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合集下载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习题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习题第二课时(精品)

《寓言两则》习题1、基础过关1.看拼音,写词语。

sūxǐng shī dù mì qiè( ) ( ) ( )guān xi jiāo nèn shì yí ( ) ( ) ( ) shì yìng zhǎn shì xū yào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饰()辛()栓()柿()幸()全()伟()忘()怒()违()妄()努()2、综合训练1.我会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2)出自历史故事:(3)出自神话故事:2.选一选。

(1)下列词语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改正方法 B周密安排C提高效率 D发扬传统(2)下列词语中搭配不当的是()。

A壮阔的场面 B喧闹的大河C丰富的景观 D精美的水彩画(3)下列词语中与“接受”一词搭配不当的是()。

A教训 B批评 C情况 D任务(4)下列词语中搭配不合适的是()。

A惊恐地望着 B不住地埋怨C粗糙地叙述 D细细地研读3、拓展应用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马兰花小记我家附近生长着一片片茂盛的马兰花。

孩提时代,当我牧羊羔和牛犊,在草滩上戏耍之时,常常被马兰花绊倒。

而漂亮的小羊羔和小花牛犊又经常藏身在马兰花丛里,使得人无难以找到它们。

这可恶的马兰花。

一气之下,我常常是连拔带拽,全然不顾额吉的责备。

7岁那年,我告别故乡,开始了我的校园生活。

放寒假了,在回家的路—上。

我忽然发观了久违的马兰花。

它们已经枯黄,随风摇曳,仿佛在说:你好吗?朋友!此时,我内心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我开始喜爱马兰花。

在家的日子里,天气突变,积雪没膝,羊群不但没有避风之处,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

这时,牲畜就以这些枯黄的马兰花为食物度过了大雪之后的日日夜夜。

多亏了马兰花,这些牲畜才得了救呵!于是,我对马兰花更充满了深深的爱慕。

马兰花,植根在盐碱地、沙土里,不仅耐干早,适宜牲畜食用,同时也是防风固沙的一种植物。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资料羊(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资料羊(精品)

羊羊是羊亚科的统称,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是人类的家畜之一。

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是羊毛的主要来源。

毛色主要是白色。

我国主要饲养山羊和绵羊。

羊又称为绵羊或白羊。

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

原为北半球山地的产物,与山羊有亲缘关系;不同之处在于体形较胖,身体丰满,体毛绵密。

头短。

雄兽有螺旋状的大角,雌兽没有角或仅有细小的角。

羊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

汉代许慎释字义说:“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

”明末清初屈大均套许慎的模式,在《广东新语》中说:“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

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羊’为‘鲜’。

”“羊”、“祥”通假。

西汉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

”《汉书·南越志》记:“尉佗之时,有五色羊,以为瑞。

”广州号称羊城,源于美好的传说:周夷王时,五个仙人骑着口衔六串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名),将谷穗赠给人们,祝这里永无饥荒。

仙人言毕隐去,羊化为石。

《广州记》则记:“战国时,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穗于楚庭,故广州厅室、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

”如今,广州市越秀山公园有五羊册,其上矗立着一座高11米的五新星石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城标雕塑。

《说文解字》说:“羊,祥也。

”秦汉金石多以羊为“祥”,“吉祥”写作“吉羊”。

甚至人们把母体孕育胎儿的胞衣称为“羊膜”,供胎儿生命的液体称为“羊水”。

在动物学上,还把“羊膜动物”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划分标准。

而且有许多汉字、成语都与羊相关。

比如“群”字,就是取“羊性好群”之意。

再如“美”字,《说文解字》曰:“美,甘也。

从羊,从大。

”徐铉注释说:“羊大则美。

”可见“美”是由羊大而味甘而来。

还有,“羞”字,本是“进献”。

《说文解字》诠释:“羞,进献也。

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

”是说进献羊,所以从羊。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学案第二课时(精品)

《寓言两则》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读四个生词,理解“盘缠”的词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4.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重点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2.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三、导学问题1.“辕”和“辙”指的又是什么呢?2.马车本来向南走,车辙印也应该随之向南,怎么会反而向北呢?3.现在你能说说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4.季梁劝了他几次,是怎么劝的?那个朋友是怎么说的?5.从中反映出了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7.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8.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四、参考资料1.视频:南辕北辙、买椟还珠(优酷网)2.图片:赶马车、古代马车、骏马、等候主人、马车、欧式贵族马车、两匹马(百度)3.资料:(1)《南辕北辙》教学反思《南辕北辙》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再次备这课,我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

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

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个寓言故事。

(2)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思想。

(2)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个寓言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难点:学会生字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个寓言故事。

(2)简介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兴趣。

2. 学习第一个寓言故事:(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教师总结故事的寓意,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5)学生背诵故事。

3. 学习第二个寓言故事:(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

(3)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教师总结故事的寓意,强调故事中的道理。

(5)学生背诵故事。

五、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复述两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所学寓言故事的小练笔。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故事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检查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

