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球物理学4-岩性勘探勘探思路及解释

合集下载

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

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

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在地质勘探中,岩性识别与划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通过准确识别和划分不同岩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下地质构造,为资源勘探和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岩性识别与划分的重要性岩性是指岩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在地质勘探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岩性的不同直接反映了地质历史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对于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资源的勘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岩性的识别与划分可以揭示地下构造特征、确定古地理环境、评价储层质量等,为勘探工作提供准确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岩性识别与划分的方法在地质勘探中,岩性识别与划分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室内分析方法:通过岩心实验、薄片鉴定等室内分析手段,对岩石样本进行显微观察和物理性质测试,以确定岩性的类别和特征。

室内分析方法准确度高,但工作量较大,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2. 野外观察方法:地质工程师在现场观察地层剖面、岩石出露等,利用肉眼、放大镜等工具对岩石进行外观特征的判断。

野外观察方法操作简便,但识别精度受观察者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限制。

3. 地球物理测量方法:如地震勘探、电磁法等,通过测量岩石对地球物理场的响应,间接推测岩性的类别和性质。

地球物理测量方法能够大范围快速获取数据,但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以上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相互补充,提高岩性识别与划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岩性识别与划分的应用地质勘探中的岩性识别与划分应用广泛,并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石油勘探:岩性的识别与划分对于石油勘探起到决定性作用。

不同岩性具有不同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特性,直接影响石油储集层的质量和储量评估。

准确识别和划分岩性,有助于确定油气勘探的目标区域和开发方案。

2. 煤炭勘探:岩性识别与划分对于煤炭地质勘探同样至关重要。

不同岩性煤炭的含煤量、热值等特性存在差异,影响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科学地识别和划分煤炭岩性,有助于优化煤炭勘探策略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地球物理学在地下储层评估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在地下储层评估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在地下储层评估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学科,其在地下储层评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下储层评估是指对地下储层的构造、性质和含气、含油、含水等资源的评估和预测。

通过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得地下储层的相关信息,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支持。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学在地下储层评估中的应用。

一、地震勘探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会受到地层的各种物理性质的影响,如地层的密度、速度、泊松比等。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传播的特点来研究地下储层的一种方法。

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储层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可以推断地下储层的构造和性质。

地震勘探是地下储层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

二、重力勘探重力勘探利用地下储层中的密度差异来研究地下构造和性质。

地下储层的密度不均匀分布会引起地球的重力场变化。

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可以获取地下储层的密度信息,从而评估地下储层的性质和含藏资源。

重力勘探在地下储层评估中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尤其对于含油气储层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磁勘探电磁勘探是利用地下储层中的电导率差异来研究地下构造和性质。

地下储层的电性差异会影响地下电磁场的传播。

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的变化和响应,可以推断地下储层的电导率信息,进而评估地下储层的构造和性质。

电磁勘探在地下储层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对于含水储层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

四、地震地层解释地震地层解释是通过分析和解释地震数据来推断地下储层的地层结构和性质。

地震数据常常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如反射、折射、散射等。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储层的地层结构和性质,如岩性、厚度等。

地震地层解释是地下储层评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地球物理模拟地球物理模拟是通过构建地理模型和物理模型,模拟地下储层的结构和响应。

