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综合课《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咏物抒怀学习古诗《咏柳》、《题临安邸》、《竹石》等,让学生了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2. 第二单元:山水田园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宿建德江》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山水田园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3. 第三单元:友情相送学习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江南逢李龟年》等,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

4. 第四单元:边塞军旅学习古诗《出塞》、《凉州词》、《从军行》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绘和表达的情感。

5. 第五单元:宫廷政治学习古诗《登幽州台歌》、《金缕衣》、《乌衣巷》等,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宫廷政治的反思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朗读、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定期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和朗诵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安排1. 每单元安排2-3课时,共计10课时。

2. 每课时分为讲解、朗读、讨论、作业等环节。

3. 每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诗歌知识竞赛或朗诵比赛,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资源1. 教科书:《古诗苑漫步》2. 参考资料:古诗鉴赏辞典、古代文学史、相关论文和评论3. 多媒体资源:音频、视频、图片等4. 网络资源:相关古诗网站、论坛、博客等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自然景观或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对每首古诗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等。

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特设计本次古诗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基本形式、特点及创作背景,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创作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活动内容(一)活动一:古诗基础知识学习1. 活动主题:《走进古诗的世界》2. 活动内容:- 介绍古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 讲解古诗的基本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 分析古诗的韵律、平仄、对仗等修辞手法。

3. 活动形式: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观看视频等。

(二)活动二:古诗鉴赏与创作1. 活动主题:《古诗的魅力》2. 活动内容:- 选择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进行鉴赏,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 分析古诗的意象、情感、意境等。

- 学生分组讨论,对所选古诗进行个性化解读。

-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古诗,可以是即兴创作,也可以是根据给定主题进行创作。

3. 活动形式: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诗歌朗诵、创作展示等。

(三)活动三:古诗与生活1. 活动主题:《古诗中的生活智慧》2. 活动内容:- 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古诗进行解读,如《悯农》、《江雪》等。

- 分析古诗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

- 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对古诗中生活智慧的感悟。

3. 活动形式:课堂分享、小组讨论、撰写感悟文章等。

四、活动实施(一)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提前预习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3. 准备创作材料,如纸张、笔墨等。

(二)活动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诵视频或讲述古诗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古诗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实践活动教案

《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实践活动教案

《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实践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概述一、活动目的: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活动主题:古诗苑漫步三、活动对象:初中学生四、活动时间:10课时五、活动地点:教室、图书馆、户外第二章:活动准备六、教师准备:1. 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作品,编辑成教学资料。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等。

3. 设计活动方案和评价标准。

七、学生准备:1. 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文作品,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2. 准备展示自己作品的PPT或手抄报。

第三章:活动实施八、活动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文作品。

3.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事迹。

4.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和展示,给予鼓励和建议。

九、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古诗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章:活动拓展十、课后作业:1.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和默写。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古诗的短文,分享感受和理解。

十一、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诗歌展览、古诗知识竞赛等,丰富学生的诗歌文化生活。

第五章:活动评价十二、评价标准: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展示能力。

3. 学生的合作和创新实践能力。

十三、评价方式:1.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和展示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十四、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活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十五、教学反思: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活动提供参考。

第六章:活动流程十六、活动安排:1. 第1-2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2. 第3-4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文作品。

古诗活动课教案

古诗活动课教案

古诗活动课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古诗活动课的主要目标是: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打印多份古诗教材,如《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等,以供学生选择。

–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音频或观赏古诗配图。

–准备纸笔、画笔等用于学生创作古诗的工具。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纸笔、画笔。

–每个学生准备一句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也可以是从教材中选择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些古诗,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和想法。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古诗音频或展示一些古诗配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古诗欣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首经典的古诗,如《静夜思》。

•教师可以朗读古诗,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意境。

•学生可以跟读古诗,并通过发表个人观点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古诗创作(25分钟)•学生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以是从教材中选择的,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

