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
高二政治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09全国卷Ⅰ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08全国Ⅱ卷29)“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
”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08北京卷2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为了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稳定,宏观调控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这体现了()A.事物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B.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部分决定整体,整体影响部分D.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4.(08北京卷30)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
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
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5.(08广东卷2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高二政治辩证法的实质及核心知识点

高二政治辩证法的实质及核心知识点辩证法的实质及核心是政治必修四课本的重点内容,高二学生应该掌握重点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辩证法的实质及核心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辩证法的实质及核心知识点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看问题要全面。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看问题要全面,把矛盾的双方有机地结合起来。
单独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斗争性)又统一(同一性)⑴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①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分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一定场合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
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
从矛盾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框用 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配地位(dìwèi)、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两
A
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 论
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zhǔ yào máo
和
dùn)(坚持重点论)。
重
② 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
点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
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即全面的
观点)。
论 的 统 一
质量 D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讲民主,不讲法制
4、下列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点的成语或俗 语有( ) 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东施效颦 ④邯郸学步⑤因人而异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A ①②④ B ②④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⑤⑥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5、“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
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C)
世界观
第二十二页,共26页。
方法论
当堂(dānɡ tánɡ)检测
1、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许 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shèhuì) 道德规范的东西。这启示我们( )
A.要坚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C.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人有悲欢离合(bēi huān lí hé),月 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第一页,共26页。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shízhì) 与核心
用对立统一的 观点(guāndiǎn)看问题
第二页,共26页。
话题(huàtí)一:面对困惑的 我
心理(xīnlǐ)小调查
进入(jìnrù)高中以后,困扰你们成长的 主要问题有哪些?其中最关键的哪一个问 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
高二政治教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定义;(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2、理解目标(1)发展的普遍性;(2)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3、运用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无限发展的。
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根据有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3)结合古人有关的名言警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又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使学生既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心态,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质变,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岸。
4、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寓言《自相矛盾》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
生活与哲学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考考点导航: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考点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考点梳理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①含义:②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①②(3)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①②③▲探究与突破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同一,也无所谓对立。
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②“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③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于哲学上的矛盾。
(共性与个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原理):ab②方法论:ab误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误区: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是永远不能解决的。
(2)矛盾的特殊性:①含义:②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abC③方法论:(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①原理内容:ab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bC误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等同于多数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考点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区别)主要矛盾:次要矛盾:(2)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①相互影响: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2)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公开课资料】

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课时)一.【高考目标定位】明确考纲,找准方向考点点击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4.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5. 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6.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知识整合: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世界是和的,联系的是矛盾,发展的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2.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2)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________ ,矛盾的统一属性是________ ,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有矛盾和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辩证关系:它们是共性与、一般与的关系①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特殊性之中,并通过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含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_______ 地位、对事物发展起_______ 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______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_______ 、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_______。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含义: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方处于_______ 地位,起着_______ 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
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__________ 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_______,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
这一情况告诉我们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
”老子的这段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
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
”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
”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A.相互转化B.相互依存C.相互渗透D.相互排斥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
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
因此,我们应该()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据此回答10—11题。
10“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涵了A.矛盾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规律的客观性D.联系的多样性11.“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这就要求我们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在矛盾激化时把握对立,在矛盾缓和时把握统一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2."兢慎"一词,见于唐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主要是()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意识具有反作用13.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更广泛地参与世界贸易活动,中国与欧美各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但是,只要立足互利双赢,即使遇到再多的摩擦,也是可以通过平等协商解决的。
中美纺织品贸易协议的达成,就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从哲学角度看,在贸易谈判中立足“双赢”,体现了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14.《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中指出:要全力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
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了清洁、方便的能源。
这表明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C.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15.我国三代领导集体都主张: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上,必须有坚定的原则性;在实现祖国统一的方案上,可以有多样性。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C.坚持适度原则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6.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从各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小农社会的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都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段话表明()①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矛盾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普遍性④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大长今》等韩剧在国内的热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文化现象。
据此回答17~18题17.一部《大长今》浪漫者见到唯美爱情,奋斗者看到励志追梦,美食者寻找养身美味,文化人看其儒家精神……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说明()A.意识是复杂的,无所谓对错 B.矛盾具有特殊性C.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D.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因人而异的18.有专家分析:“韩国文化能引起中国人的关注,首先是给了我们足够的新鲜感,再深入说,就是文化认同感。
从他们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很久以来被我们忽视了的纯净和温暖。
而且儒家思想在现在的韩国依然保存得很好。
这些都让我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上述分析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B.富有个性的事物才会被欣赏C.具有共性的事物才会被接纳 D.矛盾的普遍性是不确定的19. 5月21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有的放矢、适时适度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任务重要而紧迫。
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和建设的好形势,又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适时适度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哲学依据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D.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2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材料论述体现的辩证法哲理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21.倡导和实践绿色消费,应当统筹安排,防止矫枉过正,防止“绿色消费”变成“绿色消耗”、“绿色浪费”。
这一说法包含的辩证法道理有()①坚持联系的观点,避免孤立地看问题②坚持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③坚持矛盾的观点,防止片面性④树立正确观念,发挥意识能动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有诗曰:“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又曰:“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这两句诗蕴涵的哲理不准确的是A.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 事物都是要一分为二的,要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待问题C. 事物的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D. 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2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诗词蕴含的哲理是A.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B.矛盾的存在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C.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D.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24.“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
”上述材料体现了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②.抓主要矛盾③.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④.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25.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A.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春江水暖鸭先知把选择题答案写在下面表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37.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598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超过9%,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GDP增长速度越快越好。
”也有人认为:"GDP并不能涵盖一切,追求GDP 快速增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专家指出:“不能不要GDP,也不能只要GDP”。
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阐述为什么“不能不要GDP,也不能只要GDP”?(13分)35.北京的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既符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
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只有当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时,她才有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千篇一律的建设手法和规划方案不仅使地方丢失了应有的特色,根本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破坏了历史文化的价值,永远地丧失掉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如何使北京成为和谐家园?(12分)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B B D D D B B A A A A B C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A A CB AC B A C B B C26、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不能不要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