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

合集下载

中国著名科研院所 - 涉农

中国著名科研院所 - 涉农

中国著名科研院所名单-涉农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黔东南州农科所)国内贸易部(原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国内贸易部(原商业部)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国内贸易部(原商业部)无锡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国内贸易部(原商业部)郑州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河北省廊坊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带作物栽培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赣州地区畜牧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植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武汉大学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信息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所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广东省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内贸易部(原商业部)济南果品研究所国内贸易部(原商业部)武汉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 国内贸易部(原商业部)郑州棉麻加工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农业科学院林业部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轻工总会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简史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简史

1947年在东北三省解放区哈尔滨家畜防疫所旧址上,陈凌风招收社会上的兽医重新筹建,原名“哈尔滨家畜防疫所”。

1948年6月1日成立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处“家畜防治所”,积极组织开展牛瘟疫苗和血清等生物制品的生产,组织力量协助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防治牛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科研与制药并存,除了研究一些热点课题外,还进行疫苗生产,有牛瘟与猪瘟脏器灭活苗、炭疽芽孢苗及其抗病血清,如抗炭疽血清、抗牛瘟血清、抗猪瘟血清、布氏杆菌菌苗和诊断血清、马鼻疽菌素等。

1952年,农业部将全国19个生物药品制造所(厂),调整合并成9个厂,并改善其技术和设备,其中就有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制药部门。

1953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将制药部门分离出去,在大成街26号,成立了“农业部哈尔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而研究部门则迁到东大院新的研究大楼内,1957年划归刚组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导,定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1965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1960年5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创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学院”正式成立。

7月1日,兽医学院面向各省、市、自治区农牧厅和院属各畜牧兽医单位招生。

但第二年,根据中央精减机构压缩城镇人口的指示以及国务院和农业部领导的决定,兽医学院停办,学员返回保送单位。

1962年9月对全国生物药品制造进行分工,农业部哈尔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分工为专门生产诊断液的药厂。

此时正值黑龙江筹建省厂,哈尔滨厂将生产菌(疫)苗的第四制造室全部人员和设备给了省厂。

1970年农业部再次调整部属厂,决定将哈尔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诊断液生产部门与成都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合并,丁建成厂长率数十名技术干部、管理人员及工人带着毒种去了成都厂,厂房设备移交给黑龙江省,一部分贵重仪器备调往吉林省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增强该厂工作,至此农业部哈尔滨兽医药品制造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

