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docx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

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近年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这直接造成了总人口中年轻人口占比降低和年长人口占比上升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描述的就是这个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 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达到7%,就代表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迈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照上述的说法界定,我国自2000 年就已经大步迈进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如今,中国也业已成为了全球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
根据相关预测,我国的老龄人口数到2050 年将达到人口总数的30%以上。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目前已经表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空巢化、高龄化和失能化的显著特点,结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来看,老龄化势必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居民消费的需求也呈现出日益不足的趋势。
跟全球中其他的经济体相比较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也呈现出明显偏低的现象。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一国国计民生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人口是消费的主体,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探讨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也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学术界从人口老龄化对全国居民消费、不同地区居民消费以及不同类别居民消费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目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探究了未来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方向。
1 文献综述1.1 老龄化对全国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中,学者Modigliani(1966)率先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他使用跨国截面数据,得出在一个国家中少年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消费需求呈正比,与储蓄率呈反比的结论。
而在国内,李建民(2001)首先对消费动机、心理和行为特点等影响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了探究,他认为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增加,得出了我国“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结论,进而提出推进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献综述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将从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现状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与现状人口老龄化是指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人口老龄化的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加,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形成了“老龄化”的特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老年人口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2%左右。
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年人口数量每年增长约1000万,老年人口比重逐年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与现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条件下,以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通过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改造的过程,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求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与互动作用。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程旭晖来源:《商情》2017年第26期【摘要】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使得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过程。
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导致社会保障不断改革完善的因素,始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本文对老龄化与养老保障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试图找到老龄化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之策。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文献综述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林宝,2015)。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处于快速老龄化趋势之中,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死亡率也因医疗技术的提高而大幅下降,老年人抚养比的快速上升给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韩玲慧,2013)。
一、现状的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周浩、刘平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最近的30多年内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进而使得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继续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然而未来的总抚养比会在老年人口抚养比推动下不断攀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中国老龄人口的绝对量大且发展速度快。
卢霞、张恒等学者认为我国人口数量仍然居于世界首位,这是我国老年人数量位居世界首位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杨胜利、高向东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发现,关于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支出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和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都在增长,且后者增长速度大于前者。
二是人口老龄化是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将重点用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的工作。
(完整word版)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

人口老老龄化的文献综述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
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
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 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
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 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
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 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 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
( 罗淳,2001) 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 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 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
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 或总体性的问题, 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 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 不应该混淆的。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摘要】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我们将介绍研究背景和问题意义,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我们将详细分析我国老龄化现状,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介绍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在我们将展望未来,提出建议措施,希望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国、文献综述、研究背景、问题意义、老龄化现状、老龄化原因、政策和措施、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未来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占总人口的18%。
这一比例将继续增加,到2030年预计将升至30%。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养老金需求增加,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多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养老、医疗、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原因、现状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老龄化现状和影响,才能有效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和政策,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1.2 问题意义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人口结构问题,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老龄化还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
关于老龄人口养老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老龄人口养老状况的文献综述作者:王静毅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27期[摘要]本文试图从已有文献中梳理出关于老龄人口养老状况的思路脉络与研究内容,分别从生活质量、生活照料、精神赡养以及养老保障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整理与评述。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文献综述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
我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2亿,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的16%,超过人口老龄化国际惯例六个百分点。
论经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年提高,2015年达67.67万亿元,相当于10.42万亿美元,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280美元,位居全球第73位。
我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隐匿着众多危机:社会抚养负担不堪重负,人口红利减少,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受阻、代际矛盾冲突等等。
笔者以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为研究主题,重点对国内外关于养老状况的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希冀对推动养老生活质量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状况国外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强调应该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
总的来看,学界研究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定义、内涵及指标体系的探讨;二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三是与健康长寿相关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国内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学者们主要从社会资源、社会支持以及城市化等视角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5年,零点调查公司发布《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报告》,该报告以量化的方式描绘了中国城市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现状。
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为67.4分。
石志雷认为,农村老人多子未必多福,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了老年人的受教育年限、年龄等其他方面特征的因素后,存活子女数量对父母的健康自评状况以及活动能力都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子女数量越多,老人相对于同龄人的健康状况越差。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献综述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以及老年人口数量的绝对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5亿,占总人口的18.1%,而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3亿,占总人口的1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不仅包括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探讨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1 劳动力供给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劳动力供给将逐渐减少。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从而对产业结构产生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短缺将制约产业的发展。
1.2 消费结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传统消费品市场将面临新的挑战,而老年消费品市场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这将促使产业结构向老年人口消费需求方向转变,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1.3 催生新兴产业人口老龄化也将催生新兴产业的发展。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的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文化娱乐等需求也将增加,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兴产业的崛起将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促使产业结构向新领域转变。
1.4 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人口老龄化也将对人力资本结构产生影响。
