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doc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起源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中医学就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

在此之前,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形成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渐演化为中医学的雏形。

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医学古代医学是中医学的最初阶段,包括了《黄帝内经》、《难经》等重要古籍的成型和流传。

这些古籍中记录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2. 唐宋医学唐宋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和医药著作。

著名的《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相继问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3. 明清医学明清时期,中医学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一些重要的医学著作如《金匮要略》、《外科正宗》等问世,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同时,中医学开始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格局。

4. 近现代医学进入近现代阶段后,中医学在与西方现代医学的对话和碰撞中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建立了现代中医学教育体系,推动中医学的科研与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医学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总结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医疗文化的发展演变,也体现了中医学的科学性与丰富性。

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以人为本,讲究整体观念与平衡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的综合性思维相契合,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学面临着保护传统与推进创新的双重挑战。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促进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仍然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信在未来的努力下,中医学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发展简史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健康问题的重视,中医学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医学体系,正向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到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全面而详细的探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

一、古代中医学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医学就已经开始形成。

当时,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了一些能够缓解人们疾病的方法,这就是中医学的雏形。

《黄帝内经》便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中介绍了舒筋活络、排毒养颜、食疗等多种疗法。

二、中医学的发展1. 理论初步形成阶段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出现了统一的政治环境。

这个时期的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黄帝内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代表,医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中医学有了很多初步成果和理论知识。

2. 医教形成阶段隋唐时期,医学专业被学成人员所掌握,医籍制度逐渐形成,完善了中医学的教育体系。

此时中医的主要医学家有李白、张仲景等,中国医学的著名书籍《伤寒杂病论》也在此时期首次问世。

3. 多学科发展阶段元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的一个全面发展时期,除了深化医学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到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气功学等多个医学学科。

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成果较为丰硕,许多经典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针灸大成》等。

4. 现代医学体系形成阶段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学也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此时中国成立了中医院,并且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教育体系,还创立了新的中医范畴,如中医康复、中医针灸等。

三、中医学的现状目前,中医学已成为世界流行的医学体系之一。

许多国家也开始重视中医学,并在其国家医学体系中逐渐引入或发展中医学这一学科。

随着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中医学的应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而是涉及到了减肥、保健,甚至是家居建筑、餐饮制度等各个领域。

总之,中医学是一个深厚的医学体系,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古代医学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医学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医学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医学对于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医学体系中,中医学作为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古代医学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带您了解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医学学科。

1. 起源中医学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民间医学实践,其思想和理论主要依据了古代观察和经验,并通过漫长的实践总结而得出。

最早的医学资料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记录了一部分医学知识和治病方法。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 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两种对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力量,而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种相互制约的元素,这些理论思想构建了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观念。

此外,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特定的脉络系统,通过调节气血流通来实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3. 诊断方法中医学在诊断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

中医师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进行疾病诊断。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闻指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问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指通过脉搏和胸腹的触诊等来判断患者的状况。

这些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提供对疾病的准确判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4. 治疗方法中医学注重治疗的整体性和个体化,强调平衡身体的阴阳和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

中医师通过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草药的使用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中草药以其天然、温和的特点,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5. 发展从古代至今,中医学始终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古代医学家们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和传承,形成了大量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这些著作成为后世医学家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依据。

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学也开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兴学科。

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中医学概述

中医学概述

中医学概述摘要:一、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起源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2.脏腑学说3.经络学说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1.望诊2.闻诊3.问诊4.切诊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1.中药疗法2.针灸疗法3.推拿按摩疗法4.养生保健疗法五、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应用六、中医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中医学概述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旨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人体健康。

一、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起源中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先民们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摸索出一套以草药、推拿等为主的医疗方法。

夏商周时期,巫医盛行,宗教与医学相互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医学逐渐独立,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华佗等。

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医学著作。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哲学观念,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对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脏腑学说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分布、功能和作用。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有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

闻诊是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了解病邪性质。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收集病情信息。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脏腑气血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和养生保健疗法等。

中药疗法是运用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穴位,调节脏腑功能。

推拿按摩疗法是通过手法技巧,调整人体筋骨,改善气血循环。

养生保健疗法则是通过饮食、运动、调息等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五、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也在逐渐融合新的科学技术,如中药提取技术、针灸麻醉技术等。

