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汇总)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汇总)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汇总)目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学的萌芽 (1)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1)(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2)1.实验教育学 (2)2.文化教育学 (2)3.实用主义教育学 (2)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3)5.批判教育学 (3)6.制度教育学 (3)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4)(一)教育的概念 (4)1.“教育”定义的类型 (4)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4)(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4)1.教育的结构 (4)2.教育的功能: (5)(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 (5)(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5)(五)教育的发展 (5)1.古代教育的特征 (5)2.近代教育的特征 (6)3.现代教育的特征 (6)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7)(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7)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 (7)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7)4.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 (7)5.劳动力市场理论: (7)(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7)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7)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8)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8)(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8)1.教育的经济功能 (8)2.教育的政治功能 (8)3.教育的文化功能 (8)4.教育的科技功能 (8)5.教育的人口功能 (9)(四)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9)(五)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9)1.全球化 (9)2.其显著特征 (9)3.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9)(六)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9)(七)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 (10)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化社会 (10)(八)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 (10)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1)(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1)(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1)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1)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1)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2)(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2)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12)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12)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13)(一)教育目的概论 (13)1.含义 (13)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3)(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3)(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 (14)1.社会依据 (14)2.人的依据 (14)(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4)(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5)(六)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15)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5)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5)(七)培养目标 (15)1.培养目标的概念 (15)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5)3.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16)第六章教育制度 (17)(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7)(二)学校教育制度 (17)1.概念 (17)2.学制确立的依据 (17)3.各级学校系统 (17)4.各类学校系统 (17)(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18)第七章课程 (19)(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9)1.课程的定义 (19)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9)3.课程理论流派 (19)(二)课程类型 (20)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0)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21)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1)(三)课程编制 (21)1.泰勒原理 (21)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21)3.课程目标 (22)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22)5.课程实施 (23)6.课程评价 (23)(四)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 (24)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较之科技、文化变革更直接) (24)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24)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24)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24)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24)(五)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25)1.美国 (25)2.英国 (25)3.日本 (26)(六)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6)1.改革的背景 (26)2.目标 (26)3.内容 (27)第八章教学 (28)(一)教学概述 (28)1.教学的概念 (28)2.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8)3.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28)(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28)1.教学理论概述 (28)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论的关系 (29)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29)4.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29)5.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29)6.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30)(三)教学过程 (30)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30)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30)(四)教学模式 (31)1.概念 (31)2.特点 (31)3.教学模式的结构 (31)4.程序教学模式(与行为矫正有关) (31)5.发现教学模式 (31)6.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2)7.暗示教学模式 (32)8.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3)9.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3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08政教部资料绪论(多出选择题)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著...............《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

c. “.经验..........,将人的一生........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式。

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描述..”.的写作及论述方式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的教育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德)、康德..(德)等。

..(法)、裴斯泰洛奇.....(瑞士)、福禄贝尔..(英)、卢梭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育方法上主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表...——..整理..——现.”三个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儿.童中心论................”。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知识点、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知识点、论述题整理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于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 形成的标志,将其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 16、实用主义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 学”。 17、前苏联后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其论著有: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教育诗》;凯洛 夫《教育学》。
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
1
1 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2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 年创 办晓 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1、1623 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 的 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 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 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2 文献法:是人类用文字、图形、声频、视频等手段记载下来的人类的认识成果。 3 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 某一问 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最早提出“行 动研 究”这一概念的是勒温(1944 年)。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石,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的各个章节的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教育学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教育学的历史沿革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重点复习内容包括:先秦教育思想,汉代及以前的教育思想,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想,唐宋明清的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章教育哲学与教育学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教育哲学的概念,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

第四章教育学派及其教育思想本章主要介绍几个主要的教育学派及其教育思想,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新古典主义教育学派,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人文主义教育学派,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现代主义教育学派,后现代主义教育学派。

第五章教育学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概述,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分类,实证研究方法,非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的量化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第六章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过程,重点复习内容包括:学习基本过程的概念与特点,知觉与注意,觉醒与决定,情感与态度,思维与语言,记忆与遗忘,创造与发展,教学基本过程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反馈。

第七章教育目标与课程本章主要介绍教育目标与课程的设计,重点复习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概念与特点,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教育目标的分类,教育目标的设计原则,课程的概念与特点,课程的类型与结构,课程的设计原则。

第八章个别的差异与教育本章主要介绍个别差异与教育的关系,重点复习内容包括:个别差异的概念与特点,个别差异的种类与成因,个别差异的检测与评价,个别差异与教育的适应。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

【绪论:教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

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人类社会中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都展现了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个体层次:教育学主要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发生在社会个人之间,对人的生长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的社会活动。

(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层次:研究人么集体的教授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等。

国家民族层次: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等,分析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终极层次:最终意义在于促进人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前学科时期: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论还主要散见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著述中,专门的教育理论知识尚未单独建立。

2、前科学时期: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产生,但理性思辩和逻辑演绎仍是其阐述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式,科学研究方法还未被广泛运用。

3、科学化时期:从科学的教育学产生至今,教育学从理论、方法到研究活动都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科学性。

追求概念的严谨性、方法论的清晰性、结论的额可验证性成为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如何形成的?1、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教育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而传播,20世纪初传入我国。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和解放区的教育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教育结合的实践。

3、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针对中国教育实际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论。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一、教育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典型观点主要有三种: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其中,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教育起源的正确解释。

