活与人们真正的情感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部影片让我认识到,虽然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情感。

观后感3:《摩登时代》以其独特的方式嘲讽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机械化思维和对人的物化。

通过角色的表演,卓别林成功地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许多荒谬和可笑之处。

这部影片让我想要追求更有意义和真实的生活。

观后感4:《摩登时代》通过卓别林的表演和喜剧元素,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焦虑和压力。

角色们被现代化的机器逼得左右为难,他们的生活变得快节奏而冷酷。

观看这部影片,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减缓脚步,关注自己的内心情感,追求更有质量和意义的生活。

观后感5:《摩登时代》让我深深反思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现实问题。

片中展现的机器化生活让人感到压抑和失去自由。

卓别林通过他独特的喜剧手法告诉我们,不要被现代化的机器困住,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性关怀。

观后感6:《摩登时代》以一种有趣而深刻的方式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问责制。

卓别林所扮演的角色不断被现代化的机器摧残,而这样的情景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

这部影片让我深深反思,我们应该如何为那些被社会机器边缘化的人发声和行动。

观后感7:《摩登时代》通过卓别林的精彩表演和幽默的手法,让我对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机器化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片中的角色像机器一样工作,生活变得很功利,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观后感8:《摩登时代》通过卓别林的表演展示了对于变化的恐惧和对于现代社会的适应困难。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感想(通用8篇)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感想(通用8篇)

摩登时代观后心得感想(通用8篇)摩登时代观后心得感想篇1资本主义的奴隶,幽默背后的悲哀——《摩登时我要点评乍一看“摩登时代”,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英语单词“Modern Time”,而在我们现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时尚”、“现代”、“潮流”的代名词。

它与舒适、奢侈、高贵的生活状态相联系,但是在1936年拍摄完成的《摩登时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

在看完这部黑白电影后,我感觉主人公夏尔洛所生活的摩登时代,无非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后给资本家带来的享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产力的进步让资本家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由地主的奴隶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的动荡下,资本主义体制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美国作为此次大危机的源头,经济大萧条、银行工厂倒闭、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等让美国陷入梦魇。

在美国,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流浪人员多达60多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而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保持垄断价格却把几百万头猪、几十万吨的牛奶、几百万亩棉花肆意糟蹋。

这种病态的唯利主义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了这部经典的无声电影。

影片中的主人公夏尔洛就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和在经济危机摧残下的广大无产阶级的缩影。

马克思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夏尔洛为了生存,机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做着扭螺丝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为一直被雇佣者监视着,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设有大屏幕监视器,可以说工人们没有一点私人空间。

马克思还说道:“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夏尔洛在影片中就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品,为了减少工人吃饭时间,让工人在吃饭时也能工作,资本家发明了“毕罗自动喂食机”,但是机器的崩溃无疑是对这种剥削行为的讽刺。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篇一:摩登时代观后感资本主义的罪恶---观《摩登时代》有感二十年代的美国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人受尽压榨,成为了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

查理(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 饰)就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以赚取微薄的收入。

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他喘不过气,他把人们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卷入流水线机器的皮带里,令人哭笑不得。

查理尽管贫穷,但却很善良。

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里破烂却又温馨。

每次身无分文的查理为了找到吃的,都会故意犯事,以便进入监牢。

光景一时间有了好转,流浪女成了歌舞红星,然而好景却太短暂??《摩登时代》中的查理是这一个乐观善良、机智幽默的流浪汉。

卓别林通过这个倍受欺凌的失业者形象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控诉:他被变成机器的奴隶,他被无数次的炒鱿鱼,他为了温饱而试图犯罪回到监狱。

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现实的抗争。

在影片结尾处,查理牵起女主角的手,两人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充满希望又弱小的背影。

观众在被这些滑稽讽刺的喜剧场面逗笑的同时,也感到了心酸与悲哀。

因为“他们(观众)在这个穿着破衣破靴的小丑身上发现了一个装载无数灵魂的大灵魂,他们就是大灵魂中的一点一滴”。

查理就是观众中的每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底层,被资本家或者残酷的命运所压迫,他的快乐就是观众的快乐,他的痛苦就是观众的痛苦。

工业社会与人性的冲突,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经济危机对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就这样被卓别林写在了《摩登时代》中的查理悲戚惊恐的脸上。

