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合集下载

扶阳论坛:思路与方法(李可)

扶阳论坛:思路与方法(李可)

思路与方法(李可)(2008年3月东莞首届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生命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现在由中国的中医来做这份答卷。

西医为什么失败?不是方法,而是思想,而是认识论。

他们的手段十分先进,是由现代尖端科学武装起来的,对局部疾病的认识,精确到分子水平,可以做器官移植。

但他们却忘记了活生生的人,忘记了一切疾病只是整体失调的局部表现。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正是这八个字,把西方医学引入了死胡同。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承认“中医学是区别于现代医学的,东方的系统的医学体系。

”这是一个重大信号,表明医学的出路,不在西方而在东方!表明我们西方的小弟弟,要向东方老人吸取中华文化的无穷智慧,脱出困境。

我们很乐于助他们一臂之力。

什么是古中医?和西方医学的分水岭何在?答案是认识上的差异。

古中医认识人与宇宙的立足点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整体观”。

世界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

人最早的生命是天地大气所生,并与天地大气在千变万化中和谐一致。

这是中华文化第一经典《易经》的观点,《易经》是母典,是论道之书,是后世人诸子百家一切发明创造的源头。

医学领域,先贤以易道论医,产生了《内经》,东汉张仲景集易医之大成,经过多次与大型瘟疫的斗争实践,产生了《伤寒杂病论》。

至此,奠定了古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与完备的临床实施要则。

在世界的东方,中华先贤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理论与临床完整结合的医中经典,较之现代西医早了一千六百年。

由于张仲景的不朽功绩,后世尊他为医圣。

我遵循这条古中医学的路子,实践探索52年。

深深体会:六经辨证的一整套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从重危急症到一切外感急性传染病,内伤杂病,以及现代罕见疾病谱中的奇难大症,都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因此,她又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

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扶阳学说是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的战略制胜武器(注:本文已被首届国际扶阳医学大会书籍收录)长期以来,中医被人们误解为只能调理身体却治不好大病,而急危重症的治疗更鲜有中医大夫的身影。

受此影响,就连相当一部分中医大夫也有同样的认识,为求疗效,他们常常还要求助于西药。

李可老先生称这些现象为中医的奇耻大辱!李可老先生已经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无数案例证实了中医在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具有独特的认识论方面的优势,并称古中医的一套理法方药体系,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我对李可老先生体会很深,心中将他当作我未曾谋面的老师。

我文化水平不高,正式学历是高小,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靠自学成才,因此行医之路坎坷。

为了能够打开局面,我坚持“疗效才是硬道理”的理念,行医之路就是从急危重症入手,取得了一些成功案例,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由于脑子里没有教条,我就敢于尝试使用经方和特效药物。

虽然取得成功,但我当时对病机和方药的认识还是不深,心里也无法泰然。

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成功案例不少,失败案例也有,因而困惑很多,尤其在同一种疾病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学习扶阳学说后,我豁然开朗,李可老先生的实践经验更使我坚定信心。

近些年的临床实践,我逐步体会到扶阳学说的作用是在战略上为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提供了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坚持阴阳辩证之大纲,大胆运用经方和扶阳药物,扶阳固本,救逆防脱,是我在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方面出奇制胜的法宝。

下面选取一些这方面近年来的案例与大家切磋。

1. 脱症案例王某某,男,64岁,北京市朝阳区人。

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病史,2009年7月某日(患者及家属记忆不清)突然出现呕吐、腹泻、乏力,急诊至朝阳医院,心率37-40次/分,心电图:房颤,情况危急,医院建议做射频消融术、安装起搏器,并告知家属即使如此,病人存活得几率也只有30%,并且手术的风险很大。

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李可: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九牧林医家导读:李老在第一届扶阳论坛上讲过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本气致病,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体九窍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气”是中国的宇宙观,也是中医的宇宙观。

这种思想至少起源于春秋时代,《易传》提出了“精气为物”的思想,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管子》管仲(约前725-前645)认为精是能够变化的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首次提出“元气”论,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成的本原物质。