中医起源详细介绍

中医起源详细介绍

中医起源详细介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的起源,以及它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理念。

一、远古时代的医学实践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通过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试验和总结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这些早期的医学实践奠定了中医的基础。

人们观察到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认为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出现,通过使用草药和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殷商时代。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该书集结了当时医学实践和理论的精华,阐述了中医的核心概念和治疗原则。

此后,中医在三国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和隋唐时期的《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三、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中医强调“阴阳”和“五行”理论,即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力量组成的。

同时,中医还强调“气血”、“精神”以及“经络”等概念,认为它们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食疗、气功以及养生等。

草药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式,通过使用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草药来恢复和平衡机体的功能。

针灸则是利用针刺穴位的方法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注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起居习惯来维护身体健康,并倡导适当的气功和养生活动来增强体质。

五、中医的现代应用尽管中医学源远流长,但在现代的医学体系中,中医学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尤其在慢性病、心身疾病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此外,中医药也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药物资源,许多传统中草药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发现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关于中医的介绍

关于中医的介绍

关于中医的介绍中医,即传统中医学,是源自中国的一种医疗体系。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以整体观念和平衡理念为基础,强调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调整和增强人体的自然治愈能力。

一、起源与发展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据传,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

历代中医学家的观察和总结积累形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包括了关于人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不断发展壮大。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著名的中医学家留下了他们的贡献。

例如,《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是两部非常著名的中医经典著作,对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理论体系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有很大的区别。

中医理论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气血理论为核心。

阴阳学说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力量。

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对人体的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五脏、五体液等相联系。

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的重要物质。

气是指人体的活动能量,血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

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三、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体形态等来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问诊是指医生与患者进行详细的对话,通过患者的自述症状和体现,进一步了解疾病的情况。

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的发展趋势。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音等声音,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特点。

四、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是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炮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配方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而定,以达到调理和平衡人体的作用。

中医的简介详解

中医的简介详解

中医的简介详解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医学体系,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和智慧积淀。

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为世界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是中国古代民众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

按照传统说法,中医的奠基人是黄帝,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统治者。

黄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自然、人体和疾病等多方面的经验总结,形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医日臻完善,成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二、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五行学说则将宇宙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一套络脉系统,负责输送气血和调节人体的功能活动。

脏腑学说则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脏腑,每个脏腑都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规律。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变部位。

闻诊则是通过听取患者自述的病情及其它相关症状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问诊是中医医生与患者的对话过程,通过问询患者的病情及其它相关情况来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发展规律。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属性和肢体脏腑的功能。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和调摄阴阳。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以及病机等,结合中医的理论体系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调摄阴阳是要求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生活方式等,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中药汤剂疗法等。

其中,中药汤剂疗法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中药的配伍和煎煮等制剂过程,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发展简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发展。

其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和药物应用等方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医学智慧。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到传承创新等方面,简要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疾病的防治经验,形成了中医学最初的雏形。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的论述。

此后,中医学逐渐发展壮大,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中医学的发展1. 官方推崇与学术争鸣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学逐渐受到官方的推崇和重视。

在唐朝时期,中医学被纳入官方的考试科目,并成为了一门更加系统和完善的学问。

然而,在宋朝时期,因为对理论的解释和实践的争议,中医学也面临了一些学术的困扰。

2. 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宋朝以后,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并通过不断的实践验证和临床总结不断完善。

明代的李时中和清朝的吴昆等人,对中医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系统整理了前人的医书,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外来文化与中医学的融合明清时期,中国逐渐开放对外交流,西方传入的医学思想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西医学的融合和交流,为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现代,中医学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得到了认可和应用,成为世界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学的传承创新中医学的传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地传承创新,才能使其在现代社会得以发展和应用。

1. 传统经典在现代的应用中医学的传统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这些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指导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 现代科技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学也不断引入新颖的技术手段,如中医影像学、中医遗传学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中医学的研究和诊疗带来更多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

