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观后感
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5篇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1暑假,一直教我们《论语》的宋老师又带着我们学习了《赤壁赋》。
我喜欢这篇文章,它讲述的是苏轼与朋友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读起来特别舒服。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和《赠刘景文》等诗。
《上下五千年》中讲到苏轼多才多艺,一生留下来四千多首诗,他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画家。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里,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来到长江边上的赤壁。
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赤壁赋》。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短短几句话,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长短结合,朗朗上口。
文章结尾时,讲到了世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占为己有。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美景,这些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取用它们是没有禁止的,而且永远享用不完。
这些话给我的启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体会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之美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去学习无穷尽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的一生!观看苏轼《赤壁赋》个人观后感2想象一下:你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你刚得知你高考失利,又接到男朋友的电话要和你分手,家里的钥匙又丢了。
你独自在茫茫的夜色里徘徊,无家可归。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看到的月亮还会皎洁吗?你看到的湖面还会平静吗?你感觉到的清风还清爽吗?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定风波的观后感

定风波的观后感最近看了苏轼的《定风波》,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在这首词里展现出来的那种豁达和洒脱,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就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被分配到一个项目组里。
这个项目的任务重、时间紧,而且客户要求特别高,简直就是个烫手山芋。
记得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我们项目组的几个人都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干,整个房间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叹气声。
我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表,感觉脑袋都要炸了。
就在这时,领导突然走进来,说要提前检查我们的工作进度。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负责的那部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领导走到我的工位旁,看了看我的电脑屏幕,脸色一下子就沉了下来。
他开始质问我为什么进度这么慢,是不是工作态度有问题。
我当时又紧张又委屈,想解释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同事们都默默地看着我,那种氛围别提多压抑了。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暴风雨中被吹得东倒西歪的小草,完全不知所措。
回到家后,我心情特别低落,饭也吃不下,就躺在床上发呆。
我不停地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太无能了。
但是,当我冷静下来,我想起了苏轼的《定风波》。
苏轼在面对人生的风雨时,能够那么淡定,那么从容,我这一点小小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告诉自己,不能就这样被打倒,不能因为别人的几句批评就否定自己。
周一上班的时候,我调整好了心态,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我不再去想领导的批评,不再去在意同事们的眼光,只是专注于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遇到问题,我就主动向同事请教,加班加点地去解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顺利完成了,而且质量还不错。
领导也对我的表现给予了肯定,那一刻,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经历真的让我成长了很多。
就像苏轼在词中说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害怕,不退缩,就一定能够走过那些艰难的时刻。
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7篇

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7篇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文1读完《苏东坡传》,我知道了苏东坡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那乐观的心态,就算太苦太累,他也总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苏东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写诗写词,诗.词的每一句话都是苏东坡的感情.比如: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苏东坡常常对弟弟高大取笑,写下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大头.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经常吟诵诗句,忽然一抬头,头撞在了头顶的墙上.苏东坡的一生被称为风雨人生,他经常被赶到偏远的小城市,做一个小地方官.他被赶到一个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处,帮助别人,同时也些出了许多美妙的诗句.苏东坡在哪,别人就因为他的存在赶到幸福.他的快乐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当他要离开莫个地方时,那里的村民都会依依不舍.我们应该学习他乐观的心态,无私奉献,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质!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文2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文3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但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文4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到哪都开心.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他有一颗博大的.心.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这就是苏东坡的不合适的表现.然而这又是文豪的可爱之处.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文5在这个寒假里,侯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了一本书,叫《苏东坡传》,并且还要写读后感.