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复习提纲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复习提纲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热力系统:用界面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这种人为分隔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系统,简称系统。

边界:分隔系统与外界的分界面,称为边界。

外界:边界以外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称为外界或环境。

闭口系统:没有物质穿过边界的系统称为闭口系统。

开口系统:有物质流穿过边界的系统称为开口系统。

绝热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没有热量传递,称为绝热系统。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不发生任何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称为孤立系统。

热力状态:系统中某瞬间表现的工质热力性质的总状况,称为工质的热力状态,简称为状态。

平衡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如果宏观热力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系统内外同时建立了热的和力的平衡,这时系统的状态称为热力平衡状态,简称为平衡状态。

状态参数:描述工质状态特性的各种物理量称为工质的状态参数。如温度(T)、压力(P)、比容(υ)或密度(ρ)、内能(u)、焓(h)、熵(s)、自由能(f)、自由焓(g)等。

基本状态参数

接或间接地用仪表测量出来,称为基本状态参数。

温度:是描述系统热力平衡状况时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其物理实质是物质内部大量微观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宏观反映。

注: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T=273+t。

热力学第零定律:如两个物体分别和第三个物体处于热平衡,则它们彼此之间也必然处于热平衡。

压力:垂直作用于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也称压强。

相对压力:相对于大气环境所测得的压力。如工程上常用测压仪表测定系统中工质的压力即为相对压力。

注:课本中如无特殊说明,则所说压力即为绝对压力。 比容:单位质量工质所具有的容积,称为工质的比容。 密度:单位容积的工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工质的密度。

强度性参数:系统中单元体的参数值与整个系统的参数值相同,与质量多少无关,没有可加性,如温度、压力等。在热力过程中,强度性参数起着推动力作用,称为广义力或势。

广延性参数:整个系统的某广延性参数值等于系统中各单元体该广延性参数值之和,如系统的容积、内能、焓、熵等。在热力过程中,广延性参数的变化起着类似力学中位移的作用,称为广义位移。

准静态过程:过程进行得非常缓慢,使过程中系统内部被破坏了的平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到新的平衡态,从而使过程的每一瞬间系统内部的状态都非常

并称之为准静态过程。

可逆过程:当系统进行正、反两个过程后,系统与外界均能完全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膨胀功:由于系统容积发生变化(增大或缩小)而通过界面向外界传递的机械功称为膨胀功,也称容积功。

热量:通过热力系边界所传递的除功之外的能量。

热力循环:工质从某一初态开始,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最后又回复到初始状态的全部过程称为热力循环,简称循环。 2.常用公式

温度:t T +=273

压 力 :

1.f

F p =

式中 F —整个容器壁受到的力,单位为牛(N );

f —容器壁的总面积(m 2)。

2.g p B p +=

(P >B )

H B p -= (P

式中 B —当地大气压力 P g —高于当地大气压力时的相对压力,称表压力;

H —低于当地大气压力时的相对压力,称为真空值。

比容:

1.m

V v =

m 3/kg 式中 V —工质的容积

m —工质的质量

2.1=v ρ 式中 ρ—工质的密度

k g/m 3

v —工质的比容 m 3/kg

热力循环:

或∑=?0u ,?=0du

循环热效率:

1

2121101q q q q q q w t -=-==

η 式中 q 1—工质从热源吸热; q 2—工质向冷源放热;

w 0—循环所作的净功。

制冷系数: 2

12

021q q q w q -=

=

ε 式中

q 1—工质向热源放出热量;

q 2—工质从冷源吸取热量;

w 0—循环所作的净功。

供热系数: 2

11

012q q q w q -==

ε 式中

q 1—工质向热源放出热量

q 2—工质从冷源吸取热量

w 0—循环所作的净功

3.重要图表

图1-1 热力系统图1-2边界可变形系统

例题:

1、把热量转化为功的媒介称为()

A、功源

B、热源

C、质源

D、工质

2、()与外界肯定没有热量交换但可能有质量交换

A、绝热系统

B、孤立系统

C、闭口系统

D、开口系统

3、从大气压力算起的压力为()

A、表压力

B、绝对压力

C、真空度

D、标准压力

4、强度性参数与系统的质量(),()可加性

A、有关/不具有

B、无关/不具有

C、有关/具有

D、无关/具有

5、在工质热力状态参数中,属于基本状态参数是()

A、压力

B、内能

C、焓

D、熵

6、工质经过一个循环,又回到初态,其焓值()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变化不定

7、系统进行一个过程后,如能使()沿着与原过程相反的方向恢复初态则这样的过程为可逆过程

A、系统

B、外界

C、系统和外界

D、系统或外界

第二章气体的热力性质

1.基本概念

理想气体:气体分子是由一些弹性的、忽略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不占有体积的质点所构成。

比热:单位物量的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K(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体的比热。

定容比热:在定容情况下,单位物量的物体,温度变化1K(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体的定容比热。

定压比热:在定压情况下,单位物量的物体,温度变化1K(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体的定压比热。

混合气体的分压力:维持混合气体的温度和容积不变时,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道尔顿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力P等于各组成气体分压力P i之和。

