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厘米cm 米m
我们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两个常用的单位。
2.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200厘米=2米
1米30厘米=130厘米
320厘米=3米20厘米
3.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4.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橡皮的长度)
5.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操场的长度)
6.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7.线段是直的,可以测量长度。
8.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长方形、正方形由四条线段组成。
9.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10.线段是直直的,两个端点圆圆的,画它一定用尺子,写上长度别忘记。
1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12.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一般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13.测量物体时一般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物体的一端对着3厘米,另一端对着8厘米,则物体长度为5厘米。
(大数减小数)
14.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
的两位数的差是89,和是109。
15.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1厘米,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物体长了别用我。
要不一定累死你。
(背诵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用字母〔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3、测量时:一般是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还可以从尺的〔〕刻度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
4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线段的特点:①直直的。
②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限的。
6、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7、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大约30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8、〔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9、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注意:看清加减号,不要混乱。
3、【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背诵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背诵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使用统一的标准。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使用厘米作为单位,用“cm”表示;测量较长物体通常使用米作为单位,用“m”表示。
3.测量时,通常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例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应从尺的“0”刻度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也可以从尺的“1”刻度画起,画到5厘米的地方。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线段的特点是:①直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是有限的。
6.图钉的长约为1厘米,食指的宽约为1厘米,田字格宽约为1厘米,课桌宽60厘米,黑板长4米,教室长8米,操场长200米,铅笔长20厘米,跳绳长2米,数学书长26厘米,灯管长50厘米,房间高3米,字典厚4厘米,大树高8米,旗杆高15米,升国旗的旗台高60厘米,小朋友的肩宽约为30厘米,爸爸的身高为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为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7.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使用尺子来量。
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1.使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满10时,要向十位进1.使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应注意: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在原来的个位数字上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注意:看清加减号,不要混淆。
3.估算:将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是: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
八年级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2. 长度的测量。
- 测量工具:刻度尺(如直尺、卷尺等)。
- 正确使用刻度尺:-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 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 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 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4. 时间的测量。
- 测量工具:秒表、停表等。
二、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
-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三、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 公式:v = (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
2.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点+练习题汇总

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班别:姓名:一、填长度单位。
1、教室的长大约是6()。
2、小明的身高是124()。
3、一张课桌的长约是1()。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5、一枝自动铅笔长10()。
6、一根绳子长2()。
7、教室的门高大约是2()。
8、一棵大树高大约是10()。
9、小朋友的拇指宽约1()。
10、教室的宽大约是6()。
二、填一填。
1、1米=()厘米100厘米=()米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较短的物体,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3、在刻度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5是()厘米,刻度3到刻度7是()厘米。
4、一枝铅笔大约长()厘米。
5、黑板大约长()米。
6、20厘米+50厘米=()厘米17米-8米=()米60米+9米=()米15厘米-7厘米=()厘米三、在里填上“>”、“<”或“=”。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1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一棵树高3(米)跳绳长2(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米(m)。
-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单位换算:1k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0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2. 长度的测量- 测量工具:刻度尺。
-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 看: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 放:刻度尺要沿着所测长度放置,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 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测量结果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测量- 国际单位:秒(s)。
- 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
- 单位换算:1h = 60min,1min = 60s。
- 测量工具:停表、时钟等。
4. 误差-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 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 定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 公式:v = s/t(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1m/s = 3.6km/h2.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建立实际长度的表象,知道各长度单位的名称及相互关系。
掌握测量工具:直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掌握测量方法:能正确读出测量的长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法,并进一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会用加减法的含义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掌握乘法的意义,能正确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
学会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感知乘法与加法的联系,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立体组合图形的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