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中考文言文

合集下载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 《论语》十二章(一)(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元好问列传(节选)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①。

淹贯②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③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④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遮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

(节选自《金史》,有删减)【注释】①举业:指科举时代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

②淹贯:深通广晓。

③金源氏:指金国。

④泯:灭,尽。

1.【甲】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因名.曰《野史》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的画线句。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根据以上作品内容,完成表格。

5.【甲】文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面对同舍生。

2024上海中考语文试卷

2024上海中考语文试卷

2024 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 分)1. 默写。

(10 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3)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4 分)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建筑,如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见证了上海的沧桑巨变;这里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展示着上海的蓬勃发展。

上海的美食也令人回味无穷,小笼包汤汁鲜美,生煎包外酥里嫩,本帮菜浓油赤酱,别具风味。

(1)请用正楷字将“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抄写在田字格中。

(2 分)(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

(2 分)3. 名著阅读。

(6 分)(1)《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性格各异。

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3 分)鲁智深武松林冲(2)《简·爱》中,简·爱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和平等的女性。

请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她的这一性格特点。

(3 分)二、阅读(4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12 分)【甲】《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金卷03(上海专用)(考试版)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金卷03(上海专用)(考试版)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一、文言文(35分)(一)默写(13分)1.默写与运用。

(1)前不见古人,。

(《登幽州台歌》)(2)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3),惟吾德馨。

(《陋室铭》)(4)小华坐船在三峡游览,看到两岸的山壁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多彩的美态,于是用《答谢中书书》中的语句来形容所见之景:“,。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王经①少贫苦,仕至二千石②,母语之曰:“汝为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③,被收。

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④,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何负吾邪?”——《世说新语·贤媛》【注释】①王经(?—260):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三国时代曹魏大臣,曾官至尚书,深得魏帝曹髦信任。

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晚,魏帝曹髦因司马昭弑君篡位之心日益明显,决定不再坐以待毙,召王经、王沈、王业商讨伐司马昭计划。

王沈、王业要向司马昭秘告此事,千石:汉代称郡守为二千石。

③晋:特指后来篡魏国权的司马氏。

④戚容:悲伤的神色。

2.[甲]诗和[乙]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为”和“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不足为.外人道也C.汝为.寒家子D.为.尚书(2)下列选项中,对丙文“不从母敕.”中“敕”的解释最恰当一项是( )A.告诫B.命令C.任命D.斥责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024上海中考古文考试篇目

2024上海中考古文考试篇目

中考语文试卷二、文言文阅读(一)1、古诗文默写:运用修辞是古诗文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李白《行路难》① ________,________暗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情感;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②________,________用典故揭示将士思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岳阳楼记》中③ 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修辞描写了洞庭湖月夜美景;而庄子《逍遥游》中用④ ________,________ 两句比喻来描述鲲鹏奋力起飞时的情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⑤ ________,________以比喻叙写国事和身世悲惨,这些句子都生动形象,极有艺术感染力。

2.无题【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①“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

②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06_穿井得一人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06_穿井得一人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专题05 狼(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5 狼(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5 狼(一)(2023·上海松江·统考二模)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

【甲】狼(节选)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乙】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

张尝逐一母鹿。

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

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

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

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

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

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仔。

”张五闻之,心感动焉。

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1.【甲】文选自《_________》,作者是(人名)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方.欲行( )(2)遂为张五所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画线句。

具以所见告子。

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具体描绘了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

B.【乙】文记叙了张五听取母亲劝告不再打猎的故事。

C.【甲】【乙】两文都以生动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

D.【甲】【乙】两文都重在体现人与动物的聪明才智。

5.面对危险,屠户和母鹿都急中生智,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屠户的杀狼,到张母的“__________”,再到张五的“__________”,让我们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聊斋志异蒲松龄 2.刚刚(正要、将要)追上,赶上 3.把自己所看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儿子。

4.D 5.屠户背靠积薪,以防前后夹攻母鹿为避免二子被抓,把它们藏在浮土下。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2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一、文言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2分)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2.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3.日光下澈,。

(柳宗元《小石潭记》)4.小语登高远眺,原野上艳阳高照,江中小洲草木茂盛,他不禁联想起崔颢《黄鹤楼》中的两句诗“, ”。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5-10题(23分)【甲】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丙】庆历末,富文忠公①镇青州,会河决商胡②,北方大水,流民坌③入京东。

公劝所抚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赈给,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