混合气体的分容积:维持混合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不变时,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容积。

阿密盖特分容积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容积V等于各组成气体分容积V i之和。

混合气体的质量成分:混合气体中某组元气体的质量与混合气体总质量的比值称为混合气体的质量成分。

混合气体的容积成分:混合气体中某组元气体的容积与混合气体总容积的比值称为混合气体的容积成分。

混合气体的摩尔成分:混合气体中某组元气体的摩尔数与混合气体总摩尔数的比值称为混合气体的摩尔成分。

2.常用公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RT

pv

式中p—绝对压力Pa

v—比容m3/kg

T—热力学温度K

适用于1千克理想气体。 2.mRT pV = 式中

V —质量为m kg 气体所占的容积

适用于m 千克理想气体。 3.T R pV M 0= 式中

V M =M v —气体的摩尔容积,m 3/kmol ;

R 0=MR —通用气体常数, J/kmol ·K

适用于1千摩尔理想气体。 4.T nR pV 0=

式中

V —nKmol 气体所占有的容积,m 3;

n —气体的摩尔数,M

m

n =

,kmol

适用于n 千摩尔理想气体。

5.通用气体常数:R 0

83140=R

J/Kmol ·K

R 0与气体性质、状态均无关。 6.气体常数:R

M

M R R 8314

0=

=

J/kg ·K

R 与状态无关,仅决定于气体性质。 7.112212

p v p v T T = 比热:

1.比热定义式:dT

q

c δ=

表明单位物量的物体升高或降低1K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其值不仅取决于物质性质,还与气体热力的过程和所处状态有关。 2.质量比热、容积比热和摩尔比热的换算关系:04

.22'ρc Mc

c == 式中 c —质量比热,kJ/Kg ·k

'c —容积比热,kJ/m 3·k

M c —摩尔比热,kJ/Kmol ·k

3.定容比热:v

v v

v T u dT du dT

q c ???

????==

=

δ 表明单位物量的气体在定容情况下升高或降低1K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

量。

4.定压比热:dT

dh dT

q c p

p ==

δ 表明单位物量的气体在定压情况下升高或降低1K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

量。

5.梅耶公式: 6.比热比:

道尔顿分压定律: V

T n i i n p p p p p p ,1321??????=++++=∑=ΛΛ 阿密盖特分容积定律: P

T n

i i n V V V V V V ,1321??????=++++=∑=ΛΛ 质量成分:

i

i m g m

=

容积成分: i

i V r V

= 摩尔成分: i

i n x n

=

容积成分与摩尔成分关系: i i i n

r x n

==

质量成分与容积成分:

分压力的确定 i

i i V p p r p V

== 例题:

1、气体的定容比热较定压比热( )

A 、大一些

B 、大很多

C 、小

D 、相等 2、理想气体的比热( )

A 、与压力和温度有关

B 、与压力无关而与温度有关

C 、与压力和温度都无关

D 、与压力有关而与温度无关

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基本概念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而其总量保持恒定,这一自然界普遍规律称为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把这一定律应用于伴有热现象的能量和转移过程,即为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任何能量而能连续不断作功的循环发动机,称为第一类永动机。

热力学能:热力系处于宏观静止状态时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所具有的能量之和。(状态量)

外储存能:也是系统储存能的一部分,取决于系统工质与外力场的相互作用(如重力位能)及以外界为参考坐标的系统宏观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宏观动能)。这两种能量统称为外储存能。

轴功Ws:系统通过机械轴与外界传递的机械功称为轴功。(过程量)

流动功(或推动功)Wf:当工质在流进和流出控制体界面时,后面的流体推开前面的流体而前进,这样后面的流体对前面的流体必须作推动功。因此,流动功是为维持流体通过控制体界面而传递的机械功,它是维持流体正常流动所必须传递的能量。(状态量)

焓:流动工质向流动前方传递的总能量中取决于热力状态的那部分能量。对于流动工质,焓=内能+流动功,即焓具有能量意义;对于不流动工质,焓只是一个复合状态参数。H=u+pv

稳态稳流工况:工质以恒定的流量连续不断地进出系统,系统内部及界面上各点工质的状态参数和宏观运动参数都保持一定,不随时间变化,称稳态稳流工况。

技术功Wt:在热力过程中可被直接利用来作功的能量,称为技术功。

(过程量)

动力机:动力机是利用工质在机器中膨胀获得机械功的设备。

压气机:消耗轴功使气体压缩以升高其压力的设备称为压气机。

节流:流体在管道内流动,遇到突然变窄的断面,由于存在阻力使流体压力

降低的现象。 2.常用公式

外储存能:

1. 宏观动能: 2. 重力位能: 式中

g —重力加速度。

系统总储存能:

1.p k E E U E ++=

或mgz mc U E ++=221

2.gz c u e ++=22

1

3.U E = 或u e =(没有宏观运动,并且高度为零)

热力学能变化:

1.dT c du v =,?=?2

1dT c u v

适用于理想气体一切过程或者实际气体定容过程 2.)(12T T c u v -=?

