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1设计速度: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车速。
即: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使的最大行使速度。
(在设计车辆或者道路时,允许正常行驶的速度。
)2动力因数:是指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单位车重所具有的有效牵引力。
3行车视距:汽车沿公路路面行驶所需的最小必需安全距离称为行车距离。
4平均纵坡:指在一定长度的路线内,路线纵向所克服的高差值与该路段的距离之比。
(指的是含若干坡段的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
)5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坳和侧沟延展距离克服高差6横向力系数:为了准确地衡量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的稳定、安全和舒适程度,采用横向力与竖向力的比值。
7合成坡度:指在设有超高的的平曲线路段上,由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的坡度。
8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9临界车速:道路理论通行能力达到最大时的车速。
10识别距离:为了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1部分互通式立交:是一种不同高程的相交道路之间有特设匝道的立交桥,但它与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的区别在于:不是每个方向的车辆都采用立体交叉的形式。
12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13缓和曲线:在切线和圆形曲线之间以及两条具有不同曲率的圆形曲线之间逐渐引入曲率和超高14超高: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为抵消一部分横向力,将行车道绕旋转轴旋转,逐渐形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一横向坡度。
15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1方格网式路网2 放射环式路网3 自由式路网4混合式道路网16道路平面线性三要素: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17:各级公路的视距要求: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视距采用停车视距;2二、三、四级公路的视距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18超高过渡方式: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a当超高值等于路拱横坡度时:只需行车道外侧绕中线外侧逐渐抬高,内侧不动,直至内、外侧坡度相等为止b当超高值大于路拱横坡度时:①绕内边线旋转②绕中线旋转③绕外边线旋转;2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a绕中央分隔带中线旋转b绕中央分隔带边线旋c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土木工程《道路勘测设计》 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的要求。
A.行车视距B.超车视距C.停车视距D.会车视距答案:C2. 公路弯道上设置超高的目的主要是()。
A.克服离心力B.路面排水C.美观D便于施工答案:A3. 不采用任何措施的平面交叉口上,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车辆。
A. 左转弯B. 直行C.右转弯D.掉头答案:A4. 路基设计表是()。
A. 汇集了平、横、纵综合设计成果B .汇集了纵断面设计成果C .汇集了横断面设计成果D. 汇集了平面设计成果答案:A5. 公路纵断面设计时,竖曲线一般采用()。
A. 二次抛物线B. 高次抛物线C. 回旋曲线D.圆曲线答案:A6. 丘陵地区,路基型式一般为()式。
A.填方B.挖方C .半填半挖D .挖大于填答案:C7. 用GPS定位技术,可在测站之间不通视的情况下获得高精度()维坐标。
A.二B .三C.四D.一答案:B8. 通常为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是()。
A.一阶段测设B.二阶段测设C.三阶段测设D.四阶段测设答案:B9. 现场定线时,放坡的仪具可采用()。
A.水准仪B.手水准C.罗盘仪D.求积仪答案:B10. 某断链桩K2+100=K2+150,则路线( )。
A.长链50米B.短链50米C.长链25米D.短链25米答案:B11. 各等级公路的设计速度是对车辆限制的最大行驶速度。
()答案:错12. 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V=80km/h,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Ls min=70m ,则不论平曲线半径的大小,缓和曲线长度均可取70m。
()答案:错13. 越岭线纸上定线中,修正导向线是一条具有理想纵坡,不填不挖的折线。
()答案:错14. 车速愈大,横向力系数愈大,则汽车在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愈差。
()答案:对15. 横净距是指视距线至内车道路中心线的法向距离。
()答案:对16. 交叉口立面设计中,路脊线通常是对向行车轨迹的分界线,即车行道的中心线。
()答案:错17. 公路等级的确定只与预测年限的交通量有关。
道路勘测设计 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课程》练习套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某转坡点处坡度角为ω,要求竖曲线外距为E,则竖曲线半径R= 8E/ω2 。
2.竖曲线最小长度是以汽车按设计车速行驶 3 秒的时间来进行计算的。
3.关于土石方调配的复核检查公式有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借方=填方、横向调运方+纵向调运方+弃方=挖方、挖方+借方=填方+弃方。
4.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具体标定出道路中线位置的作业过程。
5.实地定线的方式有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拨角法。
6.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指标主要有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7.选线的三个步骤是路线方案选择、路线带选择和具体定线。
8.纵断面图上俩条主要的线是地面线、设计线。
9.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式展线三种。
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汽车行驶时需要克服的阻力为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3.平面线性要素的六种组合类型基本型,S型,卵型,凸型,复合型,C型。
4.道路纵断面上的两条主要的线地面线,设计线。
5.行车视距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6.垭口的选择包括:垭口位置的选择,垭口标高的选择,垭口展线条件的选择,垭口地质条件的选择。
1、道路平面现行三要素是指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所需克服的阻力有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3、路线平面设计的主要成果有图纸和表格。
4、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指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5、路肩从构造上可分为硬路肩和土路肩。
6、分隔带上的路缘石主要起导向、连接和便于排水的作用。
7、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8、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称为山脊线。
1: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有四条或四条以上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2:横向力系数μ与行车速度V,平曲线半径R,横向超高坡度i h的关系:μ=V2/127R-i h。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道路勘测设计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到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对于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些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希望能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