•学生用纸笔写下古诗,并在旁边画出自己对古诗的想象或联想。

•学生可以选择与他人合作,共同创作一首古诗。

•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创作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4. 古诗分享(15分钟)•学生自愿将自己创作的古诗进行分享。

•学生可以朗读自己的古诗,并解释其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评价和建议,共同进步。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

•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四、课后延伸•学生可以继续创作古诗,并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学生可以组织古诗朗诵活动,向校内外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更多的古诗,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学生可以参加古诗比赛或写作比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法本节古诗活动课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1.学生表现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欣赏古诗、创作古诗和分享古诗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古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诗歌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古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等。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内容1. 古诗知识讲座(1)时间:1课时(2)内容:介绍古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等基本知识。

(3)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提问、讨论。

2. 古诗鉴赏活动(1)时间:2课时(2)内容:选择一首经典古诗,让学生进行鉴赏。

(3)方法: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鉴赏。

②每组学生轮流朗读古诗,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③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古诗创作活动(1)时间:2课时(2)内容:根据所学古诗的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3)方法:①教师讲解古诗的创作技巧,如平仄、对仗、押韵等。

②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古诗。

③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

4. 古诗朗诵比赛(1)时间:1课时(2)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诵比赛。

(3)方法:①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

②评委根据朗诵的表现进行评分。

③评选出最佳朗诵奖。

5. 古诗知识竞赛(1)时间:1课时(2)内容:组织一场古诗知识竞赛。

(3)方法:①学生分组,每组回答关于古诗的问题。

②根据回答的正确性进行评分。

③评选出最佳答题奖。

四、活动评价1.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2. 评价内容:(1)古诗知识掌握情况。

(2)古诗鉴赏能力。

(3)古诗创作能力。

(4)活动参与程度。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古诗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古诗的基本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古诗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古诗苑漫步的学习,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通过对古诗的欣赏与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鉴赏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3. 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古诗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古诗作品,包括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和现代仿古诗歌。

2. 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诗歌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b. 欣赏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c.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分享学习心得。

3.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古诗苑漫步的教学进行总结。

4.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和赏析,写一篇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通过诗歌赏析文章的质量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环节来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古诗朗诵会,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2. 开展古诗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3. 推荐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社团或古诗竞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更多关于古代诗歌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材料。

综合性实践活动《古诗苑漫步》教案

综合性实践活动《古诗苑漫步》教案

综合性实践活动《古诗苑漫步》教案一、活动目的:1. 通过古诗苑漫步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文中的美景、美德和美好情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活动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活动时间:2课时四、活动地点:学校图书馆、教室五、活动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一些古诗文,了解作者、背景和内容,为活动做好铺垫。

2. 活动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苑漫步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活动一:赏诗文美景(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并说明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每组认为最美的古诗文,并简要阐述理由。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出大家认为最美的古诗文。

4. 活动二:悟诗文美德(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感受美德,如忠诚、孝顺、友谊等。

(2)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每组认为最具美德的古诗文,并简要阐述理由。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出大家认为最具美德的古诗文。

5. 活动三:品诗文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感受美好情感,如喜悦、悲伤、思念等。

(2)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每组认为最具美好情感的古诗文,并简要阐述理由。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出大家认为最具美好情感的古诗文。

6. 活动四:绘诗文画面(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2)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每组认为最具画面感的古诗文,并简要阐述理由。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出大家认为最具画面感的古诗文。

7. 活动五:展诗文才华(1)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古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

(2)学生分组讨论,挑选出每组认为最具才华的佳作,并简要阐述理由。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出大家认为最具才华的佳作。

8. 活动总结: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欣赏古诗文。

古诗综合课《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综合课《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发展历程,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古诗的朗读、欣赏和分析。

2.教学难点:古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课件:古诗长廊的图片、古诗欣赏视频。

2.教学材料:古诗选篇、学生作品、教学评价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人及诗作。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古诗知识,如诗人、诗句等。

