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建筑流派
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3)

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3)外国近现代建筑名词解释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
芝加哥建筑师沙里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
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
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
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
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
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
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
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
工程师詹尼(williamle baron jenney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
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rancr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
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包豪斯学派(bauhausschool)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
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与包豪斯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为主的建筑观、创作方法和教学观。
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
现代建筑学派(上)

现代建筑学派(上)现代建筑学派(上)从工业革命到艺术运动,思想的热潮和技术的革新传遍了欧洲,影响了整个世界。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艺术科技的结晶,其创作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新艺术运动之后,欧洲建筑界,有发生着什么样的风云变幻吧!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1. 维也纳学派在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奥地利形成了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
瓦格纳是维也纳学院的教授,曾是桑珀的学生,原倾向于古典建筑,后来在工业时代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新的建筑观点。
1895年他发表了《现代建筑》—书,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然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并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
然而'每一个新格式均源于旧格式'因而瓦格纳主张对现有的建筑形式进行'净化',使之回到最基本的起点,从而创造新形式。
瓦格纳的代表作品是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和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
车站上还有一些新艺术派特点的铁花装饰;而银行的大厅里却线条简洁,所有的装饰都被废除了,玻璃和钢材被用来为现代的功能和结构理论服务。
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瓦格纳的见解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到1897年间,维也纳学派中的一部分人员成立了'分离派',宣称要和过去的传统决裂。
1898年在维也纳建的分离派展览馆(设计人奥尔布里希)就是一例。
他们主张造型简洁,常是大片的光墙和简单的立方体,只有局部集中装饰。
但和新艺术派不同的是装饰主题常用直线,使建筑造型走向简洁的道路。
瓦格纳本人在1899年也参加了这个组织。
这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尔布里希和霍夫曼等。
分离派展览馆在维也纳的另一位建筑师路斯(Adolf Loos,1870-1933)是一位在建筑理论上有独到见解的人。
当瓦格纳还没有完全拒绝装饰的时候,路斯就开始反对装饰,并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
他针对当时城市生活的曰益恶化,指出'城市离不开技术','维护文明的关键莫过于足够的城市供水'。
当代西方建筑思想及流派的总体架构

当代西方建筑思想及流派的总体架构1、现代主义建筑探源a、历史沿革b、大师的重新认识2、后现代的文化特征a、后现代文化总体特征b、建筑意义的解构与多元建立3、流派与主义的超越a、五个阐释模式b、三个关注范畴c、各“流派”与“主义”浅析4、建设与探索的关系对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
这是因为一方面其理论和思想在不停的发展变化,静态机械的理解往往会陷于片面。
如“后现代主义”在其前期,中期和当代都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另一方面,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中引用了不少哲学术语,因翻译和语境的不同,望文生义的方式极易形成混乱。
同时,就同一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本章中,试图从思想方向以及关注范畴的角度入手,弱化具体流派,以建立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流派总体框架。
1 现代主义建筑探源“新建筑思想”—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思想的形成a现代主义的本质内容工业革命奠定了新的经济基础。
而上层建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750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西方国家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的全面改革,从20世纪开始时起,都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成熟发展时期。
人口的增长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进行的。
世界人口用了250年的时间,到1825年方才增加了1倍,从5亿达到10亿人口,而从1825年开始,仅仅用了100年时间又增加了一倍,到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20亿;从那个时候开始,虽然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肆虐,而世界人口到1975年已经又翻了一番,达到40亿,仅仅用了45年时间;从1975年到2000年,在这个短短的25年时间中,人口从40亿又增加到60亿,速度越来越快。
也就是说,从欧洲文艺复兴的1600年前后到1990年为止,全世界人口增长了8倍,到达50亿以上,到2000年达到60亿,增加了近10倍。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成为大部分国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成为一个新的具有本身运作机制的有机形态,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业和贸易业,因此具有复杂的交通运输系统、生产和分配系统、交换和信用系统金融和财政系统,而包括了复杂的公寓区域,供电、供水、排水系统,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生活配套设施等等。
现代建筑流派

