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设想(上篇)
改革开放30年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1978年以后成都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正轨1990年,成都市城市化率达到38.78%2000年,成都市城市化率已达到53.48%2007年,成都市城市化率达到62.58%2015年之前,成都城市化率将超过70%,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成都城市化推进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近五年来,成都实施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城市化进一步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城市化的演进历程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综合功能增强,成都城市化进程开始步入正轨,进入持续稳步发展的时期。
1.非农人口比重稳步提高,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稳步上升。
1976~2007年的31年里,成都非农人口比重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尤其是近五年来,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市非农人口比重一举提高了16.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2个百分点(见图1)。
按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成都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已经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
2000年,成都市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成为全省城市化最高的地区之一。
2000-2007年间,成都城市化进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推进速度,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见图2)。
2007年,成都市成为全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中心城区实体空间扩张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成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1990年达到74.4平方公里,1995年达到129平方公里,1999年超过200平方公里,2005年达到285平方公里,在全国660个城市位居第八。
1990年,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非农人口仅为161万人,2000年扩大到205万人,2006年已超过300万人(见图5)。
最新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一、引言为进一步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布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制定了最新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本方案将从省级区划变动、市级单位整合、县级区划优化、跨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边界调整与界定、资源配置与共享以及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省级区划变动本次行政区划调整中,我们将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和战略需求,对部分省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具体方案将结合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调整后的省级行政区划更加合理、高效。
三、市级单位整合在市级层面,我们将推动相邻城市的整合,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城市群。
通过整合,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县级区划优化县级行政区划的优化是本次调整的重点之一。
我们将根据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分布等因素,对县级行政区划进行合理调整,以提升县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跨区域协同发展为推动跨区域的协同发展,我们将加强相邻地区间的合作与沟通,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六、城乡融合发展本次调整将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七、边界调整与界定在边界调整方面,我们将根据历史、地理和民族等因素,对存在争议的边界进行界定和调整。
同时,加强边界地区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确保边界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八、资源配置与共享本次调整将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
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九、社会管理与服务在社会管理与服务方面,我们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结语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旨在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布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

36 //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第4期|总第339期稳妥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陆小成摘要:根据世界城市演化规律,我国距离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率水平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建议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依法依规科学论证、稳妥有序谱写新篇章入手,破解行政区经济壁垒、区域城乡差距拉大等难题,稳妥有序、稳中求进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关键词:行政区划;调整;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ki.zggqgl.2021.04.009行政区划调整是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安定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部署推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稳妥有序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一、推进区划调整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一)遵循全球城市化规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
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城市化进程。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UN DESA)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化趋势》报告显示:世界上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有望达68%。
2018年,主要国家城市化率中,阿根廷、日本均为92%,荷兰为91%,巴西为87%,英国为83%,美国为82%,中国为59%。
区划调整的实施方案

区划调整的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我国各地纷纷进行了区划调整。
区划调整是指对行政区划进行重新划分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需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为了有效推进区划调整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调整原则。