老年人口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将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促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1 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为应对劳动力供给减少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鼓励灵活用工、弹性工作制度等措施,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劳动力短缺对产业的影响。
2.2 拓展老年消费品市场针对老年消费品市场的变化,可以加大对老年消费品研发和生产的投入,拓展老年消费品市场,满足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Vol.41/No.10/Westleather 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孙秀(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普及,学术界开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减少储蓄和消费、增加财政支出、降低劳动生产率等途径抑制经济发展%部分文献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影响经济发展,或有利于经济发展%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在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还需注意:①人口老龄化的结构与成因的不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相同的,②人口老龄化只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③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0-0085-021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人类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在延续人口转变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惯性下,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陆续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人口老龄化(the aging of a population)是一个转变性的概念,是一个具有高生育率和低预期寿命的人口向着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人口转变的概念⑴%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了全球普遍现象%不仅出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联合国2005年的报告⑵,世界上只有18个国家的人口还没有出现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现象受到了人口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不同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结论%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的大量文献认为,人口老龄化通过降低消费、储蓄、财政收入、劳动生产率以及提高财政支出而不利于经济发展%也有部分文献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影响经济发展或者有利于经济发展%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主流观点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增加,导致了“人口老龄化”(Weil,1997)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导致大量文献关注人口转变的特征,更多的则直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人口转变的相关文献大都认为,由于老年人口的比重高于工作年龄人口的比重而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2.1人口老龄化影响消费和Samuelson(1958)⑷和Aguiar(2011)(5〕认为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增加在个人的工作和退休时期是不同的%—般而言,工作时期个人的收入较高,消费和储蓄都是巨大的;退休之后,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基本依靠养老保险金或子女的接济,收入低,消费额和储蓄额也没有劳动年龄时期的高%随着老年人口在家庭中的增加,家庭总体收入会有所降低,相应的消费支出也会有所下降%与消费相似,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减少整体私人储蓄,因为储蓄是每个人在其老年时期开支的主要来源%老年人退休后,只能动用工作时期的储作者简介:孙秀(1987—),女,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蓄,因而老年人口的增加不利于社会总储蓄量的提升%Boersch和Ludwio(2000)⑹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上的人口将更倾向于依靠前半生的储蓄来支付开支,由此引发社会资本存量的下降%2.2人口老龄化影响支着人量的,家庭产和的医疗产品和养老服务等特殊部门转移%因而,需要政府将更多的资源运用到医疗保健系统及公共基础设施,进而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老年比重上升使老年福利支出增加,导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加,加重了财政的养老负担,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压力,带来政府债务风险%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税收负担(Lee and Mason,2007)⑺,因为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是劳动人口数量(税收的贡献者)低于负担人口,导致财政收不抵支%财政收不抵支时,很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危及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2.3人口老龄化影响生产率着人化的是动人的来大和动人的减%动人的减降低了动工人的生产率,动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不利于高质量劳动力的提供,进而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主要表现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下社会人口中的失能老年人口数占比将不断增加%失能老年人在生活行动方面需要年轻人的照顾,因而加大了劳动者的抚养负担,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影响劳动生产率%周祝平(2016)⑻通过对中国、巴西、法国、印度、日本和美国的2013年劳动力参与率比较发现,在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一定的情况下,年轻型人口明显比老年型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更高;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参与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4人口老龄化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与西方相比,亚洲国家的老龄化问题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不仅在于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更重要的是亚洲在经济、制度发展方面远未成熟,同时老龄化又存在城乡失衡、性别比例失衡等现象%尤其于中国而,人化济的是的% (2006)⑼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减缓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郭瑞东等(2017)口°〕认为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的影响,制度、技术与经济发展%85THEORIES AND RESEARCH 理论与研究即人口老龄化会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李晓[⑴、张晓青[⑵等分别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福建、山东等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支持人口老龄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3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另类观点大量研究都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经济发展%然而,Bloom F aS.(2010)(13]&Peng and Fel(2013)等认为劳动市场参与者数量的下降不再是个问题,只要提高是有外来移民%Bloom l a进一步举证,作为健康状况改善的预期寿命的提高将促使个人不降低生产率工作更长的时间%袁志刚等人(2000)(14]的研究显示$人口老龄化会激励居民增加储蓄$是造成中国居民储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武康平等(2014)(⑸认为,只要技术率高于化率,化带来的额担就能够被技术吸收%姜伟等(2016)"人化使人人本投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促进技术进步%Teixeirs et aS. (2017)”〕通过使用动态面板数据发现,目前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化程度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存在负效应%胡翠等(2014)(18]基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的调查数据研究$人口老龄化本身不会降低居民储蓄率%4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综上可知,大部分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降低消费、储蓄、政收入、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制约着经济的%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负效应%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域经济发展的会因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因而,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可见,未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的结构性差异对经济的影响不同%—般而言,65岁左右的老年人大都还可以继续工作,即使退休了也能家庭家务%而80岁左右的人中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占比较高,其不仅难以提供劳动力,而且还需要子女的照料%(2)各个国家或地区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有所不同的,可能是预的延长,或是出生率的下降,或是人口高峰的老化%因而$分析人化对经济发展的充分考虑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以有利于提出有效的策%(3)人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人口老龄化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当前,还需考虑未来%即便是同一时期内,不同国家或不同区域的人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同的效应,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区域具体分析%(4)人口只是影响经济的因素之一%虽然人化直接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但是本、技术、制度等动力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所以,未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需考虑或控制住资本、技术、制度等变量带来的影响%(5)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人化是人的阶特征,也是区域济发展的结果%因而,在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到人化与经济的双向因果关系%参考文献:[I]彭松建•现代西方人口经济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243.[2]United Nations.Human Development Report[R].New York:United Nations Developent Programme,2005.[3]Weil,Davit N.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Aging[A].Mark R.Rosenzweig and Oded Stark,eds.Handbook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s[C].New York:Elsevies,1997:967-1014.[4]Samuelson, A.P.,“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Interest With os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encc of Money,”Jous-nal of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文献综述、八前言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50 年,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2 0 亿,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
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 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
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
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1、“未富先老”。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 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
“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 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
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 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
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
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 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
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
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 的特点。
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 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
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 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 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
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
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
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 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一)经济层面。
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
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 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
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
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
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
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 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
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
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
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 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