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池上》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而垂钓》诗人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查阅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1)请学生谈谈对作者的了解你学过白居易的哪首诗?《江南好》、《草》(2)教师补充介绍白居易:唐代有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优质公开课教案:《小儿垂钓》教案优秀6篇

优质公开课教案:《小儿垂钓》教案优秀6篇

优质公开课教案:《小儿垂钓》教案优秀6篇《小儿垂钓》教案篇一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蓬头、垂纶、侧坐、遥招手、不应人”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时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及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怎么钓的?好玩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2、,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诗人笔下的小孩儿钓鱼可是另有一番趣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小儿垂钓》。

(课件出示:小儿垂钓)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3、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同学们先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再动笔写一写,看看谁写得最美。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要站稳了,咱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钓”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字里面有个点。

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吗?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写字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握笔姿势,拇指和十指捏住笔杆,中指轻轻的靠着,坐姿要端正,先看清楚字的写法,再工工整整的写下来。

4、释题:“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5、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他曾是一位手工匠却写出了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二、初读识句1、这首小诗呀就写在书上86页,同学们赶紧翻开书第18课,听老师读读,要求听准字音。

同学们勾出诗中的生字,再自己把小诗拼读两遍,遇到勾画出的生字再多读一读。

2、在这首诗歌里藏着这样几个汉字朋友呢!(出示生字“稚、侧、纶、莓。

.(指名读、领读、齐读)/其中还有两个生字读音相同,你们发现了吗?齐读、自读,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造句)3、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你们读得真准!4、我们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

先来看看老师怎么写,注意认真观察。

师范写“映”和“侧”请同学们在生字格里描描红。

池上、小儿垂钓教案

池上、小儿垂钓教案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目标Leabharlann 3.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诗歌,纠正字音。
2.指导书写生字:稚 侧(引导学生联系熟字记忆。)
三、理解诗意。
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优秀4篇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优秀4篇小儿垂钓篇一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小池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池上》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教学设计以《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为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品的特点和意义。

2.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理解作者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表达情感。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技巧。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比喻、象征等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语言细节的把握和理解,情感意境的感悟。

2.难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蕴涵,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1.预习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自行阅读或背诵这两首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尤其是字词的体验,体味句子的读音和意境,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开展教学做准备。

2.导入先用图片向学生展示《池上》的画面,让学生想像自己站在池边远眺。

然后再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完成情感的迁移。

例如:“古人沿池边植柳,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留住年轮和墨色的寄托,留住自己的绵延之感,像静静的心灵和恬美的生活。

”3.探究接下来,教师将进入《池上》的学习,学生听教师的解读,并就以下问题开展探究:古时候的池边环境是怎样的?“疏影横斜水清浅,”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意境?怎样表现出水清壮观的意大利,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池塘中鹭鸟的形象对诗歌有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句诗怎样表现信仰?对比人、物形象与“水一方以容器,者以为镜”之间隐含的意义,并谈一谈意象和象征的关系。

在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感受《池上》的情感内涵,掌握文字的汉字掌握氛围和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4.体验学生进行朗读。

进行“口语解说”游戏。

通过画画表达诗歌的意境。

5.拓展学生阅读《小儿垂钓》。

体验《小儿垂钓》的情境与意境。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3篇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3篇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3篇《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3篇《小儿垂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垂、蓬、侧、莓、苔”五个生字2、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4、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咱们从前学过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宿新市徐公店》你背的这首诗描写了追黄蝴蝶的孩子,非常有趣。

同学们,今天要走进我们课堂的也是古时候的一个小朋友,当时诗人把小孩儿叫作“小儿”、板书:小儿。

这个小孩子在做什么呢?板书垂钓。

这儿有一个生字垂,谁会读?多指名几个读,齐读。

来,一起读读这个词:垂钓。

你能通过这个词想像出这个小孩儿在做什么吗?(钓鱼)是的,这首诗就写了小孩子钓鱼的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板书:唐胡令能)他笔下的小朋友是怎样钓鱼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认读生字,读准字音,把这首诗多读几遍。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词语,准确朗读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听见一些同学大声地认读生字,真会学习。

那我们就先来认识认识诗里的生字朋友垂、蓬、侧、莓、苔1、认读生字2、指名读,齐读3、去掉拼音,齐读,开火车读4、认读词语CAI出示:蓬头、稚子、垂纶、莓苔、草映身、招手、不应人师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美!5、将我们认识的字词朋友放回古诗中,自由地读一读,试着把古诗多读几遍。

看看谁能把古诗读得既准确又流利!6、师范读让我们赶快走进古诗去看看这个小孩子究竟是怎么学钓鱼的?三、情境导入,理解品读诗句1、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CAI仔细看图,看到了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用几句话说给同桌听一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只用了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这副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板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这个孩子是怎样坐在河边钓鱼的呢?我们学一学吧!全班表演侧坐你们侧坐的.样子和诗里的孩子一样可爱。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5篇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5篇

《小儿垂钓》教案优秀5篇《小儿垂钓》中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1、导入诗题2、理解诗题(二)理解诗句1、朗读全诗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三)总结练习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1、形近字组词钓()稚()遥()钩()准()摇()2、多音字组词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小儿垂钓》篇二《小儿垂钓》教学反思:《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大人发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这个字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

