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缅甸

合集下载

缅甸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缅甸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缅甸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缅甸,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缅甸的传统服饰体现了各民族的独特风貌和身份认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缅甸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和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一、华人民族在缅甸的华人社区,华人民族的传统服饰保留了中国的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中式衣袍,而女性则穿着旗袍。

衣袍通常是由丝绸或棉布制成,有时还会配以精美的刺绣和花纹。

旗袍则是绸缎面料的长袍,设计简洁而雅致。

二、孟族孟族是缅甸最大的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服饰反映了该地区的环境和气候。

男性通常穿着弹性腰带的长裤,并搭配一件短袖衬衫。

女性则穿着缀满刺绣和手工花边的长袍,这些刺绣和花边通常以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花纹设计而闻名。

三、克伦族克伦族是缅甸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身着独特的传统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荣耀。

男性通常穿着称为“帕通”的长袍,这种服装以高领、宽袖和褶皱装饰为特点。

而女性则穿着“彤星球”这种五颜六色的长裙,上面绣着鲜艳的图案,显得十分美丽。

四、掸族掸族是缅甸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服饰被认为是缅甸最华丽的服饰之一。

男性通常穿着“俄金”这种时尚的袍子,它由宽松的头巾和华丽的上衣组成。

而女性则穿着名为“过招”或“拟珠”的旗袍,旗袍上装饰着亮丽的玻璃珠和金属花边,穿着后非常华丽。

五、罗兴亚族罗兴亚族是缅甸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受到阿拉伯和印度的影响。

男性通常穿着长袖长裤,上面可能还配有头巾和帽子。

女性则穿着名为“白夫人”的长袍,这种服装非常宽松,以透气性好的细棉布制成。

六、布玛族布玛族是缅甸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纺织品为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袖长裤,帽子上装饰着羽毛和小饰物。

而女性则穿着名为“红玛阿米尔”的长袍,这种服装通常使用手工织造的红色和黑色面料,图案鲜明,富有民族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缅甸各民族的传统服饰与民族特色。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以神雕侠侣

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以神雕侠侣

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以《神雕侠侣》为例孔庆东,[缅甸]黄娇娇(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要:中缅两国自古就建立了良好的睦邻关系和经济贸易合作。

中华文明在缅甸传播得广泛而持久,对缅甸的的文化、语言、道德观念、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武侠文化对缅甸的影响而展开分析。

首先介绍武侠文化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入缅甸的;其次结合传播方式,寻找在语言翻译的误解和不同文化的冲突下还能引起武侠热的原因;最后借由缅甸武侠小说的诞生,试图探讨武侠文化在缅甸迅速发展的历程和原因。

关键词:缅甸;武侠文化;金庸;《神雕侠侣》;传播中图分类号:I10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0)2-0074-07中国文学进入缅甸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当时中国使者到缅甸游访,观看了一些文艺表演后,写下不少美妙的好诗,其中《骠国乐颂》广为人知。

起初,中国文学是以诗歌和史料为主,大量输入缅甸。

因为政治和经济因素,文学的类别仅停留在彼此赞颂的诗歌和后来的一些圣哲思想的译作,这些著作全都是英译的,从古代到近代,“纯文学”的影响少之又少。

虽然缅甸也有华侨,但因为政治上的动乱,官方断定华人是缅甸政治经济的潜在威胁,由此推出打压华人的政策与措施,导致中国文学无法在缅甸得到很好的传播,甚至割断了原有的一切联系。

中国文学在缅甸的发展中经历了政局动荡所引起的排华事件,随之又面临英国长达62年之久的统治,因此除了个别学者外,大众对中国文学已经慢慢疏远和陌生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缅两国有了真正友好的关系,两国的文化交流史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88年2月10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红楼梦》缅文译本在缅甸出版发行”的消息,认为它在中缅文化交流史册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的脚步非常缓慢,当地读者对此的关注度也不高。

近二三十年中缅贸易的密切往来,才逐渐引起中国文化的热潮,同时大量的文学作品也通过英译本或电视媒体方式影响缅甸。

缅甸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缅甸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缅甸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一、地理位置
缅甸位于中国的西南边,是中国的重要邻国。

