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设计-杨艳

合集下载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提高体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2. 体育锻炼的原则3. 运动营养与健康4.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5. 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锻炼的原则,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

2. 教学难点: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体育锻炼的原则,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损伤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体育锻炼的心得,分享运动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思考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2. 基本概念: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

4. 运动营养与健康:讲解运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饮食来提高身体素质。

5.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分析运动损伤的案例,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6. 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讲解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锻炼计划,并关注运动营养与健康。

10.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对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了解彼此在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中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运动实践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2. 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3. 运动营养与健康4.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5. 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

2. 教学难点: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运动损伤案例,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营养与健康,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兴趣。

2. 基本理论知识讲解: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

4.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分析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5. 运动心理素质的培养:讨论运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运动心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兴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期中期末考试: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体育与健康理论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的运动损伤处理视频,直观地展示运动损伤的处理过程。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ppt课件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ppt课件

体育课部
完善人格、增进社会适应性
体育运动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
活动。 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外在的身体活动形 式,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观念、意识 形态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界定的标准上,体育运动具有 文化的各种特征,因此体育运动是一 种文化。
体育课部
完善人格、增进社会适应性
体育运动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运动心理学
杨 艳 体育课部
体育课部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会形成一个令人兴奋的、 充满挑战的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参与者的自 尊和动力都可以得到加强。 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却有着一 些共同点,即参与体育运动会有一些益处,这些 益处包括娱乐、学习新的运动技巧、提高现有的 运动技巧、变得更健康和强壮、体验运动和竞争 带来的兴奋以及享受团队气氛和结交新朋友等等。
体育课部
一、相关概念与有关研究
体育
运动
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度量
体育课部
体育
身体教育(狭义)
即以强身、医疗保健、娱乐休息为目的的 身体活动。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 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运动(广义) 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以 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来锻炼身体、促进 健康,增强体质。
扩展自己
生活经验; 诚实而平静的检讨自己的得失; 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准。
体育课部
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
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课部
二、体育运动与生理健康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有益于全身各个系统的健康。 表现在:

对于心脏: 减少身体休息时的心率; 减少规范化运动中的心率; 加速规范化运动后心率的恢复; 增加每次心搏所排出的血量; 增大心肌; 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 对于血管和血液 减轻高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减少血脂; 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 增加血容量; 促进肌肉中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一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室内活动教案

一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室内活动教案

一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室内活动教案第一章:体育与健康概述1.1 学习目标: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1.3 教学活动: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第二章:运动生理基础知识2.1 学习目标: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掌握运动生理基础知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讲解运动生理的基本原理。

2.3 教学活动: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第三章: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3.1 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提高运动效果。

3.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体育锻炼方法,讲解运动技巧。

3.3 教学活动:示范、练习、小组讨论。

第四章:室内活动与体育游戏4.1 学习目标:了解室内活动的种类,学会组织体育游戏。

4.2 教学内容:介绍适合室内进行的体育活动,讲解体育游戏的组织方法。

4.3 教学活动:示范、小组活动、游戏实践。

第五章: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5.2 教学内容:讲解健康饮食的原则,介绍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方法。

5.3 教学活动: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第六章:运动损伤与预防6.1 学习目标: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成因,学会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

6.2 教学内容: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和成因,介绍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

6.3 教学活动: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实践活动。

第七章:运动与心理健康7.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学会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

7.2 教学内容:讲解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介绍调整心理状态的技巧。

7.3 教学活动: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心理游戏。

第八章:体育竞赛与团队协作8.1 学习目标:了解体育竞赛的规则,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8.2 教学内容:讲解体育竞赛的基本规则,介绍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8.3 教学活动:讲解、小组讨论、竞赛实践、团队游戏。

第九章:体育欣赏与评价9.1 学习目标:培养体育欣赏能力,学会对体育比赛进行评价。

一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室内活动教案

一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室内活动教案

一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与室内活动教案第一章: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1.1 学习目标:了解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健康意识。

