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篇

合集下载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梳理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梳理

课文朝代作者出处主旨备注1、橘逾淮为枳春秋晏子《晏子春秋》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作者在论辩中提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用意:以此为比喻,表明齐人在楚国的行为是由其所在环境决定的,将问题的重点由楚王所说的“齐人固善盗”转至齐人为什么“入楚则盗”,引出对楚国的讽刺,晏子凭着机智善辩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

环境能改变人文中晏子是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人。

楚王是一个平庸愚昧的人。

2、孔孟论学春秋孔子《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学习思考紧密结合,要虚心请教、自强不息成语:不耻下问、功亏一篑3、曹刿论战春秋左丘明《左传》本文写了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中花大量笔墨写鲁庄公的“鄙”目的是与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曹刿深谋远虑取信于民善于把握战机《左传》是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一鼓作气4、愚公移山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5、公输战国墨子《墨子》课文记载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以战争的“非攻”思想。

墨家的创始人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孟子《孟子》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的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经过许多磨炼,其目的,用作者的话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一曝十寒、专心致志)7、孔孟论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论断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8、王顾左右而言他从作者三个角度设问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设问,敢于批评时政的人。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翻译重点句子整理《为学》1、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西部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2、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译:多年来我想雇一条船顺流而下,尚且(还)没能做到。

3、子何恃而往?译:你凭什么去呢?4、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译: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橘逾淮为枳》1、齐人固善盗乎?译: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2、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4、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啊。

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译: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吧!6、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伤仲永》1、稍稍宾客其父。

译:(同乡人)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那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周处》1、为乡里所患。

译:(他)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2、古人贵朝闻夕死。

译:古人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的精神最为)珍贵。

3、并皆暴犯于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译:(二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4、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5、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译:(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也被世情当作了一大祸害,(因此,)就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

2024上海中考文言文

2024上海中考文言文

1. 中考二十四篇文言文有哪些伤仲永王安石孙权劝学司马光湖心亭看雪张岱满井游记袁宏道公输墨子口技林嗣环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朱元思书吴均小石潭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马说韩愈愚公移山《列子·汤问》论语19则桃花源记陶渊明三峡郦道元出师表诸葛亮2. 中考必背文言文24首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则》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十则》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8.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9. 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10.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1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2.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上海中考古文整理

上海中考古文整理
欧阳修 宋代 字永叔,号 醉翁,六一 居士,谥号 文忠 文学家 古文运动领 袖 “唐宋八大 家”
张潮(编 辑) 清代 魏学洢
童“泯然众 人”的惋惜 之情
人是可以转 变的,只要 痛下决心, 浪子也可以 回头,并成 为一个有用 的人 自己被贬后 无法排遣的 忧伤凄苦
卖油翁:朴 实、沉稳。 陈尧咨:自 矜、傲慢。 熟能生巧, 实践出真 知。
通过介绍核 舟的形状、 构造以及舟 上的人和物
/
山水游记 《永州八
记》
/
/
口技 愚公移山
陋室铭
明代
《虞初新 林嗣环
志》
字铁崖
清代
《列子·汤 问》
列子 战国 道家学派代 表人物
《全唐 文》
刘禹锡 唐代 文学家,哲 学家
等,表现了 雕刻者的精 巧技艺和巧 妙构思,反 映出我国古 代民间工艺 的高超成 就。
《秋声诗自 序》的一部

带有神话色 彩的寓言故
事 记叙一个年 近九十的老 人带领子孙 挖山不止, 最后被感动 的天帝命山 神把山背走
的故事
托物言志 铭,古代刻 在器物上用 来警戒自己 或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 来发展成为 一种文体
爱莲说
王顾左右而 言他
公输 曹刿论战
《周元公 集》
《孟子》
《墨子》 《左传》
主旨&感情 其他
人贵立志, 事在人为, 勉励人们立 志求学,努 力上进
原题《为学 一首示子 侄》
本文强调了 战争中“人 和”的作 用,提出 了“天时不 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 和”的观 点,主 张“施仁 政,得民 心”
《孟子》是 孟子和他的 弟子所著
楚王从洋洋 自得到尴尬
/
自嘲的表现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正规版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正规版

上海中考课内文言文整理归纳(30篇)(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六上1.《为学》彭端淑,清代文学家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2.《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著。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3.《橘逾淮为枳》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选自《晏子春秋》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

