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诗、俳谐诗与文化

合集下载

论朱英诞诗歌之谐

论朱英诞诗歌之谐

论朱英诞诗歌之谐作者:王泽龙温琳舒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6期[摘要]“谐”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亦是朱英诞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

朱英诞诗歌之谐主要体现在诗歌风格、思想旨趣、艺术表现三方面。

基于朱英诞的谐诗观念与诗学实践,可将其诗歌之谐划分为“悲谐”“喜谐”“智谐”三种风格:“喜剧的诙谐”以天真愉悦人,“悲剧的诙谐”以豁达感动人,“智性的诙谐”以思理启发人。

与三种诗风相映衬,朱诗之谐主要指向赤子的真淳童趣,隐者的闲散逸趣,智者的玄思理趣三种思想旨趣;在艺术表现上,朱诗以独特的诗思方式,谐味的诗歌语言以及智性诙谐的对话,给人带来一种会心会意的灵性之笑。

[关键词]朱英诞;诗歌;智性诙谐;闲散逸趣;玄思理趣[中图分类号] 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1763(2023)06-0074-09Unveiling the Essence of Xie in Zhu Yingdan’s PoetryWANG Zelong, WEN Linshu(School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 China)Abstract:Xie holds significant promin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s an aesthetic concept and stands as a vital characteristic of Zhu Yingdan’s poetry. The essence of Xie in Zhu Yingdan’s poetry can be observed in three aspects: poetic style, thematic concern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Based on Zhu Yingdan’s poetic concept and literary practice of Xie, his poetry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tyles of Xie: tragic Xie, humorous Xie and intellectual Xie. The humorous Xie style brings forth innocent delight, while the tragic Xie style conveys a sense of broad-mindedness and emotional impact. The intellectual Xie style inspires contemplation and introspection. These styles of Xie complement three thematic concerns: the genuine innocence and simplicity of children, the leisurely tranquility of recluses, and the profound reflections of intellectuals. In te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s,Zhu Yingdan’s poetry adopts a distinct poetic thinking approach, a language imbued with harmonious tones, and intellectual wit in dialogues, evoking a sense of spiritual laughter that resonates with readers.Key words: Zhu Yingdan;poetry; intellectual humor; leisurely delight; profound contemplation and enjoyment谐,在文学中一直存在。

讽刺诗、俳谐诗与文化

讽刺诗、俳谐诗与文化
——《诗经· 郑风· 褰裳》
(二)中国人的幽默传统
2.俳优艺人之冷嘲热讽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 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 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槨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 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 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 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 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 ‚何如?‛对曰:‚臣请以彫玉为棺,文梓为槨, 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 赵陪位於前,韩魏翼卫其後,庙食太牢,奉以万 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柰何?‛
其所任官者大,则爵高禄厚;其所任官者小,则爵卑禄薄。
——《管子· 明法解》
(二)士人历史使命感与忧患意识的来源
忧患意识来源于士人特有的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 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古代士人忧患意识的表现
寂寂东坡一病翁, 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哪知是酒红。 七尺顽躯走世尘, 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 何止容君数百人。
苏轼《纵笔三首》(其一)、《宝山昼睡》 前一首,在超旷风趣的谐语中寄寓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后一首用典,写出身处逆境中的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世说新 语〃排调》:‚王丞相枕周伯仁(顗)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 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宋 费衮《梁溪漫志〃侍儿对东坡语》:‚ 东坡 一日退朝,食罢扪 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 ‘都是文章。’ 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 坡 亦未以为当。至朝云 ,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坡捧腹 笑。‛