1.依法依规。
区划调整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依规进行,确保合法合规。
2.科学合理。
调整区划必须科学合理,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确定区划范围和划分标准。
3.民主参与。
在区划调整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障相关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二、调整目标。
1.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区划调整,合理整合资源,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提升行政管理效率。
合理划分行政区划,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区划调整,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三、调整内容。
1.优化区划设置。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重新划分和调整,合并、撤销、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区划设置。
2.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调整行政区划后,要及时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人员配备,确保行政管理有序运转。
3.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四、实施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门的区划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推进,加强对区划调整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2.健全政策法规。
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区划调整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3.加强宣传引导。
开展区划调整的宣传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区划调整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方案

行政区划调整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明显。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民生福祉,我国决定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调整原则1. 经济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原则,合理布局行政区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竞争力。
2. 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后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3. 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过度开发,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4. 文化传承为根基:保留和传承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区域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三、调整方案1. 区域划分优化: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口分布,合理调整行政区划边界,实现区域功能互补和优势互补。
2. 城乡结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合作共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区域互联互通能力,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4. 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均等化,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5. 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营造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步骤1. 组织调研:成立专家组,进行综合调研和评估,制定调整方案。
2. 征求意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
3. 制定方案:根据调研和意见反馈,制定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并进行论证和修订。
4. 宣传解释: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解释调整方案的意义和目的,增强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5. 实施落地:按照调整方案,逐步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并监督评估效果。
五、调整效果评估1. 经济效益评估:比较调整前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评估调整的经济效果。
成都行政区划最新消息.doc

成都行政区划最新消息想更多地了解成都的行政区划吗?让我们在下面互相了解。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成华区青龙等街道行政区划的批复|成华区人民政府199:《关于调整青龙、双桥子、洪欣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的请示》(成府[20xx]59号)收悉经研究,市政府原则同意你区提出的部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1。
同意设立白莲池街道办事处,调整青龙街道办事处的管辖范围新设立的白莲池街道办事处管辖面积约13.21平方公里,东以原青龙街道与龙潭街道和新都区的边界线为界,西以成化区与金牛区的边界线为界,南以北三环三、四段的石头为界。
北以成华区与金牛区、新都区的边界线为界,以熊猫大道1248号为基地调整后青龙街道办事处占地面积约8.80平方公里。
东以原青龙街与圣灯、龙潭街的分界线为界,西以南招觉寺路东侧的石头为界,南以原青龙街与福清路、二仙桥街的分界线为界,北以北三环四段北侧的石头为界,居民为志强路266号2、同意取消新路宏街道办事处,整体纳入双丘子街道办事处管辖调整后的双丘子街道办事处管辖面积约为3.17平方公里,东以二环路二、三段东侧的石头为界,西以一环路二、三段东侧的石头为界,南以蜀都大道水碾河段北侧的石头为界,北以建设一、二、三号南路北侧的石头为界,居民为林爽中恒路12号请按照行政区划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调整眉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彭山县设立眉山市彭山区的请示》(梅府[20xx字第35号)收悉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取消彭山县,设立眉山市彭山区,原彭山县行政区域为眉山市彭山区行政区域。
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驻冯明镇西街98号。
上述行政区划调整中涉及的各类机构应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界线应按照规定及时划定,所需人员和经费由你市自行解决。
严格按照国务院三章的要求,不新建政府大楼,不增加财政支持人员,不增加公共资金。
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严格经济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政策的规定,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整改政策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整改政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中国在行政区域划分整改政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本文将就中国行政区域划分整改政策的背景、意义、具体举措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一、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过于庞大、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国家发展的步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整改政策,旨在优化行政区域划分,提高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意义1. 提高治理效率。