他从来就没打算只是为了把观众逗乐而拍喜剧。

对社会深刻的思考、对问题尖锐的讽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才是卓别林致力表达的内涵。

他曾经说:“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

马克思《摩登时代》

马克思《摩登时代》

马克思《摩登时代》资本主义弊端——《摩登时代》观后感《摩登时代》的背景是30年代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却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

影片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问题,讽刺了当时的资本家对工人的无情以及资本主义下的社会矛盾。

在影片的开头,男主人公夏尔洛是流水线上负责拧螺母的一名普通工人,老板不停地将传送带加速,缩短休息时间,企图在最大限度压榨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可即使这样,老板还不知足,甚至妄想用自动喂食机来剥夺工人的午餐时间。

可以说,资本家们为了金钱丧失了人性。

对此,马克思做出了如下评价:“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限期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最后,主人公变成麻木的“机器人”——将人们的鼻子,衣服上的纽扣都当成螺母来拧,因此被送入精神病院。

不久后,刚出院的夏尔洛又因为误会领导罢工运动被抓进了监狱,可是迎来出狱之日的夏尔洛却并不开心。

原来,此时的美国正启用机器生产代替工人作业,大量工人被解雇。

此时出狱的夏尔洛根本就难以找到工作养活自己。

另一边,影片的女主人公由于母亲不在、父亲失业,就在码头偷食物,给自己、弟弟妹妹以及跟她差不多的流浪儿童。

而这时,由于罢工运动的开展,他的父亲被杀害。

女主人公因此成为孤儿,被司法部门接管。

随后她便逃了出去,由于饥饿她偷了一块面包,却被店主知晓要将其送交警察。

而此时,夏尔洛为了再次回到监狱主动为她顶罪。

在他的眼中,监狱应该是最幸福的地方了——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在流水线上进行机械工作、没有资本家的剥削指责。

监狱是他不愿意离开的地方,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可这却也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世界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时给低层阶级的人们带来的苦难。

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女主人公找到了一所废弃的小木屋,小木屋的门是坏的,桌子的腿是断的,就连地板也是坏的。

可是她却很开心,因为她梦寐以求的家终于有了。

就是这么简陋的房子,却给她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范文5篇650字

摩登时代观后感范文5篇650字

摩登时代观后感范文5篇650字摩登时代观后感1资本主义的奴隶,幽默背后的悲哀——《摩登时我要点评乍一看“摩登时代”,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英语单词“Modern Time”,而在我们现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时尚”、“现代”、“潮流”的代名词。

它与舒适、奢侈、高贵的生活状态相联系,但是在1936年拍摄完成的《摩登时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

在看完这部黑白电影后,我感觉主人公夏尔洛所生活的摩登时代,无非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后给资本家带来的享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产力的进步让资本家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由地主的奴隶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的动荡下,资本主义体制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美国作为此次大危机的源头,经济大萧条、银行工厂倒闭、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等让美国陷入梦魇。

在美国,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流浪人员多达60多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而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保持垄断价格却把几百万头猪、几十万吨的牛奶、几百万亩棉花肆意糟蹋。

这种病态的唯利主义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了这部经典的无声电影。

影片中的主人公夏尔洛就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和在经济危机摧残下的广大无产阶级的缩影。

马克思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夏尔洛为了生存,机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做着扭螺丝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为一直被雇佣者监视着,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设有大屏幕监视器,可以说工人们没有一点私人空间。

马克思还说道:“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夏尔洛在影片中就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品,为了减少工人吃饭时间,让工人在吃饭时也能工作,资本家发明了“毕罗自动喂食机”,但是机器的崩溃无疑是对这种剥削行为的讽刺。

2024年摩登时代观后感9篇

2024年摩登时代观后感9篇

2024年摩登时代观后感9篇摩登时代观后感1昨晚看的《摩登时代》,至今不能让我释怀。

最近看电影很多,也被感动过很多次。

可只有《摩登时代》,让我既悲且笑,让我想把这份感动记录下来。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自导自演的一部拍于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无声电影。

