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考试重点二问答
病理学考试题详解及答案

病理学考试题详解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是什么?A.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细胞坏死是意外死亡B. 细胞凋亡是病理性死亡,细胞坏死是生理性死亡C.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都是生理性死亡D.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都是意外死亡答案:A2. 炎症反应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阶段?A. 血管扩张B. 细胞浸润C. 组织损伤D. 所有上述答案:D二、填空题1. 肿瘤的_______是指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起源组织相似,分化程度高。
2. 病理学中的“肉芽肿”是由_______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
答案:1. 良性2. 异物或病原体三、简答题1. 简述病理学中“肉芽肿”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肉芽肿是一种由炎症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其特点是组织内出现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颗粒状组织增生,通常伴随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
四、论述题1. 论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在病理学中的意义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细胞凋亡是一种有序的、程序化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在维持组织稳态、清除损伤或老化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细胞坏死是一种无序的、意外的细胞死亡方式,通常与急性损伤或病理状态相关。
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细胞凋亡有助于防止病变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而细胞坏死则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加剧。
五、病例分析题1. 患者,男性,45岁,因持续咳嗽和咳痰入院。
胸部X光显示右肺下叶有不规则阴影。
初步诊断为肺炎。
请根据病理学知识,分析可能的病理变化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答案:根据病理学知识,肺炎的病理变化可能包括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肺泡壁的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肺组织的通气功能受损,影响气体交换。
治疗上,需要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并可能需要支持治疗以改善呼吸功能。
六、实验操作题1. 如何进行组织切片的染色以观察细胞凋亡?答案:首先,将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进行常规的脱水和透明处理。
接着,使用特定的染色剂(如TUNEL染色)来标记凋亡细胞的DNA断裂。
病理解剖学问答题整理

病理解剖学问答题整理病理解剖学问答题整理任课教师:整理学生:临床班一、什么是病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那些?答;1、概念: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
2、主要研究方法:(1)、人体病理学:ABC法尸体剖验(尸检)、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细胞学检查:包括脱落细胞检查(细胞涂片)、细针穿刺细胞学(2)、实验病理学:动物实验、组织及细胞培养二、简述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点?答:1、细胞水肿:电镜下:细胞膜出现空泡,微绒毛变钝,髓鞘样结构,特别是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胀。
光镜下:(1)细胞肿大,胞浆内含有嗜伊红色的颗粒,称颗粒变性。
(2)重度水肿的细胞胞浆淡染、清亮,称为“空泡样变性”或“气球样变性”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似沸水烫过。
混浊肿胀2、脂肪变性:肉眼:器官增大,质软,外观油黄色。
光镜:(1)、HE染片中,胞浆内见大小不等的近圆形空泡。
(2)、圆、空、光(因脂肪被制片时的有机溶剂溶解)。
(3)冷冻切片中,可用脂溶性特染。
(4)、苏丹三染料,染成红色。
(5)、饿酸,染成黑色。
电镜:胞浆内脂肪小体,进而融合成脂滴。
3、玻璃样变性:1)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细动脉硬化”LM:主要成分:血浆蛋白透过损伤的内皮进入小动脉壁小部分:来自小动脉基底膜的增生。
后果: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加和局部缺血;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因而继发扩张,破裂出血。
2)纤维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镜下:胶原蛋白交联、变性、融合,形成均质、粉色或淡红染的索、片状结构,其中很少纤维细胞和血管。
肉眼:呈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较硬韧。
3)细胞内的玻璃样变性镜下:A、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玻璃样小滴B、肝细胞内马洛里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
】C、肺组织巨细胞病毒包含体D、神经细胞内Negri小体三、试述肉芽组织的肉眼和镜下表现和作用?答:镜下:1、大量内皮细胞增生形成实性细胞索或扩张的毛细血管,垂直于创面,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形成毛细血管袢。
