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部编版初中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一、解题导入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很特别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板书课题)生(齐):答谢中书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有同学好像拿捏不准课题的朗读节奏,所以读得有点犹豫,还不够整齐。

题目怎么读?你再来试试。

生:“答/谢中书/书”。

师:怎么理解?生:“答”是“酬答,应答”,“谢中书”是谢征,“中书”是官名,后一个“书”应该是“书信”吧。

师:很好。

你来完整的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酬答谢征的书信。

师:原来这是一封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师:书信这种文体我们并不陌生。

一般来说,写信的人会在书信里给朋友写些什么?生:问问对方最近的情况。

生:也会告诉对方自己目前的情况。

生:在信里表达自己最近的心情。

生:交流两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之类。

生:如果两人很久不见,可能还会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师:我们平时给朋友的信中就有可能像大家说的那样写。

可是——陶弘景给谢征、谢中书的书信却不是这样。

自己读读书信,看陶弘景的信特别在哪里?二、概说风景生:写了很多风景。

师:是的,陶弘景居然在书信里写了众多的山川风景,太奇怪了。

师:具体描写山川景色的语言是哪几句?生: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

屏显文字: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我们齐读这部分写景的文句。

(生齐读文句)师:作者写了哪些景?写了怎样的景?请大家参考屏幕上的示例,结合注释,具体说一说。

屏显文字:在书信中,作者描写了以下山川之景:……青葱翠绿的山林和丛竹……(学生默读,参考注释,组织语言)师:每人说一种风光。

你先来。

生:直入云霄的山峰。

生:清澈见底的溪流。

生: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两岸石壁。

生:将要消散的清晨的雾霭。

师:为什么不是清晨刚升起的薄雾?生:这里的“歇”解释为“消散”,所以是“消散的薄雾”。

师:这个“歇”字用得很妙啊。

后面我们还会聊到,这里大家先要记住“歇”的意思。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生:自由轻声读文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积累生:与(yu)参与,文中指欣赏谈四时仙都交辉俱备竞跃歇颓沉鳞欲界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师:文美,你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的感觉怎样?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生:对偶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生: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生: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生:齐读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准备,可以吗?生:准备译文师:谁来试试生:生口译朗读师:反复读文后,我想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生:山川之美(师随生答并板书)师;是的,本文的确很美,有人说此文即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且语言精炼生动,但我发现有一词作者用的有些欠美伤美,就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我认为若换成“齐”或“共”会更好些,你觉得呢?生:不好。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文中实词的意思,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节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展开聯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男女对读,体会语言特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学生白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不错!老师刚刚听了一圈,大家在朗读时基本都注意了停顿和节奏,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

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朗读——男生读上半句,女生读下半句,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白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齐读。

(学生对读。

)师:读完后,同学们的感受是什么?生:这篇文章的句子整齐,朗朗上口。

生:最后不是工整的对仗句,读起来感觉舒缓了些。

师:是这样的,我们把句式整齐,上下对仗工整的句子叫作骈句;把不对仗的,句式不整齐的,叫作散句。

根据这个,大家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有骈有散。

师:是的,有骈有散,这叫骈散结合。

我们把以骈句为主的文章,称作骈体文。

《答谢中书书》就是一篇骈体文。

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体会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齐读。

)二、闭眼听读,体验美丽画面师:同学们还对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理解?生:“猿鸟乱鸣”的“乱鸣”是一种什么状态?师:哪位同学能帮忙解释一下?生:“乱鸣”,是猿鸟发出的声音。

这些声音有的远,有的近。

生: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生:有的声音悲哀,有的声音欢快。

师:好的,大家总结得很全面。

谁能根据刚才几位同学对“乱鸣”的解释,翻译一下这句话?生:猿猴和鸟儿的啼叫声,时而远,时而近;时而大,时而小;时而低沉,时而欢快。

师:真不错!谁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沉鳞竟跃”中的“鳞”是什么意思?生:“鳞”指代鱼,是部分指代整体的手法。

师:很好。

“沉鳞竞跃”是一个什么情景?生: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边的鱼儿刚落下,那边的鱼儿又跳了出来。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导语:《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如何书写呢?《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有哪些精彩的对白呢?《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有什么问答题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篇一:【课前互动】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生:想!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

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师:为什么是郑呢?生:关加耳,就是郑!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

