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进步的发展,城镇社区养老服务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和问题,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从政府政策、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政府政策在政府政策方面,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提出了加快建设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系统,强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国家层面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如《关于发展社区养老家庭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完善老年人福利供养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大对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

二、服务模式现阶段,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主要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模式。

一方面,服务包括日间照料、上门服务、长期护理等;社区设立了养老服务中心或者养老驿站,提供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健康咨询等综合服务。

不过,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短缺等,限制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扩大规模。

三、服务质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是影响老年人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从时间上看,服务的及时性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从空间上看,服务的质量也与地理位置有关,离老年人居住地较近的服务机构,更容易达到老年人的需求。

从服务人员上看,专业、负责的服务人员能够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社会力量的合作,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扩大规模。

要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我国积极推进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策法规、养老服务模式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对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政策法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支持和促进其发展。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养老三级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完善的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和水平。

这些政策文件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

二、养老服务模式在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方面,我国探索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做法。

首先是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通过设立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娱乐活动等服务,让他们在白天有一个有益的安排。

其次是社区养老驿站服务,通过建立便民服务站点,向老年人提供咨询、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服务,方便他们的生活和交流。

还有社区养老托幼服务,面向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居家照料、社交陪伴、学习辅导等服务,促进家庭和社区的互助共融。

这些养老服务模式的出现,丰富了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满足了不同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三、实践案例在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我国涌现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和推广。

北京市朝阳区的“红领巾服务站”,通过开展老年人闲余时间的文娱活动、康复锻炼、心理抚慰等,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和好评。

广州市番禺区的“阳光家园”,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咨询、居家护理、社交活动等服务,为社区的老年人搭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

还有山东省青岛市的“银宝关爱中心”,通过设立老年人食堂、健康诊所、文化沙龙等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700字》

《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700字》

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1)一、基本概念研究 (1)二、服务内容研究 (1)三、服务意义研究 (1)2 国内文献综述 (2)一、关于社区养老概念界定的研究 (2)二、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研究 (2)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2)1 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社区养老又被称为社区护理、社会服务、老年服务等。

英国首先推出社区护理服务,随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效仿。

一、基本概念研究伯吉斯(Burgess EW.1960)对社区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养老机构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考虑到非营利的运作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保健等服务1。

1989年,《社区护理白皮书》指出,社区护理是对老年人提供适当干预和支持、短期护理、休息时间和日托服务2。

继斯科普夫林(P.Schopfin 1991)研究之后,社区服务被界定为以非机构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卫生设施、贴身护理、日常营养、日托和其他照料和住宿3。

二、服务内容研究梅瑞狄斯 (B. Meredith 1983) 指出,社区照顾需要提供住宿、日常照料、医疗保健、情绪安抚等服务4。

弗拉德金(Fradkin 1992) 认为,社区关怀的内容应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为老年人构建一个“窗口”,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和融入社会的积极性5。

苏珊•特斯特(Susan Tester 2002)认为,最广泛的社区护理应包括家庭内部和外部卫生服务、日常家政服务、日间看护服务等内容6。

三、服务意义研究富兰克林、希思(Franklin & Heath 1992)认为,社区养老的服务不仅能减轻家用的经济负担,还能为老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有效避免了各类老年问题的产生7。

莎莉•雷德芬(Sally Redfern 2002) 认为,社区照顾是居家养老最舒适、最便利的照顾方式之一,在机构养老中,老人虽然领取专业照顾,但也增加了失落感,社区服务便能弥补这种不足1Burgess EW. Aging in Western Societie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2祁峰,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启示[J]. 2010(6):20-283P.Schopflin. Dependence solidarite: report on Commission[M]. Paris: Documentation Francaise, 1991:68-694B.Meredith Hatch. Components of welfare V oluntary organizations, social services and politics in two local authorities[M]. London: Bedford Square Press,1983:1125Franklin,L.G Caregiving of older adults[M]. California: ABC-CLI0 Inc,19926苏珊•特斯特著. 周向红,张小明译. 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7Franklin $ Heath. The Magnitude of Rate-of-Growth Effects on Aggregate Savings[J]. Economic Journal, 2012(8): 873-89411。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我国的社会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其中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关注的焦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导致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如何提供有效的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从政策、制度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1. 养老需求日益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化,养老需求日益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4亿,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攀升。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城镇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逐渐凸显。

2. 养老设施不足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仍存在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

3. 养老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整体不高,存在服务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模式不灵活等问题。

特别是在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 多元化发展未来城镇社区养老服务将朝着多元化发展方向前行。

从养老服务内容来看,将不仅限于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更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包括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社交活动等。

2. 社区化服务城镇社区养老服务逐渐向社区化方向发展,将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服务向社区延伸、覆盖和渗透。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需求,提高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3. 信息化支持信息化将成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的个性化关怀、精准服务,提高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养老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政府、社会、家庭支持体系不足。

关于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养老问题的文献综述养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综述养老问题的现状、挑战和解决方案,为读者对养老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一、养老问题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共同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20%。