适用于理想气体一切过程或者实际气体定容过程(用定值比热计算) 3.1020

12

1

2

2

1

t c t c dt c dt c dt c u t vm

t vm

t v t v t t v ?-?=-==????

适用于理想气体一切过程或者实际气体定容过程(用平均比热计算) 4.把()T f c v =的经验公式代入?=?2

1dT c u v 积分。

适用于理想气体一切过程或者实际气体定容过程(用真实比热公式计算)

5.∑∑====+++=n

i i i n

i i n u m U U U U U 1

1

21Λ

由理想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热力学能等于各组成气体热力学能之和,各组成气体热力学能又可表示为单位质量热力学能与其质量的乘积。

6.?-=?2

1pdv q u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过程。

7.q u =?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定容过程

8.?=?21

pdv u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绝热过程。

9.0=?U

适用于闭口系统任何工质绝热、对外不作功的热力过程等热力学能或理想气体定温过程。

10.W Q U -=?

适用于mkg 质量工质,开口、闭口,任何工质,可逆、不可逆过程。 11.w q u -=?

适用于1kg 质量工质,开口、闭口,任何工质,可逆、不可逆过程 12.pdv q du -=δ

适用于微元,任何工质可逆过程 13.pv h u ?-?=?

热力学能的变化等于焓的变化与流动功的差值。 焓的变化:

1.pV U H += 适用于m 千克工质

2.pv u h +=

适用于1千克工质

3.()T f RT u h =+= 适用于理想气体

4.dT c dh p =,dT c h p ?=?2

1

适用于理想气体的一切热力过程或者实际气体的定压过程

5.)(12T T c h p -=?

适用于理想气体的一切热力过程或者实际气体的定压过程,用定值比热计算

6.1020

121

2

2

1

t c t c dt c dt c dt c h t pm

t pm

t p t p t t p ?-?=-==????

适用于理想气体的一切热力过程或者实际气体的定压过程用平均比热计算

7.把()T f c p =的经验公式代入?=?2

1dT c h p 积分。

适用于理想气体的一切热力过程或者实际气体的定压过程,用真实比热公式计算

8.∑∑====+++=n

i i i n

i i n h m H H H H H 1

1

21Λ

由理想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焓等于各组成气体焓之和,各组成气体焓又可表示为单位质量焓与其质量的乘积。

9.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

适用于任何工质,任何热力过程。

10.s w gdz dc q dh δδ---=22

1 适用于任何工质,稳态稳流热力过程

11.s w q dh δδ-=

适用于任何工质稳态稳流过程,忽略工质动能和位能的变化。 12.?-=?2

1vdp q h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稳态稳流过程,忽略工质动能和位能的变化。 13.?-=?2

1vdp h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稳态稳流绝热过程,忽略工质动能和位能的变化。

14.q h =?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稳态稳流定压过程,忽略工质动能和位能的变化。

15.0=?h

适用于任何工质等焓或理想气体等温过程。

熵的变化:

1.?

=?2

1

T

q

s δ

适用于任何气体,可逆过程。 2.g f s s s ?+?=?

f s ?为熵流,其值可正、可负或为零;

g s ?为熵产,其值恒大于或等于零。

3.1

2

ln

T T c s v =?(理想气体、可逆定容过程)

4.1

2

ln

T T c s p =?(理想气体、可逆定压过程) 5.2

112ln ln

p p

R v v R s ==?(理想气体、可逆定温过程)

6.0=?s (定熵过程) 适用于理想气体、任何过程。

功量:

膨胀功(容积功): 1.pdv w =δ 或?=2

1pdv w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过程 2.0=w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定容过程 3.()21w p v v =-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定压过程 4.1

2

ln

v v RT w = 适用于理想气体、可逆定温过程 5.u q w ?-=

适用于任何系统,任何工质,任何过程。 6.q w =

适用于理想气体定温过程。 7.u w ?-=

适用于任何气体绝热过程。 8.dT C w v ?-=2

1

适用于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9.

适用于理想气体、可逆绝热过程

10.()()()1111

1

11

1

121212211≠???

?

?????????? ??--=--=--=

-n p p n RT T T R n v p v p n w n n 适用于理想气体、可逆多变过程 流动功:

推动1kg 工质进、出控制体所必须的功。 技术功:

1.s t w z g c w +?+?=22

1

热力过程中可被直接利用来作功的能量,统称为技术功。 2.s t w gdz dc w δδ++=22

1 适用于稳态稳流、微元热力过程 3.2211v p v p w w t -+=

技术功等于膨胀功与流动功的代数和。 4.vdp w t -=δ

适用于稳态稳流、微元可逆热力过程 5.?-=2

1vdp w t

适用于稳态稳流、可逆过程 热量:

1.TdS q =δ

适用于任何工质、微元可逆过程。 2.?=2

1Tds q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过程 3.W U Q +?=

适用于mkg 质量任何工质,开口、闭口,可逆、不可逆过程 4.w u q +?=

适用于1kg 质量任何工质,开口、闭口,可逆、不可逆过程 5.pdv du q +=δ

适用于微元,任何工质可逆过程。 6.?+?=2

1pdv u q

适用于任何工质可逆过程。

7CV S dE W m gZ C h m gZ C h Q ++??