择寓居官无职事者,各给以俸,即民所赘聚④,籍而受券,以时给之。

明年夏,大稔⑤。

计其道里,资遣还业。

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⑥五十余万人。

仁宗嘉之,拜公礼部侍郎,公曰:“恤灾赈乏,臣之职也。

”卒辞不受。

【注释】①富文忠公:北宋名相富弼。

②商胡:地名。

③坌:并;一齐。

④即民所赘聚:让他们到流民聚集的地方去。

⑤大稔:大丰收。

⑥无虑:大约。

5.【甲】诗的作者是。

(2分)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属.予作文以记之()(2)卒.辞不受()7.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B.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C.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D.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8.为【丙】文“籍而受券”中“籍”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通“藉”,凭借B.书籍,书册C.登记入册D.籍贯9.【甲】诗和【丙】文都写到百姓的不幸遭遇。

【甲】诗“老翁逾墻走”的原因是“”,【丙】文“流民坌入京东”是因为“”。

2024上海语文中考文言文考纲

2024上海语文中考文言文考纲

2024上海语文中考文言文考纲一、考试范围1.明代以前的文言文经典作品。

2.明清时期的文言文经典作品。

3.明代以前和明清时期的文言文诗词及韵文。

二、考试内容1.阅读理解:考生需要阅读选定的文言文文章,包括古代经典作品和诗词,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文言文翻译。

2.写作能力: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完成一篇短文或者诗词创作。

作文要求符合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三、具体要求1.课内学习:考生需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文章。

2.课外拓展:鼓励考生自主阅读古代文言文经典作品,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写作技巧: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包括修辞、对仗、排比等,能够独立完成文言文的写作任务。

四、备考建议1.重视课内学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文言文作业,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多读古代文言文经典作品,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注重写作训练,多进行文言文的模仿和创作,提高文言文写作的水平和表达能力。

五、考试要求1.阅读理解部分:考生需要准确地理解文言文文章的含义,正确回答问题或进行翻译,严格遵循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2.写作部分: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言文作文或诗词创作,要求语言通顺、表达准确、符合文言文的特点。

六、考试评分1.阅读理解部分:准确理解文言文文章的能力、翻译的准确性、遵循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2.写作部分:语言的规范性、表达的准确性、文言文的运用情况。

七、文言文考试的意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语文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文言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对2024上海语文中考文言文考纲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考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注重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考二十四篇文言文有哪些伤仲永王安石孙权劝学司马光湖心亭看雪张岱满井游记袁宏道公输墨子口技林嗣环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朱元思书吴均小石潭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鱼我所欲也孟子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马说韩愈愚公移山《列子·汤问》论语19则桃花源记陶渊明三峡郦道元出师表诸葛亮2. 中考必背文言文24首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则》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论语十则》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8.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9. 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10.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孟子1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2.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13.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4.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15.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渊明中考有多重要?16. 中考和高考一样,是一个人群的分水岭,考上了普高就意味着需要向大学进发,而没考上就会进入专职学校,两种人的发展轨迹就会变化,从而改变一生。

17. 中考相对于高考来说不是太难,因为中考是学业水平考试,而高考则是人才选拔考试,所以如果中考没有考好就意味着读书上大学这条路也许不适合自己。

3. 中考必背的五十篇文言文1.孔子语录2.鱼我所欲也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曹刿论战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6.出师表诸葛亮7.桃花源记陶潜(陶渊明)8.杂说(四)韩愈9.三峡郦道元10.陋室铭刘禹锡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7.关雎(关关雎鸠)诗经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为期)李商隐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我是河南考生,不知道必备一样不一样,但是全国课程标准是一样的,也就是这五十篇的大部分在全国各地都是要背的,这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楼主给分啊4. 中考复习哪22篇文言文1.《论语》十则2.《孟子》两章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曹刿论战左传4.出师表诸葛亮5.岳阳楼记范仲淹6.醉翁亭记欧阳修7.与朱元思书吴均8.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9.《诗经》两首关雎;蒹葭10.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1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3.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14.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15.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16.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9.己亥杂诗龚自珍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21.赤壁杜牧22.过零丁洋文天祥2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24.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25.使至塞上王维26.望岳杜甫27.春望杜甫28.木兰诗乐府民歌29.观沧海曹操30.次北固山下王湾3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33.月下独酌李白3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35.雁门太守行李贺36.卜算子?咏梅陆游37.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38.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3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4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4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4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4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44.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5.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46.长歌行汉乐府4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48.黄鹤楼崔颢49.秋词刘禹锡5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51.竹里馆王维52.滁州西涧韦应物53.约客赵师秀54.论诗赵翼55.过故人庄孟浩然56.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57.夜雨寄北李商隐5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5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60.观书有感朱熹包括古诗词5.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200字左右)24篇左右(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