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诊疗
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

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腹痛剧烈,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2.脾虚湿阻型:腹痛隐痛,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3.肝胆湿热型:腹痛剧烈,喜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我们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气滞血瘀型(1)通络止痛方处方:川芎,当归,红花,川穹,赤芍,益母草,乌草,艾叶。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制成粗粉状,每天早晚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2)调理气机方处方:柴胡,白芍,香附,甘草,枳壳,麦芽。
功效:舒肝解郁,调和气机,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脾虚湿阻型(1)健脾化湿方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
功效:健脾化湿,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补中益气方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枸杞子。
功效:益气养血,调理脾胃,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3.肝胆湿热型(1)清热利湿方处方:黄芩,苦参,黄连,栀子,泽泻,陈皮,半夏。
功效:清热利湿,缓解腹痛,改善大便。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肝经疏泄方处方:柴胡,茵陈,丹参,牡丹皮,龙胆草,香附。
功效:疏肝理气,缓解腹痛。
方法:将以上药物煎煮后,每天分成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以上方案为中医常用的一些治疗方案,但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在服药期间,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加重,建议及时就诊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寒凉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腹痛的缓解。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腹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历史沿革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2.《金贵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证候及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脾胃虚寒、水湿内停——附子粳米汤;寒邪攻冲——大建中汤。
3.《仁斋直指方》将腹痛分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4.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5.王清任、唐容川提出血瘀病机,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
范围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湿热壅滞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腹痛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5.气滞血瘀跌仆外伤,腹部术后→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二、病机1.基本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脏腑经络失养,气血运行无力,不荣则痛2.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并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密切相关病位在腹,有脐腹、胁腹、小腹、少腹之分上述经脉均循行于腹部。
这些脏腑经络如有外邪侵袭,或内有所伤,均可引起脏腑气机不利,邪气阻滞于腹中,经脉运行不畅,脏腑经络失养,而致腹痛。
腹痛问诊要点

腹痛问诊要点腹痛作为一种常见症状,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对于医生来说,正确的腹痛问诊方法是确诊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腹痛问诊的要点,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腹痛病因分析和诊断。
一、病史采集在进行腹痛问诊时,医生需要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疼痛特点:询问患者腹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部位等。
例如,是隐痛还是持续性绞痛,疼痛是否放射到其他部位等。
2.发作规律:了解腹痛的发生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例如,是在饭前饭后发作,还是特定时间段发生。
3.相关症状:询问患者是否伴有呕吐、腹泻、便秘、发热、排尿异常等其他症状。
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判断病因。
4.既往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病因分析和诊断非常重要。
二、体格检查在腹痛问诊过程中,医生需要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检查项目:1.腹部触诊:通过触诊腹部可以判断腹部肿块、压痛点以及腹部脏器的位置和大小。