宇宙是有形万物与无形之气的统一。

有形与无形,皆为气之本体状态。

气之凝聚而成形质的状态,气之弥散而成无形的状态。

刘禹锡讲“通天地,亙古今,无非一气。

”是对这种宇宙观的最精辟的概括。

《素问.天元纪大论》论述了宇宙中“元气”不断运动变化的规律,文中引《太始天元册》云:“太虚寥廓,肇基化元。

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

在这里寥寥数语,已勾画出天体演化和生命发展的一幅轮廓。

宇宙造化根于元气,五运循行,六气敷布,是天体运行的规律也是总统大地万物生长变化的共同规律。

其中自然也包括人体在内。

既然宇宙是“气”,人身一小宇宙,自然也是由气构成。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病即是“气”病。

世界上人的一切疾病都是人病,哪么,世界上的人的一切疾病也都是气病。

“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本气致病”即是说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人本身的阳气出了问题!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即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人的生命活动、生理病理变化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

元气及其运动变化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广义的元气即是先天父母之精气、后天饮食水谷之精气和大自然之清气混元一体之气。

因其相对有形结构而言应该属阳的方面,故谓之阳气。

恩格斯讲“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即是说整个宇宙、整个世界就是运动着的物质。

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

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

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个人整理希望能帮助大家)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扶阳论坛2011 年11 月北京对扶阳学派若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主讲:卢崇汉教授时间:2011 年11 月11 日地点:北京京民大厦一层礼堂中华中医药学会孙副会长:邀请刘力红博士来为我们主持会议,邀请卢崇汉老师进行特别演讲,大家现在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出场。

(掌声……)刘力红: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大会派我来做卢师的会议的主持人。

卢师,大家已经应该都非常非常熟悉了,我不详细的介绍,因为,可能有个别不是太熟悉的,那么我简单地给大家报告一下:刚才在开幕式的时候,那么孙主任介绍了这样一个扶阳学派这样的一个渊源,那么在下午我也会很详细地来谈这个问题。

那么,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它诞生在清末,由郑钦安,那么郑钦安这里就到了我们这个卢师的祖父(就是卢铸之)这里,然后由卢铸之……实际上卢师在三岁的时候开始就是在亲眼这样一个珍贵的法脉,所以卢师实际上是同时接受祖辈的教导和熏陶,还有父辈就是他大伯父的这样一个教导和熏陶,从三岁开始,那么就亲眼这样一个法脉,所以那么,这样他十九岁的时候,实际上他那个时候他已经是有“小火神”这样一个,因为钦安卢氏这样一个法脉,最后就在民间又被誉为:“火神派”。

大家很清楚,所以实际上卢师在十九岁的时候已经有了“小火神”这样一个名号,那么大家想想看,从十九岁这样一个医名到现在,也就说,对扶阳这一脉,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那么下午我会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今天为了节省时间,那么我不再多介绍了,卢师,下午我会详细地介绍卢师,那么大家现在以热烈的掌声来恭请卢师来给我们作报告。

(掌声……)卢崇汉:今天,我还是只能够讲四川成都话,我稍微讲慢一点,今天看到啊,这么多同行来参加这个会,心里面确实很高兴。

这让我想起我去年受日本中医学会的邀请,在日本的几个城市做几场学术讲座。

那么,来得听众绝大多数都与我的年龄差不多,还有很多比我年龄大,我当时很吃惊,七十岁以上的,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这在我们国内啊,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这是很少的。

李可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讲话

李可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讲话

李可在首屆扶陽論壇上的演講 2008/1/10治未病?!——兼論扶陽的運用問題昨天是冬至節,我的身體出現了一些特殊變化,所以沒有跟大家一塊兒,很對不起!關於這次治未病的問題,大家談得很多。

總的來講,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對待生命與疾病的戰略觀點,因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產生,首先是人體本氣致病。

而無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醫對待疾病的戰略手段!內經預防為主的思想在世界醫學文獻上最早出現,是獨一無二的,這個光輝思想,現在和將來永遠要指導人類的生命活動。

西方醫學界在本世紀初提出了威脅人類健康的十大醫學難題,他們經過100年的奮鬥,沒有成功,基本失敗了。

十大醫學難題大致有這麼幾個大類:心臟器質性病變,癌症,腦血管病(包括高血壓一系列症狀),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腎衰,運動神經元疾病, 愛滋病!面對這十大醫學難題,有些西醫對我說:『你們空談什麼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個擋箭牌,我們束手無策的疾病,你們也沒有什麼高招。

