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

道路勘测设计名词解释1、设计速度:又称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P12)2、爬坡车道: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行驶的附加车道。

(P72)3、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4、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5、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6、横向超高:为减小或抵消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圆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圆曲线上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坡的形式。

7、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间或半径相差较大、转向相同的两圆曲线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8、最小纵坡:是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9、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10、合成坡度:是指道路纵坡和横坡的矢量和。

11、路肩: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12、行车视距:为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方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13、垭口: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地形。

14、展线:是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利用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用以克服高差的布线方法。

15、平面交叉:道路与道路(或其他线形工程)在同一平面上的相互交叉。

16、渠化交通:在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措施。

简答题(选择题)1、公路按功能和行政管理属性的分类?答:(1)功能: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地方公路。

(2)行政:国道、省道、县道、乡道。

道路勘测重点汇总

道路勘测重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道路运输的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速度快,造价低3.适应性强,满足政治、经济、军事需要4.运量大,服务面广5.和铁路、水运比较,汽车的燃料贵,服务人员多;单位运量小,致使其运输成本高。

公路(功能适用的交通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设计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順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是决定道路几何形状的基本依据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

(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车道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可能通行能力:考虑车道宽、侧向净宽和混合行驶等影响因素,可以由基本通行能力乘以修正系数而得;设计通行能力:指公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车流密度作为划分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一级服务水平:自由流状态;二级服务水平:稳定流状态;三级服务水平:饱和流状态;四级服务水平:强制流状态二、三级公路以延误率和平均运行速度作为主要指标;交叉口则用车辆延误来描述其服务水平。

公路网的特性:集合性、关联性、目标性、适应性公路网的结构形式:三角形、棋盘形、放射形(平原微丘区)并列形、树叉形、条形(重丘区、山区)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1)方格网式:优点:布局整齐,有利建筑布置和方向识别,交通组织简便,有利于组织交通;缺点:对角方向交通不便,道路非直线系数大(1.27~1.4)适用:平坦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局部区域改善:增加对角方向的道路2)环形放射式:优点:有利于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外围的联系,非直线系数小(1.1~1.2);缺点:交通组织不灵活,街道形状不规则,易使市中心交通集中;适用:大城市,特大城市;改善:布置多个中心,或放射线止于二环、三环3)自由式:优点:结合自然地形,节约道路工程造价缺点:非直线系数大。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知识点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知识点

1、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1、设计车辆;2、设计车速;3、交通量;4、通行能力2、道路建筑界限(净空):1、净高(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的满足的竖向高度);2、净宽(道路在横断面范围内保证安全通行所必须的满足的横向宽度)。

3、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1、纵向倾覆;2、纵向滑移;3、纵向稳定性的保证(汽车在坡道上行驶时,在发生纵向倾覆之前,首先发生纵向滑移现象。

为保证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道路设计应满足不产生纵向滑移为条件。

)4、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1、汽车在曲线行驶所产生的横向力(u横向力系数,ih横向超高坡度)2、横向倾覆条件分析(汽车在具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行驶时,由于横向力的作用,可能使汽车绕外侧车轮触地点产生向外横向倾覆的危险。

为使汽车不产生倾覆,必须使倾覆力矩小于或等于稳定力矩。

)3、横向滑移条件分析(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因横向力的存在,可能使汽车沿横向力的方向产生横向滑移。

为使汽车不产生横向滑移,必须使横向力小于或等于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横向附着力。

)4、横向稳定性的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的横向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横向力系数的大小。

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在发生横向倾覆之前先产生横向滑移现象。

)5、汽车行驶的纵横组合向稳定性:汽车行驶在具有一定纵坡的小半径平曲线上时,较直线上增加了一项弯道阻力。

对上坡的汽车耗费的功率增加,使行车速度降低。

对下坡的汽车有沿纵横组合的合成坡度方向倾斜、滑移和装载偏重的可能。

6、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7、直线(tangent)的特点:(1)路线短捷、行车方向明确、视距良好、行车快速、驾驶操作简单。

(2)线形简单,容易测设。

(3)直线路段能提供较好的超车条件(所以双车道的公路间隔适当处要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

(4)从行车的安全和线形美观来看:过长的直线,线形呆板,行车单调,易疲劳;也易发生超车和超速行驶,行车时司机难以估计车间距离;在直线上夜间对向行车易产生眩光。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第一篇: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道路的分类: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

2、公路等级的划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3、城市道路等级的划分:快速路、主干路(Ⅰ、Ⅱ、Ⅲ 级)、次干路(Ⅰ、Ⅱ、Ⅲ 级)、支路(Ⅰ、Ⅱ、Ⅲ 级)。