我啊,就姓郑。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

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生:好!(不够大声)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生:好!(齐整、坚定)【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及后记1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及后记1
确的读音把课文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和大家不一样。(师
读)
生:最后两句不一样。你读得慢而且声音高。
师:什幺是欲界之仙都”?(生齐答: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
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
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幺情?
要情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疑阅读,前后比较,探讨父亲衰老的原因;结合背景,理解
父亲衰老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语句,品析父亲身上的精神;创设情境,体会作者
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衰老的原因,理解父亲的这种衰老。
3、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适时地指导和评价。采用设疑法,点拨教
程,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的能力是本节课的训
练重点。
此外,八年级学生在记叙文阅读中虽能注意事件的整体把握,但在语言鉴
赏能力提升方面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要着重让学生明白语言特点,
学会从比较中体会,抓住关键词语进行阅读也是本节课的训练重点。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默读中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提炼主要信息,概括主
学法和默读、朗读教学法。
师:未复有能”什幺其奇者”?(生答:yù)这里为什幺不
读yǔ”?这里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还有一个夕日
欲”(生答:tuí)我们学过一个词语(生答:颓唐)对的,在《背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实录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

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

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生:好!(鼓掌)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

(出示课件)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

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生:好!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

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生:有!(朗读课文)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

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生:不是。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一等奖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文言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并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找出文中优美语句并进行品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并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整体较薄弱,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也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从恰当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赏析。

教学重点为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难点为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等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文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导语:陶弘景所写的《答谢中书书》虽然语言朴素,但是却道出了祖国大自然真真切切的美。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欢迎阅读!语文《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难点:2教学准备: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

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

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

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

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生:与众不同。

(板书)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

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

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

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

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

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濠江区广澳中学郑会宜【课前互动】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生:想!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

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师:为什么是郑呢?生:关加耳,就是郑!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

我啊,就姓郑。

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

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生:好!(不够大声)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生:好!(齐整、坚定)【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生:“奔流到海不复回”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青山郭外斜”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生:对!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生:不是。

“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

师:讲得真好,说明大家的观察很细心。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

(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生:“颓”、“与”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生:好。

师:(配乐范读)师:听清楚了吗?生:听清楚了。

师: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

(出示课件)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生:tuí、YÙ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生: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没有被老师难住。

(出示课件)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tuí)(YÙ)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一起来试试,好吗?生:好!(朗读课文)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生:还不错。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了。

师: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读音和节奏的正确把握,这点很好,不过有一个句子老师觉得还能读书得再好些。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意停顿应在“有”字后面。

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好吗?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师:很好。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好不好?生:好!师:那我们来推荐一位班里平常朗读最好的同学,好不好?哪位?生:……师:好,那我们就有请这位众望所归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读,大家听听他读得好不好。

生1:(朗读)师: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啊?生:不是很好,有些字读不准。

师:这位同学可能有点紧张,所以有些字没读好,不过这位同学有个优势,大家发现了吗他的音色很好,很适合朗读这篇文章,待会我们再请他来读,我相信他一定能读得更好。

那现在哪们同学想要来挑战这位同学啊?谁来?生2:(朗读)师:这位同学有勇气挑战别人,挑战自己,真棒!大家说,他们两位谁读得更好啊?生:后面这位同学,读得准,节奏把握得比前面那位同学好。

师:说得好,不过两位同学的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对不对啊?生:对!(鼓掌)师:听完两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师发现下面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比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更好,一起来!生:(朗读)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内容师:大家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进步多了,很好。

同学们读了几次课文了,那对课文的内容你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有问题想要提出来?生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生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呢?生2:“再”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生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生1:解决了。

师:真是谢谢这位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

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勇敢地提出来。

生3:“沉鳞竞跃”什么是“沉鳞”?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什么是“沉鳞”,谁能来帮她解答呢?生4:“沉鳞”指的是潜游在水里的鱼。

师:那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鱼为什么说成是“鳞”呢?生4:因为鱼身上有鱼鳞。

师:哦,那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生:借代。

师:说得真好。

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

还有吗?师:同学们没问题了,可是老师还是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想请大家来帮老师解决。

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1词语积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欲颓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师:上面这些加点字的意思老师都不是很明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答呢?生:“颓”是坠落的意思。

生:“沉鳞竞跃”是说潜游在水里的鱼比赛着要跳出水面。

师:哦,鱼儿在比赛,说得真形象。

生:“歇”是消散的意思。

师:哦,那“晓雾将歇”说的就是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老师明白了,谢谢大家。

那这两个“与”字,两个“欲”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生:第一个“与”字是欣赏的意思,第二个“与”字是跟、和的意思。

生:第一个“欲”字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欲”字指的是七情六欲。

师:哦,有个同学说“欲界”的“欲”是七情六欲,说得真好。

因为欲界指的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充满欲望的世界,所以这个“欲”指的就是欲望。

其实啊,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它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

(出示课件)1词语积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指欣赏)夕日欲颓(将要)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欲望)师: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是谢谢大家,现在老师都明白了,你们呢,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

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

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生:好!(鼓掌)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

(出示课件)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

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生:好!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

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生:有!(朗读课文)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

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生: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