病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病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A. 细胞核增大B. 细胞质嗜酸性增强C. 细胞膜破裂D. 细胞核染色质凝聚答案:C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 动脉壁内出现钙化B. 动脉壁内出现脂肪沉积C. 动脉壁内出现血栓形成D. 动脉壁内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答案:B3. 肝硬化时,肝脏的病理变化不包括:A. 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B. 肝细胞脂肪变性C. 肝小叶结构破坏D. 肝内胆管增生答案:B4. 炎症反应中,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 吞噬病原体B. 释放炎症介质C. 促进组织修复D. 清除坏死组织答案:A5. 肿瘤的侵袭性生长主要依赖于:A. 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B. 肿瘤细胞的黏附能力C.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D. 肿瘤细胞的凋亡能力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6.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细胞凋亡:A. DNA损伤B. 缺氧C. 细胞因子的缺乏D.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答案:A, C7. 以下哪些是良性肿瘤的特点:A. 生长速度慢B. 有包膜C. 不转移D. 复发率高答案:A, B, C8. 以下哪些是恶性肿瘤的特点:A. 生长速度快B. 无包膜C. 易转移D. 复发率低答案:A, B, C9. 以下哪些是炎症的局部表现:A. 红肿B. 热C. 疼痛D. 功能障碍答案:A, B, C, D10. 以下哪些是慢性炎症的特点:A. 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B. 有纤维组织增生C. 有肉芽肿形成D. 病程长,恢复慢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1. 坏死组织的颜色通常为灰白色。
(对/错)答案:错12. 血栓形成是血管内血液流动缓慢的结果。
(对/错)答案:对13. 肝硬化时,肝脏的再生结节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肝小叶结构。
(对/错)答案:错14. 肿瘤的侵袭性生长与肿瘤细胞的黏附能力无关。
(对/错)答案:错15. 细胞凋亡是一种被动的细胞死亡方式。
病理学问答题word版

病理学问答题word版病理学问答题1、萎缩的常见类型?答: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也可以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全身肌肉萎缩和那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腔变窄引起的脑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因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产生,如尿路梗阻时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③失用性萎缩:可因器官组织长期功能和代谢低下所致,如久卧不动后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④去神经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伤引起的效应器萎缩,如脑或脊髓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脊髓灰质炎、麻风。
⑤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如因腺垂体肿瘤或缺血坏死等引起促肾上腺素释放减少所致的肾上腺萎缩。
2、何为肉芽组织?有何特点、功能、结局?答: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特点:成分及形态“四多一少一无”:①成纤维细胞多、②新生毛细血管多(垂直创面)、③炎症细胞多、④水肿液多、⑤胶原纤维少、⑥无神经纤维(肌成纤维细胞);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渗出物、异物。
结局瘢痕组织“四少一多一有”:①成纤维细胞少、②新生毛细血管少、③炎症细胞少、④水肿液少、⑤胶原纤维多(平行创面)、⑥出现神经纤维。
3、何谓化生?常见类型有哪些?它的发生有何意义?答: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类型:①鳞状上皮化生、②肠上皮化生、③幽门腺化生、④骨或软骨化生。
化生的意义:化生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具有保护作用,但往往丧失了原有功能,少数化生的上皮可恶变。
例如呼吸道黏膜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后,可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鳞状上皮表面不具有柱状上皮的纤毛结构.故而减弱了黏膜自净能力。
病理学问答题

病理学问答题:二、、参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答:渗出液:外观多为深黄色浑浊、血性、脓性;渗出液由于含有纤维蛋白原和组织、细胞破坏放出的凝血活酶,易凝结。
粘蛋白定性检查,浆膜上皮细胞在炎性反应刺激下使粘蛋白分泌增加,所以渗出液中粘蛋白试验为阳性。
显微镜检查,炎性的渗出液中细胞数量多. 渗出液多为炎症性因素所致。
漏出液:外观多为淡黄色、稀薄、透明状。
漏出液颜色不一,多混浊。
漏出液比重常小于1.018,漏出液一般不会自行凝结。
粘蛋白试验(李氏试验)为阴性。
非炎性的漏出液中细胞数量少,常少于300个μl。
漏出液为非炎症因素所致。
三、渗出液的作用?(防御和不利的作用)防御作用:1、稀释毒素和致炎因子,减轻毒素对局部损害2、给局部组织液带来葡萄糖、氧等营养物质并可带走炎症灶内代谢物质3、渗出液所含补体和抗体、融菌素可消灭病原体或灭活毒素。
4、渗出液中纤维素交织成网,既可阻止细菌扩散又可限制白细胞游走,有利于其再局部发挥吞噬作用,后期还可作为组织修复的支架。
○2不利的作用:1、过量渗出引起的压迫;2、大量纤维素渗出吸收不完全引起机化,导致粘连。
四、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的区别?答:1、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较致密的脏器发生动脉阻塞时,因侧支血管细而小,梗死形成时从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少,梗死区呈灰白色,称为贫血性梗死。
2、出血性梗死:组织结构疏松且侧支血管丰富的脏器,单纯动脉阻塞一般不引起梗死,往往静脉淤血而有效侧支循环不能建立时才会发生,此时梗死区有明显的出血,呈红色,称为出血性梗死。
六、良性、恶性肿瘤的异型性表现?答:○1良性肿瘤的异型性表现:良性肿瘤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因此诊断良性肿瘤的主要依据是其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分化程度:分化成熟,异型性小,与起源组织相似,核分裂象少或无。
○2恶性肿瘤的异型性表现: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
恶性肿瘤除分化很差的肿瘤如小细胞肺癌等的细胞比较小之外,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体积大于其来源组织的正常细胞;2、肿瘤细胞核多形性。
病理学考题及答案

病理学考题及答案
1. 什么是病理学?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本质、发生机制、病程发展及其影响等
方面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病理学的分类有哪些?