(二)古诗朗读与欣赏1.教师挑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古诗创作与分享1.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古诗。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古诗创作。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古诗知识竞赛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古诗的问题,进行抢答竞赛。

2.学生积极参与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宣布竞赛结果,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

2.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提高孩子对古诗的兴趣。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古诗长廊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发展历程。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古诗知识。

二、古诗朗读与欣赏1.教师挑选《静夜思》进行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静夜思》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古诗创作与分享1.教师给出主题“月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古诗。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古诗创作。

二、古诗知识竞赛1.教师设计关于古诗的问题,进行抢答竞赛。

第三课时一、课堂小结二、作业布置1.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综合课《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一、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们先共同步入每周一次“与古人同行”。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先出示诗人画像,再出示诗作)生:王维。

师:对,这位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课件解说)师:了解了王维,让我们走近今天的第二位诗人。

(出示诗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杜牧。

师:对,这就是杜牧。

(出示画像,课件解说)师:让我们走近今天的最后一位诗人——苏轼。

(出示画像、诗作、课件解说)[点评:通过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又了解了几位诗人,这其中的东坡先生有句诗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

”自从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每日古诗”以来,大家学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入“古诗长廊”,(板书:古诗长廊)让我们共同分享诵诗的乐趣,体味赏诗的意境,施展作诗的才华,领略祖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诵诗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是学好古诗的前提。

(板书:诵诗)从上学期到现在我们背诵的古诗已经有100多首了,现在出示的就是其中的80首诗的目录,这些诗也是大纲中规定的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

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出题目,大家一起背诵,准备好了吗?(随意点击2首《游子吟》、《长歌行》)生:(齐背诵)师:大家掌握得不错,“真金不怕火炼”,我们请台下听课的老师也来点两首诗,好不好?生:好!(台下老师现场点题《江雪》、《江畔独步寻花》)生:(齐背诵)师: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虽然我们展示的时间很短,但大家在课后下的功夫可真不少。

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老师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呢!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播放录像《江南春色》)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迟日江山丽,春城花草香。

”生:“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师:你想到了黛玉的《葬花吟》。

生:“昨夜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你找到了《江畔独步寻花》的感觉。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看来这江南春景的确令人心旷神恰,不知下面的画面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播放录像《沙场征战》)师:谁想来说说看?生:“将军战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想到了作战的艰辛困苦。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师:这是何其豪迈的气概!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师:这是曹植的《白马篇》,其中的“视死忽如归”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生:“视死如归”。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生:《木兰诗》。

生:“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师:领略了铁马金戈的豪气,让我们共同步入另一方神奇时空。

(播放录像:《高山流水》)师:你联想到了哪些诗句?生:“杨柳青青江水平。

”师:它的下一句是“闻郎岸上踏歌声”。

你想到了《竹枝词》。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九千仞岳上摩天。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师:由奇山秀水想到了滔滔黄河,真了不起。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生:“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师:简直就是人在画中游,不过要注意一个字:是“趁chèn”而不是“cèn”。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能不忆江南?”师:看来以画想诗难不倒大家,下面老师提高难度,抛开画面,我说一句诗,请你说出所能联想到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这是一轮塞北的明月,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你想到了《春江花月夜》。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栏杆南斗斜。

”生:“不如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听了明月的诗句大家是对答如流,现在老师只出一个词,看看你是否也能说出相关的诗句:“美酒”。

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花既不解饮,影图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岁月沧桑香如故,莫道美酒不识君。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刚才大家的诵诗真称的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了。

难怪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看来大家的确是饱读诗书,“胸中有丘壑”。

四、赏诗师:如果说诵诗令我们受益匪浅,那赏诗就更其乐无穷了。

(板书:赏诗)我们都知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所以说,每首好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平时我们一起欣赏了不少好诗。