开始,我很抱怨,推荐读书怎么还送他篇读后感啊!可我一读这本书,我就放不下手来了!我很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苏东坡身上在也合适本.不过了.〝乌台诗案〞让我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他为友的人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多次被贬到外地去.好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坐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的心境的写照.我敬佩苏东坡的才华.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气,苏东坡虽然死了,但他的诗词.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正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入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文6《苏东坡传》是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文7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文。
看完苏轼的一生观后感

看完苏轼的一生观后感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看完关于他一生的讲述后,我真是感触满满,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
苏轼的一生,那叫一个波澜壮阔。
他年少成名,才华就像那决堤的江水,挡都挡不住。
我就想啊,他怎么就那么聪明呢?那些诗词文章,就像从他心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似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词写得,每次读起来都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了长江边上,看着那江水滚滚东去,心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
不过呢,他的仕途可就没那么顺利了。
老是被贬官,这官当得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
我看着都觉得心疼,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怎么就得不到重用呢?也许这就是命运的捉弄吧。
但是啊,他可没有被这些挫折给打倒。
就算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他还是该吃吃,该喝喝,还能写出那些充满乐观豁达的诗词。
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岭南那地方,还能这么乐观地对待生活,这心态,我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朋友也很多,感觉他走到哪儿都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人。
我就在想,这大概就是人格魅力吧。
他的这种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还有他那豪爽、乐观的性格。
他对待朋友也是真心实意的,从他写的那些诗词里就能看出来。
我觉得苏轼的爱情也挺让人感慨的。
他对妻子的感情很真挚,妻子去世后,他写的那些悼念亡妻的诗词,读起来真的是让人忍不住落泪。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啊。
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爱情观,真的很难得。
看完苏轼的一生,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比起来,真的是好太多了。
可是我们有时候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的。
苏轼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呢?你看了他的故事,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这真的是一部让我收获满满的讲述啊!如果还没看,推荐你去好好了解一下苏轼的一生,绝对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悟!。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观后感600字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观后感600字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观后感600字第一篇
对苏东坡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能写出优美词句的人,是一个风流倜傥,天赋异禀的才子,还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苏东坡生活在北宋这个朝代。
我一直以为那是一个诗歌、词作的盛世。
因此,我一开始读《水调歌头》的时候,就被这首词中的豪迈奔放所震撼了。
可是,在最近看过《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啊!苏东坡一生坎坷,在经历乌台诗案之后,他只能漂泊江湖。
在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在仕途上无从施展抱负。
但是苏东坡却很豁达,即使是在困难之中,他也能够乐观向上,还能幽默的劝慰他人。
我认为这些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亲情是用钱也买不到的。
”这句话就是苏东坡说的。
因为当时
母亲已经去世了,苏东坡就回到老家,想要照顾年迈的父亲。
但是当地的农民百姓却不欢迎他,所以苏东坡就借住在寺庙里。
后来苏东坡又遇到了父亲,两人便回到了家乡。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父亲对孩子的爱远远胜过金钱,也许这种爱是无价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苏东坡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欢乐与文学,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爱护他。
我们现在虽然拥有良好的条件学习,但也不能忘记苏东坡,否则就是暴殄天物。
今后我要多读几遍这本书,多领略一下他的文采,更要让自己的人格也变得像苏东坡一样坚韧!
- 1 -。
《苏东坡》观后感(通用18篇)

《苏东坡》观后感《苏东坡》观后感(通用18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东坡》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观后感篇1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
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于赤鼻矶上游览眺望,虽历经乌台诗案的波折,内心依旧满怀着对人生成就功名的渴望。
是的,时间的确太过残酷,让多少心怀壮志的男儿鬓染白霜。
但苏轼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他多年的信仰。
多少年后,出猎密州的他依然高声吟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缠绵的情意,字字的血泪,那份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与不舍的深情。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磨练,让他成长,让他成为成熟的人。
《苏东坡》观后感篇2午后,儿酣睡。
先醒来的我在床边书桌旁静看纪录片《苏东坡》,不时还跟读其中几句诗词,身心皆放松。
舒坦。
此片甚好,不辜负诗经群里各位老师的推荐,尽管我一开始是冲着李山老师去的,但到后来确实被片中各种有趣的讲解吸引住了。
此片详述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更重要的是详细的描绘了苏东坡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从年少轻狂少不更事,到放飞自我自在洒脱,豁达快乐。
很不错。