两国接壤长达约2,129公里的边境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缅甸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通过缅甸,中国可以缩短与印度洋的距离,实现海上贸易的多样化。

二、资源合作
缅甸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铜、锡等矿产资源,以及水力能源等。

中国与缅甸进行资源开发合作,可以满足中国能源需求,并保障资源的稳定供应。

双方合作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

三、地缘政治影响
缅甸地处东南亚,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非常重要。

缅甸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通过与缅甸的合作,中国可以在东南亚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四、安全合作
中国与缅甸在安全领域有着密切合作关系。

两国共同打击毒品走私、跨境犯罪等问题,维护双方的国家安全。

缅甸是中国西南边防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在边境安全合作上有着长期的合作经验,保障了双方的边境稳定。

五、文化交流
中缅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对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非常重要。

中缅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增进了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

结语
总的来说,缅甸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缅两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的发展,也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希望中缅两国在未来加强合作,共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缅甸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成就

缅甸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成就

缅甸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以下是一些主要成果:
1.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缅甸投资建设了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包括皎漂深水港、畹町-瑞丽铁路、皎漂经济特区等。

这些项目旨在提升缅甸的交通物流能力,促进区域贸易和经济一体化。

2. 能源合作:中缅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建设了从中缅边境的油气管道,将缅甸的能源资源输送到中国,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

3. 电力项目:中国还参与了缅甸的电力项目,包括伊江上游水电开发项目等,旨在解决缅甸长期的电力短缺问题,并促进经济发展。

4. 农业发展:中国与缅甸合作开展农业技术交流和农业项目投资,提升缅甸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出口能力,特别是在农业种植、灌溉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

5. 边境贸易:中缅两国的边境贸易得到了促进和发展,中国边境城市如瑞丽、畹町与缅甸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繁荣。

6. 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国与缅甸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合作,提供奖学金,支持缅甸学生在中国学习,并鼓励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

7. 卫生合作:两国在卫生领域也有所合作,中国向缅甸提供了医疗援助,包括疫苗、药品和医疗设备的捐赠,以及在此领域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中缅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缅甸内部的政治稳定性、地区发展和安全问题等。

中缅双方需要在维护和平与稳定
的前提下,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确保mutually beneficial projects 的可持续发展。

缅甸的文化传统

缅甸的文化传统

缅甸的文化传统
缅甸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
着该国的人民生活和价值观念。

在缅甸,人们尊重传统,重视家庭和社区,同时也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缅甸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宗教、艺术、建筑、服饰、美食等。

其中,佛教在缅甸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缅甸人民虔诚地信奉佛教,许多人每天都会前往寺庙祈祷,参加宗教仪式。

佛教教义对缅甸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们注重善良和慈悲,尊重他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艺术方面,缅甸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绘画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缅甸的手工
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如银器、木雕、珠宝等。

而缅甸的绘画艺术则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缅甸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

此外,缅甸的建筑和服饰也反映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缅甸的建筑风格受
到了印度、中国和东南亚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而缅甸传统服饰则以其华丽和色彩鲜艳而著称,反映了缅甸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在缅甸,人们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如水灌节、泼水节等。

这些传
统活动不仅丰富了缅甸人民的生活,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

总的来说,缅甸的文化传统是该国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丰富了缅甸人民的生活,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缅甸的文化传统也在不断发展和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启迪和感悟。

中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缅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两国在文化和贸易上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接触。

以下是中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古代:缅甸地区曾是古代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中缅两国
通过这条通道保持了长期的文化和贸易联系。

2.明朝:明朝时期,中国与缅甸建立了友好关系。

明朝朝贡体制中,
缅甸是其中的一员,这表明两国之间有着相互尊重和友好的外交关系。

3.清朝:清朝时期,中缅之间发生过一些领土争端,尤其是在中缅
边境地区。

这些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4.二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缅甸都受到了日本侵略的
影响。

两国在对抗日本侵略者方面有过合作,这一时期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一些联系。

5.当代:中缅两国仍然保持着互利合作的关系,共同发展,促进地
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的来说,中缅关系在历史上有过复杂的时期,但也有过友好交往的时期。

这种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也体现在文化、宗教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上。