』當然這都是一些屬朋友的。

我就對他們說,我說:『同志你們錯了,因為你們不懂中醫三千年的歷史,現在所說的十大醫學難題,並不是現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張仲景的時代、孫思邈的時代,對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脅人類健康的難題,已經做了比較好的解決,這個距今 2000 年左右。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醫的傳承發生了斷層。

寶貴的醫學遺產沒有能夠繼承下來,特別是近百年來,中醫處在四面圍剿的困境中,為了尋找出路,最早選擇了中西會通,拿我們民族的東西、拿東方的東西向西方靠攏!然後進一步搞科學化、現代化,最後結果只能是自我毀滅。

這些情況大家可以說是有目共睹。

這就不必細說了。

那麼中醫復興的路在什麼地方?我說不是現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東方,中醫的生命的靈魂是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走易經與內經結合(而絕對不是中西醫結合)。

是傷寒雜病論,醫聖張仲景創立六經辨證一整套的理法方藥,統病於六經之內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我在基層第一線從事中醫工作52年,我在青年時代,通過讀左積雲《傷寒論類方會參》,從中得以見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鄭欽安的一些觀點,以及一些思路精華,血液元陽為生命之本的觀點,以後讀民國初期,實驗系統古中醫學派創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領悟,凡是病都是人體本氣致病的原理。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作者:医者佛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

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

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

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

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

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

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

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

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

并非为了逞强作势。

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扶阳论坛发言稿范文

扶阳论坛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扶阳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医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在此,我谨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论坛的举办方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医扶阳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扶阳理论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调养阳气,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阳气不足、阴气过盛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深入研究扶阳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扶阳理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一、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扶阳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阳气充足,则身体健康;阳气不足,则百病丛生。

因此,扶阳就是通过调养阳气,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扶阳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诊断疾病:扶阳理论强调“观其脉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判断阴阳盛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扶阳理论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阴阳盛衰,运用扶阳之法,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预防疾病:扶阳理论强调“未病先防”,通过调养阳气,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扶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扶阳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扶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例如,在扶阳理论的指导下,许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有效治疗。

四、加强扶阳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扶阳理论,我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扶阳理论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2. 加强扶阳理论的教育培训,提高中医师对扶阳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加强扶阳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医扶阳理论。

4. 加强扶阳理论的宣传普及,提高人民群众对扶阳理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演讲题目: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

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可老中医在首届扶阳论坛上的演讲演讲题目:治未病?!——兼论扶阳的运用问题昨天是冬至节,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化,所以没有跟大家一块儿,很对不起!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

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中气为后天之本,中气为生命支柱,12经(也就是五脏六腑)的经气好像轮子,中气的升降带动了12经气的旋转,于是生命运动不停,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是为无病,一旦中气受伤,升降乖乱,就是病。

彭子的理论源自于河图五行理论,到他逝世前发展为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他在伤寒理论编进一步指出五行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带动中气升降源源不断的供应五脏,以生命的活力,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效,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

先天阳气是属火,命门之火叫阳根,阳根一拔,生命之无延,这两位前辈一个重视先天,一个重视后天,如果把两者融合结合起来,将使古中医学更能够为完备。

他更明确指出,中医的医易结合,伤寒论的全部奥秘,一个河图尽之矣,一个河图的道理包括了中医所有的道理。

他是一个整体。

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中医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这个贡献很大。

在当时取缔中医消灭中医的潮流当中,把古代中医的精华保留下来!(11’)我学医的经历就是受两位前辈的启发引导,然后走上了中医的路子,在52年的实践当中,逐渐的破疑解惑,经过彻底的洗脑,脱胎换骨,逐渐有所领悟,最后运用伤寒论和古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十大医学难题中几个门类大约11种病,进行了攻关。

我现在简要的跟大家报告一下,供大家参考,也是抛砖引玉。

希望能够把各位的经验贡献出来,共同复兴中医。

第一个大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包括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这个疾病有500-700万人。