? ?

?++-??? ?

?

++=δδδδ11211222

2

22

12

1 适用于任何工质,任何系统,任何过程。 8. s w gdz dc dh q δδ+++=22

1 适用于微元稳态稳流过程 9.t w h q +?= 适用于稳态稳流过程 10.u q ?=

适用于任何工质定容过程 11.()12T T c q v -=

适用于理想气体定容过程。 12.h q ?=

适用于任何工质定压过程 13.()12T T c q p -=

适用于理想气体、定压过程 14. 0=q

适用于任何工质、绝热过程 15. ()()11

12≠---=

n T T c n k

n q v 适用于理想气体、多变过程

3.重要图表

图3-1 轴功

图3-2 流动功 图3-3 闭口系统的能量转换

图3-7 技术功

图3-5 开口系统

例题:

1、外界对系统输入功80kJ 同时系统向外界放热20kJ

则系统的热力学能变化

量为( )

A 、20

B 、100

C 、60

D 、100 2、dq=du+dw 的适用范围是闭口系统( )

A 、理想工质,可逆过程

B 、任意工质,可逆过程

C 、理想工质,任意过程

D 、任意工质,任意过程 3、热力学一般规定,系统向外界放热为( ),系统对外界做功为( ) A 、正/负 B 、负/负 C 、正/正 D 、负/正 第四章 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及气体压缩 1.基本概念

分析热力过程的一般步骤:1.依据热力过程特性建立过程方程式,p=f(v);

2.确定初、终状态的基本状态参数;

3.将过程线表示在p-v 图及T —s 图上,使过程直

观,便于分析讨论。

4.计算过程中传递的热量和功量。

绝热过程: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情况下所进行的状态变化过程,即0=q δ或0=q 称为绝热过程。

定熵过程: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情况下所进行的可逆热力过程,称为定熵过程。

多变过程:凡过程方程为=n pv 常数的过程,称为多变过程。 定容过程:定量工质容积保持不变时的热力过程称为定容过程。 定压过程:定量工质压力保持不变时的热力过程称为定压过程。 定温过程:定量工质温度保持不变时的热力过程称为定温过程。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工作原理:吸气过程、压缩过程、排气过程,活塞每往返一次,完成以上三个过程。

活塞式压气机的容积效率:活塞式压气机的有效容积和活塞排量之比,称为容积效率。

活塞式压气机的余隙:为了安置进、排气阀以及避免活塞与汽缸端盖间的碰撞,在汽缸端盖与活塞行程终点间留有一定的余隙,称为余隙容积,简称余隙。

最佳升压比:使多级压缩中间冷却压气机耗功最小时,各级的增压比称为最佳增压比。

压气机的效率:在相同的初态及增压比条件下,可逆压缩过程中压气机所消耗的功与实际不可逆压缩过程中压气机所消耗的功之比,称为压气机的效率。

热机循环:若循环的结果是工质将外界的热能在一定条件下连续不断地转变为机械能,则此循环称为热机循环。 课本P79结论。

1、各级气缸的进出口温度(进气温度、排气温度)相等。

2、各级所消耗的轴功相等。

3、每级向外散出的热量相等。 2.常用公式

气体主要热力过程的基本公式

多变指数n :

z 级压气机,最佳级间升压比: 多变压缩轴功:()2

1112

11.111T T mR n n p p V p n n W n n

n

s --=????

?????????? ??--=- N 级压气机所需的轴功:()21112

11.111T T mR n n N p p V p n n N W n n

n s --?=????

?????????? ??--?=- 3.重要图表

例题:

1、活塞式压气机的余隙容积增大使()

A、w s增大,ηv减小

B、w s不变,ηv减小

C、w s不变,ηv不变

D、w s减小,ηv减小

2、理想气体过程方程PV^n=常数,当n=±∞时,其热力过程是()

A、等压过程

B、等温过程

C、等容过程

D、绝热过程

3、压缩机压缩过程实际上是()过程

A、定温

B、绝热

C、多变

D、定压

4、为降低活塞式压气机的耗功,应尽量采用()压缩过程

A、等容

B、绝热

C、等温

D、多变

5、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不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A、气体绝热压缩,温度降低

B、气体放热,温度升高

C、气体绝热膨胀,温度降低

D、气体吸热,温度升高

第五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基本概念

热力学第二定律:(方向性)

开尔文说法:只冷却一个热源而连续不断作功的循环发动机是造不成功的。

克劳修斯说法:热不可能自发地、不付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第二类永动机:从单一热源取得热量,并使之完全转变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循环发动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不发生任何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称为孤立系统。

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绝热闭口系统或孤立系统的熵只能增加(不可逆过程)或保持不变(可逆过程),而绝不能减少。任何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只能沿着使孤立系统熵增加的方向进行。(P95)

