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 文 园 地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课题8 冀中的地道战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深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学习重难点理解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保家卫国的顽强斗志。
学习任务六:深入研读,汇报交流【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一环节紧扣课后第二题“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尝试画出地道平面图,借助关键词句,了解地道的特点,体会冀中人民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顽强的斗志。
学生以自读自悟、分享交流为主,自主学习,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露痕迹地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
】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问题引导引导语:为什么说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呢?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2.分组讨论地道资料组地道生活组地道战战斗组地道战防御组地道战通讯联络组三、汇报交流1.地道战资料组——介绍地道战背景。
预设1:地道战指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教师展示地道战相关影视作品和模型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地道战。
)预设2:“大扫荡”是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的疯狂的围剿。
预设3:“烬灭作战”——“三光”政策指的是“烧光、杀光、抢光”。
2.地道站生活组——讲解地道构造之奇。
预设:地道的上面是庄稼地或者街道。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语文园地八》教案 (2)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 (2)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能够描述“七彩神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神鸟的故事,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4.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能够描述神鸟的形象。
3.理解神鸟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鸟的形象和故事。
2.理解神鸟故事中的寓意。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八》课本。
2.讲解课文的PPT。
3.练习题和活动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重点介绍生词和关键句子。
2.学生跟读课文,加深理解。
3.学生小组间互相讨论课文内容,共同发现课文的含义。
3. 分组讨论与展示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分组讨论神鸟的形象和故事,并进行小组展示。
4. 默写总结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默写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 活动安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活动,如制作神鸟手工或是朗诵神鸟故事等。
六、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题。
2.用自己的语言,再次讲述神鸟的故事。
3.阅读课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神鸟的故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并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八》优质课堂教学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八》优质课堂教学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语文园地八》是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主要内容涵盖了诗歌、散文、古诗词等多种文学形式。
本单元主要以诗歌为主,通过鲜明的语言描述和生动的情感描写,引发学生对美好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诗歌内容,包括诗歌作者、背景故事等。
2.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内涵。
3.能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节奏与韵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诗歌体验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诗歌朗诵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意象,通过引导深入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打造一个良好的朗诵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信、自如地进行朗读表演。
教学难点1.部分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抽象意境理解较困难,需要通过丰富的例子和讲解引导。
2.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表达情感,使得朗诵更具生动感。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整理准备课堂所需的材料和诗歌原文。
第二课时:学习诗歌内容1.共同阅读诗歌原文,讲解生字生词,理解诗歌内涵。
2.分组小组讨论,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朗读训练1.分角色演练诗歌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2.教师示范朗读,进行学生模仿。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1.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完成诗歌朗诵作业,鼓励学生在家练习、提高。
五、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表现、课堂专注情况等。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歌朗诵录音、书面作业等。
3.课后讨论评价:通过课后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深度。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教学策略,拓展教学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2.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回答课文中相关问题。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语文综合训练。
4.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理解2.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园地八》2.备课稿3.黑板、彩色粉笔、书法板书4.课堂小组活动所需材料准备五、教学过程第一步:课文导入1.教师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步:课文学习1.讲解课文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课文,梳理思路。
第三步:课堂互动1.设计问题环节,让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或小组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
2.学生展示分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归纳自己的理解。
第四步:语文综合训练1.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并在班级展示优秀作业,鼓励学生共同进步。
第五步:课堂总结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消化。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做好复习准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集体备课教案设计,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互相协作,交流思想,共同理解课文。
但是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以上为本节课集体备课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教案(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了解如何才能找到好书。
2.通过课本上有关书的比喻句的例子,仿写比喻句;根据层次连句成篇。
3.根据书写提示中的作品,注意点画的起、收以及转折。
4.背诵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学重点】学习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
【教学难点】在学生平时的习作练字中,注意点面的起、收以及转折。
【教学策略】1.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个好习惯可以给学生以终身的影响,在交流平台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选书的能力,从而可以很好地辨认书的好与不好,是否适合自己。
2.活学乐练,讲求实效。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主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3.励志养成,持之以恒。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励志笃行,坚持不懈。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
学完这一单元后,我们学了许多的关于读书的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生:我最喜欢《忆读书》,因为冰心奶奶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让我觉得受益终身。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复习,对本单元的课文做个简单的回顾,也更好地引入新课。
二、交流平台。
1.关于“读书好”和“多读书”都容易做到,而“读好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市场上的书琳琅满目,良莠不齐,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2.课件出示交流范例,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位同学是如何选取好书的。
(2)出示例句,比较例句中的两个句子的异同。
我读的课外书,主要是与课文有关的,如四年级学的《冰项链》选自《青铜葵花》,我就把整本小说找来看了。
学了《美丽的鹿角》,我又去读了《伊索寓言》。
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对与动物有关的书很感兴趣,就又读了布封的《动物素描》和比安基的《森林报》。
这里面提到了两种选择方法,是哪两种呢?生:一种是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另一种是读同一系列中的书籍。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八》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字书写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方法,具备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语文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巩固。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较高的热情,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被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对教材中一些深层次的语文知识点进行理解,如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教学资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写作素材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八》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最后一课,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不同类型的语文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对语文的热爱。
内容包括:古诗欣赏、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现代生活的反映,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广泛性和实践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能够进行有序、有物的习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的背诵与欣赏,口语交际的技巧,习作的有序进行。
2.教学难点:古诗意境的理解,口语交际中的情感表达,习作中的创意发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语文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准备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古诗,让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指导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表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诗歌内容及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描述能力,通过作文和表演等形式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诗歌欣赏: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和作者意图。
2.诗歌朗诵:让学生学习并背诵一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培养他们的朗诵能力。
3.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感悟或情感体验,创作一首诗歌。
4.诗歌表演:学生可以选择个别或小组表演一首他们喜欢的诗歌,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歌欣赏1.老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解读。
2.学生听课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理解,老师引导深入讨论诗歌的意义和寓意。
第二课时:诗歌朗诵1.老师教学生学习并背诵一首现代诗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诵技巧。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诵练习,互相评价和改进。
第三课时:诗歌创作1.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感悟或情感体验,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学生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课时:诗歌表演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歌进行个别或小组表演。
2.学生在表演前可以进行排练,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表演、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
2.作品表现:老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自评互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也可以互相进行评价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创作,感受到文字的美和力量。
此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畅游,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古人谈读书》中我们认识了朱熹,谁来简单介绍一下朱熹?
2.请同学们读一下这两首诗,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生1:第一首诗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生2:第二首诗的意思是: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都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水中自在地移动。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这两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呢?
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因有活水注入而清澈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描写巨舰无人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阐述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3.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字帖,他的字有何特点?
生:字形竖长,字体端正,点画的起、收及转折一丝不苟。
4.我们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也要注意把字写端正,点画写规范。
二、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书写提示中的作品,注意点画的收、起以及转折。
2.背诵朱熹的《观书有感》
重点难点
1.赏析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2.诵读古,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
一、书写提示。
1.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书法作品。
2.这幅字是欧阳询的作品。
课件出示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4.请同学们再读这两首诗,争取背诵下来。
三、作业设计。
1.整理书单。
2.抄写排好顺序的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
3.背诵《观书有感》。
教师还可以再找一些关于读书的诗词,扩大学生的诗词积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