1.2 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学生们喜欢的运动和健康的意义。

讲解:教师讲解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小组讨论:学生们分组讨论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并分享自己的体验。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

第二章:运动的基本技能2.1 学习目标:学习运动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们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2.2 教学内容:运动基本技能的概念和重要性。

跑步、跳绳、投掷和接球等基本技能的练习方法。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运动的基本技能及其重要性。

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基本技能的概念和重要性,示范跑步、跳绳、投掷和接球等基本技能的练习方法。

练习: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并强调练习的重要性。

第三章:身体协调与灵活性3.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与灵活性。

让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身体协调与灵活性的运动。

3.2 教学内容:身体协调与灵活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舞蹈、瑜伽、太极等运动对提高身体协调与灵活性的帮助。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身体协调与灵活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讲解:教师讲解身体协调与灵活性的概念,示范舞蹈、瑜伽、太极等运动的基本动作。

练习:学生们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身体协调与灵活性的锻炼。

第四章:室内活动与游戏4.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室内活动与游戏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参与室内活动与游戏的兴趣和能力。

4.2 教学内容:室内活动与游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各种室内游戏和活动的介绍。

4.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室内活动与游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解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3. 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2. 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3. 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4.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5. 运动营养与饮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营养与饮食。

2. 教学难点: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营养与饮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营养与饮食。

2. 演示法:展示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3. 实践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营养与饮食。

3. 演示:展示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4. 实践: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损伤预防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3. 视频:体育锻炼方法与技巧、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的示范视频。

4. 实物:运动器材,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技巧。

2. 第3-4周: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3. 第5-6周:运动营养与饮食,运动锻炼的规律与原则。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3.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2.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 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4. 运动损伤及预防5. 运动营养与健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运动损伤及预防、运动营养与健康等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体育锻炼的体会、运动损伤的案例等进行讨论。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亲身体验体育锻炼的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运动损伤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4. 知识拓展:讲解运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营养。

5. 总结:强调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制定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尝试运用所学的运动生理学知识。

3. 关注自己的饮食营养,尝试调整饮食习惯。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3. 帮助学生掌握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内容1. 运动心理学基本概念2.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 团队合作与集体荣誉4. 运动心理调适方法5. 运动与自我认知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运动心理学基本概念、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团队合作与集体荣誉、运动心理调适方法、运动与自我认知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心理学案例,让学生了解运动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运动心理体验。

九、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运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案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3. 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的定义及其关系2. 体育锻炼的作用3. 运动生理学基本知识4.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5. 运动营养与健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体育锻炼的作用,运动生理学基本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营养与健康。

2. 教学难点:运动生理学基本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学基本知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运动损伤案例,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运动营养与健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 体育锻炼的作用:分析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4. 运动生理学基本知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生理机制。

5.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学生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的能力,学生运动营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

2.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身高增长迅速;(青春3)体重增幅加快(青春4)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全身发育迅速,逐渐成熟起来。由于骨骼和肌肉发育较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青春期男孩身高平均每年可增长7-9厘米;女孩身高可增长5-7厘米。从身高、体重等发育曲线上可以看到各项指标随着年龄上升而逐渐增高。但是男女呈不同发育状况。男孩从18岁起其身高、体重、肩宽的绝对值超过女孩,其他形态指标也有不同的差异。最后形成男性身体高大,体格粗壮,肌肉发达,肩宽盆窄;女性则身材矮小,肩窄盆宽,身体丰满。
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教案
王余家洁学校杨艳
授课时间
2015、3
授课教师
杨艳
班级
七年级(3)
人数
61
教学内容
青春期卫生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和发育情况,知道处于青春期的自身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2、帮助他们建立青春期的良好心理,摆脱心理障碍的阴影。
教学重点
如何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教学
部分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系;
3、积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5、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我的调控能力
6、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青春12):“发泄”
“倾诉”;
“转移”;
“自我暗示”。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青春13):
“厌学”
“怯场(特别是考试)”
男性表现为阴部和腋下生毛,长出胡须,喉结突出,变声,声音浑厚而低沉。
女性表现为乳房发育丰满而隆起呈半球状,出现腋毛和阴毛,臀部、骨盆变圆变宽,胸、肩部的皮下脂肪增多,显示了女性特有的体态。声调高亢而细。
4、神经和内脏功能的增强(青春7)
脑的调节功能得到加强,易接受新事物,但遇事好冲动。心脏博动有力,接近成人水平。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法,多媒体教学