定熵过程: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情况下所进行的可逆热力过程,称为定熵过程。

热机循环:若循环的结果是工质将外界的热能在一定条件下连续不断地转变为机械能,则此循环称为热机循环。

制冷:对物体进行冷却,使其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维持这个低温称为制冷。

制冷机:从低温冷藏室吸取热量排向大气所用的机械称为制冷机。

热泵:将从低温热源吸取的热量传送至高温暖室所用的机械装置称为热泵。

理想热机:热机内发生的一切热力过程都是可逆过程,则该热机称为理想热机。

卡诺循环:在两个恒温热源间,由两个可逆定温过程和两个可逆绝热过程组成的循环,称为卡诺循环。(P88)

卡诺定理:

1.所有工作于同温热源与同温冷源之间的一切可逆循环,其热效率都相等,与采用哪种工质无关。

2.在同温热源与同温冷源之间的一切不可逆循环,其热效率必小于可逆循环。

自由膨胀:气体向没有阻力空间的膨胀过程,称为自由膨胀过程。

2.常用公式

熵的定义式:

?

=?2

1

T

q

s δ J/kg K

工质熵变计算:

12s s s -=?,?=0ds

工质熵变是指工质从某一平衡状态变化到另一平衡状态熵的差值。因为熵是状态参数,两状态间的熵差对于任何过程,可逆还是不可逆都相等。 1.1

212ln ln v v R T T c s v +=?

理想气体、已知初、终态T 、v 值求ΔS 。 2.1

212ln ln

P P R T T c s P -=? 理想气体已知初、终态T 、P 值求ΔS 。 3.1

212ln ln

P P c v v c s v P +=? 理想气体、已知初、终态P 、v 值求ΔS 。 4.卡诺循环热效率: 1

2

1T T tc -

=η(课本P87结论) 制冷系数:2

12

,1T T T c -=

ε 供热系数:12

11

,1>-=

T T T c ε 5.热源熵变: 克劳修斯不等式:0≤?r

T Q

δ

任何循环的克劳修斯积分永远小于零,可逆过程时等于零。

3.重要图表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 ,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 ,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C、外部支持 .。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与认知能力;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家长代理人; B、知识传授者; 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与智力不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C、在教师的知识 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 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 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每一处错误; 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给新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让新教师脱产进修,多学习,只有自己“装满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D.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A.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大学生自 身的事迹;C.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改革心理学理论体系,增加理论的严密性。 8、罗森塔尔关于要是的预期的实验表明:A.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它对学生的态度;B.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进步越快;C.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胜于其言行;D.只要对学生抱有期望,学生就朝着期望方向发展。 9、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将教师反思过程最适当概括为:A自我提问与思考过程;B.自我完善过程;C.师生相互作用过程;D.问题解决过程。 10、情景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A、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B、学习者细心观察专家的示范过程;C、在专家指导下主动实践的过程;D、学习者观察和模仿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行为实践的过程。

学与教的心理学

学与教的心理学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阶段。 第三节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化 人格:米歇尔提出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办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自我意志具有组织性、多维性、和层次性等特征。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过程,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个体社会化:个体凭借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叫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1、儿童社会化 2、青年社会化 3、继续社会化 4、再社会化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1、自然基础 2、社会化基础。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经济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等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 3、实践活动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填空题 1、个体发展包括:审理发展、人格发展、个体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性发展、认知的发展等四

法理学课后习题

法理学课后习题 一、绪论 1.什么是法学?什么是法理学? 概念: 法学: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实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法理学: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治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性质: 法学: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政治性、阶级性的科学,它总是体现着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以及不同社会集团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它们经济的、政治的实际利益需要。 2.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的总称,它的产生也是法学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基础; 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权利与法律要

求的体现,它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法的阶级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党性要求科学性,而科学性又是实现党性的保证; 法的概念和本质: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不是、也不可能是超阶级性的,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工具; 决定法的根本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统治阶级一致的内容决定于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归根结底决定于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条件; 法的历史发展规律:法与国家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法与国家权力有着内在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阶级的消灭,国家与法都将消亡。 3.如何看待中国当代的法学、法理学? 4.学习、研究法学、法理学应有什么样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基本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法学。 方法: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和基础。) 2.一般的科学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历史考察的方法、分析比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书体会 谭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对学生的心理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好地促进了自身业务的提高。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一、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二、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本书告诉我们:1、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3、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 4、让学生更新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学生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方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5、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