在当前时期,中缅两国应该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

缅甸 对中国影响

缅甸 对中国影响

缅甸对中国影响
缅甸,一个邻近中国的国家,地处东南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
文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

缅甸与中国接壤,两国之间有着长久而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利于两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矛盾。

经济合作
缅甸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重要的邻国之一。

中缅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从上世纪开始,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对缅甸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等领域,例如中缅油气管道、金三角经济区等项目。

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缅甸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资源保障和市场机遇。

政治关系
中缅两国在政治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国元首互访频繁,高层交往频繁,共
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在国际舞台上,中缅合作密切,协调一致,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文化交流
中缅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缅甸人民喜爱,缅甸
的风土人情也吸引着中国游客。

两国在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加深,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
然而,中缅两国之间的合作也不是没有挑战。

一些投资项目可能引发当地民众
的不满和抗议,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制度差异也可能导致误解和矛盾。

因此,中缅两国需要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沟通与协调,增进互信,解决共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缅甸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

中缅两国之间的合作
关系紧密,互利共赢。

在未来的合作中,两国应该加强沟通与协作,解决共同面临的困难,共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以《神雕侠侣》为例

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以《神雕侠侣》为例

方断定 华人 是缅 甸 政治 经济 的潜 在威 胁 , 由此 推 出打 压华人 的政 策与措 施 , 致 中 国文学无 导
法 在缅 甸得 到很 好 的传播 , 甚至 割断 了原 有 的 切联 系。中 国文 学在缅 甸 的发展 中经历 了政

局 动荡 所引起 的 排华 事件 , 随之 又 面临英 国长 达6 2年 之久 的统 治 , 因此除 了个 别学 者 外 , 大
来的若 干年 内在缅甸 掀起 热潮 。


武 侠 文 化 的 缘 起
虽然据 史 料记 载 , 中国古 代小 说 的汉 文典
个天 翻地覆 的重 大事 件 。 2 武侠 文化形 成 的初期 影响 、
籍早 就 流传 于缅 甸 ,但 因存 在着 语 言障 碍 , 缅 甸人对 中 国古 代小说 非 常陌生 。缅甸 人对 中国 文学 的熟 知都 是来 源 于英 译 本 , 言 差异 一 直 语
14 9 9年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建立 后 , 中缅两 国 有 了真 正友好 的关 系 , 国 的文 化交 流史 始进 两
作者 简 介 :孔庆 东 ,男 ,北京 大学 中文 系 教授 黄娇 娇 ,女 ,缅 甸华 裔 学 人
华 文文 学
2 1. 总第 9 0 02 .( 7期 )
・7 ・ 5
文艺 表演 后 , 写下 不 少美 妙 的好诗 , 中《 国 其 骠
乐颂》 为人知 。起初 , 广 中国文学 是 以诗 歌和史 料为主 , 大量输 入缅 甸 。因为政 治和经济 因素 , 文学 的类 别 仅停 留在 彼 此 赞颂 的诗 歌 和后 来 的一些 圣哲 思想 的译作 , 些 著作 全都 是英译 这 的 , 古代 到近 代 纯 文学 ” 从 “ 的影 响少 之又少 。 虽 然缅 甸也 有华 侨 ,但 因为 政 治上 的动 乱 , 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甸文化与中国自古以来,中国和缅甸就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间有漫长的边境线(泰国1800公里,印度1100公里)。

边境线两边居住着同源跨境民族,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往来频繁。

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缅两国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

众多史料记载说明,中缅历史上关系非常密切。

比如《后汉书》记载,当时掸国国王三次派使节与中国通好,公元120年还派来了杂技团。

而唐代时的骠国与我国的关系更为密切。

骠国曾是南诏王朝的属国,公元801年由南诏王引荐,骠国国王雍羌派王子舒难陀率领使团和乐工35人,经瑞丽-南诏-成都到长安,历时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在802年到达长安,为唐朝朝廷献乐。

