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合集下载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他的故事和经历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比较著名的小故事:
1. 鸡蛋案:一天,曾国藩放学归来,看到母亲煮的五个鸡蛋只剩下四个,另外一个不知去向。

为了找出
偷吃鸡蛋的人,他端来一盆水和一壶水,让家里所有人都喝一口水然后吐到盆里。

最后,一个佣人吐出的水中含有鸡蛋黄粉,从而成功地找到了偷吃鸡蛋的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2. 被梁上君子耻笑:曾国藩小时候读书非常努力,每天必须背诵一篇文章,否则不睡觉。

有一天,一个
小偷潜入他家,藏在房梁上等待他入睡后行窃。

然而,曾国藩迟迟不睡,一直在背诵文章。

最后,小偷等不及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流利地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给曾国藩听,并嘲笑他笨。

这个故事虽然让曾国藩感到尴尬,但也显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

3. 蟒蛇转世: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经梦见一条巨蟒缠绕在他家的房梁上。

因此,他的祖父
认为曾国藩是蟒蛇转世。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境和传说,但也显示了曾国藩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传达了一些关于求学、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深刻道理。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曾国藩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曾国藩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céng guófān]朝代:清代描述:晚清名臣简介:(1811 ~1872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

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道光十八年(1838 )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Z-5582 5582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 ),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

适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湘军)。

1854 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 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

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

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 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守南昌。

1858 年6 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 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方大权。

次年9 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

11月,加太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旋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

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

至1864 年7 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朝廷褒功,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 年5 月,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字子孝,号忠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一、早年经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对于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

曾国藩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家乡读书,后来考入了湖南的府学。

在府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异,被誉为“府学之冠”。

二、官场生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官职,以及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曾铁军”。

他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能力使得太平天国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为清朝政府稳定了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他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受贪污腐败的诱惑。

他注重民生,积极推行改革,为人民谋福利。

他还注重教育,提倡儒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三、晚年生活曾国藩在晚年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他退休后回到家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读书,写作,思考人生。

他的著作《曾文正公全集》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典之作。

他还致力于家族的兴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代。

曾国藩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他的勤奋和才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他的清廉和正直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底线,不能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

最后,他的奉献和忠诚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公仆,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总之,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让我们向曾国藩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外交家和理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以下是七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1. 曾国藩与小偷: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因此经常背诵诗词文章。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房子,在他的书房里来回徘徊。

曾国藩背一篇短文,重复了几十遍也没能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2. 曾国藩与猎户:曾国藩年轻时喜欢打猎。

一次,他与一个猎户争辩起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猎户,而这个猎户只是普通百姓。

猎户告诉他,虽然他的父亲穿着打猎的衣服,但从未真正打过猎。

曾国藩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注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

3. 曾国藩与算命先生: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找算命先生算命。

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会成为宰相。

”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

但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于相信命运。

”曾国藩听后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意识到算命先生是在点醒他不要过于依赖命运,要更加努力奋斗。

4.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人曾经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互相不说话。

后来曾国藩主动去找左宗棠和谈,但是左宗棠避而不见。

曾国藩不放弃,继续敲门。

左宗棠听到后非常感动,开门迎接曾国藩。

从此两人重新建立了友谊。

5. 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天,李鸿章带着两个问题来找曾国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兵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做官之道。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兵法易学,做官之道难学。

”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里面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意思是说,做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

6. 曾国藩与湘军士兵: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非常注重士兵的纪律和教育,经常亲自教导士兵。

一次,一个士兵因为赌博被抓,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告诉士兵:“你赌博不仅会输掉自己的钱,还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

”然后给了士兵一些钱,让他好好休息并严格遵守纪律。

曾国藩

曾国藩

毛泽东:予于近人,独 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 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 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 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文正家书及书札......, 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 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
唐浩明,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湖南衡阳人, 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华中师范学院, 后入岳麓书社工作。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 《杨度》、《张之洞》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唐浩明以8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 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湘乡派”是近代古文 流派之一,因其代表人物曾 国藩为湖南湘乡人而得名。 湘乡派继承并发展了清代桐 城派古文,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 考据、辞章之外,又加“经 济”一条,使文章内容更加 面向社会现实。为文少禁忌, 奇偶并用,舒展雄厚。
清代姚鼐所编 各类文章总集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 家杂钞》,补充了姚 鼐《古文辞类纂》摒 弃经史的缺陷
曾国荃 左宗棠 胡林翼 彭玉麟 李鸿章 刘坤一 罗泽南 李续宾
两江总督,一等伯爵,湘军重要将领 闽浙总督,楚军首领,二等恪靖侯 湖北巡抚,湘军重要将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侯,淮军首领 两江总督,湘军重要将领 湘军将领 湘军将领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 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 运动就此失败。曾国藩、 曾国荃以及湘军的声望此 时达到顶点。
左宗棠: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梁启超: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 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 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 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 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 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 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 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藩讲解