通过对地球物理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得地下储层的构造和性质。

储层岩石物理相

储层岩石物理相

三、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内容 与研究流程
(1)充分利用研究区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测 井多井评价成果和沉积相、成岩相、裂缝 相研究成果,进行岩石微相、成岩储集相 、裂缝相划分与展布。 (2)将岩石微相、成岩储集相、裂缝相有机迭 加划分出单井岩心储层岩石物理相类型。
(3)充分利用测井信息、地震信息、分别表征 出二维、三维地震、测井储层岩石物理相。 (4)以岩心储层岩石物理相,检验刻度测井储层 岩石物理相 ,以测井储层岩石物理相刻度 地震储层岩石物理相 ,最终确定油田规模 储层岩石物理相 ,油组规模储层岩石物理 相,小层规模储层岩石物理相,单砂体规模 储层岩石物理相。 (5)对不同规模储层进行质量评价,以指导油田 勘探与开发。
二、储层岩石物理相的基本原理
储层岩石物理相 (Petrophysical facies) (熊琦 华,1989)是指具有一定岩石物理特性的储层成因 单元,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的 综合效应,它最终表现为现今的储层孔隙网络特 征。 储层岩石物理相 是储层沉积岩石微相、成岩 储集相和裂缝相从点(井点或控制点)到面(层、组 、段)上的延拓,即延展到平面上的三种相带。平 面上三种相带的有机叠合即形成现今的孔隙网络 特征,它们分别以不同的岩石物理相表示。
过TZ165井原始地震剖面与反演剖面对比图
பைடு நூலகம்
河口坝 细砂岩
三角洲前缘 粉细砂岩相
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 细砂岩相
含砾砂岩相
TZ16-161井区巴楚底砂砾岩段地震岩石相图
塔中16井东河砂岩巴楚底砂砾岩段岩心单井岩石物理相
SPF3
SPF1
SPF4
SPF2
TZ16-161井区地震储层岩石物理相
结论及认识
沉 积 岩 石 微 相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

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引言: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对技术方法的依赖程度较高。

从勘探历程来看,岩性油气藏勘探进展的两大基石是地质理论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提高。

本文主要介绍了岩性圈闭识别中一些有效的技术方法以及其应用条件。

这里有效的方法技术是指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确定岩性圈闭的几何要素和可靠性评价过程中有效的方法。

而岩性圈闭识别的主要问题是薄层问题,即小于调谐厚度的砂体的识别问题。

关键词:层位标定全三维地震解释地震属性频谱分解储层预测地震反演一.地震层位精细标定技术任何地震属性只有经过地质标定才可能有明确的地质含义,因此,地震层位精细标定成了岩性圈闭识别中地震地质解释的基石。

通常选取较稳定强反射、角度不整合面作为标准层,其地质属性本身也需要用USP资料标定。

在岩性圈闭识别中,地震层位标定是一项精细而又重要的工作,要完成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地震资料极性和相位角判定、子波求取与选用、时间位置认定。

要求一般精度时,声波合成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同相轴要对应,要求较高精度时,二者的能量强弱关系亦对应,要求高精度时,则要用叠前道集来标定。

在岩性圈闭识别中,要在层序标定和准层序标定尺度上完成层位标定。

①层序标定:在层位标定中子波的相位和主频非常重要,利用井旁地震道统计子波是常用的方法,统计子波的形态与时窗和统计所用的道数关系较大。

用统计子波制作合成记录用标志层法可以完成层序标定。

(2)准层序标定:在利用统计子波做好层序标定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子波校正,增补其高频部分,进一步提高合成记录与井旁道地震道的相似性。

可以标明准层序或砂体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建立较准确的井震关系。

子波提取的两个方法:(1)统计方法确定子波:使用自相关统计原理,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地震道的振幅谱来作为子波的振幅谱,对子波的相位谱则做最小相位或零相位的假设,这样就可以唯一地确定子波。

(2)测井曲线确定子波包括两种,a.使用测井曲线提取场相位子波,子波的振幅谱由地震数据自相关获得(同于统计法)。

《地球物理勘查》教案

《地球物理勘查》教案

《地球物理勘查》教案第⼀章绪⾔(地球物理探测简介)第⼀节物探在资源勘查中的作⽤和地位⼀、物探⽤于研究板块、⼤地构造框架、地球的深部1、海底对称分布的条带性磁异常及解释结果2、中国的深⼤断裂(青藏隆起、郯庐断裂)⼤多由物探⽅法确定3、利⽤地震、重⼒划分出地球的圈层结构⼆、物探⽤于⼩⽐例尺⼤⾯积快速扫描性普查1、1959-1999年,完成磁测1144万平⽅公⾥,放射性300万平⽅公⾥及少量的航空电法⼯作。

2、全国1:500万和1:400万航磁图全部完成,部分省区已完成1:100万和1:50万航磁图。

三、物探⽤于中⽐例尺(1:20万、1: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作圈定岩体、追索矿化带及矿体、追索隐伏断裂及指出成矿远景区。