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脏病威胁已经非常严重。

且有低龄化趋势,有些十多岁的小孩有得心脏病,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这些病在我一生当中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经过治疗后这些病人基本救活,基本恢复健康!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中医基本取得完全的成功!现在把这四种心脏病的治法叙述如下: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无力鼓邪外出,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成为半死半生的格局!(根据内经的理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犯人,病体阳虚,如果阳气不虚,不会受侵犯,即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的来讲: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世多真寒证,又多假热证,辨之稍有差异,生死攸关。

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统摄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这个阳气: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

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

所以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

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

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我记得读傅青主时,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

所以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是治病的要点。

(20’)再下来讲胃气,一般叫中气,先天肾气和后天中气的关系: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

内经:五脏皆禀气于胃。

所以引申出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

所以易经对后天脾胃:大哉坤元,万物资生。

所以一个先天,太阳是万物的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所以后世治法补中土以溉四旁,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

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彭子益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从以上个点,归结为:脾肾为人身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以上这几点我们要铭心刻骨,时时牢记,切切不可忘记,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本来中医治病就是以本气为主,以人为本。

不管任何病,本气强的,受邪从阳化热化实,本气虚的,从阴化寒化虚。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虽然是养生的大道,但治病的时候我们是始终遵循的一个道理。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是从太阳之表而来,都是外感。

还有一句话:这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他们都具有这种观点:病的来路就是病的去路,病从太阳来,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透发出去就好了。

不要见病治病,不要见到现阶段的东西,花费了很大力气,不知道来龙去脉,抬手动脚就错了。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

我们应当怎么办?下面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经治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出自《阴阳应象大论》,讲得非常明显,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这是内经的结论。

这就是病的来路。

所以无怪乎,现代医学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西医同道没有把问题解决下来,这是可以同情的!(30’)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层次,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藏。

而且由于反复受邪,外邪一层层堆积起来,每次病外邪去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再次病右取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每次这样,如果我们治疗错误,就帮了病的忙,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这是治未病的观点。

疾病最初进入人体轻浅表层,就是伤寒论太阳经,所以太阳经条纹最多,误治最多,救误方法最多,所以我们知道了来路,也就知道了疾病的去路,治疗就是让他从哪来,到哪去!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在临床的应用。

你知道来龙去脉,就不要见病治病。

就是说不管前因后果,不管人体体质强弱,反正我是治病,结果就要治标害本。

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就是汗法,解表法,在八法为首,汗法不仅仅是出汗,而是开玄府,通利九窍,托邪外出!这样就有个问题,既然诸症当先解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治则。

那么解表是不是应该用麻黄汤?这又是一个治未病的问题!因为用麻黄汤治外感,恰恰犯了见病治病的毛病,因为你不顾人的本气,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等等。

所有的外感病全都夹有内伤。

所以单纯解表,麻黄汤之类的方法不能用。

外感内伤同时发病,就是伤寒论太阳少阴同病。

大家都清楚,应该采取固本气,开表闭,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很虚的话可以加点人参。

这里说明一点,我用方子,凡是用古方就必须用古代剂量。

原则上折算方法,就是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5.625克。

如果少于此量,就不能治大病!关于古方,特别是伤寒论的剂量问题,过去大家都讲,好多古人认为仲景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我在一生当中,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秘密。

我在60年代初期从甘肃回到山西,曾经治过7例心衰。

心衰毫无疑问是少阴病主方四逆汤,但是用四逆汤这些人都没有救过来。

以后我就想伤寒论四逆汤原方是,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一枚,生附子毒性超过制附子5倍以上,一枚大约大者30g,小者15-20g,一两照3倍来计算,四逆汤用制附子,起码3-5两左右,就是古代剂量!但是从明朝李时珍开始,对古方作过一番研究,认为古今度量衡变化不太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办,他最后来了个折中,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也就是古方伤寒论只用到原方量的四分之一,这样就等于把伤寒论阉割了。

(40’)我怎么样能发现呢,有一次,一个老太太,病得很厉害,她儿子和我是朋友。

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他就抬回家准备后事,然后就找我去看,我一看四肢冰冷,脉搏非常微弱,血压测不到。

当时开了方子,用了一两半的附子,开了三剂药!我说回去以后给他煮上吃,看情况,如果四肢冰冷全身冰冷,吃了药后温度回来,就可能就回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