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起源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完整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 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动力性: 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 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3.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 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4.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5.心理起源说代表人: 美国教育史家孟禄6.劳动起源说代表: 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 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原始社会教育:2.教育水平低3.教育没有阶级性4.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1.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 同样占领了学校, 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1.封建社会教育:2.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 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docx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docx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08政教内部资料绪论(多出选择题)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萌芽时期:人类刃黑丄弟二那专诊舉頁旳著作《学记》,被称为“教頁学旳雏誓”、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著的西方笫丁谭朝亩专苓《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绘:勿缈甲舉络:勿人白.勺芝术”、徳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一一开始尝试班级投课制。

c.:绘施丁丁損述”」•勺第作厦诊述方武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握世了线身朝頁®设想,将人的一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舉頁卩、理学的犁娇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舉学白勺舉頁性黒则”的教育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英)、卢梭(法)、裴斯泰洛奇(瑞士)、福禄贝尔(徳)、康徳(徳)等。

• • •• ••••• ••••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获頁旳任务悬获号△们唇样牛话,教育方法上多欢审孩学牛学刁的自堂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摩愛丁丁蹩理二「衣现”三个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儿車屮心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敎頁即生适,.学枚艮卩社舍,.从做甲学” o(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舍王乂获学理诊的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08政教内部资料绪论(多出选择题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课本P1-P9) 1. 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1) 孕育时期: 孔子的《论语》 、 柏拉图的《理想国》 。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 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学记》 ,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 ”、古罗马帝国的 昆体良 所著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培养》 。

2.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 ,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

(1)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a. 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 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

c. “.经.验.—.—.描.述.”.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将人的一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的教育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英)、卢.梭.(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德)、康.德.(德)等。

• • •• ••••• •••• ••3. 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1)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的《教育论》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 德国教育家 拉伊 的《实验心理学》 ,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整.理.—.—.表. 现.”三个阶段。

(3) 美国教育家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 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 的《教育学》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 的 诞生。

4. 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1) 美国心理学家 布卢姆 的《教育目标分类》 ,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的 《教育过程》 ,他提倡发.现.学.习. 。

(3) 苏联教育家 赞科夫 的 《教学与发展》 。

(4) 苏联教育家 巴班斯基 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 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一、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 P17)1、宽泛: 杜威 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2、偏狭: 斯宾塞 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

涂尔干 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 教育起源(课本 P30-P31 ) 1 、动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勒图尔诺(法)的《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沛西•能(英)的《教育原理》。

基本观点: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教.育.”.形.式.的.继.承.与.改.进.。

2.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这是教育起源的科学解释。

三、教育产生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P31)(1 )人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现有社会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2)人的身心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与现实社会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P30)1 、社会性;2、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教育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1 、他人教育;2、自我教育。

五、教育的狭义定义教育: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他人教育:某个人或某些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自我教育: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多出论述题)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47-P50)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同时,教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教育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利用经济力量和思想上的优势力量掌握教育领导权和支配权。

2、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一定的社会中,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都是由政治决定的。

3、政治制约着教育的目的、部分内容和制度(1 )教育目的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

(2 )教育内容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将他们的意志转化为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渗透到教育内容当中。

主要体现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3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总是反映这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同时,政治对教育制度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的作用。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1、教育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个体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和政治行为习惯的过程。

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培养感情和养成社会行为习惯的活动,具有向年轻一代传播政治思想文化,帮助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

2、教育是培养政治人才的重要阵地政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通常都与教育的规模与水平密切相关。

在不同社会中的各种政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培养的。

3、教育是传播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影响最重要的方式。

统治阶级将他们的思想意识转化为知识形式的思想政治内容,然后通过学校教育,针对教育对象集中的施加政治影响。

24、教育使政治思潮得以创新学校是研究、探讨和传播各种政治思想的中心,成为政治思想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和新的政治思潮的集散地。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50-P57)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教育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欢迎下载一个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经济水平决定受教育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剩余劳动的数量。

剩余劳动的数量决定可能受教育的人口数量(2 )经济水平决定义务教育的年限(3 )经济水平决定给予投资的数量及比例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教育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必然要反映出经济的要求。

教育结构是指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衔接关系,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经济发展引发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会导致教育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知识总量增加,另一方面,要求劳动者具备能够适应经济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4、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设备、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

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和过程:(1 )人的自然生长,形成人的体力。

( 2 )教育和训练过程,形成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

2、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科学技术再生产的过程即通过教育,将科学技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内化为劳动者的内在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中的作用:(1 )教育通过传递和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

(2)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

(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高效的再生产。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P58-P65)文化对教育制约作用的特征:影响形式上,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影响途径方面,文化对个人具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影响作用。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类型(文化内容结构)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影响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因此,教育内容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

3、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影响文化观念是长期生活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

教育观念是指存在于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对教育的基本看法。

表现为: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等方面。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能传承文化教育的传递功能: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化内在的要求。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改造文化3选择文化:对某种文化的取舍,主要是对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选择。

教育在本质是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整理文化:对文化内容的系统化、理论化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整合。

3、教育能创新文化4、教育具有文化分层作用五、部分可能出选择题1、学校教育产生于农业社会(奴隶社会)(P71)(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与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

2、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专门的统治人才。

3、文化的发展为教育内容作了准备。

4、私有制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生源。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映的是农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的特征。

(P74)3、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建立了由各级各类学校和班级授课制度共同构成的现代学校制度,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基础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P77)4、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教育的公共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未来性。

(P81-P83)工业社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教育的公共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以选择题为主)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个人的活动。

其中, 遗传与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因. 素,个体的活动是其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