金代的俳谐词人赵可

金代的俳谐词人赵可

金代的俳谐词人赵可金代的俳谐词人赵可口李艺宋词中以滑稽,游戏,打趣,嘲笑为特征的作品被后人称为俳谐词,滑稽词,谐谑词等等,刘扬忠先生引证古例而将其称谓统一为"俳谐词".并且把北宋晚期以写这类谐谑词为主的一批滑稽词人定名为"俳谐词派"(《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93页).写这类俳谐词的作者多为才艺广博且生性诙谐幽默的文士,所写之词虽也冠以词牌名称.甚或符合词律.其内容却颇具调笑戏谑,讽刺挖苦之特点,在一阅短制内尽显文士幽默风趣,机智灵活的风流文采.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2中曾记载了北宋后期着名俳谐词人王齐叟的--~jJ趣闻.王齐叟,字彦龄,怀州人(今河南省沁阳市,位于太行山南麓),他生前善写俳谐词,据记载仪《望江南》便写有数十首,《碧鸡漫志》卷2~,i2述他诙谐幽默日:王齐叟彦龄,元}右副枢岩叟之弟,任俊得声.初官太原,作《望江南》数十曲,嘲府县同僚,遂并及帅.帅怒甚,因众入谒,面责彦龄:"何敢尔!岂恃兄贵,谓吾不能劾治耶?"彦龄执手板顿首帅前曰:"居下位,只恐被人谗.昨日只吟青玉案(《全宋词》作'只是曾填青玉案'),几时曾作《望江南》(《全宋词》为'何曾敢作《望江南》')? 试问马都监"帅不觉失笑.众亦匿笑去.王齐叟诗向,乐舞,禅理皆能通晓,可惜的是年仅39岁便辞世了.不过俳谐词仍不断有词人在写,甚至南宋时由金人宋的辛弃疾也写有俳85慧和诫谐词,如其《西江月》词日: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尽管从词中可看出其失意乃至愤世嫉俗的意味,但其所用笔法却属俳谐体无疑.关于俳谐词,大多只关注北宋和南宋的词人词作,但是与南宋同时代的大金国中也有一位善写俳谐词的词人赵可却被人提起得不多.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立国之后,金朝在短短十几年间便灭辽,北宋,入主中原,并且对辽以及北宋的封建文明全面接受.为了有效地对广大的北中国实行统治,金朝在入主中原之后很快便重新开科取士,用科举考试的方法在广大汉族士人中间选录人材.在这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中间,有一位年轻人叫做赵可.赵可,字献之,号玉峰散人,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人.生卒年不详.贞元二年(1154)中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赵可博学多才,卓绝不羁.入翰林后,一时诏诰多出其手,典雅工丽,为人推服.着名的《大金得胜陀颂碑》碑文即出其笔(碑址在今吉林扶馀石碑崴子屯,石碑至今犹存)(周惠泉《金代文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1页).着有《玉峰散人集》,今已佚,赖《中州乐府》存其词l1首.前人对赵可的词多有好评.例如(金)元好问《中州集》卷2评日:"风流有文采,诗乐府皆传于世"等.在赵可之前的词人多成长于北宋,因此其作品多故国之思,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国之内新的一代已成长起来.比如金初蔡松年的词作,始终萦绕着某种情结,而其子蔡硅(于金主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登进士第)是在金国成长起来的,因此蔡畦的作品中这种沉重的心态已不复存在.我们看蔡硅的《江城子》: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予三河,坐中赋此.鹊声迎客到庭除.问谁欤.故人车.千里归来,尘色半征裾.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饭,马青刍.东城入眼杏千株.雪模糊.俯平湖.与子花间,随分倒金壶.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人物春秋东垣,古县名,秦置,汉改真定,金时为真定府.词人用"归报东垣诗社友",可见王温季也是真定府人,说明二人是从小在一块儿长大的同乡.这里的一个"归"字,足可见出这两个在金国成长起来的青年,已经把真定视为自己的故乡了.同样,金国的统治者也已经把他们视为金国自己培养起来的人材了.在这种新的情感氛围之下,词的创作便会自然地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情态.