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教师版)_高二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doc

《马嵬》(其二)[教学目标]—、矢口识与能力1、引导鼻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4、学习本诗叙事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弓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白屈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乂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斡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1、陈鸿《长恨歌传》,作于宪宗元和初,取材于史事而加以铺张渲染,寓冇劝戒讽谕之意。
当时白屈易任县尉,陈鸿与王质夫居该县,三人同游,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白居易遂作《长恨歌》,而陈鸿为《长恨歌传》。
2、元代杂剧作家白朴《梧桐雨》。
这一剧本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口居易的诗歌《长恨歌》,题口取名也来自其屮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3、清代洪升《长生殿》。
长生殿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盟誓之地,“七月七H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经过诸多文学作品的渲染,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古典浪漫爱情圣地。
4、李白清平调三首(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完整版)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课目标:1、从诗歌表达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比较中显讽刺的写法3、领会本诗深刻寓意教课要点:1、从诗歌表达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比较中显讽刺的写法教课难点:领会本诗深刻寓意教课课时:1课时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此刻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中间最模糊难懂的,但今日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好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此刻未然成为旅行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迫近长安,既而潼关失陷,长安城危如累卵。
在一个阴雨绵延的拂晓,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亲信宦官走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马上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推断企图;解析写法三、再读解析人物本诗波及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联合诗歌解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如何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状况如何?这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形向我们显现了一个威严尽失力所不及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当实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此刻呢?将士止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代下花前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世世代代在一起,此刻倒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亮的比较显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密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牵牛织女,一年一会。
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必修三李商隐诗《马嵬(其二)》教案

必修三李商隐诗《马嵬(其二)》教案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原创】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教案作者:罗志辉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本教案发表在中学语文上传日期:[2009-03-02]审核发表:[2009-03-03]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马嵬(其二)》详案

《马嵬(其二)》详案引入:同学们,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就是——安史之乱。
关于这一场动乱,同学们应该了解得非常之多,尤其是过去我们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此叙述得非常之清楚。
历代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李商隐的这首《马嵬(其二)》。
一、初读: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这首诗歌。
点评:读音正确,节奏适宜。
2、接下来,请几位同学来讲讲这首诗的大意。
①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应该是“徒闻海外更九州”。
这里是倒装。
不是海外之人听说如何如何,而是玄宗听说海上有另外一片仙境,贵妃的魂魄就在那里。
《长恨歌》里就说就到玄宗请道士去寻找贵妃的魂魄,结果“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他生未卜此生休”同样也是倒装,应该是“未卜他生此生休”。
我们都知道,感情好的人,希望能够生生世世在一起。
但是,李商隐说:有没有“来生”?“未卜”,我不清楚;但是,我明确知道,此生,你们的缘分已尽。
从艺术手法上来讲,这是将期望的“未来”与残酷的“现实”进行:对比。
请标注一下。
板书:手法:对比②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是说玄宗在逃难途中,夜间有军队巡逻。
为何是“空闻”呢?因为,他们的巡逻并没有起到保护皇帝和贵妃的作用,相反,他们在密谋兵变。
“无复鸡人报晓筹”,写的是过去的宫廷中舒适的生活。
一边是当下逃难途中的情景,一边是过去宫中的舒适生活,所以,他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对比。
而且,准确来讲,是——今昔对比。
板书:手法:对比③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咱们非常了解,马嵬兵变之时,“六军不发无奈何”,结果是什么呢?“宛转蛾眉马前死。
”白居易非常的直白,因为他的风格是比较平实的。
而李商隐呢?他甚至都没有写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而是笔锋一转,去回忆“当时七夕笑牵牛。
”“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典故我们书上注解是有的。
所以,“此日”的悲惨和“当时”的美好,同样也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李商隐的风格相比于白居易,就要显得更加的“委婉含蓄”。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马嵬(其二)》教学设计《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意。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体悟诗中情感,掌握诗中的对比手法,并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情分析:这个班是我们学校的实验班,基础较好,部分同学语文素养较高,其中不乏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的同学。
所以对于这首诗的诗意,我完全让学生自学掌握,只对其中重要的词语进行口头检测。
然后直接切入到本课的重难点——体悟作者的情感,并要求学生赏析诗中的手法。
对于这个重难点,我对这个班的学生有信心。
因为平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合作研究时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讨论。
讨论后的全班分享交流也是精彩纷呈,学生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我大胆地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
另外我加入了同题阅读这一环节,想拓展学生视野,训练他们的思维。
重点难点: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体悟诗中情感,掌握诗中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唐朝大诗人XXX在《长恨歌》中这样叙说XXX和XXX 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XXX。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里面包含了对XXX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今天我们研究XXX的《马嵬》,看看XXX如何评价XXX的。
活动2【活动】感知诗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音律美,所以我们在观赏诗歌时,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并读出节拍感。
1.请人人自由朗读一遍,并在课本上标注没有把握的字音。
多媒体显示:字正腔圆。
2.请一生朗读,师生纠正字音及停顿毛病处。
3.出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的划分,全班齐读。
马嵬(wéi)XXX海外XXX,他生/未卜(bǔ)/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chóu)。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XXX有莫愁。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马嵬(其二)》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马嵬(其二)》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三、疏通诗意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2.解释重点词语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四、诗歌欣赏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对比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7 马嵬(其二)(3)-人教版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把握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诗的主旨,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努力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把握诗的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的步伐匆匆而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也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刻。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在末世的余辉里,李商隐踽踽而来,这位晚唐的才子,以旷世的情怀,让大唐黄昏的夕阳更加绚丽。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咏史诗《马嵬》(其二),去解读他对于“古、今”的复杂情怀。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三、理解诗意,探究主旨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开篇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回来说在海外仙山(即蓬莱山)见到了杨玉环,并且杨玉环授之以钿合金钗,并承诺坚守生前他生之誓约。
然而,这只不过是“徒闻”的传说而已,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他生“生生世世为夫妇”的海誓山盟显然是渺然“未卜”的,而现实中,杨贵妃此生倒是真的一命长“休”了,一切都飘渺难留不可求,连此生幸福都保不住,还奢谈什么来生的情深意笃为夫妇。
这里,诗人夹叙夹议,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空想。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可视作唐玄宗夜宿马嵬时仓皇中的喟然长叹:唉,怎么只听到令我魂飞魄散的击柝之声?曾经任我调遣的禁军是在护卫我呢,还是在暗中要挟我?往日宫中鸡人报晓的优游生活,如今竟成了奢侈的回忆!这两句将如今的出逃生活与昔日的宫内生活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出逃至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
未
2009-02-20 2333
目标:(1)引导结合读过诗,了解李商隐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本质,激发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其诗歌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评价,正确评价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感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们李商隐《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
2、题解:《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音节)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饰物。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反衬手法,“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颔联、颈联二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
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明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提问: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提问: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反问。
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提问、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疑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尾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小结艺术表达技巧:
这首咏史诗采用对比反衬和倒叙的手法。
四.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