四、物探⼤量⽤于⼤⽐例尺(1:1万、1:1千)的详查和勘探、⼯程地质、地震预报等确定矿体的产状和埋深及⼏何形状规模等。

五、物探⽤于⿊⾊⾦属、有⾊⾦属、贵⾦属、稀有稀⼟⾦属矿床及⾮⾦属、⽯油、天然⽓、煤炭、地下热⽔等40余种矿产,效果良好六、物探测井技术解决地下矿体⾛向、延伸、连续性等问题第⼆节物探的探测⽅法及发展历史与现状⼀、物探⽅法简介1、重⼒测量――――重⼒仪――――地⾯测量、航空测量2、磁⼒测量――――磁⼒仪――――地⾯测量、航空测量3、电法――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充电法、电磁波法等4、放射性测量――测量、中⼦测量、氡⽓测量等5、地震测量――――⼈⼯地震、天然地震6、测井技术――电、磁、核物理、电磁波7、遥感技术被动式航空摄影――可见光波段――红外――微波主动式雷达――探地雷达、卫星雷达⼆、我国物探⽅法的发展历程1、解放前的情况1936年李善帮等在湖南⽔⼝⼭铅锌矿进⾏重⼒、磁测⼯作。

1936――1942年丁毅、顾功叙等在安徽当涂铁矿、云南易门铜矿进⾏了电阻率法和⾃然电场法⼯作。

1939年翁⽂波在四川⽯油沟进⾏测井⼯作,以电阻率法和⾃然电场法成功划分地层 2、50年代,重⼒、磁法、地震测量主要使⽤苏联、瑞典、匈⽛利的仪器。

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

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

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方法一是地质调查法,二是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质调查法,地质调查方法就像医生观察人的体表特征一样地质勘探人员身背地质包手拿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野外观察地层露头、岩石标本以了解地层、沉积、构造等地质特征。

通过观察地面露头推测地下岩层各项特征就像拆谜语一样有趣。

早期人们就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寻找逸散到地表的油气。

地球物理勘探法,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简称“物探”)引进之前主要是以野外地质在盆地开展油气勘探工作。

随着物探技术的引进逐渐取代了野外地质调查方法。

物探技术主要包括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等四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

一、利用重(磁)力异常和地磁学性质勘查油气的方法,重(磁)力勘探方法就是在陆地、井中、海洋、航空、卫星等测量空间根据所观测的重(磁)资料以及地质资料应用重磁位场理论和地质理论解释推断引起重(磁)异常的地质原因及其相应地质体的空间赋存状态、平面展布特征矿产和地质构造分布情况等过程的一种技术方法。

简言之重力勘探方法就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矿体的密度差异而引起的重力变化而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

其作用就是可研究沉积盆地范围、基底隆坳起伏、断裂和构造带展布、火成岩分布等并联合其它物探资料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圈定油气有利区带为地震勘探提供靶区。

电法勘探方法是在陆地、井中、海洋、航空、卫星等测量空间根据地壳中各类岩石或矿体的电磁学性质(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与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