与蔡硅同为金主完颜亮时期,但比蔡硅晚三年考中进士的赵可便是这一类具有新的情感氛围的词人的代表.据[金]刘祁《归潜志》卷l0载:赵翰林可献之,少时赴举,及御帘,试《王业艰难》赋,程文毕,于席屋上戏书小词云:"赵可可,肚里文章可可.三场捱了两场过,只有这番解火.恰如合眼跳黄河,知它是过也不过.试官道,王业艰难,好交你知我."时海陵庶人亲御文明殿,望见之,使左右趣录以来,有旨谕考官:"此人中否当奏之."已而中选,不然亦有异恩矣.后仕世宗朝,为翰林修撰.因夜览《太宗神射碑》,反复数四,明日,会世宗亲飨庙,立碑下,召学士院官读之,适有可在,音吐鸿畅,如宿习然,世宗异之.数日,迁待制.及册章宗为皇太孙,适可当笔,有云:"念天下大器,可不正其本欤?而世嫡皇孙,所谓无以易者."人皆称之.后章宗即位,偶问向者册文谁为之?左右以可对,即擢直学士.嗟乎,献之三以文字遇知人主,异哉.上文中所引失调名的《席屋上戏书》历来为人称道:赵可可,肚里文章可可.三场捱了两场过,只有这番解火.恰如合眼跳黄河,知它是过也不过.试官道,王业艰难,好交你知我.很明显,这是一首俳谐词.俳谐词风格幽默,追求谐趣,是经常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本文开头所引北宋后期王齐叟便是一例.金与北宋一脉相承,赵可的乡籍是在山西高平,而王齐叟是怀州人,这两个地区一个在太行山上,一个在太行山脚下,本来相距就不远,相互之间词风的影响是很容易形成的.加之赵可天资聪慧,本来在科场上发挥得就不错,因此在这首俳谐词中说"三场捱了两场过,只有这番解火".不过自我感觉870戈义兹t试一一j0.一u筝良好,并不说明就一定能考取.古代科举考试的偶然性因素是很大的. 词的最后赵可别出心裁地以试官的口吻说出了此番科考的试题,但是却有了一个特殊的语境,读之令人忍俊不禁,以至于当时金国皇帝完颜亮在巡视科考现场看到这首词时也大为赞赏,专门下御旨给主考官:这个人不管考中与否都要上奏给皇帝我知道.当然.以赵可这样的情况, 顺利考中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当朝皇帝的特别关注肯定也会起到相当的作用.话又说回来.前代诸多俳谐词人郁无此幸遇而流落民间.而惟独金代的赵可以此一曲俳谐词遇知人主,得到垂青,不可不谓当时的大奇闻.因此赵可在宋金俳谐词派中的地位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细推金主完颜亮为什么会偏爱这首俳谐词呢?其一,当时正值金国需要大批人才之际.而赵可是金立国以来成长起来的新人,可谓"国朝"自己培养的人才,必会受到青睐.其二,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人民生活朝不保夕情况下.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渐趋紧张,因此极需要一种调和剂来缓和一下这种紧张气氛,而俳谐词正好可以充当这种角色.加之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也会吸引公众重视科举考试,给广大知识阶层指出一条上进的道路,反抗的情绪不就会小一些吗?当然,关键还是赵可的这首词写得着实可爱,所写之事(科举考试)又是广受关注之事.在俳谐词中可算得上是一首较好的,且影响巨大的词作了.这种幽默诙谐的口吻在金朝其他同人的作品里也是经常出现的.如金初词人高士谈的《玉楼春》词:少年人物江山秀流落天涯今自首.形容憔悴不如初,文采风流仍似旧.百花元是仙家酒.千岁灵根能益寿.都将万事付天公,且伴老人开笑口.尽管有无奈的成分,但调笑的意味很浓,也属俳谐体.我们还可以拿一首北宋末期同为描写科场考试题材的俳谐词来作比较.北宋末,科场考试时被人抨击,洪迈《夷坚志?三志》己卷7曾载一首步贺方回韵的《青玉案》词:钉鞋踏破祥符路.似白鹭,纷纷去.试盂幞头谁与度?八厢儿88人物春秋事,两员直殿,怀挟无藏处.时辰报尽天将暮.把笔胡填备员句试问闲愁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馊饭,一阵黄昏雨.虽然刻划政和年间举子赴试可怜相惟妙惟肖.但却没有金朝赵可的词心态平和:既体现出对金朝统治者的首肯,义恰当地用一种幽默的笔调来展示出自己强烈的信心.而尤其是前者正是金朝统治者所希望的.因此两词一比较,立意的高下立见分晓.此外,赵可的俳谐词之所以受到金主完颜亮的赏识,还是因为俳谐词非常具有口语化的特征,并且较少使用文言典故之类.金代女真统治集团刚入主中原不久,对一些比较深奥的文言,典故之类接受起来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也是金代统治者喜欢这类作品并进而优待"赵可可"的原因之一吧.