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日六军同驻马与谁相关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的意思_全诗赏析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出自唐代的《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注释①战国时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声言除中国的九州外,海外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
杨贵妃死后,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装饰物给唐玄宗看。
这句有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的意思。
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②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妻”。
这句是说,不管来生怎样,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经断了。
③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④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⑤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四日,随唐玄宗西行的军队在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⑥当年李、杨在长生殿盟誓恩爱,朝朝暮暮,还笑话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个夜晚。
⑦四十八年。
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玄宗实际在位四十五年。
⑧南朝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李商隐《马嵬》阅读问答及答案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教学李商隐《马嵬》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启发性提问: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军营内的声音和“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和“不复”,可以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6、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明确:对比7、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8、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9、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李商隐《马嵬》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马嵬》译文及赏析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李商隐《马嵬》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马嵬》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马嵬[唐]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②,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③,无复鸡人报晓筹④。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⑤。
如何四纪为天子⑥,不及卢家有莫愁⑦?〔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马嵬》共二首,此首原列第二。
马嵬,在今西安兴平县,唐置驿站。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安禄山叛乱,潼关失守,玄宗、贵妃等西奔,至马嵬,军变,诛杨国忠,玄宗被迫将贵妃缢死于佛室。
②更九州,更有九州。
《史记·邹衍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所谓九州也。
”③虎旅,此指扈从玄宗的禁卫军。
柝,军中器具,晚上用来报更。
④鸡人,皇宫中负责报晓的人。
《汉官仪》:“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⑤据陈鸿《长恨歌传》载,玄宗、贵妃曾“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见之日。
⑥四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此举其成数。
一纪为十二年。
⑦莫愁,南朝民歌中经常提到的美女,无名氏《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
”〔解析〕这是一首以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为题材的咏史诗。
诗题为“马嵬”,已点世上闻名的“马嵬之变”的题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劈空而起,夹叙夹议,精警的语句,饱含着感情色彩。
相传杨贵妃死后,玄宗思念不已,曾派方士前去寻觅其魂,方士声称在海外蓬莱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带回昔日订情信物及“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此诗首联高度概括了这类故事传说,意思是说:他生之约,渺茫难信;此生一死,相会无期。
其中“徒闻”二字,说明这是道听途说,是空想而非真实,因此就否定了方士的胡说八道,把读者从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中,逐渐引入苦难的人寰尘世。
下句“未卜”一词,表明作者对“他生”之说不以为然的态度,由此引申,对唐玄宗的悲切“思念”与杨贵妃的坚订来生婚约,隐含讥讽之意。
《马嵬》李商隐

空听到禁卫 军,夜间击 打刀斗,不 再有宫中鸡 人,报晓敲 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 定,全都驻 马不前,遥 想当年七夕, 我们还嗤笑 织女耕牛
。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 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 六生儿字阿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 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于7 月12日决定放弃长安逃亡四川。路上无人接洽,十分 辛苦。第三天驻入马嵬驿(今陕西兴平)。保护皇帝 的禁卫军无粮,陈玄礼对将士进行煽动:“今天下崩 离,万乘震荡,岂不为杨国忠割剥甿庶、朝野怨尤, 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 愤!”,众将怨恨都发泄到杨国忠身上,请杀杨氏兄 妹。因此发生兵变,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士兵蜂拥而 入,将其乱刀砍死。杨国忠死后士兵将馆驿围住,要 求唐玄宗杀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以防止日后报复。 唐玄宗迫于情势危急,不得不命令高力士将杨贵妃缢 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方才稳住军心。
马嵬驿兵变 李隆基小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的时候。 他 初登上帝位时,励精求治,使得唐 王朝国力强盛, 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 峰,(著名诗人高适、岑参、 王维特 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开元年代。) 史 称“开元盛世”。 玄宗取得了成就 以后,自以为天下太平,变 得骄傲怠 惰,追求起享乐生活。51岁时,夺儿媳 杨玉环。整天寻欢作乐,懒得上朝,用 人不当, 国内腐败空虚,终于爆发了 “安史之乱”。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马嵬》原文及诗词鉴赏

《马嵬》原文及诗词鉴赏一、原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鉴赏。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马嵬》李商隐唐诗鉴赏

《马嵬》李商隐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马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诗,共两首,一为七绝,一为七律,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原文】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注释】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更”,再,还有。
“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这句诗以“海外九州”指想象中的仙境。
杨贵妃死后,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她。
见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
但神仙传说毕竟渺茫,不能给唐玄宗什么安慰,所以说“徒闻”。
他生未卜此生休:陈鸿《长恨歌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
”但来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经完结了。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追述玄宗逃蜀时的情景。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
“宵柝”,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是叙述马嵬坡事变。
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锋芒指向了
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
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幺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幺结
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
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
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日六军同驻马与谁相关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马嵬·其二》
李商隐《马嵬·其二》
(第一首)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第二首)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
第一首,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第二首,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
短短几夕
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解析:
第一首,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
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第二首,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
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就没有“此日”的离散。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