曾国藩讲解
1曾国藩谈论洋务的地方很多,而最集中、最典型者则 莫过于同治元年五月初七日同幕僚宾友的一段谈话 《手书日记》载:“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夷]务。 手书日记》载:“与幕府诸君畅谈,眉生言及[ 余以为欲制[ 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 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 ,艳[ 上着眼。即内地民人处处媚[夷],艳[夷]而鄙华,借 [夷]而压华,虽极可恨可恶,而远识者尚不宜在此等 处着眼。 2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 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 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由此可见,所谓洋务, 是由夷务一词转换来的,实际上不仅指外交事务而言, 也不仅指造船制炮等西方科学技术,而是包含着如何 对待和处理外国侵略问题的全部政策与策略。 3曾国藩所谈的上述各点,亦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思想, 而是整个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纲领。
南 北 征 战 时 期 的 特 点 : 一 是 危 急
教 公 慰 文 , 事 亲 之 则 , , 道 大 而 宦 , 为 对 情 也 减 家 蓬 不 少 中 勃 免 了 琐 。 好 。 事 升 为 之 官 人 问 以 师 讯 后 之 , 家 讥 进 书 。 德 , 第 修 多 三 业 谈 是 之 部 报 说 中 喜
三河战役是早期湘军主力与太平军主力的一次大对决,
曾国藩让湘军名震天下,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同时,湘军也使曾国藩从儒到戎的完美过度。曾国藩用 他的理学思想给湘军注入了灵魂。 在治军方面,曾国藩认为兵不贵多而贵在精 湘军最初只是由湖南人组成的地方武装,在外作战多年 后,绝大多数仍为湘人。曾国藩这样做把湘军内部矛盾 降到最低。使军队团结在一起 曾国藩不是统兵的人才,但是他是统帅之才。善于处理 将领之间的关系,使得湘军战斗力剧增 湘军愿意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一方面是出于爱国情怀, 但一重要因素还是他们认为跟随曾国藩能摆脱贫苦生活。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逐化成了对曾国藩的忠诚。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曾国藩大清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赠太傅爵位一等毅勇侯籍贯湖南省湘乡县族裔汉族原名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号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出生大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湖南省湘乡县逝世大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南京墓葬曾国藩墓亲属(父)曾麟书(子)曾纪泽、曾纪鸿(女)曾纪芬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目录[隐藏]• 1 生平o 1.1 早年o 1.2 初入仕途o 1.3 围剿太平军o 1.4 直隶总督o 1.5 回任两江• 2 儒学• 3 文学• 4 军事• 5 修身• 6 评价•7 纪念建筑•8 逸事•9 曾氏家族o9.1 父祖o9.2 同辈o9.3 子侄辈o9.4 孙辈以下•10 注释•11 参考•12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早年[编辑]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乳名宽一。

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屡试不第,年近五十方才进学,成为生员(秀才)。

[1]麟书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五岁啓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

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应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燕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戒烟“吸烟容易,戒烟难。

”对于吸烟成瘾的人来说,戒烟是一场心瘾与灵魂之间毅力和决心的搏杀。

染烟瘾易,戒烟瘾难。

普通人戒烟痛苦,名人戒烟亦痛苦。

名人也是人,其戒烟之苦形同炼狱。

身为一代名臣的曾国藩,年轻时候,也跟普通青年一样,爱上了吸烟,上了瘾,累戒不止。

为了戒这烟,毅力非凡的曾国藩也经历了一场历时多年的心灵折磨。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个烟客,在父亲的影响下,曾国藩从小就习惯了浓浓的土烟味,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就被人称作“枪棍”。

