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马嵬其二》这一课。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其二》的诗意,了解诗歌背景。
2.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诗意理解,诗歌背景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诗歌学习。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介绍:讲解《马嵬其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题目,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 作者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诗意解析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者情感体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马嵬其二》诗意理解与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比赛,锻炼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2. 艺术特色分析3. 作者情感体验4. 作业设计一、诗意解析1. 词语理解:对生僻词、古今异义词进行解释,如“翠华”、“摇摇”等,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诗句。
2. 句子结构:分析诗句的句式、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唐明皇、杨贵妃的同情、惋惜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
2. 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 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为什么他会在诗中提到“马嵬”?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马嵬其二》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2)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合作探究,体会情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诗中的“马嵬”有什么象征意义?(2)诗人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哪方面的关注?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拓展延伸,感悟精神1. 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谈谈你对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精神的感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马嵬其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杜甫的情感表达。
2. 强调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 撰写一篇关于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精神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嵬其二》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杜甫的情感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马嵬其二》公开课教学设计1李商隐【唐】一、走近作者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
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
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
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
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
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
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二、诗歌背景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
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四、讲读课文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偶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马嵬其二教案范文

马嵬其二教案范文《马嵬》(其二)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对话导入: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说的是古代四大美女。
人间最美四月天。
如今校园牡丹花开了,同学们自然会想到谁呢?生:杨贵妃杨玉环。
师:对。
正如盛唐李白形容的那样:“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便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城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看来,一代君王和他的爱妃演绎了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
可是,好景不长,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今天我们学习晚唐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整体感知:(一)、正音断句: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律诗讲究平仄停顿,具有音律美,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第一步就是要正音断句,读清并读出节奏感,请大家小声自读一遍,并在课本上批注不懂的音,再齐声朗读。
(ppt稿显示第一步:正音断句,并出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的划分:)1.教师范读:(提示:节奏)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1、生用三分钟自学,疏通文意。
师:这首诗课下的注释很详细,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大家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完成我们第二步:疏通诗意,注意把不懂的字用红笔勾勒出来。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教案标题:马嵬其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马嵬其二》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古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并能正确运用。
3. 分析古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写作任务展示对古文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重点:1. 掌握古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 理解古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马嵬其二》的古文原文。
2. 与古文相关的词汇和句子解析。
3. PPT演示文稿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4.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发学生对《马嵬其二》的兴趣。
2. 简要介绍《马嵬其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文的探索欲望。
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子:1. 分析古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2. 使用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和句子。
3. 练习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古文结构和写作手法:1. 解读古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2. 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样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阅读理解练习:1. 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目,考察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2. 分组讨论答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思考。
创作任务:1. 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任务,要求他们根据对《马嵬其二》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或故事。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完成作文后,互相交流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阅读、多思考。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文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2. 组织古文朗诵比赛或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有何进步?3.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的表现如何?4.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案框架,具体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和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三、疏通诗意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四、诗歌欣赏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对比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
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
(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写法
三、再读分析人物
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牵牛织女,一年一会。
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2.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前的玄宗?玄宗逃难的生活是怎样的?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前一句写玄宗在军营听到夜间巡逻的声音。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时的玄宗日夜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万分狼狈。
深夜传来巡逻的梆子声,一声一声,这是军营。
这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烽烟四起的地方。
他彻夜难眠。
后一句写玄宗在宫中听到鸡人报晓的声音。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前的玄宗居安不思危。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落魄天子的形象。
黎明传来鸡人的报晓声,一声一声,这是皇宫。
这是他可以太阳高挂才上早朝的地方。
他安然高卧。
3.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后的玄宗?杨贵妃死后,玄宗做了什么?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前一句写玄宗寻仙,幻想着能再遇贵妃。
春去秋来,美人不再。
当年她回眸一笑摄人心魄,一曲《霓裳》夺人心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再睹芳容,再续前缘。
后一句写诗人的当头棒喝,直斥虚妄。
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然在他赐她白绫时就尽了,来世?倘若再有一次马嵬之变,只怕仍是吾独向黄泉吧。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执迷不悟荒唐虚妄的玄宗。
诗人的态度也分外鲜明。
(分析完前三联可让学生发现诗歌顺序和历史顺序不同,从而得出倒叙的写法。
)
小结人物形象:
当年可以在皇宫安然高卧,而今却在军营彻夜难眠。
当年许诺朝朝暮暮生生世世,而今却挥泪诀别赐其一死。
他是天子,却不能号令自己的军队。
他是男人,却被迫赐死自己的女人。
守不住江山,守不住美人。
对不住将士,对不住玉环。
彼时,他已经是七十岁的老翁了,
竟然也相信召魂之说,幻想来世。
四、三读诗歌寓意
从诗歌前三联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玄宗可谓是极尽讽刺,那么本诗目的仅在于此吗?读诗歌尾联,感悟深意。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将天子与平民进行对比,越发突显玄宗的无能为力。
诗人以诘问收束全诗,看似平常,实则有力,令人深思。
对呀,为什么天子竟比不上平民?难道这不是应该反思的吗?所以本诗目的不局限于讽刺玄宗如何荒淫无度,诗人还深刻地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鉴。
五、课后小结
本诗多用对比,讽刺意味极浓。
但那无情的讽刺之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士人对天子对朝廷对国家殷切的希望。
六、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马嵬》(其一)和《马嵬坡》
白居易《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