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如下:尽管是纪录片,但是这部片子不止是知识类讲解,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看完并且不费力的铭记在心。
比如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烤羊骨的由来;比如西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比如著名景致苏堤春晓,三潭映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
《苏东坡》观后感心得5篇

《苏东坡》观后感心得5篇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苏东坡》观后感心得,欢迎阅读!《苏东坡》观后感心得1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而又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也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千古风云人物苏轼观后感300字

千古风云人物苏轼观后感300字示例文章篇一:《观千古风云人物苏轼有感》哇,苏轼啊,那可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人呢!我在了解苏轼之前,就觉得那些古代的人离我好远好远,就像天上的星星,只能远远看着,摸不着也不懂。
可是当我开始去看苏轼的故事,就像打开了一个超级有趣的魔法盒子。
苏轼年轻的时候啊,那可是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想要在官场这个天空里飞得高高的,做出一番大事业。
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那文章写得,就像一把闪闪发光的宝剑,一下子就把考官们的眼睛都给照亮了。
考官们看到他的文章,肯定心里在想:“这小子是谁啊?怎么这么有才!”我仿佛能看到年轻的苏轼,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大步流星地走在通往他理想的道路上。
他在官场上一开始也顺风顺水的呢。
他到了地方上当官,就像一个热心的大家长。
他给老百姓们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像给饥饿的人送上美味的饭菜一样及时。
他兴修水利,让老百姓的庄稼能有充足的水灌溉。
老百姓们肯定都特别喜欢他,围着他就像一群小鸡围着老母鸡一样,亲切得很呢。
他还写诗来描绘当地的美景,那些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把当地的山水都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
可是啊,命运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开始捉弄苏轼了。
他因为自己的观点和当时的一些人不一样,就被从朝廷里给贬到偏远的地方去了。
这时候的苏轼,他心里得多难受啊,就像一盆冷水,把他那颗火热的想要做大事的心给浇得透透的。
但是他可没有被打倒哦。
他到了黄州,那地方又穷又偏僻,可苏轼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到哪儿都能生根发芽。
他开始自己种地,他种地的样子肯定特别滑稽,一个大诗人,在田地里忙活着,不过他可没有抱怨。
他还创造出了好多美味的菜肴呢,那东坡肉啊,光是想想都能让人流口水。
他写的《赤壁赋》,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把他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的感悟都写在里面了。
他在黄州的生活,虽然苦,但是他却能把苦变成甜,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
后来他又被贬到岭南,岭南那时候可是很荒凉的地方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观后感《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
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
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在东坡先生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还是在杭州修堤,东坡先生不管身在何处,如何落魄,为官始终都是秉承一个宗旨,为民办事。
当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谁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现在忙得是否违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师说的,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圆滑世故;他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朝云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他却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篇二:读苏轼诗文有感读苏轼诗文有感高旭我并不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然而第一次接触苏轼的诗文,我就被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作品深深折服了。
苏轼诗文名垂千古,而我们若能够品味其为人,品味他那执着而旷达的心境,则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为人,行诸诗文,而高于诗文。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诗句,充分显示了苏轼威武刚强的英雄本色。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
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
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猎猎英姿。
相较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那种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则更显得豪气冲天,别有一种至刚至韧的气概。
苏轼此词,更流露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然而,无情的命运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
所有报国梦想都被击得粉碎。
他也曾在痛苦中挣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以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词句都抒发了他九死一生后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卜算子》一词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无人知晓,无人问津。
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的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虽然厄运一次次降临,作者依然痴心不改,高洁自许,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融于流俗,哪怕是只能孤独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意拣一根枝条栖息。
“不肯”二字透露了主人公的选择。
哪怕是寂寞,哪怕是孤独,哪怕是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的胸怀。
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易,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苏轼的旷达胸襟,在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这些词文中,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历尽生死劫难、被贬谪、被流放的罪官的潦倒落魄形象。
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横槊赋诗、豪情勃发的一世枭雄曹孟德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我们看不到在自然造化面前悲观自怜的俗者,却看到了超然物外、羽化飞升的仙人。
