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大学生阅读计划范文

大学生阅读计划范文一、阅读目标1、拓展知识面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科学、艺术等,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
2、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
3、培养批判性思维阅读具有深度和挑战性的书籍,学会分析、评价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增强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欣赏经典文学和艺术作品,感受人类智慧和情感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阅读内容1、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哈姆雷特》等,领略世界文学的魅力,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和社会。
2、历史著作《史记》《全球通史》《资治通鉴》等,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智慧。
3、哲学书籍《理想国》《存在与时间》《中国哲学简史》等,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方式,培养深邃的思维。
4、科学普及读物《时间简史》《物种起源》《从一到无穷大》等,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5、艺术鉴赏类《艺术的故事》《美的历程》等,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阅读时间安排1、每天保证至少 1 小时的阅读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睡前时间等。
2、每周安排 1-2 个半天的整块时间,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
3、每月至少读完 2-3 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四、阅读方法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对于重要的经典著作,进行精读,仔细品味每一个细节和内涵;对于一般性的书籍,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快速获取主要信息。
2、做读书笔记记录书中的重要观点、精彩语句和自己的思考感悟,便于复习和总结。
3、参加读书讨论小组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读书心得,分享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拓宽思维视野。
4、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书评、论文和讲座,加深对书籍的理解。
五、评估与调整1、每月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包括阅读量、阅读效果和阅读方法的运用等。
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阅读计划,如增加或减少某些类型书籍的阅读量,改进阅读方法等。
读书方法大综合

读书方法大综合>说明:本文提供了十种读书方法:教材阅读法、精读法、著名学者阅读法、导读法、厚薄读书法、八面受敌法、循环读书法、四步读书法、出入读书法。
原文来自网络,本是为高中政治课教学而服务。
但其中方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本次转载做了部分技术性的修改,以适应更广泛的学习要求。
特此说明。
教材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教材内容的学习方法。
教科书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料。
学生阅读各类教材应坚持四个“结合“。
⑴粗读与精读的结合。
粗读,一般是指一种对教材只求“观其大意“的读书方式。
其特点是快速阅读。
通常的步骤是:浏览前言,通读目录,抓住重点,快速摘记,看结束语。
精读,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教材“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读书方式。
归纳要点,做读书笔记,立异标新。
要读好教材,必须处理好粗读和精读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读一本书或一课书时,粗读和精读要交替使用,重点内容要精读,一般内容可粗读,在几本书都要读时,对重要的书要精读,同时以读带动粗读,以粗读来补充丰富精读的内容。
⑵横读与纵读的结合。
要读好教材,必须做到横读与纵读的结合。
横读,就是着重发现和把握教材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横向的、左右的联系;纵读,就是着重发现和把握教材内容各个方面之间的纵向的、前后的联系。
横读和读,就是要求读者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有关知识,从而能灵活自如地加以运用。
⑶自读和群读的结合。
自读,即指一个人“埋头苦读“教材。
自读课本,据特级教师钱梦的概括,其步骤是: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价六步。
自读课本,一般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它对读者感知理解教材,训练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群读,指的是一种有若干人组成进行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
有的叫“群体外向法“。
其作用是:将个人自读课本后得到的体会、收获与他人互相交换,互相启发,能收到“翻番“之效。
群读时,可聘请教师作具体指导。
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一(经典类——语录体阅读方式):精读经典是养成思考能力的基础,大学生读书不仅是知识的接纳,还应当是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读书要有问题意识,去追问书中的意义(书本身的及对现实的启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为《论语》第一章,是随便言说,还是包含着儒家大义?(最后一章《尧曰》。
《荀子》开篇《劝学》、末篇《尧问》。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暗含儒家学以至圣的意义结构。
读书需要有宏观意识。
)具体就每句话而言,翻译绝对不是读书,只有追问经文的精神才是读书。
第一句经文需要解决:孔子所谓的“学”是什么?何谓“时”?“习”什么?为何而“说”?这几个核心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汇集《论语》论“学”语录及历代注解,然后可以明白孔子所谓的学与我们今天的背讲义、知识灌输有根本区别。
孔门以学道为的,《论语》以“学而”始以“尧曰”终,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学为圣人,志在救世,此乃儒家要义。
如【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学习不是以技巧为核心,孔门不传谋生技能,只关注人文精神建设。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5•1』卫灵公问陈於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1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1钱钟书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文化名人,也是一位学者。
他的著作涉及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并深入探索了人性、社会等主题。
钱钟书在读书方面非常有一套,他对于读书笔记的方法论更是令人钦佩。
下面是对钱钟书如何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钱钟书强调理性思考。
他认为,读书笔记不能只是简单地摘抄书中的内容,而是需要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批判。
钱钟书在读书时会将自己的思考写在笔记中,对书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开展思考和讨论。
他还会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和辨析,找出其中的优劣之处。
通过理性思考,钱钟书能够更好地吸收并理解书中的内容。
其次,钱钟书注重整理和总结。
在读书笔记中,他不仅仅会写下自己的思考,还会对书中的关键观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他会提炼出书中的核心思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同时,他会对书中的案例和论据进行归纳和分类,便于后续的回顾和查阅。
通过整理和总结,钱钟书能够更好地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体系。
此外,钱钟书重视跨学科的思考。
他常常在读书笔记中引用其他领域的知识或观点,来丰富和扩展书中的内容。
他认为,跨学科的思考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开阔思维的视野,提供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读书笔记中,他时常会引用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观点,并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补充。
通过跨学科的思考,钱钟书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模式。
此外,钱钟书强调实践和应用。
在读书笔记中,他不仅仅是对书中的理论进行整理和总结,还会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他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实践,只有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因此,钱钟书在读书笔记中会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中,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通过实践和应用,钱钟书能够更好地将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和体验。
最后,钱钟书强调持之以恒和多读多写。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摘录(精选多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摘录(精选多篇) 第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摘录读书的目的可以分为娱乐和提高自己。
这里针对的主要是提高自己的阅读,因此最关键的精神因素是读者的:主动性,也即主动阅读。
1、粗度,略读,读书的标题,副标题,书的索引,书的最后几页,书的致谢等,大致了解书的主题2、阅读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最要紧的是适应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阅读速度3、放置眼珠的停顿和回跳(方法就是用引导物,引导物流畅的在行间行走)4、阅读时尝试提出问题,你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列出4主要的问题:* 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作者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这个主题的* 作者在细部说了什么?如何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主要的论点* 在读了这本书大部分后思考:这本书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与读者自己有何关系?如果这本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讯,那么这些资讯于你是有意义的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资讯是重要的? 如果这本书不近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那么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者建议5、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4中的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追求的阅读者6、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措施:要去写下来----在书上做笔记。
做笔记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者重要力量的句子下划线*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条线*在空白处做星号* 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顺序做编号*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有过同样的论点或者相关的要点。
可以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者参照的意思* 在空白处做笔记---可以记下你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出来的答案,或者对复杂的论点进行简化过后的所得;或者全书所有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的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记下来* 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在此书的第一页的空白页写下你自己的思想,写下全书的大纲7、培养阅读的习惯。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1、阅读方法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计划