在某些国家,老年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30%以上。

这使得养老问题变得尖锐和紧迫,给社会经济、医疗资源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养老问题的挑战1.社会养老保障不完善: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很多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2.医疗服务需求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给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老年人患上慢性疾病和多种疾病的风险也增加,需要更加全面和专业的医疗服务。

3.养老机构短缺:在一些地区,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由于经济条件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依靠养老机构来解决生活和护理问题。

三、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1.加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当加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扩大覆盖范围,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2.加强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

同时,加强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设,推动社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质量。

3.加大养老机构的建设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提高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

四、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养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在政策制定、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等方面共同努力。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社区养老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揭示社区养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和评价,本文期望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推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首先界定社区养老的概念和内涵,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然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历程、主要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社区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政策支持不够等。

本文将展望社区养老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社区养老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社区养老的概念与特点社区养老,又称为“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结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养老模式。

它是指老年人在家庭居住的环境中,继续得到来自社区的各种养老服务和支持。

这种模式强调老年人在熟悉和舒适的社区环境中生活,同时享受到来自社区的专业化服务,包括生活照顾、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

地缘性强:社区养老充分利用了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近的服务。

这种地缘性的优势使得老年人能够继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减少了因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压力。

服务综合性: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是多元化的,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心理支持、休闲娱乐等。

这种综合性的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在各个方面的需求,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成本效益高: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的成本相对较低。

社区可以利用现有的社区设施和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避免了机构养老中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家庭参与度高:社区养老强调家庭在养老过程中的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参与老年人的照顾和关怀。

这种家庭与社区的结合,使得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和关爱。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

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作为重要的养老服务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主要对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进行综述,从养老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养老服务模式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分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模式。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如家庭医疗、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

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在社区内居住,享受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

在实际应用中,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社区养老为主,居家养老为辅。

社区养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可以集中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但是也存在服务范围有限、服务不够个性化的问题。

居家养老虽然可以个性化定制服务,但是需要大量的专业服务人员,成本较高。

二、服务质量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效果、服务态度等方面。

服务内容方面,应该提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项目,如医疗、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服务效果方面,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有针对性的跟踪和评估服务效果;服务态度方面,服务人员应该以温馨亲切的态度和耐心为老年人服务,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和情感需求。

针对服务质量问题,我国社区养老机构应该积极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服务品牌建设,并采用公开透明的评估机制,推动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三、服务需求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与老年人的特点密切相关。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需求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等;心理需求包括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

在服务需求方面,城市社区应该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详细了解,并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此外,社区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参与感,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和决策,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我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目前面临着服务模式、服务质量和服务需求等方面的挑战。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

经济管理53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文献综述张云帆 南京理工大学摘要:随着社区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学者在社区养老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概念界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所做的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社区养老;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3-0053-01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0.47%,分别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2.89个百分点和1.60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5)。

我国已经进入严峻的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成为国家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传统的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人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需求,结合二者优势的社区养老模式近年来迅速发展。

纵观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社区养老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有较多的研究成果,针对个别城乡社区案例的实践研究也很多。

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社区养老发展进行论述,讨论了我国目前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和持续的进行发展。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进行梳理、归纳,从概念界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合评述。

一、概念界定社区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而提出的,指老人住在自己的家中或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继续得到家庭、子女照顾的同时,又获得来自社区养老机构或相关组织提供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不同的学者对于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与侧重,王盛和白雨晨认为,具体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关怀的同时,由政府补贴、社区承担养老服务和组织老人集体活动。

二是指根据发展规划建设的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大型、专业化社区。

这种社区通常设置完善的健康、娱乐配套设施,也有良好的护理条件,老年人在这种社区可以参与同龄人的集体生活(王盛、白雨晨,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学号: ************院(系):政法学院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1 相关概念的界定1.1 老年人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

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我国的老年服务业发展明显出现滞后,很难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需求。

1.2 日间照料中心[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日间照料中心是指,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失智、失能老人提供膳食、保健康复、个人照顾、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

它是一种适合社区老人的“白天在机构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在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2]通过对老年人日间生活的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

日间照料中心基本上分为三类:1.医疗模式:主要为病人做评估、提供治疗、身体康复的功能,开展老年人医疗咨询、家庭病床、保健讲座和理疗康复服务,如老人医院,老年康复站、社区保健讲堂等等;2.社会模式:主要是提供多元性的日间照护及服务,例如让老年人享有阅览图书、上门读书读报、打牌下棋等文体休闲服务,或组织经常性的老年文体活动等;3.专门为认知能力受损人士(如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服务的模式专门:为认知能力受损的老人提供服务的模式会更强调专业的认知评估与康复培训,延缓老人认知能力退化。

在中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不是一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词语,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笔者认为,对于老人而言,这种养老模式可以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养老年,并且有机会同原有的邻里、其他老人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减轻疏离感。

就其子女而言,日间照料中心弥补了白天无法照顾老人的遗憾,也可以给家庭内其他照顾者“喘息”的机会,减轻他们的照顾压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老方式。