一、基础知识回顾道路勘测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坐标系统、测量仪器、测量误差等内容。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教材、课堂笔记和相关资料,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练习,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勘测技术与方法道路勘测设计中常用的勘测技术与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GPS定位、地形测量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勘测技术和方法。
此外,还可以通过解析典型案例,学习如何选择和应用不同的勘测技术与方法,提高勘测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道路设计原理道路设计原理是道路勘测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设计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学习如何根据交通流量、地形条件等因素进行道路设计。
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工程项目,进行道路设计的实践操作,提高对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工程量计算与预算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工程量计算与预算是实际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工程量计算手册和相关资料,学习如何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和预算。
同时,可以通过解析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和预算表格,学习如何根据设计要求和材料价格进行工程量计算和预算编制。
五、施工图设计道路勘测设计完成后,需要绘制施工图纸。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和标准,学习如何进行施工图设计。
同时,可以通过分析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和要求,提高施工图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在复习道路勘测设计时,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学习如何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
同时,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对道路勘测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1、路线平面: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路线纵断面; 沿道路中线的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在立面上的投影即是路线的纵断面3、路线横断面; 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横断面。
1、路线设计:指确定路线空间位臵和各部分几何尺寸的工作2、路线平面设计:在路线平面图上研究道路的基本走向及线形的过程。
3、路线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道路纵坡及坡长的过程。
4、路线横断面设计:在路线横断面图上研究路基断面形状的过程1)极限最小半径.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2)一般最小半径.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舒适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4)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就小,可以不设臵超高,而设臵与直线段相同的双向横坡的路拱形式1、平曲线: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圆曲线: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方向或竖向改变坡度时所设臵的连接两相邻直线段的圆弧形曲线3、缓和曲线: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臵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1.行车视距定义: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能随时看到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1)停车视距: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2)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3)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队向行驶的车辆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4)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4)动力因素.在海平面上,满载的情况下,汽车行驶中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一、填空1.现代交通运输是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所组成。
2.道路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
3.道路分类按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4.公路等级的划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5个等级。
5.计算行车速度是确定公路几何形状的基本车速,是用于设计各等级公路受限制部分的主要依据。
6.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来往的实际汽车数。
7.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8.直线的最小长度1)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当计算行车速度≥60km/h 时,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行车速度的6倍为宜;当计算行车速度≤40km/h 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 同向曲线是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连以直线所形成的平面线形。
2)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当计算行车速度h km /60≥时,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行车速度的2倍为宜;当计算行车速度≤40km/h 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9.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包括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10.平曲线长度1)平曲线最小长度规定(一般情况下应能够设置两段缓和曲线及一段圆曲线,平曲线一般最小长度按9s 行程长度控制,即缓和曲线与圆曲线长度均保证3s 的行程,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1:1:1,才能使其线形美观、顺畅。
)2)小转角时的平曲线长度(当公路转角小于或等于07时,曲线长度往往看上去较实际长度为短。
)11.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测的单向横坡,称之为超高。
12.无中间带的公路a.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坡度时,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b.超高横坡度大于路拱横坡度时,有以下三种过渡方式:1)绕行车道内边缘旋转;2)绕中线旋转;3)绕外边缘旋转。
13.有中间带的公路1)绕中心带的中心旋转;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道路通行一般有(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三种。
2.公路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是在(前轮转角小于5°)、(速度恒定)和(转向角速度恒定)三方面进行选择。
3.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有(技术标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和(道路网)。
4.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实施可能性)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5.新建公路的标高设计一般有()和()两种,在弯道路段为()。