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4.《伤仲永》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

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6.《小石潭记》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选自《柳河东集》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卖油翁》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上海中考古诗文整理

上海中考古诗文整理

古诗文整理一、课内文言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第一段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认出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黔之驴》唐柳宗元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有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3、《狼》清蒲松龄揭示了狼的贪婪、凶残、狡猾,赞扬了屠夫的勇敢。

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孔孟论学》孔子名丘《论语》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第一则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第三则表明了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钱的人请教;第四则劝人自强不息。

第一则: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5、《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清,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板桥家书》这封家书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

第一段表明作者态度;第二段作者引用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第三段作者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黄生借书说》袁枚,清,字子才,号简斋《小仓山房文集》运用对比进行议论和抒情,从而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7、桃花源记晋陶渊明1.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向往者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3.陶渊明用《桃花源记》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

上海初一、初二中考范围内文言文梳理

上海初一、初二中考范围内文言文梳理

初一、初二中考范围内文言文梳理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止.有剩骨止:通“只”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

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10、止.增笑耳.止:通“只”。

耳:罢了。

二、译句1、投以骨。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是议论。

上海中考文言文原文整理

上海中考文言文原文整理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一、《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六下背诵篇目)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六下)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三、《伤仲永》宋·王安石(七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四、《周处》《世说新语》(七上)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考考纲课内文言文(总结)
六上
1.《为学》
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
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辩证关系,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六下
2.《天时不如地利》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被称为“亚圣”? ? 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所着。

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3.《橘逾淮为枳》
作者: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选自《晏子春秋》
中心:文章叙述了晏子出使楚国,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一个爱国,机智,善于辞令的晏子和平庸愚昧的楚王形象。

故事告诉我们在羞辱别人的同时也在羞辱自己;待人要随和,心胸狭窄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用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七上
4.《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中心:通过描写方仲永的事迹,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

提示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周处》
选自南北朝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世说新语》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中心: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6.《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作者时而欢乐,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的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7.《卖油翁》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卖油翁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征服对方,用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8.《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选自清朝人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结构、主题,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9.《口技》
作者:林嗣环,清代文人? ? 选自《虞初新志》
中心:通过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七下
10.《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 ?选自《全唐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中心: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平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1.《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 选自《周元公集》
“说”是一种文体,可说明事物,也可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中心:文章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2.《王顾左右而言他》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选自《孟子》
中心:短文告诉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13.《公输》
作者: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 ?选自《墨子》??公输盘,有人说他就是传说中的鲁班
中心:课文通过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14.《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

中心:通过长勺之战的史实,告诉大家要取信于民、善于掌握战机。

并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所编。

中心: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八上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孟子选自《孟子》
中心:论证了在苦难中造就人才的道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7.《孔孟论学》
作者: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思想家,被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孟子选自《论语》、《孟子》
中心:第一条:学习的作用,能使人终生受益。

第二条:学习的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精密结合。

第三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要勤奋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止步不前,要持之以恒。

第五条: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六条:学习的态度,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18.《黄生借书说》
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文学家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中心: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好好珍惜,勉励青年要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19.《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选自《板桥家书》
中心:对“读书以过目成诵”的批驳,主张读书需要选择精华、深入研究。

八下
20.《黔之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的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也启示人们要敢于、善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1.《愚公移山》
作者:列子,原名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选自《列子·汤问》
中心:课文通过记叙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命山神把山背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毅毅力,也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2.《狼》
作者: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中心:告诉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九上
23.《记承天夜游》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选自《东坡志林》
中心:抒发了作者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与自我排遣的旷达情怀。

24.《岳阳楼记》
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文学家选自《范文正公集》
中心:写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5.《醉翁亭记》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中心: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九下
26.《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中心:文章讲述了陈胜起义的原因与过程,勾勒出一个胸怀大志、具有卓越政治见解、优秀组织领导才能的陈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

27.《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军事家? ?? ?选自《诸葛亮集》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中心: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诏,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现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8.《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派的鼻祖? ???
选自《陶渊明集》
中心:通过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的憧憬。

29.《捕蛇者说》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 ?? ?选自《柳河东集》
中心:通过对蒋氏三代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30.《登泰山记》
作者:姚鼐,字姬传,清朝桐城派古文家? ??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中心:描绘了在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