病理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分类:
- 解剖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包括组织学和细胞学
等方面。
- 临床病理学: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
- 实验病理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 法医病理学:应用病理学知识解决法医学上的问题。
3. 举例说明几种疾病的病理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 乳腺癌:乳腺癌的病理变化一般为乳腺组织中发生恶性肿瘤
的过程,可以表现为细胞增殖、组织结构紊乱等。
- 糖尿病:糖尿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涉及胰岛细胞功能障碍,胰
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受阻,导致血糖升高。
- 高血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包括动脉壁增厚、血管硬化、心
脏增大等,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损害。
4. 病理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是什么?
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意义包括:
- 诊断支持:病理学可以提供组织学或细胞学方面的证据,帮
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 疾病分期:病理学能够帮助分期疾病,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 预后评估:通过病理学分析,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指导治
疗及随访。
- 新疗法研究:病理学可以为新疗法的研究提供依据,帮助发
现新的治疗策略。
以上是病理学考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病理学(本科)考试题目及答案(二)

病理学(本科)一、单选题(共20题,10分)1、下列哪项不是引起病理性萎缩的原因?A. 甲状腺功能亢进B. 乙型脑炎C. 股骨骨折D. 肾盂积水E. 垂体梗死答:B.2、下列哪种病变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A. 萎缩B. 肥大C. 钙化D. 增生E. 化生答:D.3、体积增大的肾萎缩见于A. 原发性高血压晚期B.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C. 慢性肾盂肾炎D. 严重的肾盂积水E. 肾动脉粥样硬化答:D.4、全身性营养不良时,最早发生萎缩的器官或组织是A. 平滑肌B. 脑C. 肝脏D. 脂肪组织E. 心肌答:D.5、下列哪项不属于萎缩?A. 脑动脉粥样硬化时脑体积变小B. 晚期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肾C. 老年女性的卵巢或老年男性的睾丸D. 截瘫病人的双下肢E. 空洞型肾结核时变薄的肾实质答:D.6、“虎斑心”是指心肌细胞已发生下列哪种病变的肉眼形态改变?A. 水肿B. 脂肪变性C. 黏液变性D. 淀粉样变性E. 色素蓄积答:B.7、引起细胞脂肪变性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严重挤压B. 感染C. 中毒D. 缺氧E. 营养障碍答: A.8、蓄积于细胞质内的脂肪可被下列哪种染色染成黑色?A. 刚果红染色B. 苏丹Ⅲ染色C. 甲基紫染色D. PAS染色E. 锇酸染色答:E.9、细动脉壁透明变性常见于A. 心、肝、肾、脑等处的细动脉B. 心、脾、肺、视网膜等处的细动脉C. 肾、脑、脾、视网膜等处的细动脉D. 肺、胰、脾、肠等处的细动脉E. 肾、脑、脾、心、视网膜等处的细动脉答:C.10、细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又称A. 微小动脉瘤形成B. 细动脉栓塞C. 细动脉透明血栓形成D. 细动脉硬化E. 细动脉破裂答:D.11、关于气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干性坏疽合并厌氧菌感染所致B. 表皮擦伤合并腐败菌感染所致C. 湿性坏疽合并厌氧菌感染所致D. 深在性开放性创伤合并厌氧产气菌感染所致E. 气胸合并感染所致答:D.12、在下列器官中,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哪些器官?A. 食管、胃、肠B. 胆囊、肝、胰C. 肾、输尿管、膀胱D. 输卵管、子宫、阴道E. 小肠、阑尾、结肠答: E.13、急性胰腺炎时,因脂肪坏死而致大量脂肪酸形成,常继发下列哪项病变?A. 凝固性坏死B. 干酪样坏死C. 钙皂形成D. 湿性坏疽E. 纤维蛋白样坏死答:C.14、下列最常发生液化性坏死的器官是A. 肺B. 肝C. 心D. 肾E. 脑答:E.15、下列哪项不属于凝固性坏死?A. 肾梗死B. 脾梗死C. 心肌梗死D. 脂肪组织坏死E. 肝梗死答:D.16、肾结核时,肾脏较易出现A. 溃疡B. 糜烂C. 空洞D. 窦E. 瘘答: C.17、一般不会出现肉芽组织的病变是A. 结核空洞B. 脓肿壁C. 化生病灶D. 血肿E. 心肌梗死答:C.18、病毒性感染病变中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A. 淋巴细胞B. 浆细胞C. 吞噬细胞D. 中性粒细胞E. 嗜酸粒细胞答:A.19、下列属于良性肿瘤的是A. 髓母细胞瘤B. 骨母细胞瘤C. 肾母细胞瘤D. 神经母细胞瘤E. 视网膜母细胞瘤答:E.20、下列肠道疾病中哪种属于假膜性炎A. 阿米巴痢疾B. 急性细菌性痢疾C.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D. 急性阑尾炎E. 慢性结肠炎答:B.二、判断题(共10题,5分)1、绒毛膜癌以形成绒毛结构为特点。
病理学主要问答题

病理学问答题1、简述坏死的类型及结局。
答:(1)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
常见于心、肾、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