二、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表现技 术的合理性和空间的灵活性既能适应多功能 需要又能达到机器美学效果。这类建筑的代 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
三、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应该考虑技术 的决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业技术接近人们 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美学观,使人们容 易接受并产生愉悦。 代表作品有由福斯特 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大楼,法兹勒汗的汉考 克中心,美国空军高级学校教堂。
淮安国际会展中心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 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 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 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 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 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 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3.白色派
白色派以“纽约五” 【埃森曼、格雷夫 斯、格瓦斯梅、赫 迪尤克和理查 德·迈耶】为核心 的建筑创作组织, 在20世纪70年代前 后最为活跃。
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 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 筑中的“阳春白雪”。“纽约五”与“白色派” 常为互代。他们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 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 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 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
2.精美主义建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 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 (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 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 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 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 上属于比较“重理”的, 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 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 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 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 代表。
Hale Waihona Puke 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 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 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 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 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沏地反 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范斯活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 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 林新国家美术馆是二战后讲求技术精美 的主要代表作。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 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 年代末开始降温。
国外现代主义景观风格流派

现代主义景观风格流派一.拉丁美洲现代景观风格流派及代表作品1.路易斯·巴拉甘的景观设计其作品构图和景观建筑采用现代主义风格,色彩简单明艳,强调色彩的本真之美,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2.布雷·马克斯的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其作品极具有特色,平面图就像是一个彩色的地图,色彩明艳,反差强烈,大量运用花床设计,构图道路线条多为弧形,婉转自然。
二.法国现代景观风格流派及代表作法国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基地之一,法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被誉为是理性与感性的交锋,在现代主义大旗下出现了多种不同流派,其中以现代主义风格的雪铁龙公园和解构主义风格的拉维莱特公园最具代表性。
1.雪铁龙公园雪铁龙公园景观设计的主题是后现代主义,在雪铁龙工厂的基础上,设计师以传统的法式园林为蓝本。
用古典的元素对现代设计进行装饰与改良公园平面结构,借鉴福凯庄园的平面构图,只是轴线并不居中,而是呈对角线布置轴线,两边的建筑是现代主义风格而非传统建筑公园里大量应用修剪植物,但修剪的造型又是现代的。
传统的拱廊与现代装置设计结合,既实现了扩大紧身的效果,又起到了雕塑装置的作用。
2.拉维莱特公园该公园是解构主义园林的代表作,作者是法国景观设计师屈米。
解构主义风格更多应用在建筑中,是指打破建筑既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模式,重新进行组合的建筑设计,在景观中运用这一思想进行景观设计即为解构主义风格景观。
该公园打破传统的园林设计模式,并不按照结构功能从面线点逐级递推的框架进行景观设计。
屈米在公园内设计了25个即使雕塑又有功能的红盒子,取名为Folie,这些盒子精心设计外形奇特,承担展览餐饮电话等诸多功能,并以自行车为设计模型。
这个公园的设计别具一格,新颖独特。
三.西班牙现代景观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作品西班牙当代景观是抽象艺术与当地传统的结合,又非常注重景观的功能化设计。
在新艺术设计大师高迪生活的土地上,西班牙充满着艺术与想象力。
当代西班牙景观设计融入抽象艺术的元素,在斜角线花园景观设计中,可以看到西班牙玻璃马赛克传统与雕塑盆景结合,各种架空关系因为无法入地索性成了景观设计的元素,尤其是水景设计,雕塑般的静水设计对中国当前社区景观水体设计非常有启发。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分支一览表(安显楼)

当代建筑
新现代主义风格
比喻古典主义
代表人物:马里奥·博塔
代表作:圣约翰教堂
后现代主义装饰商业建筑
减
少
约西格拉姆大厦
理性主义(功能主义)
:一切从功能出发,建筑
的形式服从建筑的功能
密
斯
名言:少即是多
代表作: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格
罗
皮
乌
斯
开创现代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教育设计救国,带有社会性质
代表作:法古斯工厂
包豪斯校舍
柯
布
西
埃
名言:建筑是住房的机器
代表作:萨沃伊别墅
基本古典主义
代表人物:阿尔多·罗西、拉斐尔·莫尼奥
代表作:巴西集合住宅,博尼苏丹博物馆
新都市主义
典雅
主义
(形式主义
代表人物:山崎实(雅玛萨基)
代表作品:纽约世贸中心
年代
(大约)
建筑思潮
10年-20年
早期-发展期
30-50年代
成熟期
50年代—70年代
鼎盛时期
80-90年代
物极必反
以后
当代建筑
现代建
筑的发
展历程
(20世纪)
现代主义建筑:为穷苦阶级服务、带有社会性(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现代设计的诞生)1928年瑞士成立CIAM通过《雅典宪章》
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在国际建筑界的统治地位)
有机主义(赖特、阿尔托)
:局部属于整体、整体属部、局部和整体又与环境相协调.