完颜亮自己就也曾写有这类偏于谐谑的词作,如其《昭君怨?雪》: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琼川银渚.山色卷帘看,老峰峦.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惊问是杨花,是芦花?宋岳珂《程史》卷8有这样记载:"金酋亮……颇知书,好为诗词",余"尝问开禧降者,能涌忆尚多,不能尽识".可见完颜亮此类作品还会有,只不过他后来由于发动战争侵宋而被部将所杀,其作品多未留存而已. 赵可遇知于金主完颜亮时期,不过从《全金元词》中所收赵可的词看,多数还是作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唐圭璋先生《全金元词》收赵可词计ll首(金元之际由于战乱作品大都散失),聊可略窥其词创作的风貌.赵可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望海潮?发高丽作》(义称《望海潮?赠妓》):云垂馀发,霞拖广袂,人间自有飞琼三馆俊游,百衔高选,翩翩老阮才名.银汉会双星.尚相看脉脉,似隔盈盈.醉玉添春,梦云同夜惜卿卿.离觞草草同倾.记灵犀旧曲,晓枕馀酲海外九J,I1,邮亭一别,此生未】,他生.江上数峰青.怅断云残雨,不见高城.2-_月辽阳芳草,千里路旁情赵可以一首俳谐词闻名,且由于其出众的文才而接连受到三位金朝皇帝的青睐,这在当时确是不多见的,因此赵可在俳谐词人中的贡献与地位应受到重视.不过赵可词的风格还有婉约一类,如上引的这首词,写于金世宗二十七年(1187),赵可任翰林待制之时.赵可的这首《望海潮》写得婉转多情,词中巧妙地化刷前人诗词中的语言和典故,写作89蕊和蠛技巧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界.词的上片,用"飞琼"来比喻馆妓,飞琼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儿许飞琼,可以想见赵可对侍妓的心仪程度.作者与侍妓两人初次相见还有些生疏,"尚相看脉脉.似隔盈盈".但"醉玉添春"表明二人相对而饮,玉人似乎已经有了一些醉态.因为她的脸上已经出现了朵朵的红霞.下片是抒写与玉人早上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以及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即便是回到千里之外的辽阳时,看到了路旁的芳草,便又想起了和玉人"离觞草草同倾"的难忘情景.这不正是牛希济《生查子》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情境吗?后人常将赵可的《望海潮》与蔡松年的《石州慢》相提并论,而蔡松年的《石州慢》被后人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则赵词之价值自不待言.当然,赵可此时仍写有俳谐体词作,《全金元词》中还录其一首《凤栖梧》,很有一些俳谐(稍偏于放达)的味道: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草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流水极天横晚照,凭栏望断西河道.古人习俗要在重阳日登高赏菊,过了这天便认为秋菊败了,无可赏之处了.但是赵可却手持酒杯,观赏这过时了的菊花:"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词人的性格是比较豁达的,语言也很通俗幽默, 显然这也是俳谐一派的词.下片的"西山"即指现在北京的西山,"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这里的"东山"可以理解为是引用谢安隐居家乡东山的典故,但是也可以从字面上来通俗地理解为"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意思,有一种调侃谐谑的味道在里面.金代中期,金朝自己培养的"国朝词人群体"已经崛起,诸如蔡硅,王寂,李晏,刘仲尹,刘迎,党怀英,王庭筠等人,而赵可正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作者.尤其是赵可的俳谐体词,在词学史上传为佳话,其词学研究上的意义,甚或文化史研究上的意义均相当重要,因而词人赵可便为不可忽视的作者了.(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经典日文俳句