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

它的发生与发展,除取决于实践参验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至为密切。

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与解释依据的独特性,也蕴蓄了她的特色,逐渐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如藏象、经络、针灸、气功等理论和医疗技术,并不断比益增附,直到现在还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学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中医学在历史上为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亦越来越受到重视。

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医疗活动就随之而产生。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采取的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引发出多种形式的医疗活动。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写道:砭石从东方来,毒药从西方来,灸焫从北方来,九针从南方来,导引按蹻从中央出。

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医疗方法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经验汇集。

中华民族所聚集生长的地理空间跨度广大,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亦有不同的文化类型。

古代除以农业社会文化为主外,尚有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猎文化、河海渔业文化等。

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不同的医疗技术,运用不同的药物资源,导致中医学的民族和地区差异性,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这是中医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样化理论学说的原因。

就其学术层面而言,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科学技术乃至经济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

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也是铸就传统医学丰富多彩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远在百万年前已有人类生存,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须同疾病和伤痛进行斗争,从而产生了医疗救助实践。

火的使用,使人类得以熟食,驱寒保暖,同时有一定的防湿作用,也使灸治以及其他借助温热作用的治疗得以施行。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们就用砭石作为治疗工具。

现存古书《山海经》中有“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的记载,箴石就是砭石。

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中国第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砭石,之后又在各地出土了多枚砭石以及用于医疗的骨针、竹针,以及铜器和铁器时代的铜针、铁针、金针、银针,说明针灸技术发展到现在使用钢针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补·三皇本纪》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

说明药物的发现,是与原始人的植物采集及其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酿酒就开始了,龙山文化时期已有专门的酒器,在殷商文化中则发现更多的酒器。

酒的一大用途就是用以治病。

《汉书》以酒为“百药之长”。

上述事实都表明,中医源自于先民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生产、生活的需要决定和孕育了中医学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著名医家,出现了许多名著和重要学派。

3 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10多种疾病的记载。

周代,医学已经分科,《周礼·天官》把医学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四科;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客观的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王室已建立了一整套医务人员分级和医事考核制度,《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药工)二人,史二人,徒二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春秋战国时代,涌现许多著名医家,如医和、医缓、长桑君、扁鹊、文挚等。

《内经》等经典著作面世,是中医学理论的第一次总结。

秦汉时代,已经使用木制涂漆的人体模型展示人体经络,这是世界最早的医学模型。

临床医学方面,东汉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一书中,专门论述了外感热病以及其他多种杂病的辨证施治方法,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科学也具有较高水平。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已经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酒服“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其中的胃肠吻合术是华佗所擅长的。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初的名医淳于意(又称仓公)曾创造性地将所诊患者的姓名、里籍、职业、病状、诊断及方药一一记载,谓之“诊籍”,是现知最早的临床病案,其中包括治疗失败的记录和死亡病例。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脉诊取得了突出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在前代著作《内经》、《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使之规范化,并归纳了二十四种脉象,提出脉、证、治并重的理论。

这一时期医学各科和专科化已渐趋成熟。

针灸专著有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炼丹和方书的代表著作有西晋葛洪的《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制药方面有南北朝(一说唐代)雷的《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南北朝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病因病理专著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儿科专著有隋唐之间的《颅囟经》,唐代苏敬等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代还有孟诜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蔺道人的伤科专著《理伤续断秘方》、昝殷的产科专著《经效产宝》等。

此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综合性医书。

从晋代开始,已经出现由国家主管的医学教育,南北朝的刘宋时代曾有政府设立的医科学校。

隋代正式设立太医署,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医学教育机构。

宋金元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医学和医学教育的重视,宋政府创设校正医书局,集中了当时的一批著名医家,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收集、整理、考证、校勘,出版了一批重要医籍,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宋代除有皇家的御药院外,还设立官办药局太医局卖药所与和剂局等,推广以成药为主的“局方”。

宋代由太医局负责医学教育,各府、州、县设立相应的医科学校;太医局初设九科,后扩为十三科。

在针灸教学法方面也有了重大改革,北宋时王惟一于天圣四年(1026)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年又主持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在针灸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