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可以有效减少政府层级,提高政府决策执行效率,减少行政复杂性,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推动公共服务更好地覆盖全国各地区。
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行政区域划分整改,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地区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互补,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
3.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优化行政区域划分可以让政府更多地关注本地区域的发展需求和问题,提高政府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增强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信任度。
三、具体举措1. 调整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划,对原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减少行政层级,完善行政区域划分,实现更高效的治理。
2. 促进区域协作。
为了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中国政府设立了一系列跨区域机构和平台,促进各地区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3. 加强政府服务。
通过建设政务大厅、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方式,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服务,提升了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实现了更高水平的便民利民。
四、未来发展方向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区域合作和协作机制,促进各地区资源互通共享,打破地区壁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全国行政区域划分调整

全国行政区域划分调整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国行政区域的划分和调整需求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行政区域划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本文将重点介绍全国行政区域划分调整的背景、目的以及具体的实施情况。
背景我国的行政区划是根据国家地理、历史、经济和人口等因素而划分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界限逐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解决行政区域划分中的问题,国家开始对行政区域划分进行调整。
目的全国行政区域划分调整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原有的行政区划和行政界限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优化行政效能。
行政区域的调整可以使行政机构更合理地布局,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3.解决行政区划过于分散的问题。
在过去的行政区划中,有些行政区域过于分散,导致管理和协调困难,需要进行整合和划定新的行政边界。
实施情况自国家开始进行全国行政区域划分调整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施情况:1.省级行政区域划分调整。
目前,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总数为34个,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不尽相同。
通过对行政区域的调整和合并,可以更好地解决行政区划过于分散的问题,提升行政效能。
例如,2018年,北京市对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两个区划并入海淀区。
2.地级市和县级行政区域划分调整。
在地级市和县级行政区域划分方面,国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目的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行政管理的要求,合理划定行政边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例如,2019年,湖北省对黄冈市的下辖县市进行了调整,划分出新的县市,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3.统筹城乡发展。
在行政区域划分调整中,国家还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设想(上篇)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蒋希刘艺琳[摘要]在现行行政区划下,成都市存在着一、二、三圈层的划分,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城市和乡镇分割,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有着一定的阻碍和磕绊。
本文从摈弃旧有城乡分割观念出发,提出融合一、二圈层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试图建立一个超大主城区,以使原一、二圈层的城乡二元体制全面破除,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深入,进而为世界田园城市建设的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行政条件和广阔的操作空间。
[关键词] 城乡一体一、二圈层行政区划调整一、前言成都从2003年开始至今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07年获批成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对成都多年来城市化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大机遇。
2009年年底,又提出了“成都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这是我市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至今的一个升华。
成都市现存的行政区划是上个世纪90代年初划定的,即将原东、西城区和金牛区(郊区)三个区调整为现在的五城区,即行政区划调整使东、西城区突破老金牛区对东、西城区的合围,使成都市主城区的发展从此驶上快车道,同时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一、二、三圈层的划分。
原中心城区五大区为第一圈层,新都区、郫县、温江区、双流县、龙泉驿区为第二圈层(清白江区区界不与第一圈层接壤,故本文中的第二圈层不考虑清白江区),其余各县市为第三圈层。
在传统的规划和人们的观念中,第一圈层的五大城区才是真正的中心城市,而其余圈层都是郊区。
于是城乡分而治之,在行政上难以融合,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政策及观念上的存在着层层障碍和明显的标准差异,成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严重阻碍。
二、调整行政区划是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伴随20年来不变的行政区划而产生的城乡分布旧格局和人们心中业已形成的固有观念,使得已经具备了或接近第一圈层的经济地位和地理特征的近郊区有着不同于五大城区的明显区隔和心理碍障,例如在政策及观念上的存在着层层障碍,在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标准差异。
同时第二圈层处于中心城区的外围,由于地理距离较远,在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较小,城市化进程相对主城区明显较慢。
由于计划经济长期以来的行政指导占据重要地位,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区(县)地方政府对土地、区域的利益有着本能的渴求,难以避免利益的博弈,资源需求的冲突和重复建设的矛盾,各区(县)政府按行政区划来着眼区域经济发展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既成事实。
在现有一、二圈层划分治理的体制下,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城市和乡镇分割。