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幅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师:你能用这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一首诗来描绘一下吗?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就让我们再来进一步从欣赏的角度自己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说说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的?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先来谈一谈?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时写下的。

师:你为大家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

(板书:背景)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么?生:在桃红柳绿、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老朋友告别了西边的黄鹤楼,顺流东下前往美丽的扬州。

小船扬帆而去,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流向天的尽头。

诗人目送老友,不忍离去;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多像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啊。

师:听了她的发言,我们对诗的意思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诗意)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作者虽然和老朋友离别,但起初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们分别的季节和景色美极了,我是从前两句看出来的。

但当老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情谊,这也是诗中表达的主要的思想感情。

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月共一轮。

师:看来我们欣赏古诗不但要理解诗的意思,而且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诗情)同学们看,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深厚的感情,作者仅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可见诗歌的语言是多么精炼,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诗,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出示录像)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真是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假如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能诵读出对老朋友的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么?谁想试试?师:读得不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来诵读这首诗。

生:(齐声诵读)师: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觉得同学们真的进入到这首诗的境界中了。

(板书:诗境)五、作诗师:看来赏析古诗真是让大家受益匪浅,如果能把赏析所得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更了不起了。

所以南宋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我们不但学会了诵诗。

赏诗,还学会了——作诗。

(板书:作诗)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想考考大家呢,课前给大家出了两个题目。

(板书题目:未来、小草)好,请大家按照古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吧,限时2分钟。

生:老师,作散文诗行吗?师:可以。

生:老师,作词行吗?生:作四言古风行吗?师:可以,只要能表达你的感情,什么诗体都可以。

(放音乐)教师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完成了,请你仔细品读推敲一下。

师:(两分钟后)好,小诗人们请停笔。

好,谁先来诵读自己的大作?(出示投影)生:我作的是《未来》:“展翅高飞十万路,望至天涯身影无。

未来高楼拔地起,来时仙境去时苦。

”师:这是一首纵横古今的绝句。

刚才是才子,下面有请一位才女。

生:我作的是一首十六字令《草》:“草,春气芬芳满天飘。

绿如碧,衬饰春光好。

”师:真是清词丽句必为邻。

谁再来一展风采?生:我作了一首律诗《未来》:“展望新时代,鲜花朵朵开。

渐入高科技,儿童新时代。

人生亦幸福,万红涌心坏。

科技来致富,开心天天来。

”师:短短两分钟就作出一首律诗,真是功夫不浅。

生:我也写了一首十六字令《草》:“草,绿如碧丝异妖饶。

草衬花,颜容别样俏。

”师:真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还有吗?生:我作了一首散文诗《未来》:“她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她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童话,她是一个不变的承诺。

她是什么?她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她是一首饱含笑泪的歌,她在何处?她就在我们凝视的远方。

”师:真是美不胜收,再请一位。

生:我作了一首四言古风《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

苍天之下,青青小草。

”师:好,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同学不同形式与风格的诗作,下面让我们来点评其中的一至两首。

就让我们先来点评一下纪建辉的这首《未来》。

纪建辉,请你再诵读一下。

生:(读)老师,我想说一说我作的这首诗有个特点: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展望未来”。

师:真是风格独运。

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下面就请各位小诗人们海阔天空,尽情评析。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妙不可言。

第一句,写飞得高,看得远。

第二句,写通往未来的路长而远,“望至天涯”。

最后两句写未来的建筑和未来的科技,用词很精致。

师:你是从诗的意思方面来谈的,看得出你也是满腹经纶。

谁想再来谈谈?生:我认为他写得不错,但有一个字可以改:“路”,我认为改成“里”讲得通。

师:作者同意否?(作者考虑)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我认为“路”好,“十万路”给人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到达未来。

生:可是“里”更好,我们本来就是刚迈出了十万里科技长征的第一步。

生:我同意“路”,这个字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尤其是“展翅高飞十万路”,给人感觉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这种用法在古诗里常见,写出了自己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