法理学复习参考答案学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B )。 A统治阶级的意志B社会物资生活条件 C 生产力D阶级斗争状况 2、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作用对象的法的( B )。 A 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 3、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共同规律的表述是( C )。 A、由个别性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B、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 C、由公法为主发展成为公法、私法并重 D、由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混合为一体到逐渐分化 4、根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地位可将其划分为:(C ) A 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B 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C 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5、下列属于智力成果这类法律关系客体的是:(A ) A 商标 B 厂房C隐私 D 公交车承载乘客 6、下列关于法与自由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 自由是法所体现或促进和实现的价值之一 B 法是保障自由和实现自由的重要的社会条件 C 法既要保护和实现自由,又要对自由作出合理的限制 D 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 7、下列不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为:(C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镇人民政府 D 省人大常委会 8、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法律规范可以分为:(A ) A 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 B 绝对确定性规范和相对确定性规范 C 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D 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 9、下列属于法的工具性价值的是:(B ) A 公正 B 保护 C 自由 D 效益 10、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权利,这种权利属于:(D ) A 普通权利 B 救济权 C 相对权利 D 基本权利 11、下列没有立法提案权的是( A )。 A、十个全国人大代表 B、中央军委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1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B )。 A、权力机关的干涉 B、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C、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 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叫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黄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 B ) A、法的适用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解释 14、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司法部对《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解释属于( A )。 A、行政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非正式解释 15、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C )。 A、国家审判机关 B、国家监察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BCD )。 A 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纠 2、法产生的基本标志是(ABC )。 A 国家的产生B权利和义务的分离C诉讼和审判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 3、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是(AD )。 A法的调整方法B法的调整范围 C 法的调整内容D法的调整对象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BD ) A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成的B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 C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 D 权利和义务两者不可分割,且有统一性。 5、我国法学工作者研究法学通常使用的方法有(ABCD )。 A 社会调查的方法B历史考察的方法C逻辑分析和比较方法D语义分析的方法 三、选择题 1.法学是专门以(D )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大学物理第1章质点运动学知识点复习及练习

大学物理第1章质点运动学知识点复习及练 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章 质点运动学(复习指南) 一、基本要求 掌握参考系、坐标系、质点、运动方程和轨迹方程的概念,合理选择运动参考系并建立直角坐标系,理解将运动对象视为质点的条件. 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能借助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位移、平均速度、速度和加速度.会计算相关物理量的大小和方向. 二、基本内容 1.位置矢量(位矢) 位置矢量表示质点任意时刻在空间的位置,用从坐标原点向质点所在点所引的一条有向线段,用r 表示.r 的端点表示任意时刻质点的空间位置.r 同时表示任意时刻质点离坐标原点的距离及质点位置相对坐标轴的方位.位矢是描述质点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之一.对r 应注意: (1)瞬时性:质点运动时,其位矢是随时间变化的,即)(t r r =.此式即矢量形式的质点运动方程. (2)相对性:用r 描述质点位置时,对同一质点在同一时刻的位置,在不同坐标系中r 可以是不相同的.它表示了r 的相对性,也反映了运动描述的相对性. (3)矢量性:r 为矢量,它有大小,有方向,服从几何加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y o -系中 j y i x r += 22y x r r +== 位矢与x 轴夹角正切值 x y /tan =θ 质点做平面运动的运动方程分量式:)(t x x =,)(t y y =. 平面运动轨迹方程是将运动方程中的时间参数消去,只含有坐标的运动方程)(x f y =. 2.位移 j y i x t r t t r r ?+?=-?+=?)()(

皮连生第五版《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知识题目解析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个别答案可能不一致,同学们自己核对、相互检校一下)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D、纪律维护者,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 .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 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 ,B、课中,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 略,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C、外部支持 .。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 者;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B.他对学生无 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 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 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 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 A. 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 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 8 B.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的进步越快;C. D.只要对学生抱有期望,学生就朝着期望方向发展。 9A自我提问与思考过程;B.自我完善过程; C.问题解决过程。 10、情景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A、一个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B、学习者细心观察专家的示范过程;C、在专家指导下主动实践的过程;D、学习者观察和模仿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行为实践的过程。 11、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则缺乏这样的程序。按照加涅的分类,这意味着专家教师具有:A、高度组织化和精制化的陈述性知识;B、自动化的基本技能;C、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D、诊断专长。 第二章 一、填空 1、个体发展包括A、生理发展B、人格发展,C、社会性发展,D、认识的发展等四个方面。 2、据加涅素质观,学生素质包括不受教育影响的先天的素质,素质和不易受教育影响的自然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3、学生习得的素质包括如下5个成分: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态度, E、动作技能。 4、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主要指A 能力 B 人格特质。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5000字讲课教案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理工科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解析

理工科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解析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本章提要 1、 参照系:描述物体运动时作参考的其他物体。 2、 运动函数:表示质点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位置矢量: k t z j t y i t x t r r )()()()( 位置矢量:)()(t r t t r r 一般情况下:r r 3、速度和加速度: dt r d v ; 2 2dt r d dt v d a 4、匀加速运动: a 常矢量 ; t a v v 0 2 2 10 t a t v r 5、一维匀加速运动: at v v 0 ; 2 210at t v x ax v v 22 02 6、抛体运动: x a ; g a y cos 0v v x ; gt v v y sin 0 t v x cos 0 ; 2 210sin gt t v y 7、圆周运动:t n a a a 法向加速度: 2 2 R R v a n 切向加速度:dt dv a t 8、伽利略速度变换式:u v v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 答】

m j t i t j t i t r r ]2)310[(2322220 (2)由以上可得质点的运动方程的分量式x=x(t) y=y(t) 即 x=10+3t 2 y=2t 2 消去参数t, 3y=2x-20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由 m i r 100 知 x 0=10m,y 0=0.而直线斜率 3 2 tga dy/dx k , 则1433 a 轨迹方程如图所示 3. 质点的运动方程为2 3010t t -x 和2 2015t t-y ,(SI)试求:(1) 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解.(1)速度的分量式为 t -dx/dt v x 6010 t -dy/dt v y 4015 当t=0时,v 0x =-10m/s,v 0y =15m/s,则初速度的大小为0182 02 00 .v v v y x m/s 而v 0与x 轴夹角为 1412300 x y v v arctg a (2)加速度的分量式为 260-x x ms dt dv a 2 40-y y ms dt dv a 则其加速度的大小为 17222 . a a a y x ms -2 a 与x 轴的夹角为 1433 -a a arctg x y (或91326 ) X 10