其作用就是研究地下地质结构、地层及构造展布、岩性变化等并联合其它物探资料开展定性和定量研究圈定油气有利区带开展含油气评价和预测等。

二、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方法是精度最高的物探勘探方法。

它就好比在水域撒网捕鱼一样在几百至几千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布设地震测网对地下进行地毯式搜索和扫描对大地做高精度“CT”或“核磁共振”透视大地构造寻找地下油气等矿藏资源。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与方法
向相变化、河道充填 、区域隐伏露头、沟谷充填 、构造侧翼不整合上的 超覆 、 胶结 、区域不整合上的超覆、裂缝 、深盆气 、边缘削截 、 古构造 隐伏露头、白云岩化 ( 溶蚀 )、煤层吸附 甲烷、碎屑岩构形、深切谷充 填、 水动力、沥青封堵等 。
地球物理方法 ,特别是地震方法 ,在近2 的勘探岩性地层 圈闭中 眸 起 了重要 的作用 。由于地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技术 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 为地震方法在勘探岩性地层圈闭中的应用创造 了条件,产生了许多新的 处理方法和解释技术。特别是由于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和岩石物理
3 岩性 地层油 气冀 勘探 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 的发展分 为三个 阶段 。2世纪2年代 以 O 0
前,以地表地质调查为主 ,油苗是主要线索 ;2 世纪3 一 O O O 7 年代,主要 依靠井筒资料的地质解释和老油 田、老井复查,大部分岩性地层油气藏 的发现仍具有偶然性 ;2世纪8 年代 以来 , 0 O 地震技术在岩性地层油气藏 勘探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受古老地层面 、不整合面以及 地层横向岩性变化 控制 ,因此 ,在寻找岩性地层圈 闭的过程 中 , 明古 老地层 面、不整 查 合带以及区域 f的岩 l 生 生 尖灭带、岩相变化带等 的分布及其特征是很重要 的。相应的,勘探这种类型圈闭的方法也应 当在充分研究这些可能的控 制条件的基础上加以选择与组合 。当前勘探岩性地层 圈闭行之有效的技 术方法包括岩相一 古地理 和古地貌分析法、地球物理技术 、层序地层学
受到勘探技术 的限制 ,长期 以来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主要依靠地质 评价分析,按构造圈闭的思路去勘探 ,勘探成功率较低 。近年来 ,由于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和层序地层学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 在第一口井钻探 前 ,能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直接识别岩性地层圈闭 目 ,并开展针对岩性 标 地层油气藏的大规模勘探部署 ,极大地提高断提高 ,使得人们可以获取地震反射信 号通沉积层序之间有关 的信息 , 如地层速度 、地震反射 的连续性 、地震 波波形 、振幅和频率等参数。它们都可用 于解释和定性地确定地层岩相 的分布和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此外 ,利用地层速度、密度、厚度和吸收 衰减资料建立起来 的二维和三维地层模拟技术 、地震反演技术、层析成 像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等可以将地震道转换成地震波阻抗剖面或声波测 井剖面 ,同时也可以对地层厚度 、速度、砂泥比、孔隙度等作出较为客 观的定量估算。总之 ,地震方法在寻找岩性地层 圈闭以及烃类预测 中均

矿产资源勘探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矿产资源勘探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矿产资源勘探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矿产资源的勘探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地球物理勘探作为一种常用的矿产资源勘探技术,在矿产勘探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物理特征和现象进行观测和解释,以获取有关地下地质构造、物性、储层等信息的一种勘探技术。

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重力法、磁法、电法、地震法和电磁法。

重力法是通过测量地球上任意一点的重力场来确定地下体积密度的分布情况。

磁法是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

电法则是通过在地下注入电流,测量地壳中的电阻、电性和极化现象,从而推测地下储层的情况。

地震法是通过测量地下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情况,来判断地下构造和岩层的特征。

电磁法则是利用地球上自然存在的电磁场和人工激发的电磁场,来探测地下岩矿和水文地质情况。

二、地球物理勘探的常用方法1. 重力勘探法重力勘探法通过测量地球表面某点上的重力场,来揭示地下物质的密度分布情况,从而间接推断地下构造和岩性。

该方法适用于探测沉积盆地、断裂带和矿床等地下构造体。

2. 磁力勘探法磁力勘探法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某点上的磁场强度和磁场方向,来揭示地下岩石的性质和构造。

该方法适用于探测地下岩层的磁性物质和矿石。

3. 电法勘探法电法勘探法是通过在地下注入电流,测量地壳中的电阻、电性和极化现象,来推断地下构造和矿床。

该方法适用于探测地下的含水层、矿石、岩层和构造。

4. 地震勘探法地震勘探法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测量地下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情况,来推断地下构造和岩层的情况。