6.汽车行驶理论里的D 称为(动力因素),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
7.平面交叉存在交错点是影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其中以(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车安全影响最大,其次是(合流点)再其次是(分流点)。
8.互通式立交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的交错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完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和(环形互通式立交)三种类型。
9.平面线形是由(直线)、(缓和曲线)和(圆曲线)三种线形要素组成。
10.越岭线垭口两侧的展线方式有(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三种。
11.汽车行驶理论的D 称为(动力因素),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车重的有效牵引力),它的表达式D= (T/G-&/G=(f+i)+ 8 /g a )12.汽车行驶阻力包括(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13.直线最大长度包含两个方面,即(长直线最大长度)和(短直线最大长度)两种。
14.从线形的协调性看,基本型线形组合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2:1)。
15.道路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16.公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可分为五个等级。
17.《规范》规定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就不小于行车速度的(6)倍为宜。
18.山岭区公路按路线所处的位置不同大体可分为(沿溪线)、(越岭线)和(山脊线)三种线。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现代交通五种运输方式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所组成。
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公路分级(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在气候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人员能够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交通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道路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道路建筑限界:又称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它是为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与安全,规定在道路的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
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最小长度1)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当计算行车速度≥60km/h 时,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行车速度的6倍为宜;当计算行车速度≤40km/h 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 同向曲线是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间连以直线所形成的平面线形。
2)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当计算行车速度h km /60≥时,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行车速度的2倍为宜;当计算行车速度≤40km/h 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 为什么要限制直线的最大长度?(1)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直线难以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路基,破坏自然景观。
若长度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
(2)过长的直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倦和急躁,易超速行驶,对安全行车不利。
(3)所以在定线中直线的运用、长度的确定,应当慎重考虑,不宜采用过长的直线。
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外部因素作用下,汽车尚能保持正常行驶状态和方向,不致失去控制而产生滑移、倾覆等现象的能力。
圆曲线的最小半径包括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路线平面: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路线纵断面; 沿道路中线的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在立面上的投影即是路线的纵断面3、路线横断面; 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横断面。
1、路线设计:指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的工作2、路线平面设计:在路线平面图上研究道路的基本走向及线形的过程。
3、路线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道路纵坡及坡长的过程。
4、路线横断面设计:在路线横断面图上研究路基断面形状的过程1)极限最小半径.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2)一般最小半径.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舒适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
4)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就小,可以不设置超高,而设置与直线段相同的双向横坡的路拱形式1、平曲线: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圆曲线: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方向或竖向改变坡度时所设置的连接两相邻直线段的圆弧形曲线3、缓和曲线: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1.行车视距定义: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能随时看到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1)停车视距: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2)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3)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队向行驶的车辆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4)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4)动力因素.在海平面上,满载的情况下,汽车行驶中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
表明了爬坡及加、减速的能力,反映了汽车的重要行驶性能1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沿法向的垂直剖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组成的地面线:是表征地面起伏变化的线设计线:是根据技术标准确定的不同构成部分及其宽度和横坡度的规则线1路拱:为了利于路面排水,将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1、超高: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1、选线定义: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的全过程。
3、卵型; 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4、凸型; 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五)复合型; 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
六)C型; 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线形组合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情况以6秒行程控制圆曲横向力系数越大,则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越差。