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

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摘自中国知网)(20100703)上海0.362上海畜牧兽医通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0.047国外畜牧学(猪与禽)(上海)(上海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0.267乳业科学与技术(上海奶牛)(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上海市奶牛研究所;上海乳品培训研究中心)黑龙江0.397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0.216黑龙江畜牧兽医0.075养殖技术顾问(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辽宁0.433养猪(养猪杂志)(东北养猪研究会)0.164现代畜牧兽医(辽宁畜牧兽医)(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辽宁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吉林0.817中国兽医学报(吉林大学农学部)(兽医大学学报)0.118吉林畜牧兽医江苏0.420畜牧与兽医(南京农业大学)0.210中国家禽(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0.180中国禽业导刊(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江苏扬州)四川0.130畜禽业(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0.136四川畜牧兽医0.286草业与畜牧(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陕西0.503动物医学进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248中国牛业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138畜牧兽医杂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0.667中国兽医科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0.287中国草食动物(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0.257中兽医医药杂志(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兰州)山东0.168中国动物检疫(农业部动物检疫所)(青岛)0.088山东畜牧兽医(山东农业大学)新疆0.213草食家畜(国外畜牧学-草食家畜)(新疆畜牧科学院)青海0.224青海畜牧兽医杂志(青海省牧科院;青海省畜牧兽医学会)云南0.101云南畜牧兽医河北0.111今日畜牧兽医(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0.047北方牧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湖北0.116湖北畜牧兽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北省畜牧局)0.161养殖与饲料(华中农业大学)湖南0.133湖南畜牧兽医(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广东0.128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0.081养禽与禽病繁殖(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河南0.100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河南省畜牧局;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福建0.121福建畜牧兽医浙江0.113浙江畜牧兽医江西0.129中兽医学杂志(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北京0.907中国兽医学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北京)0.712世界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0.496中国兽医杂志(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0.490中国畜牧兽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0.444中国兽药杂志(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0.257中国奶牛(中国奶牛协会)0.122乳业科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部情报所)0.115当代畜牧(北京市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北京市畜牧局))0.028中国畜禽种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0.044中国牧业通讯(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中牧集团)天津0.184猪业科学(天津市畜牧局)内蒙古0.145兽医导刊(内蒙古兽医;动物保健)(内蒙古自治区兽医学会;内蒙古自治区兽医工作站)0.209畜牧与饲料科学(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0.072当代畜禽养殖业(内蒙古农牧牧科学院)《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类核心期刊表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兽医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中国兽医杂志草业学报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草地学报动物营养学报蚕业科学黑龙江畜牧兽医草业科学中国家禽动物医学进展中国饲料畜牧与兽医饲料工业中国畜牧杂志饲料研究中国畜牧兽医甘肃省职称评定中论文要求及刊物级别认定办法2004年4月22日印发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世界农业》、《黄牛--杂志》(中国牛业科学)、《中兽医医药杂志》、《中兽医学杂志》、《畜牧兽医杂志》、《畜牧与兽医》、《中国畜牧杂志》、《国外畜牧科技》(中国畜牧兽医)、《中国兽医》、《中国兽医学报》、《兽类学报》、《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中国兽医科技》(中国兽医科学)、《国外兽医学一畜禽传染病》(动物医学进展)、《中兽医医药》、《中国家畜》、《中国家禽》、《中国奶牛》、《黄牛改良》、《中国养兔》、《中国养蜂》、《猪与禽》、《中国饲料》、《中国人畜共患病》、《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中国兽医寄生虫病》(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中国畜禽传染病》(中国预防兽医学报)、《中国动物检疫》、。