部分
3
min
“我们在学校聚会中发现初二同学比我们初一同学要普遍个子高些,身体壮实些,而初三同学相对的又比初二同学要高、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彼此间的差异呢?”
(学生回答问题)
我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简称青春期(青春1),它是由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
在一般情况下,女孩12-18(青春2)岁,男孩的青春期比女孩要晚开始、晚结束2~3年。也就是14-20岁。无论男女,偏早或偏晚2~3年,都属于正常现象。
1、反抗(逆反):这是因为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思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
2、自我显示:虚荣心强,爱攀比,易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3、关心异性: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对异性关心,而且以异性为中心的话题增多。有的试图建立一对一的男女交际。
而月经来潮是女子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开始在10-18岁之间。初潮年龄可早可晚,刚开始月经周期还无一定的规律。初潮后1-3年内无排卵均属正常。
无论男女出现遗精和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由于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时间有早晚现象。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青春9),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产生既带有童年的痕迹,又出现成年心理特征的荫芽,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织的心理特点。在这时期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稳定,常常表现为(青春10)“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在短片中处于青春期的人们有什么心理特点?”
4、理想与现实的困惑:视野开阔,观察力加强,感受力提高,他们用好奇的目光审视面前的新世界,如果发现与书本上所学的有很大差异,就会产生困惑。
5、劣等感(自卑):由于自我意识的出现,他们变得经常注视自己,有时只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习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
(三)、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呢?(青春11)
“自卑”
“逆反”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呢?(青春14)
1.文稿演示
青春期身体发育特点
2.教师做具体的讲解,分析,说明
青春期心理特点
文稿演示,
教师讲解说明
如何保持良
好的心理




4
min
总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多种生理发育的特点,心理上也日趋成熟,但还具有很大的幼稚性;相对独立,但还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个时期的孩子,除了生活上给予关心、理解和支持外,在社会交往方面也应提供一些可自由发展的空间,以便使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
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在形态、生理、内分泌、智力以及行为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春期的卫生知识”
多媒体文稿演示,理论分析




33
min
进入课题
(一)青春期身体发育特点
青春期是以性发育、性成熟为特征表现的身、心全面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身体、形态机能、生理生化、内分泌等,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特别是生殖系统,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发育,这时期性器官迅速发育,第二性征形成,女孩开始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心率和呼吸频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肺活量则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强。血压无论是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5、男孩出现遗精,女孩月经来潮(青春8)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男子的睾丸增大,雄性激素的增加,开始发生遗精。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首次出现大致在14-16岁。初次遗精大多发生在夏季,精液中没有成熟的精子。
2、生殖器官的发育明显
性腺发育与性激素分泌的逐渐增加,使生殖器官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第一性征(青春5)。
男性阴茎增长、增粗,并开始产生精子。
女性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长度和宽度增加,阴道黏膜变厚,出现皱壁,子宫明显增大,输卵管变粗,卵巢增大。
3、由于性腺活动增强,性激素分泌增多,逐渐出现第二性征(青春6)。
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更多知识。
教具
多媒体教室青春期卫生知识教案(演示文稿)
课后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布置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
1、青春期有哪些体态变化?
2、面对挫折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
3、当出现心理障碍时,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