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一

合集下载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古诗《池上》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池上》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音乐、图像)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生齐读)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池上》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池上》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池上》教学设计(精选15篇)《池上》篇1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这就是《池上》。

﹙板书课题﹚3、简介作者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

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⑶明大意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

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7篇)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7篇)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池上》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池上》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

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谈话: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池上》。

(板书课题《池上》)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

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1)出示“撑小艇”。

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

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平舌音“踪”,重点识记“踪”。

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后鼻音“萍。

”(“浮”左右结构三点水,说明它和水有关;“萍”上下结构草字头,说明它和植物有关。

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结合浮萍的图片认识“浮萍”。

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幼儿园小班古诗池上教案

幼儿园小班古诗池上教案

幼儿园小班古诗池上教案幼儿园小班古诗池上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小班古诗池上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古诗池上教案篇1活动目的: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

(莲蓬)二、理解古诗《池上》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

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三、欣赏古诗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四、学习古诗。

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五、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

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幼儿园小班古诗池上教案篇2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1古诗二首池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古诗二首池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1古诗二首池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池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学生能认读“娃、艇、莲、踪”,并能正确书写“小、回、解、萍”四个生字。

(2)理解诗意: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知道“偷采白莲回"和“不解藏踪迹”的含义。

(3)情感体验: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描绘的童真童趣,产生对乡村儿童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描绘诗中“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感受诗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天真无邪,理解儿童的纯真心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①教师展示一幅池塘中莲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画上有什么特别的植物呢?"②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莲”的话题,简单介绍莲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故事引入①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或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发现白莲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小艇"和“偷采白莲”的想象。

(3)读题感知①教师板书课题《池上》,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提问:“从题目中,你能猜到故事会发生在哪里吗?"②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简单点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的主题——池塘中的小艇和白莲。

(二)初读感知(1)朗读体验①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关注学生对“艇、踪”等生字的发音,适时纠正。

②教师示范朗读,强调“撑、偷、回"等动词的重音,以及“小艇、白莲”等名词的停顿。

(2)节奏感知①学生跟读,教师指导“偷采白莲回"这句的连贯性,以及“不解藏踪迹”后的稍作停顿,感受诗的节奏感。

②分组比赛朗读,教师评价各组的节奏感,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3)情境想象①学生闭眼聆听教师再次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池塘、小艇和白莲的画面。

②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小娃"偷采白莲时的小心翼翼和天真无邪。

(4)字词理解①教师点出“小艇”和“白莲"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这两个词。

最新一年级《池上》教学设计

最新一年级《池上》教学设计

最新一年级《池上》教学设计最新一年级《池上》教学设计(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整理的最新一年级《池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最新一年级《池上》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

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谈话: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池上》。

(板书课题《池上》)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

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1)出示“撑小艇”。

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

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平舌音“踪”,重点识记“踪”。

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后鼻音“萍。

”(“浮”左右结构三点水,说明它和水有关;“萍”上下结构草字头,说明它和植物有关。

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结合浮萍的图片认识“浮萍”。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16篇)《池上》篇1作者:李霞转贴自:转载点击数:219《池上》教学设计一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李霞发表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池上》教学设计篇2名师点睛本课选取的古诗都是写我们小朋友的,都很有情趣。

吟诵《池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吟诵《池上》教学设计一等奖

吟诵《池上》教学设计一等奖《吟诵《池上》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吟诵《池上》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课件、吟诵音频、视频教学过程:一、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1、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

(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3、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平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

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平的,就平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

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

不信,咱们来试试?(3)出示“春天春阳春水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

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上》教学设计一
作者:李霞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19
一、
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
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李霞发表
/blog/user1/168/archives/XX/6762.
html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