例如,肠阻塞常可触及腹部肿块。
2.听诊:通过听诊可以判断腹部是否存在肠鸣音亢进或减弱,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肠梗阻等。
还可以借助听诊听心音,观察是否存在心音异常。
3.其他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进行血压测量、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听诊等其他检查。
三、辅助检查在腹痛问诊过程中,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以帮助确定病因和诊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辅助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炎症指标等。
这些检查可以协助发现炎症和感染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腹腔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肿瘤、结石、囊肿等异常。
3.内镜检查:例如胃镜、结肠镜等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的黏膜病变或肿瘤,以明确病因。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腹痛问诊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问诊过程中要耐心倾听患者描述,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患者表达自己的不适。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要点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要点慢性腹痛是极为常见的症状,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
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感觉传入单元、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三个环节,其中后两个环节在慢性腹痛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慢性腹痛的处理要点和难点在于鉴别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后者占患者多数。
应重视“报警征象”对器质性疾病的初筛意义。
详细了解病史、查体以及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腹痛病因。
慢性腹痛患者合并心理疾病的比例较高,必要时应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应根据具体病因给予相应处置。
对于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治疗目标不是完全消除腹痛症状,而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教育和引导患者适应疾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功能性腹痛患者的生命质量。
一、定义与分类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与那类损害相关”。
该定义强调了当前或既往组织损伤并非产生疼痛的必要条件。
腹痛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是极其常见的一种症状。
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长短,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后者要求腹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二、病理生理大脑接受来自外周神经的传入信号,并与认知、情感及其他感觉信息相整合,最终形成患者的疼痛感知。
三、临床表现、诊断与转诊(一)临床表现1. 慢性腹部疼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2. 可以合并其他腹部症状,如腹胀、消化不良、腹泻等;也可合并其他部位不适或全身症状,如腰背痛、乏力、头痛、发热、消瘦等。
3. 器质性或功能性慢性腹痛合并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心理疾患的比例均较高,临床应加以关注。
(二)诊断方法1.病史:病史是诊断及评估慢性腹痛最重要的方法。
2.体格检查:(1)首先要关注生命体征。
(2)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消瘦、贫血、黄疸、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
腹痛-中医诊疗指南

腹痛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腹痛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腹痛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腹痛 abdominal pain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
常见于西医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临床诊断3.1中医诊断3.1.1病名诊断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3.1.2证候诊断基于《中医内科学》[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腹痛的临床特征[3],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3.1.2.1寒邪内阻腹痛急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紧。