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

唐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

缅甸的史籍虽然不多,但著名的《缅甸大史》和《琉璃宫史》等也都记载缅甸与我国交往的史实。

还有完成于1670年的《华人莅缅各地记》记载了从上古时期一直到逃亡缅甸的明朝永历帝被送回国这段历史,这本书在1955年由缅甸著名爱国诗人德钦哥得迈校订。

缅中友好协会印成小册子。

中缅交往密切,同族同源,为什么影响力不如印度文化:1.自蒲甘王朝上座部佛教在缅甸取得统治性地位后,凡不符合该教义的思想、主张都受到排斥和制约,因此中国文化在缅甸的传播受到限制。

2.从1885年缅甸贡榜王朝被英国人所灭到1948年脱离英联邦独立,其间占领缅甸时间比较长,出于他们统治目的,有意淡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甚至故意破坏一些中缅往来的历史文化古迹,并对一些事实进行曲解性分析。

3.由于经济实力关系,缅甸的考古事业不够发达,对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不够。

4.缅甸地处炎热潮湿的环境,对文物的长期保存非常不利。

历史上中缅关系友好是主流,但也有战争小插曲。

1287年元代征战缅甸成一度进入蒲甘,逼近卑谬。

明朝:1441年王骥征战孟养,进军阿瓦。

1594年刘挺入缅,攻抵阿瓦。

清朝:1762年-1769年,清朝战败,缅方因害怕暹罗(泰国人)复国抗缅,同意与清朝议和。

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战争也客观上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到达缅甸,和商旅往来一起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缅甸著名华裔考古学家杜生诰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研究缅甸佛教时,迄今为止我们只习惯于向印度寻找源泉和影响,但在缅甸宗教的发展中,中国可能给予的影响因素却被忽略了。

”经他论证提出:1.公元11世纪蒲甘王阿奴律陀征服直通之前,伊洛瓦底江上游流域有大乘佛教学派。

2.公元初年几个世纪,中国僧侣在太公、卑谬和蒲甘用中文传播佛教,同时印度僧侣也用梵文传播宗教。

而且中国传教更加成功,因为中国当时政治影响大。

3.位于印度和中国中间的缅甸接受了各方的佛教影响,但中国是缅甸更近的邻居,所以中国的影响是主要的。

中国传入缅甸的商品有:1.丝绸2.茶叶3.瓷器4.纸张中国对缅甸影响有:1.语言文学。

汉语借词(外来词),包子、油条、瓜子、豆腐、香菜、拖拉机等等。

随着缅甸民族独立斗争的发展,在民族情绪和爱国精神的促使下,缅甸读者对与自己国家有着相同命运的中国尤感亲切,他们也受到中国五四文学运动主将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的影响。

实验文学运动的原因之一。

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手法也受到中国的影响。

《鄂巴》的写作手法跟《阿Q正传》很相似,所以华人作家把这部小说翻译过来的时候将书名译成《阿八正传》。

中缅友好交往史1.古代中缅友好往来的开端陆路:公元前四五世纪开辟的西南丝绸之路,沟通了中缅贸易通道,中国商人用丝绸、黄金换回缅甸的玉石、珠宝、翡翠等。

海路:秦末汉初,西汉远洋船队经东南亚沿海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成功开辟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

2.中缅友好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更加统一,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平定中南地区后将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进而传到缅甸。

(2)两国间早期佛教文化交流。

杜生诰认为,公元4世纪大乘佛教已经由中国传入缅甸,中国僧侣已在缅甸太公(德贡)、卑谬和蒲甘等地讲经布道。

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提到,南北朝时期先后有两位僧人到缅甸西南部阿拉干一带传教。

大乘佛教在缅甸的传播对缅甸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3)唐朝时期:南诏国与当时缅甸境内的骠国壤地相连,保持有良好的邦交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858年,骠国遭到当时的斯里兰卡进犯,向南诏求救,南诏派大将段宗片成功抵御斯里兰卡的入侵,并从缅甸带回了佛舍利,促进了两国间的佛教交流。