该方法适用于勘探石油、天然气和水文地质等。

5. 电磁勘探法电磁勘探法是通过利用地球自然存在的电磁场或人工激发的电磁场,测量地下电磁场的变化,来推测地下岩矿和水文地质情况。

该方法适用于探测地下矿石、含水层和地下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我国渤海湾盆地复杂隐蔽 油气藏占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30~ 40%,预计在未来的勘探中,复杂隐 蔽油气藏可占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的 60~70%
•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的类型
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分: 地层圈闭油气藏 岩性圈闭油气藏
地层圈闭主要是构造运动、超 覆沉积、削蚀作用等因素,在不 整合面上下的储集岩体被非渗透 性围岩或断层所遮挡而形成的一 类圈闭
*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淋滤作用
S
B 4
盐底
110
113
C-顶
B4
C-顶现今形态
110
113
2 0 5
B 5 B 4
2
K
3
4
5
K
1
7
0
2
1
K
K
1
5
3
5
8 9
1 1 6
8 0 0 1
1 1 5
2
1 0
3 4
7
1 1 0
1 1 3
1 1 2
1
0
1
6
0
0
C-顶古构造形态
淋滤作用
C top
N
89~K3井区石炭系岩溶型地貌特征典型地震剖 面
砂体规模小、相变快、砂层薄,地 震不易分辩
在陆相沉积盆地中,砂体的特点是规 模小、相变快、砂层薄。薄层顶面和底 面的反射波之间的时差小于地震波的周 期,因而薄层的顶面和底面的反射波发 生干涉,这时记录到的反射波是薄层顶 面和底面反射波互相迭加在一起
砂体上倾方向的遮挡条件难以确定
一般情况下,砂体上倾方向逐渐 减薄,受地震分辨率较低的影响, 砂体上倾方向的尖灭点和遮挡条件 在地震剖面上难以确定
dq98248 DQ99248 dq93248 DQ94250
dq98252 Ysdl-q-899483-w-00551 DQ94254 dq98256 DQ94258 dq98260 DQ94262 DQ00263 Y-84-08 DQ94266 DQ00267
-5750 sl-93-01
4650000
包括与沉积作用有关的圈闭(如各 种扇体、三角洲沉积体、河道、砂坝、 浊积体、礁体等)、与特殊岩性体 (泛指砂岩、碳酸盐岩、生物礁之外) 的有关圈闭(如火成岩、盐岩、泥火 山等)
扇体
层拉平后1号扇时间切片

CH1

管5


层拉平后水平切片

端 管5井 扇
兴隆1 中
扇根
兴隆1
管3
TIME1648(28)切片:总体呈扇形, 具有放射状结构、环带状结构
解释效果-克拉2
三维射线追踪层位控制法(VP3)
克拉2气田下第三系砂砾岩顶面构造图
二维交储量图
地震T8反射层构造图
KL203
KL205 KL201
KL2
KL204
断裂增多,幅度增大 高点向南偏移,溢出点(东→西)
未用任何井资料对井误差分析表
井名 计算 实钻 误差 平差 KL2 -2207.08 -2127.8 79.2 32 KL201 -2201.04 -2183.5 18.5 -29 KL203 -2217.00 -2153.4 63.6 16 .6 KL204 -2363.17 -2336.4 26.8 -20
岩性、物性预测难
一般情况下,在地震剖面上很难看 到单个砂体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而以薄层席状砂为主
预测砂体形态,厚度变化主要利 用地震资料的速度、振幅、连续性 和频率等参数
不同的岩性相互重叠;在不同的 构造背景下相同岩性的层速度常常 有明显的差别;储层的非均质性强 和砂层中所含流体性质的不同;使 储层预测工作更加困难
-3300 -3800
TZ471
志留系下砂岩亚段
-4300
TZ47
可能发育多条侵入岩脉, 形成复杂构造模式