3.1.2.2 湿热壅滞腹中疼痛,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3.1.2.3肝郁气滞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不舒时加重,胸闷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3.1.2.4 瘀血阻滞腹中刺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腹痛迁延不愈,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3.1.2.5饮食积滞腹痛胀满,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腻,脉滑实。
3.1.2.6 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冷肢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3.2西医诊断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4];胰腺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5]、《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6];胆囊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上海)》[7];3.3中医鉴别诊断3.3.1胃痛胃痛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常伴脘腹胀满、呕恶泛酸、嗳气嘈杂等症,病变以胃为主。
(三)腹痛诊疗规范

(三)腹痛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
1.监测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道。
2.上腹痛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心肌酶等)。
3.查找病因,腹部病变多见于:
(1)炎症性疾病:如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等。
(2)脏器阻塞或扭转:如肠梗阻、肠套叠、胆石症、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扭转等。
(3)腹腔脏器穿孔或破裂: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穿孔、肝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
(4)血管病变:如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门静脉血栓、夹层动脉瘤、脾或肾梗塞等。
4.除外外科疾病前需禁食。
5.做好术前准备,
6.考虑肠梗阻或拟行剖腹探查时需置入鼻胃管并留置胃肠减压。
7.有手术治疗指征时请专科会诊。
急诊科急腹症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急腹症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表现】一、病史采集1. 腹痛发病时与现在腹痛部位、放射、加重因素(运动、咳嗽、呼吸、食物)、减轻因素(体位、平卧、呕吐、抗酸剂、食物)、进展(缓解、不变、恶化)、突然发病、间期、特点(间隙、稳定、绞痛)、严重性、既往类似疼痛。
2. 伴随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胆汁、血性、粪味频繁、干呕)、黄疸、既往消化不良、大便习惯(便秘、腹泻、血便、黏液)、直肠痛、泌尿(尿频、排尿困难、酱油色尿、血尿)、肺部症状(呼吸困难、咳嗽)、体位性症状(晕厥、头晕)、眼痛、视力模糊。
3. 妇科情况末次月经、正常末次月经、避孕药、阴道异常出血或分泌物、产科病史、异位妊娠(PID、IUD、既往宫外孕病史、输卵管手术史)、不孕症治疗;泌尿外科;性生活史。
4. 既往史既往外科手术史、心血管病、止痛剂使用(急性、慢性)、饮酒史、毒品、体重变化、过去病史、危险因素(最近旅游、环境接触、免疫抑制)、药物、变态反应、家族史、社会病史包括家庭暴力。
二、体格检查1. 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2. 一般状态窘迫程度、面色、脱水、习惯、呼吸气味、皮疹、病变、体位。
3. 五官检查黄疸、青光眼、咽炎、淋巴结肿大。
4. 心血管颈静脉怒张、脉搏、心律、异常杂音。
5. 肺部呼吸、呼吸音。
6. 腹部触诊外观、膨胀、瘢痕、压痛、肌紧张、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包块、搏动性包块、肠鸣音、Murphy,s 征、创伤。
7. 直肠肿物、张力、潜血、出血、粪便嵌顿、压痛、异物、前列腺。
8. 泌尿生殖1)女性阴道分泌物或出血、宫颈分泌物、举痛、压痛、子宫压痛、子宫大小、附件压痛或肿物、淋巴结肿大、变色、水肿、捻发音。
2)男性腹股沟疝、淋巴结肿大、睾丸或附睾肿物、压痛、阴茎(水肿、变色、捻发音)。
9. 背部肾区压痛、腰背部扣痛。
10. 四肢外观、脉搏、腰大肌征、闭孔肌征、神经系统检查。
【辅助检查】一、必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电解质、肾功能、血糖、腹部平片、腹部B超。
急性腹痛诊疗指南

急性腹痛诊疗指南【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
体格检查应仔细而全面。
神经、运动及生殖系统,必要时也应及时检查。
腹部检查:要重点注意下列情况:(1)先从视诊开始,观察腹部的外形、手术疤痕,肠型等。
(2)触诊必须按顺序进行,从远离疼痛部位逐渐接近痛处,由浅触到深处,首先应查明是全腹压痛还是局部压痛(3)腹部有无包块: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形状、压痛、质地、有无杂音及活动度等。
(4)肝浊音界和移动性浊音(5)听诊注意肠鸣音是否正常、增多、减少或消失以及性质(高亢、金属音、气过水声或微弱)急性腹痛原因诊断不明或下腹痛的病人必要时应作直肠、生殖器的检查。
应经常想到腹腔以外病变引起的腹痛。
如肺炎,胸膜炎或心脏疾患引起的腹痛。
应注意脊柱、脊肋角有无压痛,必要时作神经系检查。
(三)辅助检查1、血、尿、粪的常规检查2、血液生化检查3、X线检查对于腹痛有重要诊断价值。
胸片可以明确或排除肺和胸膜病变。
腹部平片检查在腹痛的诊断中应用最多,如观察膈下游离气体,有无肠梗阻,并可了解肾、输尿管、胆囊、胆管及胰腺内有无钙化点或结石阴影,脊柱侧凸等。
4、超声检查对腹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常规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特别对内脏破裂、癌结节破裂、坏死性胰腺炎及腹膜炎有确诊意义。
穿刺液应作常规、生化,必要时需作细菌培养。