唐朝曾把一些寺庙辟作疠人坊,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这相当于现代的传染病院。

宋代已经有各种类型的医院、疗养院,有专供宫廷中患者疗养的保寿粹和馆,供四方宾旅患者疗养的养济院,收容治疗贫困患者的安济坊等。

元代还有称为回回药物院的阿拉伯式医院。

明代中叶的隆庆二年(1568)之前,北京已经有医学家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该会由新安医学家徐春圃创立,有明确的会款、会规,除开展学术交流外还曾组织编撰百卷的《古今医统大全》。

中医学最早的学术期刊《吴医汇讲》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创刊,由江苏温病学家唐大烈主编。

该刊发行近10年,每年一卷,有理论、专题、验方、考据、书评等栏目。

这些学术团体和期刊的出现促进了中医的学术交流,表明中医这门学科在古代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

在中医学的创新和继承中,学派蜂起,竞相争鸣,贯穿于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先秦时期,中医学按主旨和发生曾有“三世医学”,即先后有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黄帝针经》、《神农本草》和《素女脉诀》三个派别。

汉代,针灸和切脉合而为一家称为医经学派,重用药物和方剂者发展为经方学派。

《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

医经学派后来仅存《内经》一书,后世围绕此书的诠释发挥形成重视理论的一派。

经方学派旨在对经验方的整理和运用,在魏晋隋唐乃至宋代以后,各朝代都有大量的方书传世。

对《伤寒论》的研究,自宋代起涌现出一大批致力于伤寒学术研究的医学家,他们传承发挥而成为伤寒学派。

金元时代的一些医学家们,敢于突破经典的定论围绕个人的专长阐发理论,并自立门户,其中著名的有“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创主火论,张子和重攻邪,李东垣重补脾,朱丹溪倡滋阴。

金元四大家等因地域和师承又可分为两大派。

刘河间及其继承者张从正、朱丹溪等人,因刘河间系河北河间人,故其学派后世称为河间学派。

李东垣师从河北易水人张元素,又有张元素门人王好古、李东垣弟子罗天益等人,皆重视脏腑用药和补益脾胃,这一派人因其发源地而被称为易水学派。

明至清代,温病的研究达到了成熟阶段,其中一批影响较大的医学家,如著《温热论》的叶天士、著《温病条辨》的吴鞠通、著《温热经纬》的王士雄等,被称为温病学派。

从明代开始,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传统医学和传入的西方医学,在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中,产生了中西医汇通学派,涌现出一批著名医学家,如唐容川、恽铁樵、张锡纯、张山雷等人。

他们主张“中西医汇通”和“衷中参西”等,该派兴学校,创办医学刊物,传播中西医学思想,曾领风骚数十年,并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

历史上各中医学派,总是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各学派此伏彼起,连绵不断,各派中又有不同的支派。

例如对于《伤寒论》原创问题的研究方面,有错简重订派和维护旧论派;河间学派在新安江流域又演为新安学派;易水学派中有由“温补四家”的薛己、赵养葵、李中梓、张景岳等人组成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中又有吴又可、戴天章、余师愚等人的瘟疫派,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热派和薛雪、王孟英的湿热派等。

各学派间经常争鸣,如伤寒与温病学说之争,河间与易水学派之争,丹溪之学与“局方”之争等,促进了学术的进展、学派发展,由学派发展为新学科,新学科奠定以后又不断勃发出新的学派。

如此学派和学科的相互演进,形成了中医学体系继往开来的发展过程。

对象及特点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

中医学以维护人体健康长寿、预防疾病、调节心身为研究对象。

医者即是“治病之工”,“上工治未病”,同时还要指导调养心性,宝命全形。

正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由此目标而确立的医学行为即是“医乃仁术”。

中国历代医生非常重视医德修养,中医医德要求医生济世施术、恒德慎医和谦虚善学等,古代医家多以德艺双馨而立身。

从战国时扁鹊行医的“随俗为变”,汉代苏耽的橘井济民,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数千年来延绵承续,不断发扬光大,成为良好的医德传统。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体系。

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对人体、自然、心理等进行长期思索和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其内在特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和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在一起,这是与西医学的本质区别。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有机论人体观中医学的有机论人体观是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特点是着重事物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动态性和自发性等,研究事物内部和事物间的协调和协同,认为天地和人等自然界万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