线的最小长度一般要求有3s的行程。
停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2)制动距离3)安全距离牵引力必须等于各项行驶阻力之和,这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主要有三个因素限制,即汽车行驶的缓和冲击、行驶时间、视距要求。
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主要包括:行车道、分隔带、绿带及人行道。
公路横断面组成1行车道2路肩3中间带4边坡5边沟路拱的形式: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折线形影响道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土质及植物覆盖等沿溪线布线要点为:河岸选择、线位高度选择、跨河地点选择一)直线的优点1、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2、通视条件好;3、便于测设;4、汽车在直线上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操作简易。
二)直线的缺点1直线线形多难与地形相协调,长度不当,破坏线形的连续性,也不与线形设计自身协调。
2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
3难以目测车间距离。
一)宜采用直线线形的路段:(1)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条为主的地区;(3)长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4)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二)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更易导致高速。
(2)长直线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
(3)道路两侧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
(4)长直线或长下坡的尽头的平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等安全措施。
一)圆曲线的特点1、任一点的曲率半径常数,曲率常数。
2、任一点都不断改变方向,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往往比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
4、汽车在小半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觉条件差。
视线受到路堑或其它障碍物的影响较大。
5、可循性好、线形美观(一)在确定圆曲线半径时,应注意:(1)一般情况下宜采用超高为2%~4%的圆曲线半径(2)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应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
(3)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最小值”。
(4)应同前后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衡的曲线线形。
(5)应同纵面线形相配合,必须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
三、最小曲线长的控制理由1、操纵安全,汽车在曲线上行驶,若曲线短,则驾驶员操作方向盘频繁而紧张,高速行驶下是危险的。
2、减小离心力的变化率3、当偏角很小时,产生错觉三、缓和曲线作用1) 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2) 超高及加宽过渡3)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行驶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缓和曲线的形式1)回旋线2)三次抛物线3)双纽线一)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1、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不过大2、行车道外侧因超高产生的附加坡度不过大3、行驶时间不过短4、满足视觉的要求二)缓和曲线参数A值的确定;以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来确定最小缓和曲线参数A从视觉条件要求确定A一、平曲线线形设计一般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一、附着系数φ值的影响因素有:1)路面的粗糙程度和潮湿泥泞程度;2)轮胎花纹和气压;3)行驶车速;4)荷载二、汽车行驶对路线的要求1、保证汽车在路上行驶的稳定性2、尽可能提高车速3、保证公路上的行车畅通4、尽量满足行车舒适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平原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
2.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
3.山区的沿河线,应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超过规定的限值,纵坡不宜大于6%。
4.山区的越岭线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形。
越岭展线不应设置反坡。
5.山区的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的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应采用平缓的纵坡。
6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考虑,最大限度地保证路基的稳定和道路交通的畅通7填挖平衡是纵坡设计的重要控制因素,尽量就近移挖作填以减少借方,节省土石方数量和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8.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纵坡设计的基本规定1最大纵坡度2高原坡度折减3平均纵坡4最小纵坡5)合成坡度6坡长限制7缓和坡段8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9隧道部分路线的纵坡(一)平、纵线形组合的设计原则1.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的视线,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觉、心理上保持协调。
3.排水顺畅,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
(二)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方法)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宜相互对应,且稍长于竖曲线2、合成坡度的设计应与线形组合设计相结合3、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应使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配合、协调4平曲线缓而长,且竖曲线坡差小于1%时,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
5、竖曲线半径宜大于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以上二、平、纵曲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1、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应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长于竖曲线2、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3、平曲线缓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四)平、纵线形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
3、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4、避免出现驼峰、暗凹、折曲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五)道路线形与景观的协调配合1.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4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5.条件允许时,适当放缓边坡,使边坡接近地面形状,增进美观二、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1、满足纵坡和竖曲线的各项规定2、纵坡均匀平顺。
3、结合沿线自然条件确定设计标高4、纵断面设计与平面线形和周围地形景观相协调。
5、争取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
6、以路线的性质要求为主,适当照顾当地运输、农业机械、等方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