6、内镜检查可在直视可以下发现病灶,并能取活组织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有腹痛的病因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7、心电图检查:在急性腹痛年龄较大者应做心电图检查,这不仅为除外心肌梗死,了解心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也为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作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对人的疼痛反应所作的研究中 获得的定位的客观资料如下:
a.胃及十二指肠扩张的疼痛,位于剑突下 至脐的中线处或略偏右。病变距十二指肠 第三段越近,则疼痛越靠近脐部。
内外科急性腹痛的症状和体征鉴别
临床表现
起病 先驱症状 腹痛 全身中毒症状
压痛 直接
腹
间接
膜 刺
பைடு நூலகம்
反跳痛
激
征
腹肌抵抗
肌卫 肌紧张
强直
外科性
急骤 一般无,但可有 轻→重,局部→弥散 后于腹痛出现
+ +
+
+ + +
内科性
不定 有 重→轻,含糊→固定 先于腹痛出现
± -
-
± ± -
腹膜刺激征的演变 其他体征
子宫底
上腹下神经丛
胸11~12
子 宫 颈 骨盆神经及其神经丛 骶2~4
体表感应区
胸骨下1/3部位 上腹部 脐部 右下腹部
下腹部与耻骨上区 会阴部与肛门区 右上腹、右肩胛 腰部、腹股沟区 耻骨上区及下背部 会阴部及阴茎 耻骨上区及下背部
会阴区
腹痛的临床流行病学
一.门诊分布 10~15% 1.内科 占就诊量的27~32%。消化科 43~57% 2.外科 占就诊量的13~22% 普外科 32~64% 3.妇科 占就诊量的19~27% 4.镇痛科 占就诊量的5~12% 二.住院分布 2~7% 1.内科 约占5~13% 消化科 22~30% 2.外科 2~5% 普外科 5~11%
腹痛诊断符合率情况
内科首次就诊符合率不到50% 普外科首次就诊符合率约50~70% 住院病人诊断符合率约85% 最终诊断不清的约占2~5%
腹痛的病因
一.内脏(炎症 )溃疡、肉芽肿、炎性包块及新生物 二.腹膜炎如细菌性腹膜炎、化学性腹膜炎、
原发性腹膜炎等 三.内脏管道阻塞 如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
内
脏 病
→
内脏性 腹痛
变
副
交感
腹 腔 内脏 神 → 神经 经 节
交
感
节状神经节
迷走 神经
延髓
脊髓
延髓网 状结构
视丘 内侧核
大脑边 缘系统
脊
髓
感
觉
腹 膜
神 经
病
变
感应性 腹痛
↑
脊
躯体性
髓
腹痛
后
根
脊髓
大脑
腹痛
内脏传入神经与脊髓节段的关系
内脏
传入神经
相应脊髓节段
食
管
内脏大神经
胸5~6
胃
内脏大神经
胸7~8
小
肠
内脏大神经
胸9~10(胸11)
(阑尾)
内脏大神经
胸10
升 结 肠 腰交感神经链和主动脉前丛 胸12与腰1
乙状结肠直肠 骨盆神经及其神经丛 骶2~4
肝
胆
内脏大神经
胸7~8
肾 输 尿 管 内 脏 最 下 神 经 及 其 神 经 丛 胸12,腰1~2
膀胱底
上腹下神经丛
胸11~12,腰1
膀 胱 颈 骨盆神经及其神经丛 骶2~4
腰);无放散
(4)疼痛与进食有无关系:有关系(进食后立刻、空腹 时、夜间);无关系
(5)进食后疼痛能否减轻:能减轻、疼痛不变、不能减 轻、有时加重)
(6)食物种类对疼痛的影响:有影响(油、酒、其他); 无影响
腹痛的(定位)法
1、从腹壁组织或靠近体表的组织引起的疼痛以及 由神经根受累引起的疼痛。一般都很局限,靠近 发生疼痛的部位。例如阑尾炎及其他上面覆盖的 腹膜也受到刺激时的疼痛,由于脊髓肿瘤引起的 神经根痛以及来自腹膜后组织(肾脏、结肠或胰 腺)的疼痛。
*感应性腹痛:内脏神经受刺激,通过脊髓神 经传入,反应在相应的支配皮区上出现的腹痛。 呈定位准确的尖锐痛,伴有皮肤过敏带和腹壁 紧张等。
*(躯体性腹痛):腹膜及腹膜邻近组织受脊 髓神经支配,其纤维延伸到系膜根部和膈肌。 当受刺激后引起的腹痛分布在相应的脊髓神经 所属皮区。呈持续性,定位准确,伴明确恒定 的压痛和腹肌反射性痉挛。
毒蜘蛛咬伤及铅中毒等 九.腹壁痛 腹壁神经痛,带状疱疹,腹壁挫伤,
腹壁脓肿等 十.腹腔外病变所致腹痛 如胸腔病变 肺炎,
(胸腔积液)。心脏疾患等 十一.盆腔疾病引起的腹痛 妇科和泌尿科
腹痛的(问诊)要点
有无疼痛 ? 有(经常性、有时、偶尔)无
(1)在什么样的疼痛?剧痛还是钝痛 (2)在什么部位疼痛:剑尖下、上腹部、下腹部 (3)疼痛是否放散:有放散(是放散到肩、背、还是
胆道结石、肾及输尿管结石等 四.内脏(血循环障碍 )如肠系膜血栓形成、血
管栓塞、肠壁毛细血管梗塞等(肝梗死、肠梗死) 五.内脏过度受压或牵伸 如肝、脾、肠系膜淋巴
结肿大、动脉瘤慢性穿破、急性胃肠扩张等
腹痛的病因
六.闭合性腹部(创伤 ) 引起的腹腔内、腹膜后、 肠壁血肿破裂及宫外孕
七.(过敏)性疾病 如过敏性紫癜 八.代谢性疾病和中毒 如(酮症)酸中毒、尿毒症、
e.胆囊扩张引起上腹中部痛,若刺激强度增 多,则放射至右上腹部或右肩胛骨部,若 胆总管受到刺激,则疼痛从上腹部放射至 肩部,并沿上肢内侧放散,而与冠状动脉 引起的疼痛相似。
f.胰腺引起的疼痛(胰腺在胚胎是位于身体 中线的组织),位于上腹中部,不过疼痛 加重,则向外放射并放射至背部。
4. 20%~30%泌尿系统疾病患者, 其突出的症状在腹部,这一点是 很重要的。(查体很重要)
腹痛的诊疗
定义:
腹痛(abdominal pain)是指由于各种原 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 为腹部的疼痛。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可以死人)两类。
病因复杂:炎症,出血,梗阻,穿孔, 创伤,肿瘤,代谢障碍及功能障碍等。
*(内脏性腹痛):内脏壁张力增加产生有效冲 动,通过内脏神经传入中枢。呈钝痛或绞痛。
持续、进展 无
片段,减轻或消失 常有
各类外科急性腹痛的特点
• 穿孔性
• 起病 急骤 • 腹痛性质 持续性,刀割样 • 体征 板状腹,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肠鸣
音减少或消失 • 常见疾病 胃十二指肠穿孔,胆囊穿孔
各类外科急性腹痛的特点
• 炎症性,(外科内科腹痛可相互转换)。
• 起病 相对缓慢 • 腹痛性质 持续性、由轻逐渐加重 • 体征 腹肌紧张,有压痛和反跳痛 病变部位
b.在任何情况下刺激小肠,都可引起脐周 疼痛,不过回肠疼痛可放射至右下腹。
c.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引起疼痛,位于自脐至耻 骨联合的中线处。升结肠、降结肠或结肠脾 曲引起的疼痛也都是局限在受累的一侧靠近 脐的水平。
d.直肠、乙状结肠的扩张引起耻骨上部痛。 直肠的扩张引起下背痛.膀胱的迅速扩张可引 起耻骨上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