代表作:流水别墅、
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
国际主义风格
(由于2战大批建筑师来到美国,美国社会阶层不同于欧洲国家,服务对象发生变化)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在论坛里发现爱好历史的盆友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近代建筑史流派的问题。
一时兴起,计划以各流派特征,带表人物,代表作品为层次,做一个对西方建筑史各时期更替的提要。
一来,看看自己能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以时间为线索的知识体系;二来,希望以此为载体与大家交流学习。
总之,一点拙见,请多多指教。
下面是正文。
新古典主义:19世纪的建筑,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对古希腊、罗马建筑形式的因袭。
这在政治上,反应出了新资产阶级的民主立场。
但是将其称呼为古典主义复兴,又有些过于简单化。
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了一股追求“新真实”热潮,相对于——本质上仍然是贵族的个人主义变革——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者歌颂自然、自由哈追寻源头。
这一思想在建筑上也有体现,法国理论家洛吉尔,将建筑起源追溯到“茅屋”;另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说法认为,建筑本质上是梁柱结构,它的原型便是基督教里的所罗门神庙。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是通过对简化至几何图形、重视比例等方式,尝试与长期对立的自然和解。
而古希腊建筑理想,不过是这一愿望的得力工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古斯都·普金:英国哥特复兴的旗手,哥特建筑的理性被认为能够精华巴洛克繁复的装饰,以及结束垄断建筑和艺术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
其代表作有英国国会大楼。
·辛格尔:1826年以使者的身份游历英国,辛格尔吸收了其哥特复兴的成果。
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辛格尔建造了大量体现现代自由国家社会文化机构的公共建筑。
代表作有柏林建筑学院大楼、柏林新帕克霍夫库房、国家剧院、柏林老博物馆。
结构理性主义启蒙运动之后,人们对巴洛克繁复的装饰,热情冷却。
因而转向自然。
人们的兴趣在于,于自然中发现人自身的天赋才能。
这一时期,学院派里涌起一股追随建筑本质的思潮,建筑设计首先将要素整合后,再以几何的古典建筑美学原则组合。
但这时,工程学院的设计师们对抽象的几形态并不感兴趣,他们坚持着建筑的结构逻辑。
另一方面,迪郎编辑了历史建筑的图示,制作出了建筑要素的原型。
这为将建筑设计的方法快速的教授给工程师们,提供了方便。
虽然这种类型学,并不能直接指导设计,但结构理性主义突出工程技术,和对建筑要素进行科学分类的理念,表现了这一运动的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迪郎的主要贡献是其理论著作,如《古代与现代各类大型建筑对照汇编》。
另有代表性的,还有其做的对万圣庙的修改方案。
·勒·杜克,大多是教堂修复项目。
而一幅铸铁框架音乐厅草稿,体现了其结构思想。
音乐大厅草图,勒·杜克以及后来的贝罗热、佩雷:·贝罗热设计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大楼,便是工程师设计建筑的一则实例。
·佩雷早年经营混凝土生意,后创造性的利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素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其设计思想与勒·杜克、布雷有着亲缘关系。
其代表作有:兰西圣母教堂、巴黎市政建设博物馆,香榭丽剧院等。