2)液化性坏死: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多发生于蛋白质少,脂质多的组织或溶解酶多的组织。
3)特殊类型的坏死:①干酪样坏死: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称为干酪样坏死。
②脂肪坏死:液化性坏死的特殊类型,主要分为创伤性脂肪坏死和酶解性脂肪坏死。
③纤维素样坏死:发生在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坏死组织呈细丝、细颗粒状或片块状红染似纤维蛋白,常见于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病。
④坏疽:是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后,导致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学改变。
坏疽又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三个类型。
(2)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4)包裹、钙化2、简述坏死和凋亡有何区别。
答:3、简述细胞周期不同类型的细胞各自的特点。
答:(1)不稳定细胞:在细胞周期中连续分裂的细胞,它们对机体的建立和组织的更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胚胎早期的细胞、造血干细胞、上皮基底细胞等。
(2)稳定细胞:一般情况下不增殖,受到一定刺激后,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恢复增殖能力。
如:肝、肾的实质细胞、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等。
(3)永久性细胞:某些细胞分化程度很高,完全失去增殖能力,破坏后则成为永久性缺损。
如:人的红细胞、神经元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
4、简述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和肉芽组织各成分与功能的关系。
答:(1)形态1)肉眼观: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而无痛觉。
2)镜下观:①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平行排列,与表面垂直,并在近表面处相互吻合形成弓装突起,肉眼观呈鲜红色细颗粒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答题:一,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作用和结局。
概念: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变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组成:由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组成。
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陷;机化或包裹坏死细胞,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二,血栓的相关问题。
形成条件:①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激活凝血因子Ⅶ和血小板,启动内源凝血过程,同时,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激活外源凝血过程。
②血流状态改变:血流减慢或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亦有利于血栓形成。
③血液凝固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所引起。
类型:①白色血栓:常位于血流较快的心瓣膜、心室内以及动脉内或静脉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形成延续性血栓头部。
②混合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③红色血栓:为阻塞性血栓,主要见于静脉。
随着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血管腔,使下游局部血流停止导致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延续性血栓尾部,并可沿血流方向即朝向心脏延伸。
④: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的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内,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素构成,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和再通;钙化;脱落。
影响:阻塞血管;栓塞;栓塞;心脏膜病;出血。
三,渗出的意义。
防御作用:稀释和中和毒素;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废物;渗出物中所含的补体和抗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纤维素交织网有利于白细胞吞噬病原体;在炎症后期纤维素网可称为修复的支架;渗出物中有的成分有利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
不利影响:过多的渗出物有压迫和阻塞的作用;纤维素吸收不良反应可发生机体粘膜作用。
四,炎症的常见问题。
炎症介质的来源及其主要作用:炎症介质可来自细胞,也可来自血浆。
其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有利于炎性渗出,并具有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
有的炎症介质还可引起发热、致痛、组织损伤等。
比较急、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急性炎症起病急,病程短。