由此我想到了屈原。
比较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
品读《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高洁的品行,但他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
我们在欣赏他“上下求索”的执着的精神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
读屈原,令人叹惋。
而苏轼诗文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
当他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自然之理时,便放怀高歌,尽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扰无法开怀,以死亡鉴证生命的高贵。
另一位却在春种秋收的艰难岁月中享受田园生活的清贫、恬淡,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坦然释怀。
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原的执著求索,更欣赏苏轼的旷达超脱。
从苏轼的诗文中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释然。
篇三:“苏东坡”观后感“苏东坡”观后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东坡,一代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下了很多让人传颂的诗词,又有谁知道他的仕途和生活是那么的艰难和凄苦呢?陆毅主演的《苏东坡》,人物形象颇为鲜明,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更带给人很多感慨和值得追思的东西。
不管是在朝廷任官,还是发放边疆,苏东坡都创作了很多传颂百世的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既喜欢赞美西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唯美,也欣赏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水调歌头》的柔美乡情;既喜欢展现男儿爱国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热血情仇,更赞叹感悟人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奔放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
苏东坡性情刚直不阿,正义凛然,光明磊落,心胸豁达,但不善于也不屑于运用权术,不韬光养晦,不委曲求全,正是因为这样,纵然他是大才子,大文豪,受万人传颂敬仰,但在朝廷始终没有位居显赫,施展他治国爱民的最初抱负,而只能偏安一隅,寄于一州一县,只能救一方百姓,却不能济天下苍生,实为遗憾。
弄臣王珪却深谙世道,并以他的四字诀“忍、推、顺、躲”告诫子女,他也点出了苏轼的致命弱点就是不善政治斗争,并一而再的迫害苏轼,让苏轼在最好的时光没有大展治国之才,垂垂老矣。
在苏轼离去的最后时刻,苏轼也道出了自己最大的不足,就是几次入朝,都不愿与小人为伍,更不愿与小人争斗,而乞求外放逃避,感悟自己没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没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
苏东坡的一生,极为颠簸流离,奔波不息,凤翔、眉州、杭州、密州、徐州、黄州、雷州、惠州、澹州,无处没有留下他的身影,一生都在搬迁和路途中。
在他的一生一途中,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个伟大的女人都为他付出了无比的艰辛,而且都英年早逝,真是才子身后的女人都是伟大的女人,绝不一般的女人!想到这么多,就说这么多,看了《苏东坡》,感悟颇深,一个这么伟大的诗人、才子、清官,并没有追求什么奢华物质和高管爵位,只为创作诗词歌赋,只为一方百姓谋福造益,却不为自己捞取半点私利,而看看我们当今的社会,当今的官员,当今所谓的才子们,又是为了什么?哎,变了,一切都变了。
想想这一切,真想时光倒转,回到古代!篇四:《苏轼》读后感依然有余情——读《苏轼》有感他名震京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仕途曲折,既是噩梦,也是命运。
撇开“官场深似海”,我最想谈“情”。
谈苏轼,这一旷世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情感共鸣。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予苏辙,手足之情可见深矣。
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踏青嬉戏,进京赴考,乃至于深陷囹囵,总有一人站在苏轼身后,心甘情愿舍己救兄。
贬谪又如何?在两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恒,千里之隔仍有情。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
”是为友情而高歌。
苏轼喜欢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和平民白丁。
广泛的不论阶级的“情”才使得苏轼的诗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
可垂老时,在海南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伴过春节。
一轮孤月静静地悬挂在海外他乡的天穹,月光便化作无限的寂寞和苍凉袭过苏轼心头。
“搔首凄凉十年事”,苏轼是重情的,三个一生缘牵的红颜虽离他而去,他却始终对她们怀着眷恋与思念,直至生命的尽头。
千丝万缕的“情”织就了苏轼的人生。
于是,再回顾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等官场变故,原来依然有“情”。
苏轼为官,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
到了徐州,刚想安定下来,就碰到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
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一身泥水,向禁军求援。
他的情系百姓,感动了禁军,他们筑起长堤,终于使徐州脱险。
与徐州共存亡而结缘,难怪改任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深情挽留,“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啊。
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为有“情”,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九死一生中,被贬黄州,反而出现创作的黄金时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是他面对逆境的淡然心态。
“鬓微霜,又何妨”多么豪迈。
有时他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倒觉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苏轼,足当“英雄”。
苏轼的每段“情”都与传奇联系。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时间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华。
如今,依然有余情。
篇五:看《苏东坡》有感看《苏东坡》有感最近无所事事,因看《英雄之战》喜欢上了陆毅,便接着看了《甲午大海战》,更加喜欢他,然后看了他主演的《苏东坡》。
正好前几天去韩先生那里去蹭课,他给我们讲了宋朝的文化大奔流和其市井生活,而在《台北故宫》短篇里又看到了苏轼、宋徽宗等宋代人物的书画真迹,也听了一些关于苏轼的逸闻趣事,便对这个电视剧更加感兴趣。
看完后第一感觉并不是更爱陆毅了,而是喜欢上了苏轼。
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馈赠。
《红楼梦》中林黛玉弹琴的唱词一句是“思古人兮俾无忧”,至今我心中只有三个古人能让我在困顿或喜悦之时想起,其一是杨戬,对,是《宝莲灯》中的杨戬,我是因此喜欢了焦恩俊;其二是李煜,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我看过《李煜传》及他的诗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那个电视剧对我影响不大;其三便是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