(Ⅰ级—大城市;Ⅱ级—中等城市;Ⅲ级—小城市。

)4、公路主要技术指标:一定数量的车辆在车道上以一定的计算行车速度行驶时,对路线和各项工程的设计要求。

5、路面结构组成及各组成的功能:组成:面层、基层、土基。

功能: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以及车身后所产生的真空吸力的反复作用。

基层:主要承受面层传递的车轮垂直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

土基:6、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1)一阶段设计:路线视察、设计任务书、一次定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2)两阶段设计: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测、初步设计、设计预算、定线测量、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3)三阶段设计: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7、重要概念:(1)公路:连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具备一定技术和设施的道路。

(2)城市道路: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设施的道路。

(3)计算行车速度:又称设计车速,在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如弯道、坡道),具有中等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安全顺适行驶所能维持的最大速度。

(4)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代表着一年内所有日交通量的平均值,可反应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交通流趋势。

(5)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在1h为单位进行连续若干小时调查所得结果中,交通量最大的小时交通量。

(6)通行能力:在正常可接受的运行速度、行车舒适、车辆无阻碍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的最大车辆数。

道路勘测设计复知识点

道路勘测设计复知识点

道路勘测设计复知识点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道路规划、设计和建造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道路勘测设计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勘测设计概述道路勘测设计是指在道路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勘测设计工作的全面调查、分析和研究,确定道路的线位、纵横断面及地质条件,为道路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基本依据的工作。

二、勘测设计的主要内容道路勘测设计包括线路选择、地质勘察、地形测量、交通调查等几个主要内容。

1. 线路选择线路的选择是指在建设道路之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道路的线位。

要从经济、技术、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最优线位。

2. 地质勘察地质勘察是为了了解地质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位等,为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措施。

3.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通过实地勘测,获取道路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包括高程、坡度、地势等。

这些数据对于道路的纵横断面设计非常重要。

4. 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是为了了解道路所在地区的交通状况,包括车流量、车速、交通组织形式等。

这些数据对于道路设计的通行能力和流量分析非常重要。

三、勘测设计的方法和技术道路勘测设计涉及到很多方法和技术,常用的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地形测量仪等。

1. 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测量仪器,可以同时测量水平角、垂直角和斜距等多个参数,广泛应用于道路勘测设计中。

2. 电子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角仪器,可以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常用于细密地形测量。

3. 地形测量仪地形测量仪是一种用于获取地形数据的仪器,常见的有激光测距仪和雷达测距仪等。

四、勘测设计的重要性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设计依据勘测设计工作可以提供精确的地理数据和地质条件,为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确保道路安全性通过地质勘察和地形测量等工作,可以了解道路所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形特征,有助于规划和设计出更加安全的道路。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笔记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笔记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点笔记一、引言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保障交通安全、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地形测量、地质勘查、交通流量测算等。

二、地形测量1. 概述:地形测量是确定道路沿线地面高程、坡度和曲率等参数的过程。

2. 测量方法: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法、GPS测量法和激光测距法。

3. 量测内容:地形测量需要测量道路纵断面和横断面的高程数据,并制作高程图和剖面图。

三、地质勘查1. 概述:地质勘查是为了了解道路沿线的地质条件,以便确定合适的基础处理和路基施工方案。

2. 勘查内容:地质勘查需要采集地下水位、土壤类型、岩石种类和地下隐患等信息。

3. 勘查方法:地质勘查常用的方法包括地质钻孔、地质雷达和岩芯取样等。

四、交通流量测算1. 概述:交通流量测算是为了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和确定车道数量等,以满足预期的交通需求。

2. 测算方法:交通流量测算常用的方法包括交通观测、交通计数和交通模型等。

3. 测算指标:交通流量测算的指标包括交通流量峰值、车道利用率和交通速度等。

五、道路几何设计1. 概述:道路几何设计是为了满足交通运输安全、顺畅和经济等要求,制定合理的道路线形、横断面和纵断面。

2. 设计要素:道路几何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曲线半径、超高、坡度和路段长度等。

3. 设计原则:道路几何设计的原则有平缓和合理的坡度、充足的减速和加速带以及适当的安全设施等。

六、排水设计1. 概述:排水设计是为了确保道路在降雨等天气条件下能够及时排走积水,保障道路运行安全。

2. 设计要点:排水设计需要关注的要点包括排水沟、雨水管道和设立合适的水流方向等。

3. 设计标准:排水设计需要遵循的标准包括雨水流量计算、排水沟断面尺寸和污水排放等。

七、路基与路面设计1. 概述:路基与路面设计是为了确保道路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平整度,提供舒适和安全的通行条件。