2 国内外关于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简述“日间照料中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开展的“去院舍化”运动,当时英国权贵、学者都反对机构照顾的程式化操作模式与低效率的救助。

并提出了对“人性”的思索。

1958年,英国卫生部长提出,“老人应在熟悉的环境养老,在必要的条件下,允许、鼓励社区照顾来使老人安度晚年”。

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步发展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

英国自九十年代已建立起院居照料与社区照料相互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等机构养老设施以仅占65岁以上老龄人口4%左右的总床位数,较好地承担起机构[2] 李懿.《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研究》.继续医学教学2002(3):8-15.养老的社会职能,这与包括日间照料在内的社区照料服务的分流作用密不可分。

截止到2012 年,仅英格兰地区就有8.3万65 岁以上老年人接受日间照料,占该地区老龄人口的0.9%[3],日间照料养老设施的配套建设已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

在英国,除了由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下经营的日间照料中心,由其他组织团体经营的日间照料中心都需要个人付费。

日本早期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会,护理保险法已有12年的历史。

日间照料服务亦在护理保险法保障之下进行,在居家护理服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虽然日本在法律制度及运作上进行了多年的努力,但依然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各种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已超越经济、社会和家庭问题,发展到了政治问题。

为了确保社保财源,日本政府已决定将消费税从5%提高到10%。

为了解决过去护理服务中的各种问题,2000年《护理保险制度》创立的时候,日本政府考虑了社会企业的参与和市场竞争原理的导入。

但是,因为有护理保险制度作后盾,只能部分导入市场经济原理。

基于以下条件经营,日间照料服务应该定义为半市场经济产业。

日本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包含接送、健康检查、洗澡、餐饮、排便、定期联络、机能训练、排便动作训练、活动、咨询援助、举办家庭护理人员培训等项目[4]。

日本的日间照料服务虽然有护理保险制度的保障,但它也市场经济的特征,虽然它的收入的90%来自于保险费,但是,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如果不够好,也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进而失去用户、员工离职,以致日间照料中心没办法正常运转,从而倒闭。

日间照料中心的主要问题是软件,重点在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香港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半失能老年人。

提供的主要服务为:饮食服务、日常起居照顾,主要由护理员为老年人提供喂食、如厕、洗衣、洗澡、理发等服务;健康护理,如分配药物、换药、量血压、身体检查、健[3] Melvin Delgado, Community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an Urban context[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0:207.[4] John S McAlearney,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tegration:Experience in the State ofOhio[J],USA :Journal of Health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2006,116.康知识普及等服务;康复运动,如器械辅助运动等;社交娱乐活动,以增加老年人的精神愉悦和社会参与感;护老者支援,为家庭照顾者或老年人的护理员提供培训或指导、咨询等;老年痴呆症患者服务等。

[5]中国的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仍处于兴起的状态,2011年,国务院颁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第一次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专项规划范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四个方面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任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城市农村的社区养老范围内,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养老配套设施,重点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扩大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覆盖面积,与此同时,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也列入了重点项目。

[6]这几年,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发展速度也很快,在快速扩建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

3 相关学者研究综述3.1日间照料中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陈鹏认为,我国内地日间照料中心正在逐渐得到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关注:1.缺少对服务对象的评估准入机制,不能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而去提供不同标准的照料服务,实际中的日间照料中心只适合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这部分最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老人反而无法使用该服务;2.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项目少,服务的范围比较窄,没办法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社区的老人对日间照料中心选择度比较低;[7]3.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法提供必需的医疗保障水平;4.缺少有效地机构评估监督体系,无法对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进行统一的评定。

[5] American health care association:Issues of quality in 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care[J],AHCAHealthservic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2003,113-127.[6] 张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J].标准生活,2015,(第3期).汤军克、陈林利认为,日间照料中心情况不尽相同,缺少经营管理经验及,还需加强领导,要务实做好日间照料的各项工作。

[8]李洁认为,老人进日间照料中心的收费不应太高,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为标准。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充分利用老人原有的资源的基础之上结合社区资源,可以有效的促进实现养老资源的社会化,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9]3.2 日间照料中心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邵丹通过对个别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 特别是针对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中遗漏的新型、小型设施,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出要求。

她总结认为新设施的规划,特别是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 应预先对服务对象和运营方式有所了解, 并对服务范围的面积、人口及人口密度等情况做出充分的评估, 有所区分地给出相应的规划布局要求。

以此为基础的研究, 应根据我国大陆地区的现实情况做出适应性分析, 特别是应充分考虑发挥我国“街道一社区”体系的空间承载和作用特点, 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法, 使设施运营管理部门与规划部门更好衔接, 使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10]张善斌在《新加坡老年照料之启迪》中指出,构建老年人照料体系,必须做到:1.努力构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老年人照料体系;2.建立福彩公益金支持老年人照料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3.着手研究和打造老年人照料需求评估机制;4.开题慈善捐款渠道,引进社会力量。

[11]梁赉认为,鼓励行业协会的发展,能够促进日间照料中心的良性发展。

而深圳市日间照料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行政管理碎片化、各个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