记得大学时我看过,没有看完,但对卓别林滑稽的动作很有印象,还特意模仿过他鸭子式的走路。

当时欢笑居多。

而昨晚是一个人无聊,特意找的喜剧。

想不到看着看着想流泪。

电影的时代意义和所表达的讥讽我不想多说,大抵时代不同。

我想说的是引起我强烈共鸣的东西,让我不能释怀的东西。

电影首先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

生活如此不易。

他机械的上班,木然的被抓到精神病院和警察局。

这是小人物的悲剧。

还有那个女孩,抢劫超市的工友。

都是被现实所逼,为生计所累。

每个时代都有底层的人,他们的悲喜如此简单,他们的表情最后木然。

人,要么随波逐流,要么就此沉溺,要么踩在沉溺人的头上。

最近总是被感动。

我的内心如此敏感。

查理和女孩相遇,一起逃亡,开始憧憬自己的家。

那个想象的家如此美好,如此丰富,如此细致,却只是想象。

到后来女孩在水边找到那所破烂的房子。

他进门的那句:宛如天堂。

瞬间让我内心崩溃。

大概年纪越大,就越想有个家。

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爱和被爱是多么幸福。

所以查理后面的努力我完全理解,我要上班,我要工作,我要养家。

哪怕再苦再累。

电影这段如此之真实。

即使中间再多滑稽,也改变不了它的厚重。

再后面他们一起努力,在餐厅差点就能开始美好的生活,社会又让他们一起逃亡。

在最后的路上,查理说:会好起来的。

多笑点,你笑起来很美。

如此完美的结局!摩登时代观后感2黑白片、默片,似乎离我们这个时代很遥远了,但找来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一看,依旧被冲击、被震撼,这种来自身体语言的表述似乎更能震撼心灵。

这部电影,无疑是最经典的老电影之一,它带给人们工业革命的思考,促使人们关注社会。

工业革命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今天,再来观看这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除了思考历史,我更想探寻一些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实践之观后感
《摩登时代》,这一部电影我们大多数人以前都或多或少地有看过,即使可能让时间磨平了记忆,可以确信的是,这是一部经典,用喜剧的形式演绎了一个时代。

看到卓别林演绎的《摩登时代》,在看惯了缤纷五彩的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在无意中被卓别林的黑白无声的电影给深深地触动。

他浓黑的眉毛、醒目的眼睛、加上画龙点睛的一撮小胡子共同构成盈溢着喜剧效果的脸。

再加上那不合身的燕尾服、宽松的裤子、超大尺码的皮鞋。

卓别林,这一副机灵而活泼的样子总能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影片的背景是二十年代经济萧条时期的美国,市场失业率高,工人受压迫严重,影片
一开始的地点是在一家工厂里,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失控的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

后来,他被误当成起义的领袖被抓进了监狱里,他发现监狱里不愁吃不愁穿,在出了监狱后,即使有着狱长的介绍信,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发现还是难以立足,于是竟然想方设法地想回到监狱,还在这过程中,解救了流浪女,并与之发生了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看影片的时候我总是容易被逗乐,卓别林的动作演绎得淋漓尽致,滑稽而搞笑,不论是在卓别林被弄得精神失常而不段重复扭螺丝动作的时候,还是他在小屋里被木板砸,推门掉进小河里的时候,亦或者在酒店里自编自撰,唱歌跳舞的时候。

每一个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却又引起了我的沉思。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
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摩登时代里工人就像片头所呈现的羔羊一样,只能在资本家的驱使下,到工厂里做工。

而当他们想要反抗的时候,却又被警察所阻挠,他们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生活极为贫困。

但即使这样,他们却又不得不依靠到工厂里做工来维持生计。

他们的命运完全被资本家所主宰。

这种资本家操纵工人的情形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而当今,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有像法国、德国等国组织起的工会来制衡资本家的权利,罢工也经常发生。

但最终工人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获得自主权,他们还是不得不依靠为资本家工作而生存。

例如,发生在西班牙的机场空管集体因不满加班而罢工的事件,虽然其结果影响到了整个西班牙国内航班的正常运行,成功地让人们听到了他们的声音,但他们却没有因此而胜利,因为最后政府威胁说如果这样下去他们会失去自己的工作。