过TZ40-47井区的连井火成岩剖面
火成岩刺穿遮挡背斜-发育于巴楚地区
海拔(m)
1000
N2a+Q
0 -1000
D
S O2+3
-2000
O1+C3
C2
-3000
C1
瓦基里塔格构造油藏预测剖面
N
S221
古潜山圈闭
古隆起背景上整体构造含油
潜山地貌形态复杂,
落实潜山地貌、岩性圈闭困难
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
储层预测难
油井 干井 水井
岩溶地貌
古地貌解释
构造演化、断裂发育特征研究
潜山顶面立体可视化显示 前 石 炭 纪 古 地 貌 显 示
岩溶储层标定
轮古1井
轮古9井
LG1井潜山顶面相对弱反射 代表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
库车盐岩变形特征
下第三系盐岩变形特征
T3
T6
T5
T7
T8 T8-2
T8-3 Tg
迪那22
T3 T5
T6
上第三系盐T8岩变形特征
迪那2气田INLINE1209叠偏剖面
盐构造解释技术
盐岩速度研究及变速成图技术
盐下构造发育,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但圈 闭落实难度大。因此,重点针对盐下构造落 实问题,开展速度分析及变速成图方法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DQ94270 DQ00271 DdyQq809401802107s3
14710000
14715000
14720000
14725000
14730000
14735000
14740000
14745000
迪那2井区地震T6反射层构造图(二维平滑平均速度法)
盐体研究实例
研 究 区
N
盐层厚度:几十米 ---- 3700米左右
46600 00 YQ99267
14710000
14715000
14720000
14725000
14730000
14735000
14740000 y8410
14745000
dq94278 dq98276 dq9810s
DQ00273 dq97272 DQ00271 DQ94270
dq97268 DYQ0909226677 DQ94266 Y-84-08 dq97264 DQ00263 DQ94262
盖层的可靠性难以预测
良好的盖层必须具有致密的岩性、 无裂缝、渗透性差、较高的排替压 力、分布范围和一定的厚度
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盖层与 储层之间的关系、盖层厚度及封堵 性难以预测
油气运移通道预测困难
油气运移通道有储集层的孔隙、 裂缝、断层及不整合面。而储层的 孔隙及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断层的开启 性很难确定,而且有些断层并不 是在所有的时期、所有的地区和 所有的条件下都能成为油气运移 的通道,因而给油气运移预测工 作带来了困难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路
以油气资源评价为基础,以富油 气凹陷为目标。
在富油凹陷中不仅二级构造带含 油,在凹陷的斜坡区及深陷带也有 油气藏分布,形成全凹陷整体含油 的局面
在一些富油凹陷中,当油气探明 储量占资源量的50%以上时,应大 力加强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工作
对一些油气资源丰富,长期没有 取得重大突破的凹陷或地区,要加 强综合研究,调整勘探思路,采用 适合于这一地区地质特点的方法技 术,加大勘探力度,不断实现油气 勘探的新突破
储层地球物理学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路及解释技术
•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的类型
•勘探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难点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思路
•勘探岩性油气藏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岩性地层圈闭的形成与分布 主要取决于盆地的地质构造背景、 地层的空间分布、特定的沉积环 境及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
据1980年统计,全世界共发现石 油可采储量超过5亿桶和天然气可采 储量超过3.5亿立方英尺的巨型油气 田134个,其中岩性地层圈闭油气藏 中,石油储量占43%,天然气储量占 30%
线状极弱相干区( 蓝色)主要为断层 显示 强相干区(红色) 为致密灰岩区; 较弱相干区(黄色 -绿色)可能为储 层发育区。
火成岩伴生圈闭研究实例
火成岩伴生圈闭立体图—英买力
英买7井西火山岩伴生油藏模式
N
断块

披覆背斜
N+E
断背斜
P
T
K
S+C
O1+Є P
地层圈闭
碳酸盐岩岩性圈闭
S+C O2+3
火成岩O遮1+挡Є
扇 根 管3井
扇体
INLINE194
D砂组波阻抗反演剖面上表现出:高 阻抗区、中阻抗区和低阻抗区;
三角洲
三角洲
ES33
ES34
ES3
N
S4
Tg
浊积体
陡坡浊积体
沿陡坡分布的浊积体--王岗阜宁组浊积体系
缓坡浊积体
浊积体
浊积体
水下扇 浊积体呈变振幅、不连续,透镜状或纺锤状,位于盆地或斜坡 上,距物源区有一定的距离。
包括地层超覆圈闭、地层不整合圈 闭、古潜山圈闭、碳酸盐岩岩溶圈闭 等
东河砂岩
下泥岩段
双峰灰岩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不整合圈闭
古 潜 山 圈 闭
古潜山圈闭
F602 H19
Ng Ed S1 ES31 ES32
ES33
ES34 ES3
S4
Tg
S256 A30 A3 S259 C4 C20 C5 C11
dq98260
DQ94258
dq98256 Y-84-05 DQ94254 dq98252 dq93248
DQ94250
dDQq9998248
DdQq99482244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