经典日文俳句

经典日文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经典日文俳句,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日文俳句“俳句是传播微光与颤栗的诗。

”安德烈·贝勒沙尔的评价大概描绘出了这种体裁轻快优雅的特点。

我认为相比其它诗歌,俳句的特长在于用短小的语言带出悠远的意境,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比如正冈子规写春之将至:我庭の小草萌えいでぬ限りなき天地今やよみがへるらし. 译文:我庭小草复萌发,无限天地行将绿。

不过寥寥十余字,天地间的蓬勃生机竟欲透纸而出。

写春雨:春雨や傘高低に渡し舟译文:渡船春雨至船上伞高低。

如在眼前。

同样写初春的句子,松尾芭蕉有:雪間より薄紫の芽独活哉译文: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

「融雪」,「紫芽」,选取意象色彩素雅清冷干净,教科书一般的日式美学。

而他笔下的夏天呢:蛸壶やはかなき梦を夏の月译文: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

(日本人惯用陶罐捕章鱼,称为章鱼壶) 马に寝て残梦月远し茶のけぶり译文: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

旧时中日文化多有相通。

这一句是化用自杜牧的《早行》:「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

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以上几句都可成绝妙的电影镜头。

梅白し昨日ふや靏を盗れし译文:水鸟嘴,沾有梅瓣白。

将普通的画面描绘得清丽可人。

松尾芭蕉的千古名句: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译文: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与古诗中「鸟鸣山更幽」相似又不同。

「鸟鸣山更幽」写的是鸟鸣衬的山林愈发幽静,而蛙跃句,则描绘的是亘古的沉寂被倏然打破之后又回归于更深的寂静。

布满青苔的古池就是万古长空,清脆的蛙跃就是一朝风月。

——北大朱良志《刹那永恒》。

这种幽深的禅意,只属于日本的「空寂之美」,也就中国人还能勉强领略一点点,要翻译成西方语言怕是极难。

相似的还有立花北枝的さびしさや一尺消えてゆくほたる译文: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

转瞬即逝的光芒比恒久的黑暗更让人寂寞。

杨万里《念奴娇·上章乞休致》翻译及赏析

杨万里《念奴娇·上章乞休致》翻译及赏析

杨万⾥《念奴娇·上章乞休致》翻译及赏析杨万⾥《念奴娇·上章乞休致》翻译及赏析 《念奴娇·上章乞休致》是杨万⾥的⾃戏之词,词中⽤语轻松诙谐,极⾔退隐之乐,⽆半点嘲戏之意。

以下是⼩编J.L分享的杨万⾥《念奴娇·上章乞休致》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杨万⾥诗词作品请关注。