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类级别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一类 1 昆虫学报北京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1352 昆虫知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071 二类3 中国生物防治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 1.0464 植物病理学报北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0.9985 农药沈阳沈阳化工研究院0.731三类 6 植物保护学报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0.6827 植物保护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0.5618 植保技术与推广(改名为:中国植保导刊)北京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0.191 农业科学――水产、渔业类级别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一类期刊1水生生物学报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1.1942 水产学报上海中国水产学会 1.0193 中国水产科学北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0.9414 海洋水产研究青岛(山东)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0.714 二类期刊5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上海上海水产大学0.6436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大连(辽宁)大连水产学院0.4367 淡水渔业荆州(湖北)中国水产学会等0.4158 水产科学大连(辽宁)辽宁省水产学会0.3859 水产科技情报上海上海市水产学会等0.334三类期刊10 水利渔业武汉水利部水库渔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0.30911 科学养鱼无锡(江苏)中国水产学会等0.20712 中国水产北京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0.153农业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畜牧兽医学报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0.8452 蚕业科学镇江(江苏)中国蚕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0.6183 动物营养学报呼和浩特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0.6114 中国兽医学报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0.5825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哈尔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0.5626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福州中国微生物学会0.5057 中国兽医科技兰州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0.398 中国饲料北京中国饲料工业协会0.3829 畜牧与兽医南京南京农业大学0.37610 中国畜牧杂志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0.31711 中国家禽扬州(江苏)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0.20312 中国兽医杂志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0.20113 中国动物检疫青岛(山东)农业部动物检疫所0.17514 黑龙江畜牧兽医哈尔滨黑龙江省畜牧局,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0.14115 养禽与禽病防治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0.049农业科学――林业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1.1312 林业科学北京中国林学会 1.093 林业科学研究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0.8914 浙江林学院学报临安(浙江)浙江林学院0.8565 福建林学院学报南平(福建)福建农林大学0.8516 世界林业研究北京国家林业局科技情报中心0.8497 西北林业院学报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7348 中南林学院学报株洲(湖南)中南林学院0.7029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南京林业大学0.66510 中国森林病虫沈阳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0.56511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0.45312 福建林业科技福州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0.42113 浙江林业科技杭州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0.30614 林业资源管理北京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0.297515 林业科技哈尔滨中国林业科学院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林科学院0.2716 辽宁林业科技沈阳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林学会0.17317 林业科技通讯(改名为:林业实用技术)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0.162农业科学――农学、农作物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植物生理学报(改名为: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上海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1.5672 中国水稻科学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 1.413 玉米科学公主岭(吉林)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1.3684 作物学报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作物协会 1.3345 麦类作物学报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686 植物生理学通讯上海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1.0257 遗传学报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0.96178 棉花学报安阳(河南)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0.8519 大豆科学哈尔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0.7610 核农学报北京中国原子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0.73411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武汉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0.72912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68813 杂交水稻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0.62214 种子贵州贵州省种子学会等0.39715 作物杂志北京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0.38216 中国棉花安阳(河南)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0.20217 中国种业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种子协会0.185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应用生态学报沈阳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3642 土壤学报南京中国土壤学会 1.8563 水土保持学报杨陵(陕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4464 土壤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4225 土壤与环境(改名为:生态环境)广州广东省土壤学会等 1.3866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北京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 1.1727 土壤通报沈阳中国土壤学会0.758 水土保持通报杨陵(陕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0.589 水土保持研究杨陵(陕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0.5110 土壤肥料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0.49711 中国水土保持郑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0.323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水利学报北京中国水利学会 1.312 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1.0373 农业工程学报北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1.0074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镇江(江苏江苏理工大学0.7945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6886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0.60457 灌溉排水(改名为:灌溉排水学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等0.5668 节水灌溉武汉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等0.5439 农业机械学报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0.53310 粮食与饲料工业武汉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0.3211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武汉水利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等0.31912 农机化研究哈尔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等0.21613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洛阳(河南)洛阳拖拉机研究所0.15114 农业机械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0.018农业科学――园艺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园艺学报北京中国园艺学报0.9082 果树学报郑州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0.883 食用菌上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0.4914 中国蔬菜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0.3835 长江蔬菜武汉武汉市蔬菜生产办公室,长江蔬菜杂志社0.266 北方园艺哈尔滨黑龙江省园艺学会,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0.2487 中国果树兴城(辽宁)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0.2488 中国南方果树重庆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0.216农业科学――综合性农业科学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中国农业科学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1.292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1.1313 浙江林学院学报临安(浙江)浙江林学院0.8564 福建林学院学报南平(福建)福建农林大学0.8515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南京农业大学0.816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福建农业大学0.7047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长沙湖南农业大学0.6878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南京林业大学0.6659 华北农学报石家庄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学会等0.65710 江苏农业研究(改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江苏)扬州大学0.6331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北京中国农业大学0.60512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广州华南农业大学0.5913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江西农业大学0.5814 江苏农业学报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0.5741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武汉华中农业大学0.5716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合肥安徽农业大学0.56317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保定(河北)河北农业大学0.547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53919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杭州浙江大学0.53820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郑州河南农业大学0.51821 江苏农业科学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0.4922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重庆西南农业大学0.4923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0.45324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长春吉林农业大学0.42625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沈阳农业大学0.37126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泰安(上东)山东农业大学0.34927 西北农业学报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34728 湖北农业科学武汉湖北省农业厅等0.30429 河南农业科学郑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0.2430 安徽农业科学合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0.22。

