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教程文件
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和应用中药的药理学、化学成分、药物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中药的独特性以及其传统药用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药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为主线,向读者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并探讨其在现代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其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密切相关。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和草药应用知识,形成了中医药学的雏形。
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对于草药的分类、功效以及用药原则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药学的传承与发展1. 中药材的研究与开发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中药材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对中草药的采集、鉴定、加工和炮制等过程的探索,中药学家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在现代,中药材的研究不仅依赖于传统的实地调查和实验观察,还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等,以揭示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中药学还涉及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中药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加工方法将中药材制成成剂或制剂,以便于患者使用和服用。
中药制剂的研究不仅关注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还注重减轻患者对苦味和其他不良反应的感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的研究正在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中药学的应用与临床研究中药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受到了现代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
一方面,中药的疗效在一些慢性疾病和综合征的治疗中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对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以及中药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
例如,在肿瘤的治疗中,中药可以辅助化疗和放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个体差异的重视,中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中药的药效机制, 揭示中药作用机理和靶点, 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提供科学依据。
药材质量控制
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 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临 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 显著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中药学的形成
秦汉时期中药学的形成
总结词
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现,中药学开 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课件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形成 • 中药学的发展 • 中药的应用 • 中药的未来展望
01
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中药起源
0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 某些植物和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 作用,这是中药的起源。
02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和 亲身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初步 的医疗经验,为中药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药在美容养颜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如美白祛斑、滋润保湿等,通过内服 或外用中药达到美容效果。
05
中药的未来展望
中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将逐渐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 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国际化
随着全球对中药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加,中药将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手段,成为了国内外越来越多人们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带您了解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一、中医药的起源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时期,早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使用植物作为药材,起初更多是通过口耳相传,普及于民间。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最早的经典,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医学理论和中药治疗方法,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和“针灸疗法”等,奠定了中医药理论基础。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儒家思想盛行,中医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经过了深刻的发展。
这个时期诞生的《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成为后来中医药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理论著作,全书共分八十一篇,主要描述了总结了中医药的临床经验,为后来的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经验。
《神农本草经》则是中药学做出重要贡献的经典之一,至今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研究、新药开发等方面仍有很好的应用。
二、中医药的发展在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和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医药从实践经验向理论更加深入。
朱震亨的《格致余论》和李时中的《医学入门》等书,都是中医药理论研究方向的重要贡献,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
同时,中医药也开始与现代医学产生融合,促进了其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医药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药的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领域限制,以及曾经被人们所忽视的临床治疗方案。
从人们的食品药品安全到疫苗接种的安全问题,中医中国的治疗方法都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时期,中医药跨越国界,不仅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欧洲和美洲国家等地,促进了中医药在国际现代医学领域的交流和发展。
中医药学概述

证:(证候)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同病异治:
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 初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汤;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毛泽东主席接见著名中医学家 施今墨先生,共商中医发展大计。
周恩来总理接见著名中医学家 孔伯华先生。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合毛 眼泽 科东 专主 家席 唐接 由见 之中 等西 。医 结
中医理论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气血精津
病因病机
诊法辨证 预防、治则、康复
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石甘汤;而后期则
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肺为主——沙 参麦冬汤。
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 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疏风 祛湿等治法。 如:风热早期,症见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应用辛凉解表 法治疗(银翘散);中期,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 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 身热已退,舌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 去大半,肺阴肺气受伤,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以促 进恢复(青蒿鳖甲散)。
中医理论“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共18卷162篇。
对人体结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 生等作了系统阐述,确立了中医药学的理论 原则,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基础,也是中 医药学的理论渊源。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从起源、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和全球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与基本理论1. 古代起源中医药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的医药文献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脉络学说等。
2. 基本理论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经络脉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行,阐述了宇宙与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气血理论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运行;经络脉络学说强调经络脉络是联系全身各部位的通道。
二、发展历程1. 古代发展古代中医药学主要发展于唐、宋、明三代。
唐代的孙思邈和《备急千金要方》对中药的收集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代的《医学入门正宗》对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明代的李时中和《本草纲目》开创了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研究。
2. 现代发展现代中医药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迅猛发展。
建立了科学的中医药学体系和规范的中医药学教育体系。
1985年,中医药学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本科学科。
此后,中医药学的临床应用和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赢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赞誉。
三、全球影响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和疗效吸引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患者。
许多国家已将中医药学纳入到其国家卫生体系中,并致力于推广和应用中医药学。
此外,中医药学在非药物治疗、养生保健和中西医结合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通过加强全球合作与交流,中医药学有望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起源详细介绍

中医起源详细介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起源于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的起源,以及它的发展历程和核心理念。
一、远古时代的医学实践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开始通过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试验和总结的方式来治疗疾病。
这些早期的医学实践奠定了中医的基础。
人们观察到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认为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出现,通过使用草药和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殷商时代。
《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该书集结了当时医学实践和理论的精华,阐述了中医的核心概念和治疗原则。
此后,中医在三国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和隋唐时期的《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三、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中医强调“阴阳”和“五行”理论,即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力量组成的。
同时,中医还强调“气血”、“精神”以及“经络”等概念,认为它们的平衡与调节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四、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食疗、气功以及养生等。
草药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式,通过使用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草药来恢复和平衡机体的功能。
针灸则是利用针刺穴位的方法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注重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起居习惯来维护身体健康,并倡导适当的气功和养生活动来增强体质。
五、中医的现代应用尽管中医学源远流长,但在现代的医学体系中,中医学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尤其在慢性病、心身疾病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此外,中医药也成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药物资源,许多传统中草药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发现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最新第一章--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草、一目”
•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公元659年由唐代 苏敬等20余人编撰的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 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 839年。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本草纲目》—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27 年编写而成,共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新增374种。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 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章--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啊牡丹 众香国里最壮观 有人说你娇媚 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 有人说你富贵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啊牡丹啊牡丹 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
“二经二方”
•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至汉代作品,系统阐述 了当时人们对人体(动物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 及防病治病的经验。
• 1904年,西方兽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为与 “西兽医”、 “西药”区分,有了“中兽 医”、 “兽医中药”之称。
• 新中国成立后,兽医!!
