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服装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的服饰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古典、庄重和装饰华丽。
然而,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动荡,中国的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服饰变迁的主导特点是对西方服饰的模仿和融合。
由于西方列强势力的威胁,西方服饰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男性服饰。
西装、衬衫和领带等西式服饰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流行起来,并且被看作是现代化和进步的象征。
同时,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西式连衣裙和高跟鞋的引进使女性服饰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对传统元素的重新挖掘和复兴。
受到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传统汉服的元素开始重新出现在服饰设计中。
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新翻新和改造,使传统汉服在这个时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西方服饰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西服和旗袍等服饰在这个时期都广泛流行起来。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期,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背景下,服饰设计被严格规范化,并且主要以工作服和制服为主。
政府倡导的平民化、平等化的服饰设计理念,使得服饰变得非常简单和统一、同时,西方服饰的影响几乎被抑制,过去流行的西装等服饰几乎绝迹。
这个时期的服饰设计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和时尚的特点。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全球化和时尚多样化。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带来了更多国际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进入。
人们对个性化和潮流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服饰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同时,传统服饰元素的复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中国传统元素在时尚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变得越来越流行,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长袍马褂
西装
(外来)
中山装
(中西合璧)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
2、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 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 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 之大义。
5、口袋盖呈倒笔架形表示以文治国
1877年,福建 巡抚丁日昌在台湾 架设电报线,这是 中国人自己修建、 自己掌管的第一条 电报线。 1879年,李鸿 章在天津架设起中 国大陆第一条自办 电报线路。此后, 中国电报业进入迅 速发展时期。
早 期 电 报 机
苏州电报局观前营业处
1882年2月21日,丹麦大 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开通了第 一个人工电话交换所。这是 我国使用电话的开端。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 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 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谭鑫培
任景丰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 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 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 史以来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 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 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清炖狮子头
水晶肘子
19世纪40年代起 西餐开始传入中国
西餐
西餐厅
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式快餐
四合院 传统建筑 (北方)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 中西合璧
现代中西合璧建筑 北京西站
中 式 家 具
西 式 家 具
一 夫 多 妻 制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服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装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

连衣裙也十分 受中国女孩的 受欢迎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 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有 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 过度。无论是服饰的花色选择、款式,还是面 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 的服饰。
辛亥革命终结了传 承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 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 分、辨等威”的做法被 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人 民一律平等,根据这一 原则,临时参议会讨论 了男女礼服制式,计3章 12条,规定男式分大礼 服与长礼服,为西装和 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 上衣下裙,有领。
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 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到 20世纪20年代,成为城镇妇女普通的服 装之一。这个时期正是中西服装交叉的 时代,旗袍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洁的特 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 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贴上散 式,即袖口窄小,领子仍保留高领土完 整。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 袍。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襟的 韵律,从而衬托出端庄、典雅、沉静、 含蓄的东方女性的芳姿。经济便利、美 观适体,镶珠施绣显雍容华贵。
谢谢欣赏
— — 第 三 小组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 拉吉”、“毛式服装”颇为流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苏联为模式, 苏联服装也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 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 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穿列宁装、 留短发,外观干练、飒爽英姿。除 外,仿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 克服”、“乌克兰”式衬衣、“布 拉吉”也多有流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0年代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 种自翻领白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 意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 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 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 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钮扣,又依据三民 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 还必须有3粒扣子等。
3.女子服饰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旗 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 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 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 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 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 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 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 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蒋介石的侍从官俱穿着中山装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 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 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 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 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上 海市市长吴铁成便经常是这么一副行头。
民国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止过,尤 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开叉高低、有袖无 袖、袖之长短等方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 就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 着西方服装变化的步伐。有人曾将上海妇女旗 袍从1925——1940年的长度变化,绘成一个曲 线图,今天看看,殊为有趣。旗袍,顾名思义, 当然是“旗人之袍”,也就是满清人所穿长袍; 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 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 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 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 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 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 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 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至于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穿阴丹 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 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 分子的标志性服装。我们现在在反映民国时期生活 的影视作品中,还常能看到。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 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 服装的形制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 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所以这是 “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长 袍 马 褂
长 袍 马 褂
西
服
问长袍题马思褂(考20?世纪上半叶流行)
从这些图片中发现男子的服饰的变
化特点。
鸦片战争后
(1西)装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 文化的激烈的对抗(辛2亥)革西命后装的传入与 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 争以后,而真正流西式行服开装来+中则式是服在装 民国成 立中以山后装,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 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 增加。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 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 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 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 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 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 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 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 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 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 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 响的服装时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组图欣赏
长袍马褂
西装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 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 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 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 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 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中山装
中山装。 资料图片中山装,在中 国几乎是尽人皆知,孙中山先生发 明并首先穿上了它。中山装的造型, 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强调腰、 肩、胸、颈部和线条的整体设计, 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平面自然连袖剪 裁。它在立领上加了一条反领,相 当于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就兼 容了西服上衣、衬衣和硬领的长处。 穿在身上,精神抖擞,英姿勃勃。
同时,中山装又实用方便,所以迅 速风靡全国。起初门襟上七粒纽扣, 孙中山把它改为五粒,象征五权宪 法。孙中山试穿后,认为这套服装 简朴庄重,胜过西服,大为赞赏。 后来人们把这套服装定型,称为中 山装。
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美观、实 用、方便,既可以用高级衣料制作, 也可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众欢 迎。在孙中山的倡导下,穿中山装 在全国蔚然成风。今天,中山装仍 然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之一, 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而且广大 群众也穿。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
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 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 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 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 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 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 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 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 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 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 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清末民初,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 选的服装。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是这 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在女士服饰方 面,高领服装逐渐流行,它是现代中式 旗袍的雏形。
晚清女装:中式,布料。缠足,反映 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
民国女装:西式,小皮夹,皮毛质, 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已受到西方文化 的影响,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从家庭走 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