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农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类级别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一类 1 昆虫学报北京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 昆虫知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二类 3 中国生物防治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4 植物病理学报北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5 农药沈阳沈阳化工研究院三类 6 植物保护学报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7 植物保护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8 植保技术与推广(改名为:中国植保导刊)北京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科学――水产、渔业类级别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一类期刊 1水生生物学报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海洋湖沼学会2 水产学报上海中国水产学会3 中国水产科学北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4 海洋水产研究青岛(山东)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二类期刊 5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上海上海水产大学6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大连(辽宁)大连水产学院7 淡水渔业荆州(湖北)中国水产学会等8 水产科学大连(辽宁)辽宁省水产学会9 水产科技情报上海上海市水产学会等三类期刊10水利渔业武汉水利部水库渔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11 科学养鱼无锡(江苏)中国水产学会等12 中国水产北京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畜牧兽医学报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 蚕业科学镇江(江苏)中国蚕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3 动物营养学报呼和浩特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4 中国兽医学报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5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哈尔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6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福州中国微生物学会7 中国兽医科技兰州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8 中国饲料北京中国饲料工业协会9 畜牧与兽医南京南京农业大学10 中国畜牧杂志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11中国家禽扬州(江苏)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12中国兽医杂志北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3 中国动物检疫青岛(山东)农业部动物检疫所14?黑龙江畜牧兽医哈尔滨黑龙江省畜牧局,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15 养禽与禽病防治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科学――林业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 林业科学北京中国林学会3 林业科学研究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4 浙江林学院学报临安(浙江)浙江林学院5 福建林学院学报南平(福建)福建农林大学6 世界林业研究北京国家林业局科技情报中心7 西北林业院学报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 中南林学院学报株洲(湖南)中南林学院9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南京林业大学10 中国森林病虫沈阳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11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12 福建林业科技福州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13 浙江林业科技杭州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14 林业资源管理北京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15?林业科技哈尔滨中国林业科学院黑龙江分院,黑龙江省林科学院16 辽宁林业科技沈阳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林学会17林业科技通讯(改名为:林业实用技术)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农业科学――农学、农作物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植物生理学报(改名为: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上海中国植物生理学会2 中国水稻科学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3玉米科学公主岭(吉林)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4作物学报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中国作物协会5 麦类作物学报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 植物生理学通讯上海中国植物生理学会7 遗传学报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8棉花学报安阳(河南)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9 大豆科学哈尔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0? 核农学报北京中国原子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11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武汉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12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3杂交水稻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4 种子贵州贵州省种子学会等15? 作物杂志北京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6 中国棉花安阳(河南)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7中国种业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种子协会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应用生态学报沈阳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 土壤学报南京中国土壤学会3水土保持学报杨陵(陕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4 土壤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5 土壤与环境(改名为:生态环境)广州广东省土壤学会等6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北京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7 土壤通报沈阳中国土壤学会8 水土保持通报杨陵(陕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9 水土保持研究杨陵(陕西)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0土壤肥料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11 中国水土保持郑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水利学报北京中国水利学会2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3 农业工程学报北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4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镇江(江苏江苏理工大学5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6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7 灌溉排水(改名为:灌溉排水学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等8节水灌溉武汉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等9? 农业机械学报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10粮食与饲料工业武汉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11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武汉水利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等12农机化研究哈尔滨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等13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洛阳(河南)洛阳拖拉机研究所14 农业机械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科学――园艺类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园艺学报北京中国园艺学报2 果树学报郑州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3 食用菌上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4 中国蔬菜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5 长江蔬菜武汉武汉市蔬菜生产办公室,长江蔬菜杂志社6 北方园艺哈尔滨黑龙江省园艺学会,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7 中国果树兴城(辽宁)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8 中国南方果树重庆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农业科学――综合性农业科学序号刊物名称编辑部地主办单位 2004-2006平均影响因子1 中国农业科学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北京林业大学3 浙江林学院学报临安(浙江)浙江林学院4 福建林学院学报南平(福建)福建农林大学5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南京农业大学6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福建农业大学7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长沙湖南农业大学8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南京林业大学9 华北农学报石家庄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学会等10江苏农业研究(改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扬州(江苏)扬州大学11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2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广州华南农业大学1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江西农业大学14 江苏农业学报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5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武汉华中农业大学16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合肥安徽农业大学17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保定(河北)河北农业大学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杭州浙江大学20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1 江苏农业科学南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2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3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4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5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6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泰安(上东)山东农业大学27 西北农业学报杨陵(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8 湖北农业科学武汉湖北省农业厅等29 河南农业科学郑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30 安徽农业科学合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绿壳蛋鸡品种

绿壳蛋鸡品种

绿壳蛋鸡品种(一)东乡黑羽绿壳蛋鸡由江西省东乡县农科所和江西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而成。