(4)宋朝时期:宋朝时期正值缅甸蒲甘王朝强盛时期,蒲甘国多两次派遣使节入宋交好。

第一次是在公元1106年,蒲甘第三代国王江喜陀派使来进贡,宋朝朝廷以大国礼节接待了蒲甘来使。

可见宋朝对蒲甘的友好关系的重视。

第二次,1136年,蒲甘第四代国王再次遣使到宋朝都城纳贡。

与宋朝地方政权大理国关系密切。

蒲甘王阿奴律陀亲自率领江喜陀和四名大将到大理求取佛牙,受到大理国隆重接待。

后带回碧玉佛像一尊,供历代国王顶礼膜拜。

之后一直保持着使节来往。

(5)元朝:13世纪后半期元朝兴起,蒲甘却濒临危亡。

元缅发生的三次战争,使得两个关系受到较大影响。

1. 1277年缅王派兵进犯中国边界,驻南甸的元军在太平江一带与缅军展开了牙嵩羌之战,大败缅军后追至缅甸江头城,但不适应那边的气候便撤回国内。

2. 1283年再次发生战争,元军一直攻占蒲甘抵达卑谬,到1286年缅王派德高望重的高僧领袖出使元都议和,说服了元世祖忽必烈从蒲甘退兵。

3. 1300年,蒲甘末代皇帝被掸族三兄弟软禁,皇帝的儿子逃到云南向元朝请求支援,但由于气候炎热,掸族三兄弟重金贿赂,元军撤回国内。

据统计,元朝曾6次遣使缅甸,而缅甸13次遣使来元朝。

战争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化技术交流。

(6)二战前友好关系:1.缅北土司和云南土司并肩作战。

缅甸土司吴昂妙战败撤到云南境内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相助。

而云南土司李文秀也摔500多人赴缅甸支援缅甸抗英。

2.旅缅华侨对缅甸人民反殖斗争提供支持。

广大华侨积极参加了缅甸人民团体总会的筹建和该团队组织的反英斗争。

1908年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缅甸分会出版革命书报,开展革命活动,声援缅甸人民反英斗争。

五四运动的影响,旅缅华侨更加积极投入到缅甸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

3.中国革命进步思想在缅甸传播。

缅甸红龙书社翻译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在缅甸的传播。

(7)二战期间关系:1.二战期间,为了协调抗日步调,两国人民进行了频繁的接触,1939年12月28日,以太虚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沿滇缅公路到缅甸进行友好访问,这次访问受到缅甸宗教界和政治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中国代表团向大金塔捐赠舍利宝塔和银鼎各一座。

次年,分别在仰光和重庆成立缅中文化协会和中缅文化协会。

同年,太阳报社长带领的媒体记者团到中国重庆、昆明、成都等地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对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的和迫害深表同情和支持。

2.滇缅公路的修筑和中国远征军援缅抗日。

修筑滇缅公路是因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沿海口岸被封锁,阻断了中国与外界的海上通道,开辟抗日战场大后方的支援通道迫在眉睫。

通过滇缅公路,大量援助物资从仰光港铁路到达腊戌,再由滇缅公路运抵昆明和重庆。

后期,日本借口实现“大东亚共荣圈”采取南进扩张政策,疯狂进攻东南亚。

1942年,中国远征军11万大兵进入缅甸,协助缅军对日作战。

这次战役中国以重大伤亡为代价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为盟军和缅甸人民将日军驱赶出缅甸创造了重要条件,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中缅关系史上共同抗击侵略的光辉一页。

(古代和近代)(8)(当代)新中国成立后:缅甸政府断然采取支持和承认中国新政府的原则和立场,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

次年1950年正式互派大使。

继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友好合作,开创中缅友谊新纪元。

周恩来总理9次访缅、吴努总理5次奈温将军12次访华成为中国国别外交的成功典范。

(亿阳集团的邓伟)(9)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中缅两国间的边界争端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长期推行侵略政策而遗漏下来的历史问题。

边界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问题,解决不好,两国关系难以推进。

为了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两国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互谅互让,友好合作,最终和平解决了历史遗留边界问题,维护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亚洲和平。

直到现在,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弱国无外交。

(10)友好协会的建立:为促进两国间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两国分别于1951、1952年在仰光和北京成立缅中友好协会和中缅友好协会。

通过举办展览会、演讲会、出版刊物、互派文化艺术代表团演出等。

(11)1988年前,中缅国内问题比较突出,但中国坚持不干涉缅甸内政原则,继续保持缅甸友好往来。

缅甸外交中心偏向东盟,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依靠东盟投资实现经济发展的梦想破灭,重新重视中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