病理特点一般以渗出为主,可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细胞坏死,增生反应较轻;慢性炎症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或一开始即为慢性经过,病程长,病理特点以增生为主,而渗出和变质性变化一般较轻。
常见渗出性炎症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①,浆液性炎症,以大量浆液渗出为特点;②,纤维蛋白性炎症,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点;③,化脓性炎症,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不同晨读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④,出血性炎症,以大量红细胞漏出为特点。
化脓性炎症的类型,各自的特点:①,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并形成充满脓液的腔;②,蜂窝织炎,为弥漫性化脓性炎,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常发生于疏松的组织内;③,表面化脓和积脓,前者系粘膜或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脓液向其表面渗出,后者系浆膜腔或空腔器官的化脓性炎,脓液积存子腔内不易排出。
肉芽肿性炎的定义,分类和各自形态特点:肉芽肿炎症即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炎症,常见类型有:①,感染性肉芽肿,,由病原体引起,能形成具有特殊结构的细胞结节。
其中巨噬细胞能转化为上皮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②,义务肉芽肿,由各种异物引起,病变以异物为中心形成结节状病灶,即在异物周围形成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包绕成结节状病灶。
炎症的生物学意义:验证过程是损伤和抗损伤对立统一的矛盾过程,总体上变现出防御为主的反应。
机体通过炎性出血和渗出反应,局限和消灭致炎因子、稀释与中和毒素、清除异常物质,并通过增生修复损伤的组织,这些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但是致炎因子可引起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大量渗出可压迫邻近器官而影响功能,这些对机体都是不利的。
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应采取措施控制炎症反应。
五,良性、恶性肿瘤的区别。
分化程度: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大;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
核分裂象:恶性肿瘤多,可见病理核分裂现象;良性肿瘤少。
生长速度:恶性肿瘤快;良性肿瘤慢。
继发改变:恶性肿瘤出血坏死,溃疡形成;良性肿瘤少见。
转移:恶性肿瘤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
复发:恶性肿瘤易复发;良性肿瘤不复发或少见复发。
对机体的影响:恶性肿瘤较大,破坏原发部位或转移部位的组织出血性坏死,合并感染,恶病质;良性肿瘤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和阻塞。
六,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①,血脂异常;②,高血压;③,吸烟;④,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⑤,遗传,年龄,性别,体重,感染等其他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①,脂质因素;②,内皮细胞损伤;③,单核-巨噬细胞作用;④,平滑肌细胞迁移并增殖。
动脉粥样硬化大的病变过程: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泡沫细胞积聚内膜下形成脂纹,刺激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纤维斑块,最后,泡沫细胞坏死释放脂质而形成粥样斑块。
七,门脉性肝硬化。
病因和发病机制:①,慢性酒精中毒;②,病毒性肝炎;③,营养缺乏;④,中毒。
病理变化:肉眼: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稍硬,后期肝体积明显缩小,质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结节周围为增生的纤维组织条索或间隔所包绕。
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中的干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或坏死,再生肝细胞体积大、核大、深染并常出现双核。
临床病理联系:门脉高压症,原因:肝小叶结构破坏,血管减少,肝窦闭塞,中央静脉玻璃样变及管腔闭塞,导致门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假小叶形成,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压迫小叶下静脉,使其扭曲、闭塞,肝窦内的血液流出受阻;门静脉和肝动脉之间形成异常的吻合支,压力高的肝动脉血液流入肝静脉。
肝功能不全,原因:肝实质细胞长期反复破坏的结果。
八,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肉眼弥漫性轻度至中度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光滑,充血而色较红,固称大红肾。
组织学检查,肾小球肿大,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明显增生,使毛细血管腔狭窄,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渗出。
免疫荧光检查,IgG和C3呈颗粒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
电镜检查,基底膜和上皮细胞间可见驼峰状电子致密沉淀物。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症。