《念奴娇(上章乞休致,戏作念奴娇以⾃贺)》 杨万⾥ ⽼夫归去,有三径、⾜可长拖衫袖。

⼀道官衔清彻⾻,别有监临主守。

主守清风,监临明⽉,兼管栽花柳。

登⼭临⽔,作诗三⾸两⾸。

休说⽩⽇升天,莫夸⾦印,⽃⼤悬双肘。

且说庐传盛事,三个闲⼈眉寿。

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

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注释: 【登⼭临⽔】登上⾼⼭,⾯临流⽔。

谓在⼭⽔间盘桓。

《楚辞·九辩》:“憭慄兮若在远⾏,登⼭临⽔兮送将归。

”《儒林外史》第三⼗回:“⼩弟⽆济胜之具,就登⼭临⽔,也是勉强。

” 作者简介: 杨万⾥,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今江西省吉⽔县)⼈。

南宋杰出诗⼈,与尤袤、范成⼤、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诗⼈”、“南宋四⼤家”。

原⽂拼⾳: 《nian nu jiao(shang zhang qi xiu zhi,xi zuo nian nu jiao yi zi he)》 yang wan li lao fu gui qu,you san jing、zu ke chang tuo shan xiu。

yi dao guan xian qing che gu,bie you jian lin zhu shou。

zhu shou qing feng,jian lin ming yue,jian guan zai hua liu。

deng shan lin shui,zuo shi san shou liang shou。

xiu shuo bai ri sheng tian,mo kua jin yin,dou da xuan shuang zhou。

白居易的讽谕诗对于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对于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摘要: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

白居易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生活的疾苦。

他的诗,尤其是他早期的那一系列讽喻诗,在进行讽谏的同时更是深刻的揭示了朝廷官员的巧取豪夺,地方官吏的进奉邀宠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悲惨以及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

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原生态。

关键词: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在我国古代的诗歌史上,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千上万的诗人相继出现,他们以各有特色的诗篇从多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这众多的诗人当中,白居易便是最杰出的代表。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数量上比其他任何唐代诗人流传下来的都要多,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也较为广泛,较为深刻。

但以前的研究有的认为白居易的诗歌宣扬佛家的出世和道家的无为的思想有的认为白居易是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上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难免有奉承皇上,歌功颂德之嫌。

①例如他曾说“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就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中,像他那样不肯只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把老百姓撇在一边,也算是难得的了。

况且他的一系列诗作,尤其是他早期的那些讽喻诗,在讽谏的同时更是深刻得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所过的悲惨的生活,赋税的沉重,地方官吏的进奉邀宠,朝廷官员的巧取豪夺,他们所过的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敢于直指当时的不合理的制度,敢于对此进行无情的抨击和揭露,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鲜明得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他进步的政治主张。

一、社会现实激发创作灵感白居易的诗歌能够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和他自身的遭遇以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看白居易的生活环境,那是我国诗歌史上所谓的中唐时期,曾经集中和统一的封建王朝正走向衰败,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封建统治集团正处于分崩离析,即将瓦解的前夕,中间虽然也有一两个皇帝希图“中兴”无奈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没落的命运。

俳句简介

俳句简介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一、俳句的起源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

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

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

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二、俳句的格式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

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三、“俳圣”松尾芭蕉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

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

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

生于伊贺上野。

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

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

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

日本文论中的“俳谐”及“狂”范畴与中国“俳谐”