体型较小,产蛋性能较高,适应性强,羽毛全黑、乌皮、乌骨、乌肉、乌内脏,喙、趾均为黑色。

母鸡羽毛紧凑,单冠直立,冠齿5--6个,眼大有神,大部分耳叶呈浅绿色,肉垂深而薄,羽毛片状,胫细而短,成年体重1.1--1.4公斤。

公鸡雄健,鸣叫有力,单冠直立,暗紫色,冠齿7--8个,耳叶紫红色,颈羽、尾羽泛绿光且上翘,体重1.4--1.6公斤,体型呈"V"型。

大群饲养的商品代,绿壳蛋比率为80%左右。

该品种经过5年4个世代的选育,体型外貌一致,纯度较高,其父系公鸡常用来和蛋用型母鸡杂交生产出高产的绿壳蛋鸡商品代母鸡,我国多数场家培育的绿壳蛋鸡品系中均含有该鸡的血缘。

但该品种抱窝性较强(15%左右),因而产蛋率较低。

(二)三凰绿壳蛋鸡由江苏省家禽研究所(现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选育而成。

有黄羽、黑羽两个品系,其血缘均来自于我国的地方品种,单冠、黄喙、黄腿、耳叶红色。

开产日龄155--160天,开产体重母鸡1.25公斤,公鸡1.5公斤;300日龄平均蛋重45克,500日龄产蛋量180--185枚,父母代鸡群绿壳蛋比率97%左右;大群商品代鸡群中绿壳蛋比率93%--95%。

成年公鸡体重1.85--1.9公斤,母鸡1.5--1.6公斤。

(三)三益绿壳蛋鸡由武汉市东湖区三益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杂交培育而成,其最新的配套组合为东乡黑羽绿壳蛋鸡公鸡做父本,国外引进的粉壳蛋鸡做母本,进行配套杂交。

商品代鸡群中麻羽、黄羽、黑羽基本上各占1/3,可利用快慢羽鉴别法进行雌雄鉴别。

母鸡单冠、耳叶红色、青腿、青喙、黄皮;开产日龄150--155天,开产体重1.25公斤,300日龄平均蛋重50--52克,500日龄产蛋量210枚,绿壳蛋比率85%--90%,成年母鸡体重1.5公斤。

(四)新杨绿壳蛋鸡由上海新杨家禽育种中心培育。

父系来自于我国经过高度选育的地方品种,母系来自于国外引进的高产白壳或粉壳蛋鸡,经配合力测定后杂交培育而成,以重点突出产蛋性能为主要育种目标。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禽流感致死基因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禽流感致死基因

武汉大学在上世纪 7 年代以水解法生产胱 O
氨酸为起点 , 奠定 了中国氨基酸工业 化的基础。 目前 , 该校在应用酶法和基 因工程法制备氨基酸 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武大弘元公 司 目前拥 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生产基 地, 以及酰化氨基酸、 酯化 氨基酸、 氨基 酸复合
I Ⅱ、 Ⅳ号 , 、 Ⅲ、 均为工业染料, 中国食品生产加 工中严禁使用。为确保蛋制品安全 , 国家质检总 局要求各级质检部门开展蛋制品企业专项检查。 是责成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涉嫌 的

河北 白洋淀国华禽蛋加工厂等生产加工场所 的 涉嫌产 品进行封存检查, 并对其产品抽样检验。
鉴定 。
在武大博 士生导师邹国林教授的带领下 , 研 发人员应用基 因工程技术改造酵母菌、 构建高产 基 因工程菌 , 并通过创新发酵和精制提取工艺最
终 取得成 果 , 专家认 为是 国内首创 。 被
腺苷蛋氨酸应用范围广泛 , 可作为食品营养 增强剂和医药原料药 , 对治疗抑郁症和胆汁淤积 性肝病更有特效 。
步志高表示 , 目前他们已经可以理解这种病毒致 命的方式 , 以及造成其致病力的分子基础。 研究员分析了 19 年从广东省的受感染鹅 96 当中抽取的两种关系密切的 H N 病毒 , 51 并确定 出 了其 中的致命 基 因。 这两种病毒在用作实验 的鸡当中, 一种属高 致 病性 且 能令鸡死 亡 , 另一种 没有 4x发 病 。而 "-  ̄ - 两 种病 毒 的差 别 就在 于 四种 基 因 。研 究 人 员 已 经知道 了高致 病性基因 N 1 S 在致病方面作用 , 因此为对付病毒的疫苗研制奠定了分子基础。
二是要求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 门对本辖 区 内的蛋制 品生产 加工 企业应 立 即开 展专项 检查 , 凡是发现苏丹红的 , 要立 即责令企业停止生产、 停止销售、 查封成品 , 并责令企业召回含有苏丹