大学物理学习知识重点(全)

y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r 称为位矢 位矢r xi yj =+r v v ,大小 r r ==v 运动方程 ()r r t =r r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x x t y y t =???=?? 位移 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B A r r r xi yj =-=?+?r r r r r △,r =r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 ?是标量。 明确r ?r 、r ?、s ?的含义(?≠?≠?r 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x y r x y i j i j t t t u u u D D ==+=+D D r r r r r V V r 瞬时速度(速度) t 0r dr v lim t dt ?→?== ?r r r (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j v i v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y x ??????+=+==,2222y x v v dt dy dt dx dt r d v +=?? ? ??+??? ??==?? ds dr dt dt =r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加速度v a t ?=?r r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220lim t d d r a t dt dt υυ→?===?r r r r △ a r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j dt y d i dt x d j dt dv i dt dv dt v d a y x ????ρ ?2222+=+== 2 2222222 2 2???? ??+???? ??=? ?? ? ? ?+??? ??=+=dt y d dt x d dt dv dt dv a a a y x y x ? 二.抛体运动 运动方程矢量式为 2 012 r v t gt =+ r r r

法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法理学习题参考答案 导论 1.分析(P14) 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一定的局限性.法理学中有一部份知识关注的是哲学问题,比如法的概念,法的本质,法的目的,但法理学也关注法的适用和法的社会效果,这一部分并不属于法的哲学问题,前者是法的一般理论,是法学本身的基础知识,后者是法与其它社会科学交叉的地方. 2. 讨论(P14) (1) 争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概念. (2) 有一定的道理.根据文意解释,消费者的概念应该是为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 需要而购买商品.服务或劳务的人.王海这种故意买假的行为当然不算消费者(3) 还有一些答案.比如根据目的解释,可以认定他的行为在实质上符合消费者保 护法的客观目的,符合社会对这部法律的客观要求. 第一章法 1. 分析(P32) (1) 站在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或者说站在形式法律推理的思维立场.该立场强调 法律本身排除实质的价值判断,执法者只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本身的规定来进行推理,而不能有另外的价值考虑. (2)站在自然法学的立场.该立场强调法律本身还要接受更高级的价值的审查.在 本题目中就是法律不能超越对人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 第二章比较法学与法系 2. 分析(P49) 甲的观点:(1)错误.法系是由若干国家或特定地区的,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等法律的总称.它可以跨越国界和时间而适用.法律体系一定是指特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现行有效的法律构成的统一有机整体. (2)错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学者著作中,可以有不同的标准. (3)也是错误的.在英美国家制定法也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尤其在现代,制定法成为很重要的正式渊源. 乙的观点:(1)是正确的; (2)错误.虽然划分标准是变化和相对的,但还是有意义的.法系的划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来理解法律的发展;观点 (3)错误.在大陆法系国家判例法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判例有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作为事实的约束力.比如在德国行政法上判例就是重要的具有事实约束力的法律. 3. 讨论(P50) 答:该例子说明了比较法论证是一种重要的法官进行法律论证的方法.不同国家的法律虽然规定不一样,但在很多地方又具有趋同性,这是由于正义的本质精神具有普遍性决定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法官在进行法律判断的时候,有必要考察相同情况的事实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被处理的.这符合相同情况应该相同处理的法理.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

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

大学物理第1章质点运动学知识点复习及练习

第1章质点运动学(复习指南) 一、基本要求 掌握参考系、坐标系、质点、运动方程与轨迹方程得概念,合理选择运动参考系并建立直角坐标系,理解将运动对象视为质点得条件、 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得概念;能借助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得位移、平均速度、速度与加速度、会计算相关物理量得大小与方向、 二、基本内容 1.位置矢量(位矢) 位置矢量表示质点任意时刻在空间得位置,用从坐标原点向质点所在点所引得一条有向线段,用表示.得端点表示任意时刻质点得空间位置.同时表示任意时刻质点离坐标原点得距离及质点位置相对坐标轴得方位.位矢就是描述质点运动状态得物理量之一.对应注意: (1)瞬时性:质点运动时,其位矢就是随时间变化得,即.此式即矢量形式得质点运动方程. (2)相对性:用描述质点位置时,对同一质点在同一时刻得位置,在不同坐标系中可以就是不相同得.它表示了得相对性,也反映了运动描述得相对性. (3)矢量性:为矢量,它有大小,有方向,服从几何加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系中 位矢与x轴夹角正切值 ? 质点做平面运动得运动方程分量式:,. 平面运动轨迹方程就是将运动方程中得时间参数消去,只含有坐标得运动方程、 2.位移 得大小?. 注意区分:(1)与,前者表示质点位置变化,就是矢量,同时反映位置变化得大小与方位.后者就是标量,反映从质点位置到坐标原点得距离得变化.(2)与,表示时间内质点通过得路程,就是标量.只有当质点沿直线某一方向前进时两者大小相同,或时,. 3.速度 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中 得方向:在直线运动中,表示沿坐标轴正向运动,表示沿坐标轴负向运动. 在曲线运动中,沿曲线上各点切线,指向质点前进得一方.