日本文论中的“俳谐”及“狂”范畴与中国“俳谐”
一、表达喜感的固有词汇 “哦可嘻”
在 “俳谐” 这个词汇为传入日本并被大量使用之前,日本人用以表达喜感、笑意和谐趣的 概念是 “哦可嘻” (をかし)。这是一个形容词,表达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积极的、赞赏性的 评价、感受或感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中日古代文论范畴关联考论” (项目号 13BWW021) 的阶段性成果。 166
这里讲了 “有物哀之情趣” (あはれ) 的物语,与 “有趣” (をかし) 的物语这两种情形, 实际上是两种审美形态。前者是写实的,功能是令人感知 “物哀”;后者是非写实的,夸张的、 令人不可思议 (あるまじき) 的,功能是叫人感到 “有趣” (をかし)。这不仅已经点出了文学 创作中的写实方法与非写实的漫画手法之间的区别,也点出了 “物哀” 与 “哦可嘻” 在审美形 态上的不同。“哦可嘻” 是由夸张的、令人感到新异的漫画式手法所带来的喜感。在平安王朝时 代的物语文学中,审美上偏重 “哦可嘻” 的,有 《落誈物语》、 《堤中纳言物语》 等,其中有不 少 “有趣” 的、乃至可笑的故事。例如平安王朝后期的短篇物语集 《堤中纳言物语》 中,有一 篇 《折樱花的少将》,写男主人公在月夜里发现了一位美人,并趁黑夜把身材娇小的美人用车子 偷偷运出来,结果发现偷出来的竟是美人的奶奶。这种 “哦可嘻” 的意趣已经很接近了谐谑、 滑稽的趣味了。
日本平安时代与紫式部齐名的女作家清少纳言在随笔集 《枕草子》 中,头一段有这样一段 文字:“春天是拂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细微地飘横在那 里。夏天是夜里最好,有月亮时候更好。就是在暗夜里,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 出微光点点,很有趣。连下雨的时候也很有趣。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到了很接近 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令人有 ‘哀’ (あ はれ) 感。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看上去越变越小,是特别有趣的。……”① 以上引文中 的 “有趣”,日语原文 “をかし” (okasi),中文发音 “哦可嘻”,是一个表达情感、感受的形容 词。三省堂 《新明解古语辞典》 的释义是:①有意思,有趣味;②有雅趣、风流;③优秀、上 品;④美丽;⑤滑稽、奇怪。这个词在 《土佐日记》、 《源氏物语》、 《伊势物语》、 《落誈物语》 等平安王朝时代贵族文学中是最常见的形容词之一,成为表达古代日本人审美感受的关键词。它 与另一个审美概念 “哀” (あはれ) 都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情感态度与审美感受,但却构成了美感 及情感表达的两端:“哀” 是内省的、深叹的、动心的,有时是带有苦涩感、沉重感的;而 “哦 可嘻” 则是外在的、轻快的、轻叹的、微 笑 的、略 微 惊 异 的 喜 感。在 这 个意义上,用现代术 语 来说,不妨说它具有喜、笑等感情表达的 “喜剧” 因素和成分。平安时代贵族文学的一大特点 就是情感表达的含蓄,因而 “哦可嘻” 对 “笑” 意的表达也是很含蓄的,是对事物充分的理解、 欣赏、同情而产生的会心的微笑,而很少带有对事物加以鄙夷、否定、侮弄的那种讽刺意味,表 达的是 “有趣” 或 “有意思” 之意。不仅是清少纳言的 《枕草子》,紫式部的 《源氏物语》 也 大量使用 “哦可嘻”,例如在 《萤》 之卷中,紫式部写道了源氏与玉谈论物语的阅读欣赏问 题,源氏说道:“……而且这些伪造的故事之中,看起来颇有物哀 (あはれ) 之情趣,描写得委 婉曲折的地方,仿佛实有其事。所以虽然明知其为无稽之谈,看了却不由地徒然心动。例如看到 那可怜的住吉姬的苦闷忧愁,便不由地同情她。又有一种故事写得很夸张,看着看着让人感到心 惊目眩。但再冷静地听读第二遍的时候,虽然觉得岂有此理,但也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描写很有趣 (をかし)。”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ppt
5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当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整理ppt
6
落梅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整理ppt
——刘克庄
7
刘克庄《落梅》
整理ppt
4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
唐玄宗喜好斗鸡之戏,唐人陈鸿 《东城老父传》:贾昌被称为 “神鸡童”,得到皇帝的赏爱, “金帛之赐,日至其家”,有民 谣说:“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 荣华代不如。”
诗中截取了京城大道上有关宦官 和鸡童的两个场景,深刻讽刺了 佞幸小人得势后的嚣张气焰, “鼻息干虹霓”一句夸张地活现 出斗鸡者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表示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强烈愤 慨。
14
(三)古代士人忧患意识的表现
1.认识性。即见识超卓,能发现别人司空见 惯却浑然不觉的社会问题。
2.预见性。即见微知著,能察觉到潜伏的 危机,预感到即将出现的社会问题,表 现出“超前意识”和“危机感”。
3.情绪化。即在是非研判的同时伴随着强 烈的道德善恶的褒贬。是非研判的心理 基础是士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道德评 价的外部表现则必然是情绪化。二者结 合,催生了讽刺。