21
• 《神农本草经》—秦汉时代作品,共载365种药, 对药物的四气五味、毒性、用药规律等有了系统 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和兽医中药学的理论 基础。
• 《肘后备急方》—晋代至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现 存最早关于的中兽医药的记载。
• 《疗马方》—隋唐时期作品,是有关兽医方药的 专著,但原书已失,内容无从考证。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医药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药学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材料治疗疾病。
最早的中药使用记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中。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对中药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神农本草经》则记载了大量的中药药材和对应的治疗方法,奠定了中药学研究的基础。
在中药学的早期发展中,医学家们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积累各种药材的使用经验,并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药材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信息。
他们从采集、储存、加工、配伍等各个方面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中药学理论体系。
到了秦汉时期,中药学开始与其他科学领域相互交融。
许多重要的药物研究成果在这个时期被记录下来,如《千金方》、《难经》和《本草纲目》等。
这些医学著作的出现使中药学理论得到了更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并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在明清时期,一大批中药学家通过对中药草本的深入研究,确定了很多药材的形态特征、药理作用、药效、适应症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今后中药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药学在现代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在20世纪,中药学经历了一系列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进程。
许多现代化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中药学中,如化学分析、药理实验、毒理实验等,这些方法使中药学得以更好地探索中药草本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
中药学的发展对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中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在中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草本所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许多中药药材还被研究出拥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效。
此外,中药学的发展也为现代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
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③阴阳互根互用;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
精化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
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13、什么是气?气的分类?气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精微物质)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功能②防御功能③固摄功能④温煦功能⑤气化功能。
14、什么是气机?基本形式是什么?答: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
15、如何理解气与血在生理方面的联系?答:气与血的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概括。
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包括: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16、什么是病因?答:病因: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简称为“邪”。
常见的病邪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外伤、药毒、先天因素、痰饮、瘀血、结石等。
17、六淫与六气的区别?答: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的异常变化)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8、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答:中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
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
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④痰蒙心窍;⑤心火亢盛;⑥心火下移小肠。
内容:①治病求本;②扶正祛邪;③调整阴阳;④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肝与胆病辨证:①肝气郁结;②肝火上炎;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19、什么是病机?中医基本病机是什么?答: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中医基本病机:从整体上来研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内有血液停滞。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内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
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阳辨证是概括证候类别的总纲。
25、什么是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答: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的方法,结合脏腑的病理反应来分析各种病证,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包括:心与小肠病辨证:①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②心血虚与心阴虚;③心脉痹阻;③肝阳上亢;④肝阴虚;⑤肝血虚;30、什么是治法?中医的常用治法是什么?⑥肝胆湿热;⑦肝风内动;⑧寒滞肝脉。
答: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确立的具体治疗脾与胃病辨证:①脾胃气虚;②中气下陷;方法。
③脾不统血;④脾阳虚;⑤寒湿困脾;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⑥湿热蕴脾;⑦食滯胃脘;⑧胃热炽盛;⑨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胃阴虚。
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肺与大肠病辨证:①肺气虚;②肺阴虚;③常用治法:①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运用风寒袭肺;④风热犯肺;⑤燥邪犯肺;发汗解表药。
⑥痰湿阻肺;⑦寒饮客肺;⑧大肠湿热;⑨②吐法,又称为涌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
风水相搏。
③下法,又称为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肾与膀胱病辨证:①肾阴虚;②肾阳虚;③药。
肾精不足;④肾虚水泛;⑤膀胱湿热。
④和法,又称为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脏腑兼病辨证:①心肾不交;②心脾两虚;和解作用的药。
③心肝血虚;④脾肺气虚;⑤肺肾气虚;⑤温法,又称为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⑥肺肾阴虚;⑦肝火犯肺;⑧肝胃不和;⑨药。
肝郁脾虚;⑩脾肾阳虚。
⑥清法,又称为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26、心脾两虚证的辨证依据是什么?药。
答:心脾两虚证的辨证依据是指心血不足⑦消法,又和脾虚气弱两组表现组成。
心血不足则心称为消散法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气虚弱或消导法,则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是运用具有萎黄,脾心虚则气不摄血可见皮下出血、消导、消散、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淡嫩、软坚、化积、脉细弱。
行气、27、何谓“治未病”?其内容包括那些内化痰等作用容?的药。
答:“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⑧补法,又称为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作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用的药。
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31、试述中药性能的概念与内容?未病先防即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答: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害两个方面的工作。
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概括。
期治疗,防止疾病向纵深方向发展和转变。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28、何谓三因制宜?说出其含义?毒性等。
答: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是指治32、四气五味的概念?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答: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寒、热、温、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不同情况,制定相适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宜的治疗方法。
概括。
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五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