2. 设计要素:路基与路面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路基土的厚度、路面层结构和材料的选取等。

道路勘测设计考试重点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考试重点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现代交通运输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高速公路是汽车专用、对向分隔行驶、全部立交、控制出入、设施完善及高标准的公路。

3、各级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均指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交通量。

4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各种汽车折算成小客车年平均日交通量25000—55000辆6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各种汽车折算成小客车年平均日交通量45000—80000辆8车道高速公路能适应各种汽车折算成小客车年平均日交通量60000—100000辆。

4、确定一条公路建设标准的主要因素是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交通量。

5、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6、最高时速:汽车按其机械性能和动力性能可能达到的最高时速经济时速:汽车在一段公路上行驶的最经济(耗油、磨耗最小)的时速平均技术速度:汽车在公路上实际行驶的平均速度。

7、①年平均日(双向)交通量N ,即一年365天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②最大日(双向)交通量1N 即一年365天中交通量中最大的值③最大高峰小时(双向)交通量2N ,即一昼夜中以小时为单位所观测结果中最大的交通量。

8、公路通行能力:是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公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以pcu/h 或pcu/昼夜计。

9、影响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汽车性能、气候环境等。

10、断面形状3种路基形式:路堤、路堑、半填半挖。

11、路面按其力学性质可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两大类。

12、公路勘测设计的阶段可根据公路的性质和设计要求分为(一阶段设计、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三种一阶段测设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公路工程;二阶段测设:为公路测设的主要程序即通常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①初步设计阶段②施工图阶段;三阶段测设:对于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殊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13、如果要求汽车具有较大的牵引力,则必须采用较大的速比0,i i k ,但随着0,i i k 的增大,车速V 会降低。

《道路勘测设计》重要知识点汇总三十一

《道路勘测设计》重要知识点汇总三十一

《道路勘测设计》重要知识点汇总三十一901.全线工程地质说明书应根据勘察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勘探、试验所取得的各项资料,阐明工程地质条件,分别评价各测段地质条件及筑路适宜性,必须重点突出,结论明确。

902.全线工程地质说明书内容序言--说明勘察工作的目的、依据、起讫时间、完成的工作项目与工程量、主要的工作方法、现有资料的利用及其他有必要说明的问题。

自然地理--阐明测区山脉、水系、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

地层--依次阐明与公路有关的地层、地质时代、岩层产状、岩性特征、成因类型、风化程度、分布范围等。

地质构造--根据公路的技术要求,分析对筑路有影响的构造现象,阐明其危害程度,提出防治措施。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说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及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等情况,应着重分析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及其对公路的影响。

地震烈度--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沿线地震烈度的鉴定资料,分析测区的地震效应,并提出抗震措施。

水文地质--说明地下水类型及水位特征,以及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筑路材料--说明沿线材料分布情况,主要材料的种类、质量、蕴藏量、采运条件及供应方式等。

说明书还应写明:①小桥涵及其他人工构造物的基础地质概况。

②各类岩石、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并分析评价,说明取样及试验的工作情况。

③路线各方案的工程地质评价和方案取舍意见。

4)全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处理意见。

⑤对详勘工作的建议及工作量的估计。

903.工程地质图在地质条件复杂控制选线时,应按需要绘制1∶2000~1∶5000工程地质图,其主要内容包括:岩层分界及成因,地质年代,产状,地质构造(如节理、裂隙、断裂褶曲等),不良地质范围界线及代表符号,地下水露头,勘探点,地震基本烈度界线,代表性的地质横断面示意图,地层柱状图,地质图例。

904.纵断面图在路线的纵断面图中,应填写工程地质特征,主要标明地貌、岩性特征,以及土、石工程分类等。

905.各类测试原始资料的汇总分析勘探资料按各种不同勘探方法和不同测试资料,分类汇总成册;试验资料的汇总,应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探索规律,初步总结,并附简要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道路的分类: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

2、公路等级的划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3、城市道路等级的划分:级)。

(Ⅰ级—大城市;Ⅱ级—中级)、支路(Ⅰ、Ⅱ、Ⅲ 级)、次干路(Ⅰ、Ⅱ、Ⅲ 快速路、主干路(Ⅰ、Ⅱ、Ⅲ 等城市;Ⅲ级—小城市。

)4、公路主要技术指标:一定数量的车辆在车道上以一定的计算行车速度行驶时,对路线和各项工程的设计要求。

5、路面结构组成及各组成的功能:组成:面层、基层、土基。

功能: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以及车身后所产生的真空吸力的反复作用。

基层:主要承受面层传递的车轮垂直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

土基:6、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1)一阶段设计:路线视察、设计任务书、一次定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2)两阶段设计: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测、初步设计、设计预算、定线测量、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3)三阶段设计: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7、重要概念:(1)公路:连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具备一定技术和设施的道路。