3.对比描述 4.深婉冷峭
整理ppt
9
四、讽刺诗与文化的关系
(一)古代士人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 意识
历史使命感即积极的入世精神。古代士人把 参与国家政治视为自己的“天职”,把“治 国平天下”当作崇高的理想追求。
忧患意识,是以戒惧而沉毅的心情对待社会 和人生的一种精神态度,也是理想和现实冲 突中否定意识占主导的一种情感状态。古代 士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是对国家、民族乃至 人类所处现状及前途的否定性认识以及由此 而产生的种种深切的“念虑”。
刘克庄宰建阳时写了这首《落梅》诗,因中“东风谬掌花 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被指控为“讪谤当国”而 一再遭贬,坐废十年,此即历史上有名的“落梅诗案”。 其《病后访梅九绝》云:“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 当权(李泌字长源,曾作《咏柳》诗:“青青东门柳,岁晏必憔悴。” 杨国忠以为指“柳”骂“杨”,李泌因此被贬官。)幸然不识桃与 柳,却被梅花误十年。”
全诗通过对落梅哀婉缠绵的吟叹,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 客”“骚人”坎坷失意的不幸,道出了当时广大文士抑塞 不平的心声。尾联暗讽,以东风作喻,巧妙而又曲折地把 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 者,最为有力和沉痛,堪称匕首投枪。
整理ppt
8
三、讽刺诗的艺术特点
1.托物谕志 2.善用夸张
——顾炎武《日知录》
2.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 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 月无君则吊。’ ” “三月无君则吊,不亦急乎? ”曰:“士之失 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孟子·滕文公下》
3.封建社会官爵禄的吸引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系辞下传》
君子终日乾乾(自强不息貌),夕 惕若(警惕着)。厉(危险),无咎 (无害)。
——《易·乾·九三爻辞》
整理ppt
12
(二)士人历史使命感与忧患意识的来源
1.与士人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关
春秋以后,游士日多。《齐语》言桓公为游士八十人奉以车马 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而战国之君 遂以士为轻重,文者为儒,武者为侠。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整理ppt
2
讽刺诗与文化
第三讲:讽刺诗、俳谐诗与文化
一、讽刺诗:
冷嘲热讽、婉言刺人的诗曰讽 刺诗。
古代的讽刺诗主要针对社会中 腐朽、落后或反动的人和事,尖 刻而辛辣地揭露和嘲讽其可笑、 可耻、可鄙或可恶的一面。
整理ppt
3
二、讽刺诗作品讲析
李白《古风》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 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 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中国古代诗歌与文化
第三讲:讽刺诗、俳谐诗与文化
主讲教师:颜凯
整理ppt
1
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 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
不作谩骂之语。是讽刺
诗中的杰作。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一、俳谐诗
诙谐逗趣,语带机智的诗为俳谐诗。
俳谐诗主要针对社会生活中某些 带有局部性缺点或以其某种特点引 人发笑的人(包括审美主体)和事, 风趣、诙谐地品评或调笑其可乐、 可惜、可怜乃至可爱的一面。
整理ppt
18
二、俳谐诗作品讲析
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整理ppt
15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中云幕椒 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 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整理ppt
16
欲开壅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
——白居易《新乐府·采诗官》
整理ppt
17
俳谐诗与文化
第三讲:讽刺诗、俳谐诗与文化
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整理ppt
11
(一)古代士人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 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
其所任官者大,则爵高禄厚;其所任官者小,则爵卑禄薄。
——《管子·明法解》
整理ppt
13
(二)士人历史使命感与忧患意识的来源
忧患意识来源于士人特有的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 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整理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