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 立行 立言
学习“六破六立”心得体会

学习“六破六立”心得体会“六破六立”是一种方法论,用来指导个人的成长和改善。
它包含了六个“破”,即破旧、破窠、破冰、破立、破译、破限,和六个“立”,即立志、立言、立业、立德、立言、立行。
学习“六破六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身问题和瓶颈所在,并提供解决方案和启示。
下面是我对“六破六立”的体会:1. 破旧:要成功的改变,首先需要摒弃过去的旧观念和习惯。
我们需要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并积极地去改变。
2. 破窠:要在发展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3. 破冰: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困难和恐惧。
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懦弱和犹豫,敢于迎接挑战并寻求突破。
4. 破立:要建立新的理念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确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发展方向。
5. 破译:要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真实需求和心思。
我们需要增强自己的洞察力和透视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6. 破限:要打破自己的局限和框架。
我们需要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束缚,勇于创新和尝试,开创新的可能性。
在“六破六立”的基础上,我认为还需要应用灵活性和坚持性。
灵活性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地适应变化和变化。
坚持性意味着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目标的坚持和执着,不轻易放弃和退缩。
总的来说,学习“六破六立”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和成长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破旧立新,我们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古时有部经典名《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
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一、养心之道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
二曰主静则身强:而内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
三曰求人则人悦: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有百物有余,不假外求。
达者,四季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已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而恶劳。
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欲而惮于劳。
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勤则有才而见用,逸者无能而见弃;勤则济世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祗。
守静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日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我辈求静,欲异乎禅氏入定,冥然而罔觉之旨,其必验之此心。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虽少偏倚,而守其不失,则及其中之天地位,此绵绵这,由动而静之也。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缪,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以之动也。
由动以静之,有神主之;由动之静,有鬼司之。
始终往来,一敬贯之。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
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免之!修身十二课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不无得意的说,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来就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世禄,而非“不朽”。
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体现的是君子性格。
君子不能满足于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对平民百姓亦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这种责任,孔子以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仁。
君子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所谓“仁”,就是在上位的君子有责任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培育敦厚、纯朴的社会风气,使人人安居乐业,和睦幸福。
立德,就是有高尚的道德,可以教化一方;立功,就是做出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业绩;立言,就是有真知灼见,笔之文章,播于当今,载之史册,扬于后世是也。
三不朽的核心是德。
孔子说君子有“仁、智、勇”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
”为何“仁者不忧”?仁者爱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彼此尊敬和爱护,又有何可忧?仁者爱人,所以不忧爱人出于真诚之心。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
”能够真诚的待人处事,面对万物不贪婪,不占有,与人能和谐和谐,用物知俭,又有何可忧?为何“智者不惑”?孟子说,智,就是知道仁义是人生的根本,而事亲、从兄是仁义的开始。
再以事亲、从兄的心存养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则事父兄,远则达于四海的百姓。
存此仁心,就是智慧,当然不会受到欲望的迷惑。
何谓勇者无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君子胸怀坦荡,内藏正气与道义,即使一人独对千军万马,有何惧哉?君子胸怀坦荡,有何惧哉?君子立德,有三戒。
立德立功立言作文

立德立功立言(作文)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思是“以德为本,在做事
上有所作为,勇于挺立自己的言论”。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道德准则。
立言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论是与他人交往,还是处理自己的事务,都要实事求是,勇于挺立自己的言论,不论是对错,都要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态度,不把自己的观点掩盖起来。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人生态度。
要以身作则,以行动来诠释自己的话语,以实际行动来彰显自己的信仰,以言行一致来赢得他人的尊重。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精神境界。
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原则,勇于挑战自我,勇敢担当,不怕失败,勇于站起来,勇于担当责任,自强不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品质。
要以善良的心去做事,以慈悲的心去做人,以诚实的态度去做事,以坚毅的信念去把自己的言论变成行动,以温柔的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勤奋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
要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态度。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
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立德——诚信做人古圣先贤把“立德”摆在“太上”之位置,因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素质可以立国亦可以亡国,素质可以兴业亦可以废业”。
古往今来,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
人常说:“以德服人”。
现代,人更讲究宽厚诚实,仁义慈祥,言行举止稳重大方有涵养,做人有道德修养。
立德做人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明代学者高攀龙曰:“吾立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好人,乃第一要义。
”立功——严谨做事立功,就是严谨做事。
《说文解字》说:“功义为用辛劳安定国家的功绩、功业。
从力从功,亦劳作之意。
”“立功”不仅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可以建功立业。
立功要做到三个方面:一:立功要先立志,立志要做策马奋蹄的先行者,不做得过且过的苦行僧。
二:立功需要本领,本领要靠学习得来的。
三:立功而不居功,立功就是奉献,不是索取。
立言——传承文明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
立言是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与世,供人欣赏、借鉴,给人以启迪和鞭策,这是功在当时功在后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立德、立功、立言,凡生人者都在做;凡逝人者,都在被人评说。
且不管主观上是何愿望,客观上都一定会留下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积累。
人生三部曲,三达标,人人应好自为之。
“立德,立功,立言”,先贤已经指路,后人各自走好。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转载▼今天在网上看了《河北日报》高级记者储瑞耕在“燕赵讲坛”上的演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心情振奋而激动,尤其在时下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思想麻木、信仰失却,听听“三不朽”,不失为一剂镇静剂、强心针,整理转载,以飨博友。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于是他问叔孙豹: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个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虽然时间很久,但是废除不了,这个叫“不朽”,所有说“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不朽”。
“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人生的自觉的价值意识的人,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紧的,不可偏废,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齐下”,十分重视,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国伦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东西。
人生三立