可见,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状态下工人依旧不是社会主人的事实,工人依旧要为资本家卖命的现实。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尽可能的榨取剩余价值;工人为了更多地获得酬劳贴补家用而不得不为资本家鞍前马后;罢工得不到支持,下层人们的生活处于崩溃的边缘;机械化生产取代传统式的手工作坊,工人的创造力能动性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成为了程序化的机器生产的附属品。

这些可以说是摩登时代想表达的核心意思。

主人公夏尔洛也是如此——不断地在传送带上拧螺丝,经过长时间的重复这一动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后又被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还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

总的看来,影片里的工人已经等同于机器部件,
自由几乎被机器剥夺了,人的健康也被机器毁坏了。

工人只能整天围绕机器,程序式的工作的悲惨命运。

当然这样的批评是在与之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相对比的,工人的主动创造性确实随着机器的到来被剥夺了。

但是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无论在哪一种意识形态下,机器代替人是一种必然结果,因为机器的运转确实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提高了生产力,确实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因此机器化的生产方式虽然在摩登时代里被作为反面批判,但它确实是当今不可缺少的。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给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财富,给工人带来了更多的贫困生活。

工人的无时不刻不再给社会创造着价值,当然这些价值全被资本家榨取走了。

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解释一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

工厂老板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休息时间,其中发明喂食机来缩短用餐时间这一成产模式又用能用另一个理论来解释——泰勒管理方式。

摩登时代对当下有指导意义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它毫不遮掩的揭露
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许多年,各种改进使得他的本质
在当今变得不那么容易捕捉,但无论怎样的改进,资本主义仍然会因为它本质上的缺陷而瓦解。

而摩登时代恰好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点。

影片中有几个美好的理想:夏尔洛的进监狱的梦,伊莎贝尔的“小天堂”梦……监狱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个少女渴望的归宿。

可见当经济危机到来时,下层贫苦人民的生活是这么的悲惨。

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一事实,工人农民无力购买商品,这又是一事实。

资本家就不能降低产品价格来“救济”贫困的人吗?我应该多问了,资本家的宁可销毁食品等商品来限制商品数量从而保持价格不变,甚至还想将商品价格提高。

这对矛盾似乎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永远都会存在。

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携手微笑地向前走去,这似乎给影片画上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但他们会走向哪里?那里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他们仍然不知,这一切还只是个未知数……
不管结局如何,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奋斗。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那微不足道的奋斗的光芒在我看来是如此的耀眼。

作为21世纪大学生,在对未来迷茫的同时,我对当前所处的现状也有着一定的思考:
上了大学以后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或许你会困惑痛苦: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为什么他们可以那样,为什么富二代和中产阶级子女那么轻松又看起来很厉害,你会遇到高智商的人,他们轻松地做成各种各样的事,你或许会愤恨命运的不公,但是请不要随便跟别人比来比去,总是和人比较是一生悲剧的源泉之一。

人生是不是短跑,也不是马拉松,而是接力赛,如果你觉得人生确实是比赛而且自己心里也默默地再比的话。


跑好你这一棒。

环境能改变基因表达,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了命运,很多人抗住了命运的磨难,那就是强者,而一些人则超越了命运,那便是英雄。

超越自己的命运,才是最后的也是最有意义的胜利。

出了社会你会知道,很多人都为生存所累,不得不从事以前没想过的职业,甚至是违法犯罪,或行走在灰色地带,真正体验到生存之艰难,不信你想一想,你现在能依靠什么谋生?所以大学的平台对人们越来越重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讲究终身教育,也全然是自己的事,叫自我教育,在互联网乃至在线教育发轫的时代,知识不是稀缺的,而是过剩的。

决定一个人是否成才,更多取决于他在一个可充分施展自我的环境里,是否能保持足够长时间的野心和执行力。

你人生的艰难,不是因为你没考上一个满意的学校,而是在这所学校里,在一个能让自己自由充分成长的黄金四年里,把自己给荒废了。

摩登时代里,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相濡以沫的爱情,还有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尝试与奋斗,这些在我眼中都是弥足珍贵的,现实是残酷的,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被一次一次地被打击,但是,我们却不少地看到他们的笑容,就像是一株风中的野草,白吹不倒,我们的人生路还很长,也许我们过后也要经历数不尽的失败与辛酸,但是,在我们的肉体被打垮之前,我们的精神和意志绝对不能先垮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