环境高温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氮代谢和氮排放的影响

环境高温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生产性能、氮代谢和氮排放的影响

环 境 高 温 与 饲 粮 粗 蛋 白质 水 平对 肉鸡 生产 性 能 、 氮 代 谢 和 氮 排 放 的 影 响
陈 燕 冯京海 张敏红 刘 圈炜 姜礼 文
( 1 . 中国农业科 学院北京畜 牧兽 医研究所 , 北京 1 0 0 1 9 3 ; 2 . 海南省农业 科学 院畜牧兽 医研究所 , 海口 5 7 1 1 0 0 )
关 键词 :环境 高温 ; 粗 蛋 白质 ; 肉鸡 ; 生产 性 能 ; 氮排 放 中图分 类 号 : ¥ 8 3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2 6 7 X( 2 0 1 3 ) 1 0 — 2 2 5 4 — 1 2
环 境 高 温 可 引起 肉鸡 热 应 激 , 从 而 引 起 肉鸡 采 食量 、 体增 重 等 生 产 性 能 显 著 下 降 j 。而 且 ,
( 2 3℃ p a i r — f e d g r o u p , 2 3 o C P F组 , 其 饲粮按 照 2 8 / 3 2℃ 日 变 高 温 自由 采 食 组 采 食 量 供 给 ) 、 2 8 / 3 2℃ 日变 高温 自由采食 组 ( 2 8 / 3 2℃ a d l i b t u m g r o u p , 2 8 / 3 2℃ A L组 , 2 8℃_ _ 3 2℃_2 8℃
规模 化 、 集 约 化 畜 禽 养 殖 带 来 了 大 量 氮 排 放 的 问 题 。据 统 计 , 全球 畜牧业 氮排放量 为 8 . 0×1 0 ~ 1 . 3 X 1 0 t , 排放 的氮在微 生物作 用下 , 产 生 大
化 道 内蛋 白质消 化 和氨 基 酸 吸收 发 生改 变 J , D i b —
n e r 等 研 究 发现 , 热 应 激 肉鸡 的 肠 道 上 皮 细 胞 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科技水平:
有一高一低。
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一直在提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症状 观察结合剖检病变分析→常规血清学诊断手段→细胞、分子水平 诊断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可达同步。 另一方面,对疾病的防控能力仍相对显低(需要不断改善)。 在研发方面主要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数量总的来说 偏少,可资利用的化学与生物制品等的质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尚有差距。在养禽生产一线上主要体现在,从思想认识到日常管 理方面,制定和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要求,特别是树立“生物 安全”理念并贯彻“生物安全”措施上还不够。
1.禽病种类增多。在我国出现并得到正式确认的禽病种类为78种 (截止2004年)。在一定时段、某些地区、少数场户,疾病的爆发 和流行还是相当严重和复杂的。这无论对科研、还是生产领域,对 诊断、还是控制手段,都在总体上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2.常见传染病病症复杂化。在有益环境(profit-environment) 或选择性压力下,高致病性、非典型性、流行病学特征改变的疾病 时常出现。 3. 细 菌 性 疾 病 防 控 难 度 加 大 。 用 药 难 、 难 用 药 ; 老 (old) 病 新 (newly)发;新(new)病老(always)发。
禽病是导致家禽死亡、淘汰、生产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现 已成为制约我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因家禽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超 过100亿元;而间接经济损失的估算值则远超过100亿元;另外, 同比表明,我国用于每羽鸡的药物和疫苗费用平均为美国的610倍。
当前,我国禽病发生与流行、预防与 控制方面的五大最主要特点是:
挑战——难用药
60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抗生素
青霉素面市后,抗菌药物曾被誉为 治疗细菌感染的灵丹妙药。但是近
年来,多种细菌(包括致病菌和非
致病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一些原来 应用抗菌药物能治好的感染,变成难以控制的疾病。
实际上,目前世界上诸多重大感染都变得对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程度不等的耐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2005)。WHO(世界卫 生组织)曾发出警告:“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细菌,将