九,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慢性肾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大量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相应肾小管萎缩消失而功能丧失,少量肾单位代偿性肥大,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显微组织增生,细、小动脉硬化,肉眼观察形成继发性颗粒型固缩肾。
临床变现:慢性肾炎综合症。
十,心肌梗死。
概念: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原因: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类型:根据梗死灶占心室壁厚度将心肌梗死分为两种,区域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病理变化:一般梗死后六小时才能看到肉眼变化;光镜下,梗死灶边缘的心机纤维呈波浪状和肌质不均,坏死灶心肌呈苍白色。
8~9小时后呈土黄色;光镜下,心肌纤维呈早期凝固性坏死。
24~72小时后,梗死灶呈伴有污点的苍白色,有时充血明显;光镜下,整个心肌纤维凝固性坏死。
3~7天,梗死灶变软,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梗死灶外周出现充血出血带;光镜下,心肌细胞空泡变性,胞浆内出现颗粒及不规则横带(收缩带),在梗死灶周围边带出现肉芽组织增生,梗死区开始机化,间质水肿,常见出血。
并发症:心脏破裂,较少见;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急性心包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
十一,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甲型、戊型肝炎多经过粪—口传染;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经过输血、注射、密切接触传播。
基本病变:①,肝细胞变性坏死变性表现为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嗜酸性变;坏死变现为嗜酸性坏死、溶解坏死、点状坏死、碎片样坏死、桥接坏死。
②,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③,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临床病理类型: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慢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和亚急性重型肝炎。
十二,比较流脑和乙脑。
病原体:流脑,脑膜炎双球菌;乙脑,乙型脑炎病毒。
传播途径:流脑,呼吸道传播;乙脑,蚊虫传播。
流行季节:流脑,冬春;乙脑,夏秋。
病变性质:流脑,化脓性炎;乙脑,变质性炎。
病变特点:流脑,蛛网膜下腔大量灰黄色脓液,脑回、脑沟模糊。
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乙脑,主要累计大脑灰质和神经核团。
大脑皮质和基底节、视丘最为严重。
严重病例受累脑组织可见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胶纸细胞增生;血管周围炎细胞袖套状浸润。
临床病理联系:流脑,高热、头痛、呕吐、颈直强;脑脊液浑浊,大量脓细胞,细菌培养可查到病原体;乙脑,高热、头痛、昏迷;严重时可发生脑疝,引起呼吸、循环衰竭,脑脊液透明或微混,细胞数增多。
预后:流脑,绝大多数可治愈。
少数严重病例引起死亡。
少数病例可发生脑积水、颅神经麻痹等后遗症;乙脑,大部分病例可治愈。
病情重者可发生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颅神经麻痹等后遗症。
十三,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原发性,初次;继发性,再次。
易感人群:原发性,儿童;继发性,成人。
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力和致敏性:原发性,无;继发性,有。
病变起始部位:原发性,上叶肺下部,下叶肺上部,近肺膜处;继发性,肺尖部。
病理特征:原发性,原发综合症;继发性,病变复杂、新旧病灶交替,较局限。
主要病变特点:原发性,以渗出、坏死为主;继发性,以增生、坏死为主。
主要传播途径:原发性,淋巴道或血道为主;继发性,支气管播散至肺内为主。
病程:原发性,短(急性经过),大多自愈;继发性,长(慢性过程),需治疗。
十四,比较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
病原菌:大叶性肺炎,肺炎球菌;小叶性肺炎,多种细菌,常见毒力弱的肺炎球菌。
发病年龄:大叶性肺炎,青壮年;小叶性肺炎,小儿,老人,体弱久病卧床者。
炎症特点:大叶性肺炎,急性纤维蛋白性炎症;小叶性肺炎,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变范围:大叶性肺炎,一般发生在单肺侧,多见于左肺或右肺下叶;小叶性肺炎,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小叶性病灶,大小不一,病变多发,散在两肺。
结局:大叶性肺炎,绝大多数痊愈;小叶性肺炎,多数痊愈,少数体弱者预后差,常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十五,比较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
炎症性质:肾小球肾炎,变态反应性;肾盂肾炎,化脓性。
病因:肾小球肾炎,多种抗原;肾盂肾炎,细菌。
发病机制:肾小球肾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肾盂肾炎,上行性感染为主,也可下行性感染。
病变特点:肾小球肾炎,弥漫性肾小球损伤,双肾同时受累;肾盂肾炎,肾盂肾间质化脓,双侧肾脏不对称性病变。
临床变现: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综合症、肾病综合症、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慢性肾炎综合症;肾盂肾炎,高烧、寒战、腰痛、脓尿、蛋白尿、菌尿、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