曾家人吸的是那种湘中人自产的草烟。

农家人选择自家地地道道的沙土栽种,用的是淘末灰,陈土砖灰,鸡粪灰等肥料种植出来的,既恼、又辣、劲头足,吸上一口,比吃鸦片还过瘾。

曾国藩成天烟筒不离手,一边读书,一边吞云吐雾。

1831年,因为抽烟太滥,曾国藩受到了师长的训斥。

曾国藩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知道抽烟有百害而无一益,于是决心戒烟。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还将自己原来的名字“子城”改为“涤生”,并发誓从此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在日记中他这样解释“涤生”二字,“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但是,年少气盛的曾国藩对于此次戒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是一场口头革命而已,并没有动真刀真枪,其结果可想而知。

此后,曾国藩极力想戒除它,几次发过誓,烟壶也收了,烟荷包也藏了,别人敬上来的烟拒而不接了,烟友面前再三庄严声明:“我戒烟了。

”但一天过去,两天过去,一月过去,两月过去,终于敌不过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的烟香,那苦冽而诱人的刺激,那“巴啦巴啦”的雷鸣,见了它,眼皮好象睁不开了,写字、著文好象少了个精神支柱,饭菜、水果、饮料什么,吃到口里都少了个味道,什么也解不了这个烟瘾。

每当睡到床上,也像心头丢了什么似的,怎么也睡不下觉,那痛苦的滋味,简直言莫能尽。

在朋友的诱劝下,瘾一上来,又抽开了。

曾国藩这么戒而复吸,吸而又戒,时已两度,觉得实在不好意思,认为这是自己两次丑态的大暴露,两次心灵遮掩、装饰的彻底揭晓。

归根结蒂,是自己“克己文学”的松懈和缺乏坚持,故而成不了学,成不了器,小事如此,大事概可相见。

他自我检讨说,改名字都十年了,还是抽烟如故,真是可叹可恨。

在日记中也写到:“为了培养精神,不自速其死。

”为了表示他此次戒烟的决心,他当众发誓:“从今永不吸烟!”并且补充说:“不能立即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拨!”认识的提高,成了曾国藩最终决心戒烟的先声,也是他声讨烟害的檄文。

此次戒烟的结果是,他在家里的确不抽烟了。

但是,出门在外,只要见到别人抽烟,他的喉咙便发起痒来,而当别人敬他烟时,就又情不自禁的抽上几口,美其名曰“盛情难却”。

以至于这次兴师动众的戒烟又以失败而告终。

道光22年的10月,曾国藩依旧捧着白铜水烟壶,“巴啦巴啦”地抽,曾国藩实在觉得有些恼火了。

一天清早,正襟危坐窗前的曾国藩,严肃认真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自戒烟以来,心神仿惶,几若无言。

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诺有济哉!”他彻底认识到:一个堂堂翰林,这一辈子如果连戒烟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经世伟国呢?曾国藩立誓的第二天,果然付诸行动了。

他默默地举起锤子,铿锵几下砸烂了那根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又抱出那捆金黄色头等烟叶子将它们付之一炬。

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将烟彻底戒绝,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吸过。

抽了十几年的烟,戒了十几年,曾国藩终于将片刻不离的烟瘾彻底戒绝,可见,戒烟的确是不易的。

然而,曾国藩不愧为戒烟的榜样。

以他的毅力和决心战胜了烟魔,更战胜了自己。

日后,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对民族有所贡献,不能说与他说到做到的魄力无关。

其实,戒烟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难事,难就难在戒烟者有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把心瘾戒掉。

儒家修士曾国藩儒家修士曾国藩中国以自制力甚强而获得成功的曾国藩就是一位“百忍道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奉行“打脱牙和血吞”为守身不渝圭臬,认为小忍小成,大忍大成,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总之在曾国藩看来,克制冲动,凡事则忍。

曾国藩的自制力首先表现在对功利的态度上。

即使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也是好名心盛,而在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后,曾国藩修身养性,渐渐克服了自己对名声的欲望。

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名誉和权力是不祥的兆头,一个人名誉越高,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的骄傲情绪难免日益增长,而周围的人却会逐渐远离他,最终,他就会摔得非常惨。

曾国藩的诸位弟弟都在他的部队里,在承担职责方面,曾国藩总是督促他们抢在前面,论功劳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

所谓“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并认为“此乃事业之基”。

他的弟弟曾国荃围攻金陵久攻不下,曾国藩多次写信规劝他让李鸿章参加攻取金陵,可曾国荃根本不听劝说,而是想独占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之大名和首功,后来金陵城攻下,向朝廷报捷时,曾国藩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并一再声称,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力。