巴黎市政建设博物馆,佩雷兰西圣母教堂,佩雷新艺术运动:19世纪印象派画家高更的原始主义绘画,解放了色彩,探索线条。
这对后来新艺术运动的宗旨产生了影响。
新艺术运动脱胎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莫里斯是其创始人。
莫里斯反对工业化,倡导效法自然,特别是植物的形态,成为了这一运动歌颂的主题。
但是无论什么艺术都逃脱不了时代。
工业革命后,铸铁和钢被运用到建筑,来实现大跨度空间和明亮的环境。
代表建筑师及作品:·霍塔运用钢框架,获得活跃的空间关系,和更好的自然光环境。
其代表作有凡·伊特威尔德住宅、布鲁塞尔人民宫。
“铁屋”,霍塔·英国格拉斯哥斯学派,麦金托什设计的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竖向的铁件,表现出与强调线条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渊源关系。
·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的父亲便是铁匠,高迪自己的作品中也不乏匠心独运的铸铁构件。
其作品包括科隆尼亚·吉尔小教堂、圣·特里西亚·戴·杰苏学院、吉尔宫以及著名的米拉公寓。
·另外霍夫曼的斯托克尔宫也表达了这一运动的风格特点。
斯托克尔宫,霍夫曼芝加哥学派:启蒙运动酝酿了这样的思想,即更倾向于将周遭不同层次的环境在形式上结合,而不是彼此划分清晰。
博览会上,“水晶宫”对此做出了极端的诠释,均质的空间,无限延展。
这为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技术成熟之后的国际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芝加哥重建,由于地皮缺乏,建筑不得不向高处发展,启蒙时期的思想遇到了他的实践机遇。
芝加哥的建筑,除了技术上的原则,设计基于竖向的功能分区。
这就意味着一种生长模式。
在技术成立的情况下,建筑功能和环境形成了这样的关系——功能的延展,脱离了人们一贯对环境的认识。
人们不再能够通过经验中的方式来建构环境的方位、边界、中心......人们依赖于这种竖向发展来理解形式,而不是相反,利用形式来理解环境。
代表人物:·路易斯·沙利文,其作品包括温赖特大楼、施莱辛格和迈耶百货商店。
面对19世界工业发展,城市人口骤增。
设计面对的主要现实问题是如何提供经济、适用的住宅。
建筑师,面对的不是即将居住其中的住户,而是领头的开发商。
(企业和建筑形式的关系网上有很精彩的推演,详见/bbs/post/view?bid=6&id=338476353&tpg=1&ppg=1&s ty=0&age=0#338476353“住在郊区,上班在城里”)于是与业主交流时,确定房间的用途甚至名称,使用情况都需要量化。
设计成为符合预期活动计划的尺寸配置。
不过不能简单的将功能主义与标准化画等号。
在同一种现代主义民主色彩下,功能主义者也寻求在“为大众而设计”与“隐藏在精英主义背后的独裁”之间的和解。
他们设计一种预期着,容纳丰富多样化活动的标准。
代表人物:·C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仍然用数学和计算机的方法分析,但却是在一定前提下,才能将结果用来设计。
这边是他在《形式综合体摘要》中提到的,普遍存在在建筑学中的一些原则。
·格罗皮乌斯的思想是,将建筑交付给工业标准化生产,而将如何配置工业构件的原则,重又归附给建筑学。
而这一原则便是,追随严格的功能划分。
包豪斯校舍其是其思想的极端表达。
但像上面提到的,功能主义者也寻求设计在方法上的和解。
如格罗皮乌斯仍然设计过“完全剧场”这样,将建筑中的活动全方位呈现,甚至模糊观者与表演者角色的方案。
完全剧场,格罗皮乌斯国际主义用来指二战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立方体主义的建筑艺术。
国际风格偏爱轻型技术,标准部件,以利于装配。
因此,用框架代替砌体,建筑由一层开放幕墙围护。
古典的塑性实体感等建筑品质,已消失殆净。
取而代之的是,由平面围合的体积。
因而自由的平面实际是建筑的起点,不同环境层次在形式上结合,使得国际主义建筑根本拜托了方位,和地域。
不过讽刺的是,不像在西方世界流行过的新古典主义一样,国际风格从未成为国际性的。