(2)城市道路: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设施的道路。

(3)计算行车速度:又称设计车速,在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如弯道、坡道),具有中等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安全顺适行驶所能维持的最大速度。

(4)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代表着一年内所有日交通量的平均值,可反应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交通流趋势。

(5)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在1h为单位进行连续若干小时调查所得结果中,交通量最大的小时交通量。

(6)通行能力:在正常可接受的运行速度、行车舒适、车辆无阻碍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的最大车辆数。

(7)城市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的分界控制线,红线间的宽度为道路的用地范围。

第二章汽车行驶理论1、汽车行驶中的受力分析:汽车运动时所受的力可分为:①路面摩擦力②路面凹凸不平产生的力③路面构形产生的力(包括路拱侧向力、路面形状而产生的力、弯道引起的力)。

2、牵引力如何产生:来自内燃发动机。

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因此牵引力取决于发动机的性能。

3、行驶阻力包括哪些?方向如何?每种阻力有哪些影响因素?行驶阻力和方向:滚动阻力(正)、空气阻力(正)、坡度阻力(上坡正,平坡零、下坡负)、惯性阻力(加速正,等速零、减速负)。

影响因素:滚动阻力:滚动阻力系数、汽车总重量。

空气阻力:迎风面积、空气阻力系数。

坡度阻力:车重、公路的坡度角。

惯性阻力:车轮惯性影响系数、发动机飞轮惯性影响系数、汽车回转质量换算系数。

4、汽车纵、横向行驶稳定性的受力分析(P33)5、汽车在道路上重心轨迹的几何特征:①轨迹连续且圆滑。

②曲率是连续的。

③曲率变化是连续的。

6、重要概念:(1)附着系数:是附着力与车轮法向(与路面垂直的方向)压力的比值。

(2)道路阻力系数:坡度阻力系数与滚动阻力系数之和。

(3)横向力系数:横向力与车重的比值。

第三章道路平面设计1、确定直线的最小、最大长度考虑哪些因素?最大长度: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最小长度:当设计速度不低于60km/h时,同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不小于设计速度的6倍为宜。

2、圆曲线最小、最大半径考虑哪些因素?最小半径:横向力系数、路面横坡最大半径:考虑测设、施工。

不超过10000m为宜。

3、圆曲线的计算4、缓和曲线的线形特征:①缓和曲线曲率渐变,线形符合汽车转弯时的行车轨迹,从而使线形缓和,消除了曲率突变点。

②由于曲率渐变,使道路线形顺适美观,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感。

③使平面线形更为灵活,线形自由度提高,更能与地形、地物及环境相适应、协调、配合。

④与圆曲线相比,缓和曲线计算及测设均较复杂。

5、缓和曲线的曲线参数的选取与回旋曲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回旋曲线上任一点到曲线起点的曲线长度有关。

6、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考虑哪些因素?①从控制方向操作的最短时间考虑。

②离心加速度变化率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7、缓和曲线的计算8、最大超高坡度考虑哪些因素?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公路条件、自然条件等经计算确定。

9、超高方式、超高旋转的过程(书:P56)10、超高设计值的计算和超高设计图11、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①超高缓和段长度应采用5m的倍数,并不小于10m。

②当线形设计须采用较长的回旋曲线时,横坡度由2%(或1.5%)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1/330。

③超高的过渡应在回旋线全长范围内进行,但当超高渐变率过小时(为保证排水),而只设在该回旋线的某一区段范围之内。

12、确定加宽值考虑的因素?几何需要的加宽、汽车转弯时摆动加宽。

13、停车视距、超车视距的主要组成部分?停车视距:司机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

超车视距:加速行驶距离、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超车完毕,超车汽车与对向来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成的过程中,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

14、不同行车视距的适用情况?①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②二、三、四级公路,一般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

③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形在适当的距离内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一般情况下,不小于路线总长度10%~30%。

15、图解法确定视距切除范围?绘制弯道平面图,并示出行车轨迹线位置;在轨迹线上从弯道两端相连直线上距曲线起点的地方开始,按距离定出多组视线;绘出这些视线的包络线(内切曲线)即为视距曲线。

量出相应断面位置的横净距。

16、平面线形的组合(回头曲线、S型曲线、复曲线等)回头曲线:指在山区公路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上展线时所采用的,其圆心角一般接近或大于180°的曲线。