法理学练习题100道(含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本法的实施条例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该规范属于( A )。 A. 委任性规范 B. 准用性规范 C. 确定性规范 D. 间接性确定性规范 2、在司法实践中,当新法与原有法律发生矛盾时,应当适用( A )。 A. 后法优于前法原则 B. 从旧兼从轻原则 C. 前法优于后法原则 D. 从旧兼从重原则 3、下列( A )属于我国正式意义上法的渊源。 A.经济特区法规 B.法律学说 C.党的政策 D.司法解释 4、一国现行法总是分为不同部门而又成为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法理学上称为( B )。A.法律制度 B.法律体系 C.法系 D.法学体系 5、在我国,当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发生冲突时,应当由( B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最终解释

B.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最终解释 C.中共中央作出最终解释 D.中央政法委作出最终解释 6、在我国,( B )有权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地方性规章。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各部委 7、下列哪个选项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含义( C )。 A.司法权不得由一般的行政机关来行使 B.司法机关既要独立行使职权,又不得无限度的行使自由裁量权 C.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司法活动 D.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独立行使职权时不得违反程序规定 8、法律即使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往往相似,可以相互借鉴的是( A )。 A.维护阶级统治的那部分法律 B.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那部分法律 C.所有的法律 D.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 9、违法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C )。 A.主观存在过错 B.应受法律制裁性 C.违法性 D.社会危害性 10、下列活动中属于法的创制的有( B )。 A.法规汇编 B.法规清理 C.法典编纂 D.法条竟合 11、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 B )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全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精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复习资料 皮连生主编第五版 全册资料重点精编 呕心沥血-值得下载 第一章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学习目标: 教师的认知特征、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及其启发。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启发。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差异的表现及其启发。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与新教师成长的关系。 第一节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 1、(p4)角色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心理品质预期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问卷调查相关研究实验研究) 2、(p5)教师应怎样承担以上角色?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团体领导者, 纪律维护人,以及家长的代理人和模范公民。 3、(p6—p7)教师的认知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1)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相关。(2)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3)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4、(p7)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 1.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5、(p7—p8)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成就之间的关系:(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1.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2.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教师心理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 阶段特征存在着相互的作用。(2)要深入探索教师的特征怎样影响其事业成就,还应更进一 步从师生相互作用的角度开展广泛研究。 6、(p8)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1)罗森塔尔等人的测验(1968年)“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际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后人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3)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有意 识的过程。(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一定能实现自我应验的语言效应。

大学物理物理知识点总结!!!!!!

y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r 称为位矢 位矢r xi yj =+r v v ,大小 r r ==v 运动程 ()r r t =r r 运动程的分量形式() ()x x t y y t =???=?? 位移 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t 时间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B A r r r xi yj =-=?+?r r r r r △,r =r △路程是△t 时间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 ?是标量。 明确r ?r 、r ?、s ?的含义(?≠?≠?r 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向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x y r x y i j i j t t t u u u D D ==+=+D D r r r r r V V r 瞬时速度(速度) t 0r dr v lim t dt ?→?== ?r r r (速度向是曲线切线向) j v i v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y x ??????+=+==,2222y x v v dt dy dt dx dt r d v +=?? ? ??+??? ??==?? ds dr dt dt =r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加速度v a t ?=?r r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220lim t d d r a t dt dt υυ→?===?r r r r △ a r 向指向曲线凹向j dt y d i dt x d j dt dv i dt dv dt v d a y x ????ρ ?2222+=+== 2 2222222 2 2???? ??+???? ??=? ?? ? ? ?+??? ??=+=dt y d dt x d dt dv dt dv a a a y x y x ? 二.抛体运动

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同步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名词解释: 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探知法律事实: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单项选择 1.法学是“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A.乌尔比安 B.亚里士多德 C.伊壁鸠鲁 D.托马斯·阿奎那 2.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明确宣布“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直到(B)以后,法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学与教的心理学知识点

学与教的心理学知识点 基本性常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类,它占据很大一部分的分值,因此给考生的教师资格证笔试复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很容易遗漏一部分知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三山五岳 三山:黄山、庐山、雁荡山;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2、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4、三姑六婆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5、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6、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婵

7、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班昭(又说上官婉儿)、卓文君、李清照 8、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 9、京剧四大花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0、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11、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2、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13、农业指南:《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 14、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四大名楼】山西鹳雀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16、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 17、四大名湖: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嘉兴南湖和济宁北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