4. 寓意联系评估: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评估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资料《南辕北辙》教学反思(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资料《南辕北辙》教学反思(精品)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南辕北辙》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再次备这课,我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

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

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但试教后,感觉得整节课有些仓促,有些干瘪,不够丰满。

于是,又重新备了这课,用两课时时间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南辕北辙》时化更多的时间,把古文的阅读展示出来,通过古文的阅读更好地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然后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

最后,小结寓言学习的一般目标与方法。

在备完课后,我又思考:第一种方法真的不可取吗?为什么会有干瘪的感觉?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语言感悟,不需要进行感情朗读也能实现,能不能在第一课题只引导学会自己概括寓意,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意味深长地复述故事,同时补充阅读其他寓言故事的阅读。

也就是说,两则寓言一层一层地上,就如有两个鸡蛋,我先把两个鸡蛋的蛋清吃了,再吃两个蛋黄,而不是一个一个吃。

学生读完课文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通过讨论解决,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

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更能自己通过读书、感悟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到生活中。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

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录象、幻灯图片、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中“坊”读轻声;“窟窿”中“窿”读轻声。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_______划出)结果怎样?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_______划出)结果怎样?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⑴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

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

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①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___________,明白了应该___________街坊的劝告。

②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

)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

个别读,范读,齐读。

③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语。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 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幸福像花儿一样,学习像溪水一般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幺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 亡羊补牢 的意思。理解 亡 丢失。 牢 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幸福像花儿一样,学习像溪水一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幸福像花儿一样,学习像溪水一般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
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 ,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 开火车 的方式读生字。
幸福像花儿一样,学习像溪水一般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说说你读懂了什幺?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
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要把种田人的焦急 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陶罐和铁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活动。

2.理解“奚落”、“傲慢”、“懦弱”、“轻蔑”、“和睦相处”等词语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2.能积累描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领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准备生字新词卡片、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2.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俩各有长短。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出示课件:陶罐、铁罐图片)回顾一下国王御厨里的这两个罐子是怎样相处的。

3. (课件)出示两组词:奚落傲慢轻蔑恼怒谦虚朴素二、新课学习1. 我们继续学习(陶罐和铁罐)的故事,请再读。

外在上看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易碎、坚硬)2.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则寓言故事中的两个场景,1-9自然段是在国王的御厨里,10-17自然段是在荒凉的场地上。

(课件)3.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景。

4.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声音洪亮地朗读第一自然段?(2)读完后,你们知道了什么?(3)你们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你知道了有哪些词语的意思和“奚落”接近呢?(拿出卡片“奚落”),读一读。

生答(嘲笑、数落、讽刺)(4)同学们真了不起!给“奚落”找了这么多近义词,找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奚落”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我们往下读读看。

5. 学习2-9自然段。

6. 铁罐是怎样讽刺挖苦陶罐的呢?课文有很精彩的描写,请你们把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评一评谁读得好。

(生读找,并划有词句)生:(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生:(评)他没出傲慢的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读四个生词,理解“盘缠”的词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

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弱,但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

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

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魏国国君面前时,给他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古代有一个人明明要去的地方在南边,可他硬要往北走,他能到达目的地吗?对,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新课学习
1. 南、北,我们都知道,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但“辕”和“辙”指的又是什么呢?(师出示马车图,讲解“辕”和“辙”的本意)辕:车杠。

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2. 师:马车本来向南走,车辙印也应该随之向南,怎么会反而向北呢?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好吗?
3. 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它。

(生自由朗读课文。


4. 认读生词
师:课文都读完了,有不认识的词吗?这课生词很少,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理解词语
南辕北辙季梁遇到行驶楚国不解应该
奔驰虽然旅费诚恳驾车固执己见
5.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
(要去楚国的人和季梁。


6. 默读课文,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7. 质疑:
(1)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这个人是谁?
(2)季梁劝了他几次,是怎么劝的?那个朋友是怎么说的?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4)这个人的朋友是怎么提醒他的呢?用——在书中画出来,然后汇报。

(师课件出示朋友三次提醒的句子)
(5)从中反映出了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固执己见)
(7)现在请你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并说说理由。

8. 师:大家看,这是我们数学课上学习的方位坐标,我们都知道上北下南,楚国在南面,马车本应往南,他却往北走,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与付出的行动背道而驰。

(1)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
(2)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9. 练习朗读四次对话。

两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体会同样的词语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同桌练读,男女生配合读。

10. 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让学生说明理由。

11.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
12. 这个人虽然马快,车夫好,盘缠也多,但是他方向错了,再好的条件也
只能使他离楚国越来越远,而且他还不听别人善意的提醒,所以他是到不了楚国
的。

13. 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
的劝告。

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
意的劝告。

三、结论总结
主人公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这则寓言告
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
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课堂练习
1. 按原文填空。

他的马(),赶车的本领(),盘缠带得(),走得
(),就()楚国。

2. 我会写。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六、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

马快
车夫好背道而驰
盘缠多
方向错误越走越远不能到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