硝基呋喃类,包括呋喃唑酮(Furazolidone)、呋喃它酮(Furaltadone)、呋喃苯烯 酸钠(Nifurstyrenate sodium)、呋喃西林(Furacillin)、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 及制剂;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Metronidazole)、地美硝唑(Dimetronidazole)及其盐、 酯及制剂;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及其盐、酯及制剂;万古霉素(Vancomycin)及其 盐;喹乙醇(Olaquindox);各种抗生素滤渣。
4.多重感染频发。除个别零星发病外,在我国禽场实际发生的 传染性疾病病例中,基本上都存在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只不过有 认定“主、次角”病原之分或当时并未发现而已。特别是在病程较 长的情况下,致病性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同时或先后在禽群中肆 虐造成危害,近几年的诸多病例报道也证明了这一点。 5.以免疫抑制性疾病为主的隐性危害严重。马立克氏病(MD)、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禽白血病(AL)、传染性贫血病(CIA)、 网状内皮增生症(RE)、新城疫(ND)、传染性喉气管炎(ILT)、 传染性腺胃炎(TP)、传染性关节炎(REO)、禽霉菌毒素中毒 (Mycotoxicoses),这些是家禽的十种主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它们 都可以造成禽只的免疫功能降低、疫苗预防接种失败。其中的部分 可直接表现病症。然而,麻烦的是有一部分一是能够经种蛋垂直传 播,二是呈隐性感染,如CIAV、REV等感染后经常不是显性的,不易 被发觉,只有通过血清学检测或病原分离才能证实。因而称之为 “隐性危害”。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的经蛋传播疾病带来的危害也 较大。
在以往的认识和实践中,对家禽细菌性疾病的控制包括预防 和治疗,依靠药物比较容易着手而且效果显著,这一点也曾是家 禽病毒性感染防制工作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然而,近几年来, 这一优势已快丧失殆尽,实际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预防和控 制家禽细菌性疾病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在2007年9月我国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禽病大会上,国际知名 专家,来自澳大利亚的P.J.Blackall教授作了题为“Bacterial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细菌 性呼吸道病-未来面临的挑战)的特邀报告。他在报告里就鸡传染 性鼻炎、禽波氏杆菌病、禽霍乱、鼻气管鸟杆菌感染、鸭疫里默 氏杆菌病,在分类与鉴定、实用诊断方法、抗生素与耐药性、疫 苗研发四个方面的研究,做了十分精彩的总结和相当如实的分析。 同时特别强调:近年来烈性的病毒性感染如禽流感、新城疫等引 起了广泛关注,而对细菌性疾病却较少留意,这不太正常。须知, 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细菌性疾病始终禽业生产中的 一个严重问题。
通常按致病因子的不同将禽病划分为几大类:营养代谢病、细菌性疾 病、衣原体和真菌感染(也有的将它们纳入细菌性疾病)、病毒性感染、 寄生虫病、中毒病。其中的细菌性疾病有以下多种(类):
沙门氏菌感染,包括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感染、亚利桑那菌病;大肠杆菌病,包括大肠杆菌 性败血症、大肠杆菌性肉芽肿/Hjarre氏病、气囊病(大多与鸡毒支原体混合感染形成CRD)、呼吸道病 复合症(RCD)、禽蜂窝组织炎、鸡肿头综合症、肉禽腹水症、禽卵黄腹膜炎(鹅蛋子瘟/禽腹膜炎/禽输卵 管炎)、禽滑膜炎、禽全眼球炎、禽脐炎/卵黄囊感染;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病);禽支原体病,包括鸡毒支原体感染(鸡慢性呼吸道病/火鸡传染性窦炎/鸭慢性呼吸道病?)、火 鸡支原体感染、滑液囊支原体感染、衣阿华支原体感染、其它支原体感染如鹅支原体感染等;鸡传染性 鼻炎(副鸡嗜血杆菌病);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雏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综合征/新鸭病/鹅渗出性败血 症);禽结核病(禽分枝杆菌病);禽葡萄球菌病;禽链球菌病(禽细菌性心内膜炎,大多与其它细菌 继发或混合感染);禽梭菌病,包括禽溃疡性肠炎(鹑病)、禽坏死性肠炎、禽坏疽性皮炎(有时与金 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禽肉毒中毒(禽肉毒梭菌中毒/禽软颈病);禽弯曲杆菌病(禽弧菌性肝炎? /禽空弯杆菌病);禽波氏杆菌病(细菌性火鸡鼻气管炎/火鸡鼻炎);禽丹毒;禽伪结核病;禽螺旋体 病;禽肠道螺旋体病;鼻气管鸟杆菌感染;禽粪肠球菌病(淀粉样关节病,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 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禽绿脓杆菌病(铜绿假单胞菌病);禽衣原体病(鹦鹉热/鸟疫); 禽真菌感染,包括曲霉菌病(霉菌性肺炎/霉菌中毒)、念珠菌病(鹅口疮/消化道真菌病/霉菌性口炎)、 其它真菌感染如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指霉菌病等。