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当然更是多多美言。

曾国藩的自制力其次表现在自我的修炼上。

曾国藩曾指出,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慎独。

没有一个人可以控制你,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领导者”。

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制,自制的关键在于恒心。

早起、勤奋、谦虚等等任何美德,要实行一两天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

每个人都有不少抱负,立下许多志向,订立雄心计划,但大多数人都难免“三分钟热度”,曾国藩也曾遇到这样的麻烦。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的日记中曾写道:“余病根在无恒,今日立条,明日仍散慢,无常规可循,将来莅众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曾国藩决定用恒心来约责自己,并改名“涤生”,表示与“旧我”决裂,一切重新做起。

他通过拜师求教,用“静”字功夫来磨练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勉励自己:“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

”正是这样,曾国藩的立志经历了几十次、几百次有恒与无恒的反复较量,才最终战胜自己,成为一个有志有恒之士,也才有他后来的成功。

案例评述:曾国藩出身农家,朝中无任何依榜,却三十七岁便官至二品,九年升十级。

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是一种中国文化现象,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自制力与修身养性。

二、曾国藩的情商表现情商又可分为心商、德商、志商、恒商、关商、逆商。

1、心商。

所谓“心商”,就是维持心理健康、调试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况和活力的能力。

心态决定人生。

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快乐相伴,适应现实,“向内”索取,具有求胜性格,它是心灵的良药,将吸引成功、快乐、财富和健康;而消极的心态和自卑相伴,和烦恼相伴,抱怨环境,“向外”索取,具有求败性格,它是心灵的毒药,将排斥成功、快乐、财富和健康,甚至夺去人的生命。

有一句古语说:“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服自心。

”曾国藩为了“降服自心”,很精进地做了一辈子的“慎独”功夫,力求心静,严格内省。

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廿七日的日记中写道:“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总是浮的。

”曾国藩省察自己毛病的主要方法,就是坚持记日记。

他这么做,是受倭艮峰先生的启发。

2、德商。

所谓“德商”,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

古人云:“道之以德”,“德者得也”。

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成功。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

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现实中的大量事实说明,很多人的失败,不是能力的失败,而是做人的失败、道德的失败。

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唤诚信,诚信已经成为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身份证。

在诚信面前宁可吃得一时之亏赢得海阔天空,不能占得一时便宜落得山穷水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学会做人”讲的就是德的重要。

曾国藩为近代儒学大师,他立德立言立行,出色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概括起来主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精神,提倡忠孝至上的人伦价值,推崇仁爱信恕的人本主义,追求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坚持勤俭淡泊的立身准则。

3、志商。

所谓“志商”,就是确立人生志向和目标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意思是说:要成为英雄(成功者),需要有两个条件,即大志和良谋,大志处于首要地位,大志是大成的首要决定因素。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30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其中仅15人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20年后,这15个人的财产超过那285个人财产的总和。

人生是小志小成,大志大成。

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才干,而是缺乏志向和清晰的发展目标。

曾国藩超尘脱俗的地方,就是他很早就能摆脱名利思想的束缚,而立志做圣贤。

他二十岁改名“涤生”,就是这一志趣的突出表现。

他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曾直截地说:“吾有志学为圣贤”。

4、恒商。

所谓恒商,就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的韧性和毅力。

曾国藩在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致沅弟书中阐明了自己对“恒”的深刻认识:“凡人作一事,便领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咸丰八年正月十九日致沅弟:“惟作事贵于有恒。

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谕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谕纪泽:“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然已晚矣。

故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曾国藩的恒心突出表现在他一生坚持读书、练字、写日记上。

他从道光19年(1839年)29岁时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最后一篇日记是同治11年(1872年)3月11日,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他坚持写了33年日记。

真正是“学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

5、关商。

所谓“关商”,就是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把握自己和他人感情的能力。

关商高的人,人见人爱,总是能得到很多人际关系的资源。

(1)曾国藩对长辈孝顺。

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2)曾国藩对子弟关切。

曾国藩对国荃、国潢兄弟和儿子纪泽等,可以说是十分用心,关切备至。

曾国潢在乡下常常流露出满腔骄傲之气,他便在家信中以“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告诫之;曾国荃作战勇猛有余,稳重不足,他便以“稳守稳打,不轻进,不轻退”告诫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