为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社会和谐,城乡二元体制必须从根本上全面破除,成都市现有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刚性约束,行政区划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阻碍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和速度。
从而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起着明显的迟滞作用。
为此我们提出对已经存在了20年未曾变动的成都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期能够让合理的行政区划成为我们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伟大目标的重要推进器。
图一成都市现行行政区划示意图三、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选择1、一、二圈层融合是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必然趋势目前成都市域面积为12390平方千米,中心城区面积为466平方千米,所谓第二圈层的近郊区包括龙泉驿区、双流县、温江区、郫县、新都区,总共面积为2822平方千米,中心城区与近郊区土地面积仅占据市域面积26%。
第一圈层与第二圈层的许多城镇已在近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逐步融合,如新都大丰镇、双流华阳镇,郫县犀浦镇以及温江柳城镇已经或正在成为成都中心城区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第一圈层和第二圈层的交汇处,即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也处处呈现出城市化特点,例如双流华阳与武侯、锦江区连接带天府大道两侧,贯通温江区与青羊区的光华大道片区,串起郫县犀浦与金牛区羊西沿线,城乡界线已经模糊或正在消失,城乡一体已不可剥离,第二圈层要融入第一圈层成为必然的趋势。
同时今年年初出炉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中,进行了全新产业功能布局。
在四大总体功能区和产业功能性规划中已去掉了行政区划的界线,转而侧重于经济区域的规划。
不管是中心城区还是第二圈层所在的温江、郫县、新都、龙泉、双流等区县,在规划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个区县都是成都市城市区域重要组成部份,一二圈层的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行政区划调整设想方案我们作出了在行政区划上取消第二圈层,使一、二圈层融合,建立一个由若干新区构成的超大主城区的设想。
一是以形成大行政区划,以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降低资源消耗,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扩大市场运作空间。
二是摆脱仅以五城区为中心城区的发展模式,扩大经济发展中心范围,使第一圈层与第二圈层在同一套行政机构领导下,实现地域空间资源的更优化配置,赋予行政机构更广泛的施政空间,以强有力地推进一、二圈层融合后形成的超大主城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方案1一区加一县(区)的哑铃型态以城区为中心,将第一圈层的5个主城区与第二圈层的5个县(区)进行合并,从地理位置来看,将青羊区与温江区合并为一区,金牛区与郫县合并为一区,成华区与新都区合并为一区,锦江区与龙泉驿区合并为一区,武侯区与双流县合并为一区,形成一个主城区与一个二圈层县(区)完全融合的城市分区行政区划新格局,即每个新区都有两个中心的哑铃形态。
高新区和经开区分别位于武侯区、郫县和龙泉驿区内,在此不作考虑。
表1 方案1 各区(县)合并前后人口、面积及GDP数据统计区县名称合并区暂定名所含街道、乡镇人口(万)面积(km2)GDP(亿元)青羊区青羊区18个街办、6个镇77116.466343393.98568.10温江区39.4 277 174.12金牛区金牛区15个街办、14个镇109160.3107544436.68625.42郫县51.3 437 188.74成华区成华区14个街办、11个镇88.0154.4109590307.79568.61新都区66.4 481 260.82锦江区锦江区16个街办、7个镇、1个乡67.9127.960619350.87619.89龙泉驿区60.0 559 268.92武侯区 武侯区 16个街办、7个镇、1个乡 99.5 195.6 1241192 386.2 783.96双流区 96.1 1068 397.76 合计 126 653.6 3288 3165.98 占全市域(%) 40 59 26.5 77.4注:人口及面积为2008年统计数据,GDP 为2009年年底数据。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1、行政区划改变后,各行政部门及经济格局没有打乱,而是两区直接合并,利于人员的整合流动,机构的完整性得以保存,两个区之间的协调和调整易于实施。
2、原五城区为主中心,二圈层的城关镇为副中心,形成两个中心的哑铃形式,可以避免人流向成都市的中心城区过度聚集,使原二圈层区县所在的副中心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原中心城市部份可以通过扩大行政管辖的范围,解决生活原材料供应和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扩大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五大区均形成双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3、原第二圈层部分则可以以中心区域为依托,加速引进城市原中心城区及各地的人才、资金以及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促进各副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向新的大城区全域内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方向迈进。
4、各区内的副中心可以通过快速交通实现方便、快捷、经济的出行,与主中心具有很好的通达性。
例如可在每一新区内主、副中心间通过建成一条轨道交通和两条快速路,使各区主副中心以三环路为起点的距离均在15km 左右,车程仅城8至10分钟。
图二 成都市行政区调整方案1示意图这对各副中心的人口聚集将大大增强吸引力。
可以预期通过10-20年的建设发展,各副中心将建设成为人口50万以上,面积50km2以上的中型城市,从而有效地避免现主中心(核心城区)的摊大饼式的过度发展。
方案2一城区加一郊县(区)大融合基础上均等分割方案一由于新区区域面积过大,有相当的管理难度。
因此本方案在第一方案形成的5个大行政区基础上,外围边界基本不改变。
每个区域内部利用现有的乡镇街办界线,并结合主要交通干道及河流进行较为均等的划分,使得每个区域的经济优劣势、地理位置都拥有相对接近的份额。
1区(暂名为驷马桥区或桂湖区),第一圈层从一环路向北扩展,位于原成华区与金牛区区界以东,府青路-昭觉寺横路-成绵高速以西区域。
第二圈层内含原新都区新都、三河、龙桥、斑竹园、马家、新民、新繁、军屯、清流等9个乡镇。
2区(暂名为北湖区或十陵区),第一圈层从内环向东扩展,位于府青路-昭觉寺横路-成绵高速以南,以锦江区与成华区的区界以北之间。
第二圈层内含原新都区的木兰、石板滩、泰兴等乡镇。
3区(暂名为龙泉驿区或龙舟区),一圈层内划分以锦江区与成华区的区界以南,以龙舟路-龙兴大道-成龙大道以北区域,含原龙泉驿区十陵、西河、洛带、万兴、黄土、洪安等乡镇。
4区(暂名为锦江区或望江区),第一圈层从市中心向东扩展,位于原锦江区与武侯区界线以北,龙舟路-龙兴大道-成龙大道以南区域,第二圈层内含原龙泉驿区大面、山泉、柏合、茶店、同安等乡镇区域。
5区(暂名为天府区或华阳区),一圈层内划分为武侯区与成华区以西,南大街-浆洗街-成雅高速以东区域。
二圈层内为原双流县的华阳、中和、新兴、万安、白砂、太平、兴隆、合江、永兴、三星、大林等11个区域。
6区(暂名为武侯区或双流区),一圈层内划分为以南大街-浆洗街-成雅高速以北,武侯区与青羊区区界以南区域。
二圈层内为原双流县城关镇东升镇、胜利、黄甲、西航港、公兴、永安、黄龙溪、正兴、煎茶、籍田、彭镇、九江、金桥、黄水等14个乡镇。
7区(暂名为少陵区或青羊区),从市中心向西扩展,第一圈层位于武侯区与青羊区区界以北,清江路-日月大道-成温邛快速通道以北。
第二圈层含原温江区柳城、天府、涌泉、金马、永盛5个镇。
8区(暂名为金沙区或两河区)第一圈层位于清江路-日月大道-成温邛快速通道以南,青羊区与金牛区区界以北区域。
第二圈层含原温江区万春、和盛、寿安3个镇,原双流县的等4个乡镇。
9区(暂名为永陵区或犀浦区),从内环向西扩展,第一圈层位于原青羊区与金牛区区界以北,花牌坊-茶店子-金泉路-成灌高速路以南区域。
第二圈层内含原郫县的犀铺、郫筒、红光、友爱、安德、花园等乡镇区域。
10区(暂名为五丁区或金牛区),从内环向西北扩展,第一圈层位于花牌坊-茶店子-金泉路-成灌高速路以北,原成华区与金牛区区界以西区域,第二圈层内含原郫县的安靖、团结、三道堰、唐元、新民场、唐昌,原新都区大丰镇等乡镇区域。
图三成都市行政区调整方案2示意图图四成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二三环内详图本方案优点在于使得各区基本接近地划分了原中心城区和周边的第二圈层,使得经济和所辖面积相对均衡,基础设施配套也相对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