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李商隐《马嵬》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马嵬》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马嵬》译文及赏析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马嵬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注释

《马嵬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注释

《马嵬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马嵬二首-其一
唐代-李商隐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对照翻译: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安禄山叛军突然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唐玄宗无奈杀死宠爱的妃子不久自己也抑郁而死。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还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注释:
〔马嵬(wéi)〕即马嵬坡,杨贵妃缢死的地方,在今陕西兴平西。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

〔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

亦泛指坚固的铠甲。

〔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唐玄宗《好时光》词〕“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玉辇(niǎn)〕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李商隐《马嵬》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马嵬》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马嵬》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马嵬[唐]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②,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③,无复鸡人报晓筹④。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⑤。

如何四纪为天子⑥,不及卢家有莫愁⑦?〔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马嵬》共二首,此首原列第二。

马嵬,在今西安兴平县,唐置驿站。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安禄山叛乱,潼关失守,玄宗、贵妃等西奔,至马嵬,军变,诛杨国忠,玄宗被迫将贵妃缢死于佛室。

②更九州,更有九州。

《史记·邹衍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所谓九州也。

”③虎旅,此指扈从玄宗的禁卫军。

柝,军中器具,晚上用来报更。

④鸡人,皇宫中负责报晓的人。

《汉官仪》:“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⑤据陈鸿《长恨歌传》载,玄宗、贵妃曾“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见之日。

⑥四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此举其成数。

一纪为十二年。

⑦莫愁,南朝民歌中经常提到的美女,无名氏《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

”〔解析〕这是一首以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为题材的咏史诗。

诗题为“马嵬”,已点世上闻名的“马嵬之变”的题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劈空而起,夹叙夹议,精警的语句,饱含着感情色彩。

相传杨贵妃死后,玄宗思念不已,曾派方士前去寻觅其魂,方士声称在海外蓬莱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并带回昔日订情信物及“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此诗首联高度概括了这类故事传说,意思是说:他生之约,渺茫难信;此生一死,相会无期。

其中“徒闻”二字,说明这是道听途说,是空想而非真实,因此就否定了方士的胡说八道,把读者从虚无飘渺的神仙世界中,逐渐引入苦难的人寰尘世。

下句“未卜”一词,表明作者对“他生”之说不以为然的态度,由此引申,对唐玄宗的悲切“思念”与杨贵妃的坚订来生婚约,隐含讥讽之意。

马嵬原文的翻译及赏析

马嵬原文的翻译及赏析

马嵬原文的翻译及赏析原文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前言】【注释】⑴马嵬: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⑵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

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

亦泛指坚固的铠甲。

⑶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⑷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唐玄宗《好时光》词:“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⑸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翻译】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鉴赏】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

“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

逃难路上,六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

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

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冯浩注说“两‘自’字凄然,宠之适以害之,语似直而曲”,这话很有道理,这两个“自”字确实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

他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也不得已使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这就和《长恨歌》里哀婉的“六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传》里的“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兵卒)牵之而去”相近,不由自主地起了恻隐之心,有相似之处。

李商隐毕竟是个重于“情”的男子,尽管他对荒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但当他面对两个生死分离的情侣的时候,尽管知道他们误国误民,心中却又油然而生了那恻隐之心。

【怀古绝句·马嵬怀古】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怀古绝句·马嵬怀古】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怀古绝句·马嵬怀古】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怀古绝句·马嵬怀古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注释(1)马嵬:马嵬驿,亦叫马嵬坡,在长安西面百余里处,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杨贵妃死于此。

杨贵妃,小名玉环,幼时养于叔父家。

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册封为寿王(唐玄宗之子李瑁)妃,后被唐玄宗度为女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

745年(天宝四年)册封为玄宗贵妃,极受宠幸。

杨家一门因此显贵,其宗兄杨国忠为右丞相,三个姐姐封韩、虢、秦三国夫人,权势炙手可热。

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兵攻破潼关,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到马嵬驿,六军驻马不进,杨贵妃被迫缢死,卒年三十八岁。