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计划
一、阅读目的
系统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前沿、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二、阅读范围
1. 专业核心期刊上的最新研究论文
2. 专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3. 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位论文
4. 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阅读时间
每周至少阅读3-5篇相关论文或书籍章节。
四、阅读方法
1. 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论文进行精读,其他文献泛读。
2. 读后做好读书笔记,归纳总结每个文献的核心观点和学术贡献。
3. 与导师及同学讨论交流阅读心得,互相提供补充或不同观点。
4. 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如何将文献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五、阅读效果评估
每月撰写一份阅读总结,反思阅读情况并调整后续阅读计划。
六、阅读资源获取
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等方式获取相关文献资源。
七、阅读计划执行情况跟踪表
(包括时间、文献题目、关键内容、心得等)
通过认真制定并执行阅读计划,期望能够系统地提高专业知识储备,开拓研究视野,为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读书笔记方法

读书笔记方法
读书笔记方法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九宫格笔记法。
在阅读一本书或重点章节时,把你认为重要的9个关键词填写在格子中,通过抄写句子或者片段、例子等,对每个关键词进行解释。
用这种方式来阅读,就能非常容易理解并总结一本书的核心重点。
2.思维导图笔记法。
思维导图以视觉化形式呈现,通过一层一层的分析,将混乱的关系一一理清,具有条理性的优点。
3.康奈尔笔记法。
康奈尔笔记把一张纸分成了四个区域,第一个是标题区横放在最上面,用来记录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三个区域分别是:现状区,写下目前的状况;问题区,罗列出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策略区是针对现状和问题,在书上找出应对策略。
4.RIA便签读书法。
通常由三张便签组成,第一张便签是用自己的话重述片段,第二张是结合自己的经历,第三种是"我可以这样做"。
5.摘要法。
摘要法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之一。
它要求读者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将其中的主要内容、观点、论据等进行提炼和概括,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记录下来。
摘要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读者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
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
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
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
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
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用。
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
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
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
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
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
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
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
而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
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
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
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
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
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
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
国内许多年长一点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
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
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
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
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
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
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
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4、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
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
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
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
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
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
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作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而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r.levenson。
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
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
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
做学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作伴的主题,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最后,怎样在经验证据上提炼新鲜概念。
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经验证据与现存理论的脱节点出发,与现存理论,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概念。
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论,因为同一流派中的论证,多只关乎次级问题,而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常常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掌握单一流派的理论已经不容易,要求同时与不同流派对话,可能是过分苛求。
但实际上,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
而且,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并把自己的认识和问题提高到最基本的层面上。
这方面中国的研究生其实具有比美国学生优越的条件。
作为处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研究生更能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交锋。
今天中国的研究生,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是"双重文化人"(见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和美国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样。
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论,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学术使用的重要资源。
最后是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与高层次的理论问题意识的探讨,来回反复连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学术,并为全人类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学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