代表人物:·辛德勒,洛威尔海滩住宅显示了国际主义在美国的实践。
辛德勒自宅洛威尔海滩住宅,辛德勒·诺伊特拉,洛杉矶康健住宅。
它的建筑形式直接表达了一个钢结构的框架,围之以轻质复合的外罩。
·密斯设计玻璃大楼,这预示了后来,密斯在自由片面中重申结构重要性的思想。
俄国俄国构成主义一直没有等到公正的评价。
首先应该坦白的是,俄国先锋派对现代建筑提供了形式发展的依据。
但往往有人误解,构成主义的形式探索被功利的应用来宣传意识形态,而不是像现代主义一样,自觉地寻找新技术的艺术形式。
“新经济政策”,俄国鼓励与西方交流,将先锋派的思想带到了西方。
但一直存在的住房问题,使青年一代的建筑师感到不能再沉溺于形式主义,以金斯伯格及其学生伊凡·列昂尼多夫为领导的当代建筑师联合会(OSA)提出了新的“技术观点”。
他认为,功能主义与构成主义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服务于功能的、政治的、社会的需求。
而不是追求某一种“风格”。
代表人物:·伊凡·列昂尼多夫设计的莫斯科列宁学院,是受金斯伯格功能主义影响的作品。
列昂尼多夫,以此为模型设计了象征新的集合性额俱乐部,其中包含玻璃演讲厅、天文馆、实验室及冬季花园。
区域规划的案例有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城市方案。
·拉多夫斯基的探索主要在研究院内部。
他系统的研究了形式的认知问题,他喜欢运用圆球、方块等几何形式,类似18世纪后期的新古典主义·康斯坦丁·梅尼科夫设计的苏联馆,是俄国先锋派思想的种种进步要素的集大成者。
苏联馆,梅尼科夫苏联馆投影图风格派:往往人们对风格派作品的印象是其含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形式感。
然而,风格派的建筑在强调“浮动”的围护元素的同时,仍然对工业革命的成果——机械,以及功能在建筑中的地位十分关心。
像建筑史上一些转变,戏剧性的来之于建筑行业之外的领域——绘画、哲学一样,风格派的建筑师受到了数学家的宇宙理论影响。
这就不难解释,风格派的成员很快的接受了美国建筑师莱特的建筑。
正如在这类建筑中看到的,不同区域特征并不脱离开整体空间的连续性。
有机主义建筑的空间概念与认为“房间只是从更大的空间中划分出来”的风格派思想不谋而合。
另外,冒险的说,如何不是发生在荷兰这样的中立国,如果不是战争是其只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探索,风格派也许不能走到这么远。
代表人物:·奥伯蒂咖啡馆室内设计是凡·杜斯堡与蒙特里安风道样表后,探索斜线的代表作品,代表了其将动态的构成带入到设计中。
奥伯蒂咖啡馆室内,凡·杜斯堡·里特维尔德于乌德勒支设计的施罗德住宅,被认为是风格派集大成的作品。
应该意识到,除了其强烈的形式感,大角玻璃、出挑的阳台是的住宅明亮、凉爽始于居住。
施罗德住宅构成结构主义: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最初运用于文本分析,后经引用,运用到绘画和建筑中。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经历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筑师们开始“冷静”下来思考。
如何兑现,在战后重建中,自己的身份作为城市缔造者的承诺。
这一时期突出的团体既“十人小组”,其领导人凡·艾克,首先批判了现代建筑对空间的礼赞。
他说到“无论空间意味着什么,场所和场合意味着更多”。
结构主义思想(简单的概括)既历史形式不是随着时间线索而更替,而是存入了“库”中,库中的要素可以变,而结构关系依然存在,且其意义只取决于情景,而不是先入为主的概念。
这促使了,结构主义建筑的多元性——建筑形式是与人的使用互动的。
人们更在意的是环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而形式的意义来源于使用者对其赋予的价值。
虽然结构主义者与早起现代主义的立场分庭抗礼,但两者实际都抱着城市乌托邦的幻想。
实际上,结构主义思想很多留与理论而未曾实现。
代表人物:·在“医学院之家”的项目里,吕西安·克罗尔(Lucien Kroll)被委派主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