但诗中那句才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参,却有不同的答案。

和同年级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第一句比较合适。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课时,我班有两个争论点: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

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

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

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1、放手让孩子自己了解诗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导,自学前让孩子们回忆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看注释、看图猜、联系上下文”等,孩子们按自己归纳的方法在小组里展开热烈的讨论。

古诗两首 (《池上》《小儿垂钓》(优秀6篇)

古诗两首 (《池上》《小儿垂钓》(优秀6篇)

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优秀6篇)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古诗两首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古诗两首篇一2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学钓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小池》。

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生字新词的含义和诗意。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荷池美景和稚子学犯错误的形态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课时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

(2)小组逐句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小娃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诗句,边读边想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3、配乐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五、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

2、依据《池上》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首诗配画。

第二课时一、回顾总结学法二、学习《小儿垂钓》1、指导解题。

“垂钓”指钓鱼,“小儿垂钓”即小子学钓鱼。

2、简介作者——胡令能。

3、自学古诗。

4、检查自学情况,指导理解(1)指名读全诗,读准字音。

(2)齐读诗句。

(3)理解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蓬头:头发散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池上》《小而垂钓》教学设计
作者陆凤娟
教材简析:
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池上》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而垂钓》诗人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查阅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重点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3、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白居易。

(1)请学生谈谈对作者的了解你学过白居易的哪首诗?
《江南好》、《草》
(2)教师补充介绍白居易:
唐代有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

1、再次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句的饿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交流,理解诗意。

3、指名交流,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重点指导理解: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藏:隐藏。

一道: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

开:分开。

四、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可爱、顽皮、活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小孩)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偷采: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小娃自以为没有人知道,做得很机密,很隐蔽,瞒过了大人,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可爱
3、教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纯真可爱的乡村小娃的形象。

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全诗。

读出小娃的顽皮活泼、天真可爱,诗人的喜爱之情。

指名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5、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还有哪些古诗也是描写小孩子童真、童心、童趣的,请你搜集整理,并读一读,去体会一下,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指名背诵《池上》,齐背。

2、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描写乡村儿童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小儿垂钓》。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诗题,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小儿垂钓”的意思?(小孩子钓鱼)
4、简介诗人:
(1)请学生说说对诗人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别看他没有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有名,他可以半路改行的,据说他原来是个工匠,人称“胡钉铰”。

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

多不容易,读读他的名字,读出你的敬意。

教师过渡: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

1、读上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指名读
4、齐读。

三、理解诗句。

1、再读古诗,结合插图,猜猜古诗可能讲了什么?试着理解诗句。

2、同桌交流。

3、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分句交流)
重点指导理解:
蓬头稚子:古代小孩子都是到“弱冠之年”男子18女子16才束发的,之前都是“垂髫”小儿。

“蓬头稚子”也就是指“小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教师:钓鱼竿上的一样东西,猜猜看是什么?)
莓苔:看图理解“指野草”。

草映身:草长得很茂盛,遮蔽了小孩子的身体。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应:应答。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自己练说—同桌说说,互相补充—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教师过渡:词语理解了,诗句理解了。

但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我们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品一品,体会体会,
四、细读品趣
1、默读古诗,把你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出来。

2、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说说你的感受,与同座交流。

3、指名交流:
①蓬头。

你从“蓬头”品出了什么?(小孩子淘气、天真可爱,“蓬头”还给人一种透着野性、纯朴的味道)
小结:一个“蓬头”,真让人忍俊不禁,体会到乡村孩子的纯朴、还带着点野性呢!
②侧坐。

(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
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作读出趣味来了,很好!其他同学门?有补充吗?还有谁从“侧坐”中读出了乐趣?
小结:从“侧坐”,大家就读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是啊,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透着一丝情趣!你还抓了哪些词语读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结:“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⑤“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小儿的摸样→垂钓的姿态→垂钓的环境→”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
教你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一二行诗句。

5、继续交流:
⑥“遥招手”“不应人”
△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小结:是啊,“路人……”那是因为“怕得……”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指导朗读三四行诗句。

教师: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多么有趣呀!能读好这个这两行诗吗?可以借助手势。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
4、指导表演。

教师:读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指导: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纶”哪!别紧张,老师教你,双手紧握鱼竿,随时关注水画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好,来,把鱼钩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样!)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师自言自语:我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家乡都变了模样了,怎么以前通往村里去的路找不到了呢?(师用手张望)哟,有个小孩,我来问问他?
学生表演“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别过来,不惊扰了我的鱼)
教师:招手他是这样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吗?
指名学生表演不同的“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谢谢你,你在享受钓鱼的乐趣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机灵又可爱的孩子!
五、吟诗诵趣
1、教师:短短四行诗,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烂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象。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2、吟诵古诗。

3、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比较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体现乡村孩子的天真可爱,体现童心童趣的)
2、教师:其实古诗中体现童心、童趣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了吗,来交流交流。

袁枚的《所见》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3、作业: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