(2)“寂寞”句:脸上毫无生气,脂粉被亮光光的汗水所沾污。

写杨贵妃缢死时的面相。

渍,液体黏在东西上。

《红楼梦》程高本作“积”,误。

以庚辰本为准。

(3)付东洋:付之东流,成空。

(4)“只因”二句:传说中杨贵妃的“风流”事很多,是泛说。

记其遗迹留香事的,如《新唐书·后妃传》说玄宗从四川归来,过马嵬,派人备棺改葬,掘土,得到杨贵妃的香囊。

刘禹锡《马嵬行》则说:“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

……传看千万眼,缕缉香不歇。

”此外,《杨太真外传》中还有杨贵妃领巾因风吹拂到贺怀智头帻上而引得一身瑞龙脑香气的事。

衣衾,《红楼梦》戚序本、程高本作“衣裳”,以庚辰本为准。

赏析《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马嵬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

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

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李商隐诗《马嵬》赏析

李商隐诗《马嵬》赏析

李商隐诗《马嵬》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马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咏史诗,共两首,一为七绝,一为七律,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的故事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释】马嵬:原诗共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

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更”,再,还有。

“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 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这句诗以“海外九州”指想象中的仙境。

杨贵妃死后,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她。

见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

但神仙传说毕竟渺茫,不能给唐玄宗什么安慰,所以说“徒闻”。

他生未卜此生休:陈鸿《长恨歌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

”但来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经完结了。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追述玄宗逃蜀时的情景。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

“宵柝”,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是叙述马嵬坡事变。

《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马嵬》原文翻译及赏析1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翻译皇上曾经到世外巡游,他的六马车驾在此作了短暂停留。

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人还魂回生,只有鲜血化成青草似乎在诉说怨愁。

人已不见香车却又回到京城宫殿,人去楼空而晨钟依旧。

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亡魂再见了,即使是文成将军也难以被封侯。

注释马嵬驿: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离长安(今西安)百余里。

穆满:周穆王名满,在位诗曾西征犬戎。

此以周穆王喻唐玄宗,以“物外游”称其奔蜀避乱。

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间的仙境。

六龙:原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此喻指唐玄宗车驾。

淹留:停留,逗留。

生:一作“成”。

长乐殿:即汉代长乐宫,西汉高帝时,就秦长乐宫改建而成。

汉初皇帝在此视朝。

这里用来借指唐玄宗的住处。

景阳楼:即南朝陈景阳殿,为陈后主和张妃(丽华)宴乐之所。

这里借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住过的唐宫。

甘泉:即汉代甘泉宫,原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宴请外国宾客。

复:一作“得”。

文成:文成将军,即齐人少翁。

赏析此诗首联是以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神话传说比喻唐玄宗的奔蜀。

这一联实际上是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经过马嵬驿时,车驾作了短暂的停驻。

而车驾停驻的原因是发生了“马嵬之变”。

颔联承接上联之脉络,叙述了“马嵬之变”的直接后果:贵妃已死,犹如青烟消逝,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她还魂回生;如今“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贵妃的鲜血化成的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十洲记》载:“聚窟洲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花发香闻数百里,名返魂树。

死者在地,闻香即活。

”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在马嵬驿的永逝。

诗人省去了马嵬兵变时六军驻马,贵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历史情节,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深寓同情地描写了贵妃的悲剧结局。

《马嵬》原文及诗词鉴赏

《马嵬》原文及诗词鉴赏

《马嵬》原文及诗词鉴赏一、原文。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鉴赏。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古诗赏析
【原文】
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及注释】
空荡荡的马嵬坡下,独见玉颜空死处。

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深情,已然成空传说。

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当年导师寻访杨妃踪迹,想必去过此处.当年唐明皇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中,两人发誓,在天愿作比翼,在地愿为连理.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1、马嵬:原诗共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

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2、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更”,再,还有。

“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这句诗以“海外九州”指想象中的仙境。

杨贵妃死后,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她。

见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

但神仙传说毕竟渺茫,不能给唐玄宗什么安慰,所以说“徒闻”。

3、他生未卜此生休:陈鸿《长恨歌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执手各呜咽。

”但来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经完结了。

4、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追述玄宗逃蜀时的情景。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

“宵柝”,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5、此日六军同驻马:是叙述马嵬坡事变。

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当时七夕笑牵牛:意思是说当年七月七日李、杨在长生殿夜半私语的时候,还以为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能会面一次,不及他们天天在一起。

6、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嘲讽唐玄宗虽多年做帝,并不能长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能始终相守。

“如何”,为什么。

“四纪”,四十八年。

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此指玄宗实在位四十五年,将近四纪。

“卢家莫愁”,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作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这里是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照。

【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
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乱,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