也谈“人生三立”人生一世,当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2012年5月20日11:42人生之立有多种说法,我说的是“立德、立业、立言”,未知你立了什么?现在的青少年朋友,许多是独生儿“小皇帝”,常常是早就学会了享受,至于如何开创自己的前程和事业,创立什么样的事业,则十分惘然。
原因是我们时下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只是指望他们读好书,找个好工作,拿到高薪水,成个好家庭,好像这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了。
这种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似乎就是最高境界。
中国人口多,孩子多,加上近年就业形势紧张,本科生擦皮鞋、研究生做拉面之类现象时有发生,据有人调查研究,一个孩子从幼儿班小朋友培养到本科毕业生,大约要花费三十五到四十万元。
于是,有人便说,早知如此,何必读书,还不如趁早擦皮鞋,赚钱算了。
钱,赚钱,成了这群人的唯一目标,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人无志不立”,人如果没有志向和抱负,就不可能创立功绩,成就事业。
那么,人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古人早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立”说教,这就是所谓“人生三不朽”,其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史册。
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鲁国穆叔(即叔孙豹)到晋国去,前来迎接的范子宣向穆叔问道:“古人有言,死而不朽,何谓也?”豹闻之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穆公看来,人生“不朽”的最高境界是“立德”,其次是“立功”,第三是“立言”。
于是,“三不朽”之说自此开始传播,流传后世。
直至唐代,有一位学者对“三立”作了诠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如此,“三立”之说有了明确、清晰的“定论”,并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不少有志者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
后来,对“三立”产生了不同的说法,如“立志、立功、立言”,又称“立言、立行、立德”,还有“立业、立家、立德、立言”的四立之说,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立行立言
——学生行为规范从我做起
2011-11-06
《左传》曾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指做学问,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
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用这“三立说”也甚合适,那就是培养学生做好人、学规范、求真知。
今年暑期,笔者在北师大培训时看到印象深刻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由此想到:学生行为要规范,首先是教师行为须规范。
教师是学生品德的楷模
汉代马融认为:“师者,教人以事而谕诸德也。
”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政治伦理道德。
你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你是不是不经意间在随意抨击社会,你是不是在升旗仪式上讲着空话,你是不是关心着国家时政大事你要培养学生的孝德,你身居城市有没有常回家看看,你在重阳节有没有给双亲带去问候,你有没有为父母洗过一次脚或是递上过一次毛巾你要培养学生诚实善良品质,你能不能为贫困学生送去足够的关爱,你能不能承认你说错过什么我想,作为教师,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选择肯定。
学生纯洁的心灵需要我们去播撒德行的种子,只有为师者现身说法,从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品德的楷模。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
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还应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吕氏春秋》载:“学者师达尔有才。
”意思是说:学生得到好老师的指导就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战国时期,一些原先曾是“刑戮死辱之人”因“得之于学”而成为著名贤士。
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哪怕是最顽劣的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之深。
那么,你要求学生守时,你自己首先要课前侯课、准时下课;你要求学生专心听讲,你自己在办公室就不该大声说笑;你要求学生不玩电脑,你该清楚你上班时在电脑前该干什么;你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你的办公桌上就该井然有序;你要求学生书写端正,你的批作符号、评语就该规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先践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本文所指的学习是指求学问,也就是读书。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求知态度也起着关键作用。
师者“诲人不倦”,学生就“学而不厌”,教师勤奋,可以改变学生的懒惰。
学生一题一题在做,一步一步在演算,你说教师该不该一题一字地批阅呢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你的备课本是不是该及时书写呢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准确回答学生的提问时,是不是该谦虚诚实地说“课后待我弄清楚了再来告诉大家”呢诸如此类,教师良好的教风、虚心的治学态度,都将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习上进心。
教师从事着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教师的职业可谓任重道远,打铁先需自身硬,学生行为规范需要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