挑战——用药难
健康养殖,食品安全 出于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减少和消除动物性食 品中药物残留带来的危害从而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同时,遵照禽产品出 口贸易的检验要求,提升作为世界第一养禽大国在国际市场中应有的份额; 另外,也是树立健康养殖概念,重视与落实动物福利的做法。我国农业部 先后发布的公告176号、193号(2002年)和560号(2005年),分别规定 了40、21、6种(类)兽药及其化合物禁用于食品动物(指各种供人食用 或其产品供人食用的动物),喹乙醇禁用于家禽、鱼类及体重35公斤以上 生猪。 其中对利用药物进行家禽细菌性疾病防治工作影响比较大的有:
把人类带回感染性疾病肆意横行的年代”。
Superbug: MRSA(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Nature-Medicine”11,09,2007
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 是通过突变。突变是发生在细菌基因上的变化。这类变化让细菌 获得对抗抗菌药物的能力,使抗菌药物活性减弱,甚至失活。细 菌的耐药性能够通过可传递遗传因子获得,如质粒、转座子和整 合子,而且其载有的耐药基因可以在自然界中相互传递。耐药菌 株通过繁殖,不仅使耐药基因在同种细菌间传递,还能够传递给 其它细菌从而使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已 有研究表明耐药菌株或耐药基因(质粒)从禽传递给人是十分常 见的。人一旦食用污染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禽类产品就有可能受 到严重感染,治疗变得困难。
徐 步
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 (江苏 扬州 225003) bu_xu@
二十一世纪头五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德国、法国、日 本等发达国家雏鸡42日龄时成活率为98-100%;我国雏鸡42日龄 时成活率为75-85%。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蛋鸡74周龄时的死淘率 为0.2-0.5%;我国蛋鸡500日龄时的死淘率为25-30%。
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上,个人认为:我国养 禽业所出现的不仅是呼吸道疾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消 化道疾病同样是大问题;并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我们就遇到了 不少的困难。 总结起来,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所谓严重问题,也就是挑战,最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药物的受控使用与耐药性日益严重(用药难、难用药); 2、老的细菌性疾病呈现新的特点(老病新发); 3、新的细菌性疾病时常出现(新病老发)。
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转变旧有的观念;单纯的药 物或疫苗
其次,不断提高认知的能力,掌握家禽细菌性疾病发生与控制 的相关动态;新的特征和新的方法
第 三 , 遵循 疾 病 预 防 的 原 则 : 诊 断 与 控 制 ( Principles of diseas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control),制定科学合 理的防控策略,采取切实有效药性可分为以下四种:
1.固有耐药性:也称天然耐药性(natural resistance)或内源性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决定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耐药基因一是由染色体编码介导,即DNA或RNA突变 所致,如喹诺酮类对大肠杆菌耐药,发生率较低比例在1/105-109;另一是由质粒(plasmid) 介导,特点是方式多(转化、转导、结合及易位),发生率高,通常表现为产生失活酶或修饰酶 而耐药。 2.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之前敏感而后变为耐药者,即微生物接触抗 微生物药物后,由于遗传基因的变化、生存代谢途径的改变而产生的耐药性。又可分为相对 耐药性(或中间耐药性)和绝对耐药性(或高度耐药性)。 3.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 MDR):同时对多种常用抗微生物药物发生的耐 药性,主要机制是由于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外膜渗透性改变以及产生超广谱酶。MDR菌株的高 频率出现, 意味着抗微生物药物的时代即将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