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李商隐教案

合集下载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这首诗;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3. 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知识;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的分析;3. 唐代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 李商隐的写作技巧的把握;3. 唐代历史背景与诗歌关系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马嵬》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2. 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3. 相关的历史资料;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马嵬》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2. 学习李商隐的写作特点;3. 对唐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诵(5分钟)学生齐声朗诵《马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结合唐代历史背景,讲解马嵬坡之变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商隐在《马嵬》中的写作特点,如象征、隐喻、对比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6. 学生展示(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提问。

7.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嵬》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2. 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歌特点的分析文章;3. 深入了解唐代历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背景1.1 课程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马嵬》,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诗意、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1.4 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内容2.1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2.2 文学背景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掌握《马嵬》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特色难点: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问:《马嵬》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4.2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评估学生的回答准确性和表达能力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享内容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6.2 对比分析与其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创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七、文化探索7.1 历史背景深入了解马嵬坡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和意义7.2 诗歌主题探讨《马嵬》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八、课堂小结8.1 回顾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点8.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九、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9.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十、课程资源10.1 参考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10.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诗歌创作,了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

《马嵬》教案设计《马嵬》教案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嵬》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嵬》教案设计1第一部分诗歌文本解读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首联用典,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首联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颔联运用反衬手法,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当时”指七夕玄宗与杨贵妃“蜜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运用对比的手法。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也包含尖锐的对比。

将天下之主与平民相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马嵬》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李商隐的两首诗《马嵬》和《无题》。

《马嵬》诗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对马嵬坡事件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无题》诗则以诗人的个人经历为素材,抒发了其在政治斗争中的失意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感知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c. 讲解诗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难问题。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美感。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写一篇关于诗文赏析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李商隐《马嵬》板书内容:背景:安史之乱意象:马嵬坡、贵妃、士兵、国家队兴亡的忧虑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对比、象征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准确背诵《马嵬》和《无题》两首诗。

2. 请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并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唐代历史,感受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细节1. 李商隐的生平背景与创作:《李商隐诗两首马嵬》的学习,首要了解的是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五单元“唐代诗歌”,具体章节为《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详细内容包括《马嵬》(其一)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全文解析、创作背景、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马嵬》两首诗的词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对李商隐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出李商隐《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艺术特色分析:从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意境创设等方面,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以《马嵬》(其一)为例,讲解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马嵬》(其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马嵬》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b. 诗句解析c. 艺术特色d.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进行简短赏析。

作业答案:《马嵬》(其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的马嵬坡,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

本诗艺术特色如下:1. 意象丰富,如“空闻”、“马蹄”、“六军”、“夜雨”等,形象地展现了马嵬坡的荒凉景象。

2. 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马嵬 李商隐教案

马嵬 李商隐教案

马嵬李商隐教案教案标题:马嵬李商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分析并理解《马嵬》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案步骤: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李商隐的作品特点。

2. 提问:你们对马嵬这个地名有了解吗?它在哪个省份?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讲解(15分钟):1. 介绍《马嵬》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商隐的生平。

2. 分析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描写手法、对比手法等。

3. 解读诗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讨论(20分钟):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并解释它们对诗的主题的贡献。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拓展(10分钟):1. 邀请学生阅读其他李商隐的作品,并与《马嵬》进行比较,探讨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的变化。

2. 提供更多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义。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你们有什么启示和思考?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他们对《马嵬》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唐代诗歌,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教学资源:1. 李商隐的《马嵬》诗歌文本;2. 课堂展示所需的投影仪或白板;3.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其他李商隐的作品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2. 学生的读后感和评论写作质量;3. 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和探讨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3.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李商隐的作品。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学科领域: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

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理解其寓意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分析。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文的意境领悟。

2. 李商隐诗歌寓意和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2. 参考资料:李商隐诗歌鉴赏资料,马嵬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2. 提问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了解。

二、诗文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马嵬》。

2. 解释诗文中的难词难句。

3. 分析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3. 讨论诗文的寓意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马嵬》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2. 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以《马嵬》为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创作活动。

2. 强调诗歌创作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

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李商隐的《马嵬》,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寓意,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其文学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李商隐教案
马嵬李商隐教案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
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

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5.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根据诗词写一篇不小于100字的感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