S型曲线:两个反向圆曲线间用两个反向回旋线连接的组合形式。

复曲线: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径不同,转向相同的圆曲线径相连接(Lf=0)或插入缓和曲线(Lf≠0)的组合曲线。

17、平面交叉的分类及适用情况?加铺转角式:交通量不大、速度不高、转弯车辆少。

分道转弯式:交通量不大、转弯车辆较多的岔路口。

加宽路口式:交通密度较大的交叉口。

环形交叉:多条道路相交,左右转弯车辆多,交通量500-3000辆/h,地形平坦。

18、平面交叉口边缘圆曲线半径的确定19、熟悉不同地形处交叉口的等高线分布趋势(P81~P83)20、掌握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方格网法(便于测设):绘出5×5m或l0×l0m平行于路中线的线,确定方格网角点处的地面标高和设计标高。

设计等高线法(清晰反映竖向设计线形状):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画设计等高线。

二者结合法:综合二者所长。

21、路线平面图设计内容地形、地物、路线位置及桩号、断链、平曲线主要桩位与其他主要交通路线的关系,以及县以上境界等,标注水准点、导线点及坐标网络或指北图式、示出特大桥、大桥、中桥、隧道、路线交叉位置。

22、基本概念:(1)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2)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靠轮胎与路面间的摩阻力就足以保证汽车安全稳定行驶所采用的最小半径,这时路面就可以不设超高。

(3)停车视距: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4)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并与对向来车保持所必要安全距离所需的最短距离。

(5)横净距:公路曲线范围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由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的界限线的距离。

(6)视距曲线:绘制弯道平面图,并示出行车轨迹线位置;在轨迹线上从弯道两端相连直线上距曲线起点的地方开始,按距离定出多组视线;绘出这些视线的包络线(内切曲线)即为视距曲线。

(7)交织长度:环道在两相邻岔道口导流岛边缘之间的净距离。

(8)交织角:两相邻的岔道口以转弯圆曲线车道边缘内侧 1.5m(相当于外侧车道中心线)为定点,同时向中心岛边缘外侧 1.5m(相当于环道内侧车道中心线)作圆弧的两条外公切线,这两条外公切线代表岔道与环道之间车流交织线,它们相交时所夹的锐角。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1、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平均纵坡考虑的因素?最大纵坡:汽车的动力特征、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车辆行驶安全以及工程、运营经济。

最小纵坡:长路堑路段、横向排水不畅路段。

平均纵坡:路线长度两端的高差、路线长度。

2、最大坡长、最小坡长考虑的因素?最大坡长:汽车动力性能。

最小坡长: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设计速度。

3、如何确定组合坡长?当连续陡坡是由几个不同受限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按不同坡度的坡长限制折算确定。

例:三级公路(30km/h)最大坡度限值:8% —— 300m;6% —— 700m。

问:8%长120m,则6%可设多长?解:120/300=2/5;剩余的3/5的额度可用来设计6%的坡度,即3/5*700=420m4、合成坡度、缓和坡段主要在哪些情况下要考虑?合成坡度:公路等级、设计速度。

缓和坡段:位置、大小、长度。

5、竖曲线计算6、竖曲线(凹、凸)最小半径考虑了哪些因素?凹形:①限制离心力。

②前灯照射影响。

③跨线桥下视距。

凸形:①限制失重。

②纵面行车视距。

7、竖曲线最小长度如何确定?在竖曲线上3s的行程时间控制竖曲线的最小长度。

8、爬坡车道在何种情况下需设置?公路:①上坡行驶的载重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

②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

城市道路:①纵坡度大于5%的路段。

②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路段通行能力。

③沿上坡方向大型车辆的行驶速度降低到50km/h时,或行驶速度降低到40km/h。

9、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原则:①连续性。

②均衡性。

③安全性。

④配合性。

10、纵断面设计步骤:①准备工作。

②标注控制点。

③试坡。

④调坡。

⑤核对。

⑥定坡。

⑦设计竖曲线。

⑧高程计算。

11、纵断面图中需表达的内容:比例尺。

上半部分:①高程、地面线、设计线、竖曲线。

②桥涵。

③隧道。

④与道路、铁道交叉时的桩号及路名。

⑤水准点的位置、编号及高程。

⑥断链桩位置及长短链关系。

⑦沿线跨越河流的现有水位和设计洪水位,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位。

下半部分:土壤地质情况、施工高度、设计高程、地面高程、坡长及坡度、里程及桩号、直线及平曲线。

第五章横断面设计1、我国公路限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